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再接著看下面這一段:   【中有在地講經。誦經者。有在地受經。聽經者。有在地經行者。思道。及坐禪者。   到這個地方也是一段。這是說西方極樂世界,他們那邊日常生活學習的狀況。所以從 經文上來看,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做生意、做買賣的,沒有其他行業的。確實那個世界是一 個學校,只有學、只有講,確確實實是十方諸佛,可以說在極樂世界建了這個學校,阿彌 陀佛當校長。哪些人做教員?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法身菩薩都常常到那個地方教學。諸位 在這個經典裡面細心去觀察,極樂世界是個佛教大學,我們到那裡去不是為別的,是完成 學業道業。那個地方沒有其他行業,也不像我們這個世間的大學,我們這個世間大學科系 很多、院系很多,它那裡沒有。   它那邊教學的方法,實實在在講,還是像中國過去傳統私塾教學法,你到那個地方去 ,老師是誰?你希望跟哪一個老師學,那個老師就在你面前。你喜歡觀世音菩薩,觀世音 菩薩就天天來教你;你喜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也每天教你;你喜歡普賢菩薩,普賢菩薩 是你老師;你喜歡彌勒菩薩,彌勒菩薩也是你老師。其他的老師你看不到,你就看你的老 師,你的老師天天教你。那要許多人都喜歡觀音菩薩,那怎麼辦?觀音菩薩隨類化身,一 個人面前變一個身,他教你;無量無邊身!你不要著急,你不要害怕,到那裡說見不到, 我想找的老師見不到,不會,他們有無量無邊身,所以那個境界不可思議。   西方極樂世界實實在在不可思議。為什麼?到那個地方去求學的(往生是去求學), 人數不曉得有多少!來自不同的世界,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每一天不曉得有多少人去 往生,到那邊去。去的人程度不一樣,根性不相同。不是說到那裡去,阿彌陀佛就給你分 班,你是哪一班、哪一班,不是!那個很麻煩,哪有那麼麻煩的事情。確確實實隨著每一 個人的根性,等於說到那裡去統統是個別教學,所以你成就很快,你的心能專一,跟一個 老師學一個法門。   大致上的情形,跟我們古時候祖師大德教學一樣。祖師大德教學都是模仿西方極樂世 界的,其來有自,不是他自己發明的。教導你開悟,你一門深入,有這個深度,開悟了。 開悟之後,你就廣學多聞了,那個廣學多聞不是你想像得到的。為什麼?你有能力分身, 你有能力變現無量無邊身,可以同時到十方諸佛剎土去參學,你去供養佛。供養佛是修福 ,布施供養修福,聽佛講經說法增長智慧,福慧雙修,每一天都能供養無量無邊佛,聽無 量無邊佛說法。   所以到極樂世界成佛不難,到他方世界想成佛,這經上常講的,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 ,到極樂世界不必要。我們在往生經裡面讀過,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就講得很清楚, 佛說下下品往生到極樂世界,要想證得究竟圓滿的無上菩提,需要多少時間?十二大劫。 這十二大劫,我們聽起來很長,但是那十二大劫要跟一般經上講的三大阿僧祇劫、無量大 劫,那實在講它太短了,這是講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   如果是實報土,實報莊嚴土上品上生的,在我們想那個時間非常短暫,成就非常快速 。這就是說往生的人根性不一樣,所以我們要努力,不要貪圖這個世間。這個世間所有一 切統統要放下,我們要爭取到極樂世界快快成佛,這才是真正聰明人、真正有智慧的人、 真正有大福德的人。   