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大乘無量壽經細講-第106集   請掀開經本《科會》第二十八面,經文的第二行:   【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   這一段是「善護三業」,是世尊在本經對我們初學弟子發心求生淨土最重要的開示。 「二利行」裡面,前面我們讀過「莊嚴眾行,軌範具足。觀法如化,三昧常寂」,今天這 是第三個小段。這三個小段經文不長,我們一定要牢牢的記在心上,時時刻刻用它來做觀 照。也就是說,用這一個標準,在一切時、一切處,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與這一個標 準相應,這就是彌陀弟子如果與這一個標準不相應,我們就不是真正學佛了。從這個地 方觀察,佛弟子特別是彌陀弟子,跟一般佛弟子確實不一樣。世尊在本經裡面為我們說明 ,阿彌陀佛在諸佛如來之中,是多麼受大家尊重。這個「大家」,是諸佛如來。因此,彌 陀弟子在諸佛弟子當中,同樣受到諸佛弟子的特別尊重。   人家為什麼尊重你?就是你「二利具足」,你是一切眾生的榜樣,是一切佛弟子當中 的模範,當然就受到大家尊重。彌陀弟子意識當中「莊嚴眾行,軌範具足」,他有這個意 識、有這個念頭,用我們的話來說,有這一個願心,念念行行都給世間人做好榜樣,這一 條非常重要。又有究竟圓滿的智慧,究竟圓滿智慧是底下這一小段,「觀法如化,三昧常 寂」。「觀法如化」這一句是智慧圓滿,「三昧常寂」是德行圓滿,智慧、福德兩種圓滿 ,這是我們稱讚佛陀為「二足尊」,就是這兩句。   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是今天我們讀的這六句,這是落實了,「三業清淨」。如果 沒有前面這兩段,沒有「軌範具足」,沒有「觀法、常寂」,只有「三業清淨」,給諸位 說,這也算不錯,這是世間人天福報,出不了三界,也就是出不了六道;具足前面這兩段 ,那就不是六道凡夫了。這個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勸勉同修,學佛好處在哪裡?為什麼要 學佛?沒有真實的利益,我們何必學它?真實的利益就在這一段經文所說的,智慧圓滿、 福德圓滿,轉我們無量劫的業報身為佛菩薩的願身。   怎麼個轉法?在念頭上轉!前面四句你要是真正懂得、真正體會到,入了這個境界, 你就轉了。凡聖就在一念之間。一念轉過來,你就跟西方極樂世界諸大菩薩沒有兩樣;轉 不過來,那是凡夫,積功累德、斷惡修善,也只能得三界有漏的福報而已。這些道理、事 實真相,我們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瞭。特別是前面這一小段,「觀法如化」,這是看得 破,「三昧常寂」是放得下。寂是寂靜,也就是我們常講的「清淨心」;清淨心裡面決定 沒有絲毫染著,如果有絲毫染著,這個心就不清淨。換句話說,必須一切放下,不但世間 法放下,這個「放下」就是不放在心上,佛法也放下,佛法也不可以執著。放在心上就是 執著。不能執著,心要清淨,心要虛、要空,虛則靈。   「靈」是什麼?智慧生起來了。心裡面有東西在就不生智慧,就生煩惱,智慧就變成 煩惱;心裡面讓它空空洞洞,讓它乾乾淨淨,這個心就生智慧。所以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在 《壇經》裡面說「本來無一物」,那就是「常寂」,本來無一物。所以他跟五祖忍和尚說 :「弟子心中常生智慧。」為什麼常生智慧?本來無一物,什麼都不染著,身心世界一切 放下。《金剛經》上世尊明白為我們開示:「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那個「法」是佛法 ,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都要捨。「捨」是什麼?不能放在心上;也就是說,不可以 分別,不可以執著。你對佛法要起分別、執著,你「三昧」也沒有了,「常寂」也沒有了 。   諸位要知道,心裡頭有東西在,這個心叫「輪迴心」。