要放下這個地方,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向純淨、純善。我們今天講到真正這個綱領。 就像佛在《十善業道經》上所說的,「不容毫分不善夾雜」,我們的心,我們的言,我們 的行,不能有毫分不善;我們的心清淨,也不能有毫分不淨夾雜。果然修到純淨純善,你 念佛往生是生實報莊嚴土,那個不是凡聖同居土,也不是方便有餘土。我們要爭取這一個 品位,到達西方極樂世界成佛快速,很短時間就成就了,為什麼不爭取?果然要爭取,首 先你要在現前要學習,修清淨心,修純善的心,純善的心就是清淨心。世出世間一切法裡 頭,不要再計較了,不要再分別了,不能再執著了。稍稍有一點分別執著,我們就錯了, 怕的是什麼?怕的是凡聖同居土都得不到。為什麼?妄想分別執著是業障。   為什麼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我的業障還起現行?何以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他們六根 接觸六塵境界妄念都不生,哪裡會有分別執著?沒有!我們會生,佛菩薩不生。這些事實 真相,這些大道理,大乘經上講得十分透徹。我們今天這個病,大乘經雖然念,沒懂!沒 有懂怎麼辦?念得不夠,聽得不夠,要多聽、要多讀。哪一天你念懂了,念明白了,念覺 悟了,這個覺悟的相是什麼?不論是順境、是逆境,善緣惡緣,你不會再起心動念,你的 心是清淨的,你的心是平等的。那個時候你這一念求生淨土,果報無比的殊勝。這個境界 我們每一位同修,這一生當中都能夠修成的,都可以得到的,問題是你肯不肯幹。   我們看他們的生活,『有在地講經』「講經」有兩種,一個是佛為大家講經,另外 是那一邊的往生的人覆講,諸位要記住覆講,他開始在那邊學!決定不能加一點自己的意 思在裡頭,那個意思一加就錯了。為什麼錯了?因為佛講經沒有意思。你加一點意思去的 時候,那不是佛講的,那是你講的,這個道理很深很深。自古以來,學講經的人多,幾個 人學成了?一百個學講經的人,大概成就的只有一兩個。什麼原因?那一兩個老實人、守 規矩的人,那就說老師怎麼講,我就怎麼講,不加一點意思,他學成了。為什麼?他心是 定的,這個重要。 (s:也就是說聽經也是在修定,講經也是在修定。都在修「沒有意思」。)   出世法的修學就是戒定慧,離開戒定慧,那就不是出世法、不是佛法,世間法。戒是 什麼?規矩你不守規矩。定是什麼?定是一心。你已經起心動念,三心二意。慧是觀照 ,你不是觀照,你是分別執著。所以你把佛法完全破壞了,你沒有佛法,虧就吃在這個地 方。所以成就,完全看你對老師的信心。印光大師講得好「一分誠敬得一分成就,十分誠 敬得十分成就」,你成就的高下,完全看你對老師尊重的比例,肯定是正比例,這個道理 古今中外都是不變的。不但在我們這個世間,這是真理,永恆不變,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 佛如來教化眾生,也是永恆不變。不要以為這個方法很笨拙,笨拙裡頭有究竟圓滿不可思 議的成就。你要不遵守這個方法,這個方法稱性,不遵守這個方法,你去想一套,你那個 是阿賴耶識裡頭流的,那不稱性;戒定慧稱性,違背戒定慧不稱性。不稱性,成就世間法 可以,出世間法不可以,不相應。   所以這個地方講到講經,我們特別著重在學講、覆講。古時候的標準,自己沒有開悟 ,教下是大開圓解,宗門是明心見性,沒有達到這個境界,完全覆講。達到這個境界了, 經過老師印證,老師說行,可以,可以隨你的意思講了,你的意思不錯了。你的意思為什 麼不錯?你見了性,你的那個意思是從自性裡頭流出來的。自性裡面流出來的東西,跟諸 佛菩薩所說的決定相應,決定沒有違背;心同佛心,願如佛願,言同佛言,那時候就行了 。所以從前是這樣一個標準,我們要想達到祖師大德那個成就,還是要用古聖先賢的標準 ,決定不能用我們現在的標準。這是說到講經。   其次『誦經』,誦經是讀誦。由此可知,世尊常常在經上教導我們的,「受持讀誦, 為人演說」,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天天幹的就是這個事情;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同學們 在一起互相的學習,我們不能講研究,講互相研究,那是凡夫,那不是聖人,為什麼?研 究落在意識裡頭了。佛菩薩所講的,我們怎麼可以研究?研究什麼?我們程度跟他平等才 可以,我跟他不平等的時候,我們怎麼能研究他的?愈研究愈錯了、愈離譜了。所以佛門 叫參究,不講研究。   參究是什麼?離心意識。離心意識叫參究,用心意識叫研究佛法研究不得的,要參 。參究是什麼?什麼叫心意識?識是分別,意是執著,識是第八識,是落印象。不用心 意識?就是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不落印象。阿賴耶、末那、意識不用,這叫參究,離心 意識參。離心意識,說實在話就是用真心,心意識是妄心,妄心裡頭是研究,真心裡頭叫 參究,這都要搞清楚、搞明白。所以大家在一起互相參究。   『有在地受經』,受是接受,聽佛講經,聽同學講經,這個裡頭也有道理在。我們能 夠體會得到,佛給我們講經,講一遍,佛會不會給我們講第二遍?不會。但是你在西方極 樂世界,一部經可以聽無量遍。為什麼?無量的那些同學每一個人都來覆講一遍,你不就 聽無量遍了嗎?聽那麼多遍,他怎麼會不開悟?我們這邊就是聽得太少了,你不能開悟, 你聽多了就有悟處。講,講多了也開悟!要多聽,要多講。在沒有大徹大悟之前,多聽多 講是提升自己境界,幫助自己開悟,遍遍有小悟處,古人講:積小悟就成大悟,積大悟就 成大徹大悟。所以不能一天不誦經,不能一天不講經。   講經沒有人聽,沒有人聽也要講。為什麼?沒有人聽有鬼神聽,你肉眼看不見。鬼神 來聽的人數,比人不曉得多多少倍,怎麼能說沒有人聽?自己在學習的階段當中,現在有 機器,你放一個錄音機,你講,他也在聽。講完之後再放開,聽聽自己所講的,你講得好 不好,別人不會批評你。到你講完之後,把帶子重新再播放自己聽一遍,自己批評自己, 自己改進自己,你才會有進步。不是這樣學習,你怎麼能夠學得出來?   要想開悟,德行是悟門樞紐關鍵之所在。這個德行,最重要的就是清淨心,心地要清 淨。真誠、清淨、平等,這個能幫助你開悟。真誠清淨平等要用在日常生活上,不是說我 讀經、誦經,我要真誠清淨平等,經本合起來,對一切人,對事、對物,那你就不清淨、 不平等、不真誠了。你在學教的這個時候也是假的,也不是真誠的。一真一切真,無論對 什麼樣的人事物,一味真誠,一味清淨平等,你才能入,這才能像一個佛、像一個菩薩、 像一個學佛的人。   也許有人要問:我用真誠清淨平等對人,人家都用虛偽、欺騙對我,我不是吃大虧、 上大當?這就要問你了,你是願意作佛、作菩薩?你還是願意做六道凡夫?你要繼續搞三 途六道,你就搞虛假,你去搞染污,你去搞高下,這個不平等就是高下。如果你真正要想 作佛、作菩薩,你一定要用真誠清淨平等,因果才相應。你認為這是吃了虧了,古人說了 一句話很好「吃虧是福」。怎麼吃虧是福?肯吃虧的人,他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了,他 去作菩薩、作佛去了,真正有福報的人。你不肯吃虧,那好了!不肯吃虧,繼續搞六道輪 迴、繼續搞三惡道。所以吃虧的人有福,不吃虧的人,真的是吃虧了!所以在這個地方, 你真正能看懂了,你就會學了。底下一句。   『有在地經行者,思道,及坐禪者』,這個活動都在地面。「經行」,古時候也把它 翻作行道。這個意思是什麼?要把性德落實在自己實際生活行持當中,這叫做行道。現在 一般,連黃念老這個註解也是用古人這個註子,像念佛堂裡面繞佛,繞佛叫經行。在初學 的時候,防止睡眠。人在修學的時候,有兩種毛病很容易犯的:一個叫昏沉,昏沉是什麼 ?打瞌睡。