六道輪迴怎麼來的?是你心裡 面有東西,就有六道輪迴;哪一天你心裡頭沒有東西了,輪迴就沒有了。這個話很難講, 說出來怕大家聽了產生誤會。你聽說「心裡什麼都沒有了,就可以超越輪迴」,好,你把 身心世界東西統統放下了,一切也不分別、也不執著了,對不對?不見得。怎麼不見得? 你變成「無想定」;什麼都不想、什麼都放下了,這是修無想定。無想定是外道,修到最 後結果是在四禪無想天裡面去受生去了,學佛學成外道。所以這個東西很難!「有」不能 執著,「空」也不能執著,空有兩邊都不執著,這個事情就太麻煩了。   你應當要懂得,怎麼叫「空有兩邊都不執著」。如果他這個地方只有「觀法如化,三 昧常寂」,沒有今天這六句,他就著了空。你想對不對?著了空。有了後面六句,他就不 著空;雖不著空,他又「觀法如化,三昧常寂」,他也不著有,空、有兩邊都不執著。所 以他是積極的,他不是消極的,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積極去表演,為一切眾生做軌範雖然積極表演又不著相,這叫空有兩邊都不執著。一般凡夫執著有,二乘執著空,都有錯 誤。唯有菩薩聰明,菩薩行中道。不著空,他隨緣示現,隨機教化,這是不著空;雖然做 種種示現,教化一切眾生,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不著有。這是我們要知道學習的,這樣 的修學才能入佛的境界,才能跟諸佛菩薩融成一片。   三業是講身、口、意。諸位在此地特別要留意到的,三業講「身、口、意」,此地經 文它「口、身、意」,這是什麼意思?跟平常一般的講法順序顛倒了,不是經文排列錯, 這裡面有很深的意思在。大凡眾生造業,口業造得最多,口業造得最重,所以把口業擺在 第一,特別提醒你,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有意、無意都在造口業。「善護口業」下面這 六句,是菩薩修行三大綱領,總言一個「善」字。三業裡面最重要的是「意業」,最容易 犯的是「口業」,所以把口業擺在第一。凡夫入門要從這個地方入,必須護口業,不譏他 。在佛法裡面,無論大乘、小乘,不論宗門、教下,也不論顯教、密教,都從這裡下手 。   我們在一生當中要想成就,必須遵守佛陀給我們的教誨,特別是世尊入滅之前教給我 們的「四依法」。我們懂得遵守,就如同佛在世一樣;如果違背了四依法,即使佛陀在我 們身邊,我們也得不到佛法利益。這一點很重要!四依法第一句教我們,「依法不依人」 。佛不在世了,佛法的承傳由後世的弟子,弟子當中的成就有高下不相等,所以佛這第一 句教導我們就特別重要。經典是佛說的,佛當年講經說法,諸位要知道,並沒有記錄,佛 一生沒有寫過書,佛陀在世是言教。經本怎麼來的?諸位同修都知道,是阿難尊者集結的 ;跟一些同學們,第一次集結是五百大阿羅漢,阿難尊者上講台覆講。你們要曉得,我們 今天培訓班裡面訓練同學,讓你們在講台覆講,這個「覆講」是我們祖祖相傳,阿難尊者 傳下來的,這不是我們的創意,不是我們的發明,祖祖相傳的老規矩。覆講不可以加自己 的意思在裡頭,加自己意思在裡面,你就錯了。今天幾個人懂這個道理?   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一切經,我們在《華嚴經》清涼大師註疏裡面看到,清涼大師說: 也不是釋迦牟尼佛自己所說的。釋迦牟尼佛自己也承認,他一生當中沒有說過一句話,沒 有說過一個字,誰要是說佛說法,這是謗佛。這個話是真的,一點都不假。他說了四十九 年,說了那麼多,為什麼說「沒有說一個字、沒有說一句話」?他所說的都是古佛所說的 ,不是他自己的。跟中國孔老夫子的態度完全相同。孔老夫子說,他自己所傳的,「述而 不作」。夫子沒有創作,都是傳說古聖先賢的教誨,沒有自己的意思。由此可知,釋迦牟 尼佛所講的,是過去古佛所說的。我們學佛,要明白這個原理原則。所以這才曉得,《大 藏經》是佛佛相傳,不是釋迦牟尼佛的創作,我們才不至於誤入歧途,才不至於把路子走 錯了,這在現在這個時代比什麼都重要。   由此可知,我們的修學,必須要依據經典。經典太多了,我們到底依哪一部經?一定 要知道自己的根性。「根性」是佛家的術語,要用現代的話來說,要知道自己的程度。