在什麼時候最容易?止靜的時候。念佛止靜的時候,我們常常遇到念佛堂裡有 人睡著了打呼,禪堂也不例外,一坐下來沒幾分鐘他睡著了,所以叫你經行,叫你繞佛。 繞佛裡頭還有什麼?他一面走一面打瞌睡。   自己有什麼樣的毛病,要懂得用什麼方法來對治。另外一個毛病叫掉舉,掉舉是佛學 的一個名詞,心裡面七上八下,妄念紛飛。這兩種都是修行當中最容易犯的毛病。昏沉用 動,走動或者是拜佛,用這個方法來對治;掉舉的時候用禪定、用靜坐。看自己是哪一種 毛病,用什麼方法來對治。這是在講堂裡面學習的時候,念佛堂、禪堂學習的時候用的。   廣義,我們在課堂裡面學到的東西,要能應用在生活上,如果不能應用在生活上,那 你就錯了,叫所學非所用。應用在生活上,經教裡面常講「行住坐臥都在定中」,那就對 了,就是行住坐臥都與戒定慧相應,那叫真的行道,行道有了功夫。在哪裡看到?《華嚴 經》上看到。特別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你看那五十三位善知識,他們是在生活裡面行道 的、經行的,日常生活當中工作、待人接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與性德相應。換句 話說,什麼叫性德?具體跟你講,都與戒定慧相應。佛法從綱領上講,三學六度,或者講 與三十七道品相應,那叫真的「行道」。   「思道」,這個思不是在那裡想,如果是想經上講的是什麼?那叫胡思亂想。我在講 席裡面,這是常年講到的,從前講得比較多,經裡的意思不能想,一想就錯了。為什麼? 佛沒有意思,你怎麼能用意識去想?佛是從自性裡頭流露出來的言語,這個言語無量義。 因為它沒有意思,所以它有無量義,它要有意思,它是死的,就這個意思,它不能有另外 一個講法。   所以這佛的經,字字句句講不完的,永遠講不盡的,活的,你怎麼可以去想?一想就 變成死東西了。所以古人講「死在句下」,你怎麼可能開悟?不可以用妄想,你智慧沒有 開,老老實實照著規矩去學,叫「因戒得定,因定開慧」。照著祖師大德教導我們的方法 去做,方法是很笨,沒有關係,你能夠守得住叫「持戒」。依照這個方法,人心就定下來 了,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就老老實實這樣去做,做久了,慢慢你心就定下來 了。定開智慧,小定開小慧,大定開大慧。所以這個思不是用思想,「思」是當作明瞭講 。   初學,學習的綱領叫戒定慧,到開智慧之後就不叫戒定慧了,叫什麼?叫聞思修。你 看,戒定慧叫三學,聞思修叫三慧智慧開了之後,你就是修三慧了。三慧,什麼叫「聞 」?聞代表接觸。眼見色叫聞,耳聽聲也叫聞,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用一個字做代表 ,叫聞。「思」是什麼?不是真的去思,真的思就錯了,思代表明瞭,一接觸就明瞭。凡 夫接觸之後,想一想明瞭了;所以用思,它代表明瞭,不能用想。想一想再明瞭,那就不 是思了,那就錯了,那是意識了,落在意識裡頭去了。「修」是什麼?修是不迷,明瞭了 就不迷,決定沒有錯誤,所以叫三慧;聞慧、修慧、思慧,一而三,三而一,聞思修三慧 是一剎那當中圓滿。不是說先聽,聽了再去想,想了之後再去修,哪有那麼笨的菩薩!這 樣一來還不如小乘修戒定慧。所以三學跟三慧的意思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決定不能夠 有誤會。所以這個思道它是思慧。   「及坐禪者」,這個地方坐禪,是不是在那地方打坐?不是的。你要認為說他在那個 樹下打坐,打坐叫坐禪,那你又著了相了;你著了相,你起了分別執著。行住坐臥都在定 中,所以這個坐,坐表什麼?表不動,人坐在那個地方很端莊,不動,取這個意思。什麼 不動?心不動。不是這個身不動,身不要緊,《華嚴經》上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如 果說真的身也不能動的話,那什麼事都不能做了。你這個道場裡邊,人人都坐禪的時候, 煮飯的人都沒有了。   《六祖壇經》裡面就講得好,什麼叫做坐?不起心不動念叫做坐。什麼叫禪?外不著 相叫禪,內不動心叫定。所以這個坐禪兩個字要搞清楚,絕對不是在哪個地方盤腿面壁叫 坐禪,那禪有什麼用處?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眼見色,不被外面的色相影響,這叫禪, 你不著相;內裡面沒有起心動念,這叫定,禪定。眼根在色塵裡面入定了,耳聞聲,耳在 聲塵裡面入定了,六根在六塵裡頭入定,這個叫坐禪,我們要懂這個道理。   所以諸佛菩薩,不但是法身菩薩,那個不必說了,權教菩薩、聲聞、緣覺,他們雖然 沒有見性,距離見性不遠了。在天台大師所說的六即佛當中,他們是相似即佛,雖然沒有 得到分證,相似;相似就是很接近了。換句話說,他們的功夫都能夠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 ,在工作裡面,在處事待人接物,他們就是在這裡修戒定慧,修禪定,修般若。般若是清 清楚楚、了了分明,這是智慧,如如不動是禪定,定慧等學。   你要是會了,哪個地方不是道場?處處都是道場,時時都是道場,從來沒有離開道場 ,因為你在行道。你要不會,你在佛的大殿,這個大殿不是道場,因為你在這個裡頭沒有 行道,你沒有得道。真在這裡面行道、得道,這個地方就是道場。   這一段是講在地面,在地面是不是程度稍微差一點?不見得。下面一段是講在空中, 有人喜歡在地面,有人喜歡在空中,我們怎麼知道的?因為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即使下 下品往生的人,經上告訴我們,四十八願裡頭也是這麼說,皆是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 是七地以上,哪有七地以上的菩薩不能在空中經行、坐禪、思道?那當然可能。由此可知 ,此地所講的,各人愛好不一樣,有人喜歡在地面,有人喜歡在空中。我們要曉得這個道 理。   從這個地方看到西方極樂世界,在那邊學習,真正是得大自在。你六根所接觸的都是 佛菩薩的境界,所以到那個地方去,就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阿彌陀佛用什麼方法來 加持?我們要明瞭,他所用的方法就是環境,這個環境裡面清淨沒有污染,你想染污都染 污不上。這個環境裡面,你不會起貪瞋痴,你不可能有自私自利。為什麼?你心裡面所想 要的,你統統都很容易得到,那個貪瞋痴的念頭就起不來了。   我們這裡為什麼會貪心?因為你所希求的,希有、太少了,得不到!所以你把它看作 寶貴。其實我們這個世間什麼東西對我們最寶貴、最重要的?空氣!哪個人貪空氣?哪個 人把空氣當作寶貝,拿到家裡收藏著?西方極樂世界那個金銀財寶就跟空氣一樣,誰會把 這個東西拿回家去累贅自己?所以它一切物質隨心所欲,自然變化,貪心不起了,沒有貪 心就沒有瞋恚,環境好!所以到那個地方煩惱不會起現行,久而久之煩惱不斷自然就斷掉 ,妙在此地。時間到了是吧!好,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 南無阿彌陀佛。 -- 每一念都不是偶然的,每一句話、一件事情,也都不是偶然的。 都是我們自身習氣和修為的展現。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1.74.221.202
cutekid:讀經報到 10/01 12:06
Anor:南無阿彌陀佛!南無淨空老法師! 10/01 21:47
j45xu3:南無阿彌陀佛 01/22 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