我 們學哪一個法門、學哪一種經典,自己能夠得受用,能夠得真實利益?法門很多,法門要 不契機,就等於治病藥不對症,這個道理相同。藥不對症,不但你吃了這個藥,病不會好 ,可能還會加重,佛法亦復如是。如果不契機,不但不得利益,反受其害。現在我們看到 許許多多地方學佛學成魔障,現在醫學上名詞,學成神經分裂,我們佛法講著魔了,很多 !什麼原因?藥不對症,法門不契機,學佛學成著魔,最後只有進精神病院,很可惜!   我就看到很多年輕人,受過高等教育,在美國拿到碩士、博士。沒有學佛,很好、很 正常,學佛學了個半年、一年,就入精神病院,非常可悲!不是佛法不好,他沒有對症, 不契他的機,他才會變成這麼一個後果,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如果實在不知道自己的根 性,如何選擇法門?假如你真正相信釋迦牟尼佛,肯接受他的建議,是好事情。世尊在《 大集經》裡面給我們很好的暗示,現在的話來說,也是預言。他說:「正法時期戒律成就 ,像法時期禪定成就,末法時期淨土成就。」這是給我們指出一個大的方向。我們今天生 在末法時期,「末法時期淨土成就」,我們選擇淨土法門大概不會錯。這是肯接受世尊的 指導,大致上不會錯。   現在我們看社會上絕大多數學佛著魔,多半都是學密、學禪,這兩樣東西比較容易著 魔。什麼原因?這兩樣東西,實在講很難適合現代人的根性。現代人的心浮躁,他定不下 來。定不下來勉強著定,用方法把它控制下來定,這是不合乎自然法則的。強制的定是有 限度的,超越限度,毛病就出來了。因此修學方法要順乎我們的根性,那就自然了,自然 就不會出麻煩、不會出亂子。這個道理不能不懂得,要知道怎樣去選擇法門。   淨宗的經典不多,所有宗派裡面淨宗經典最少,只有五經一論,只有六門東西,這對 現代人來講,確實是方便,尤其是在家同修,分量少,容易學。又何況這六種東西只要有 一種就夠了,不必六種都學,學一種就行了。如果自己有時間、有精神,能夠學個兩種、 三種,也就足夠,三種以上就不太容易了。而學習的方法,一定是「一門深入」。我只先 選一種,學一種,這一種真正學得有心得了,學成就了,我再學一種;如果這一種還沒有 學成,決定不能學第二種。你學多了,一樣都不能成就,那就很可惜了。一門東西學成了 ,是要費相當時間。我們今天一般估計,一門東西學得有成就,至少要花十年時間;十年 專攻一門,你這一門有成就。你成就之後再學第二門,一年就行了。再學第三門,大概半 年就行了。學第四門,一個月就行了。到以後學《大藏經》,大概不要半年就全通了。這 是所謂「一經通,一切經通」。   你不能在一門經上用上十年功夫,給諸位說,就是這個地方所講的「莊嚴眾行,軌範 具足。觀法如化,三昧常寂」,你得不到。你在一門東西上下十年工夫,這四句你得到了 ,你才是個真正的佛弟子,你才是真正覺悟的眾生,要用佛學的名詞說,你才是個真正的 菩薩。菩薩就是覺悟的眾生,你已經轉凡成聖;十年前你是凡夫,十年之後你是聖人。實 在說,十年也並不算很長,你要能有耐心,要能夠熬得過,給眾生做個榜樣,做一個修行 的樣子,要這樣幹才能成功。你要是貪多,貪多不能成就,每一樣東西只能學一點皮毛, 不能深入。這是說明「依法不依人」,那個人說的東西不如法,就是沒有經典、經文做依 據,我們都可以不接受,一定要有經典做依據。   完全這樣作法還不夠,所以佛又教給我們第二個「依義不依語」。最重要的,佛講的 義理重要,語言不重要。佛這一個教訓,對我們的後學,解決了許多重大的難題。後人重 大的難題是什麼?疑慮太多:「這個經到底是不是佛說的?這個翻譯到底可靠不可靠?」 這一種疑惑古時候就有,現在人更多。所以佛這一句就幫我們解答了,只要意思對了,他 多說幾句、少說幾句不要緊。所以同樣一部經典,梵文的經典,同一部,傳到中國來之後 有很多種的翻譯譯本,像《金剛經》,現在《大藏經》裡面就有六種不同的譯本。你說哪 個本子對、哪個本子不對?每一個本子都對;裡面翻的字不一樣,意思都相同,這就行, 意思對了就行了,不要斤斤計較在文字上面。這個問題給我們解答了。   我們學佛也要懂得,不要過分著重在形式,要講求實質。同樣道理,不必執著在儀式 ,著重在他的精神,使我們思想行為轉變,這個重要。儀式也不能夠疏忽,古時候做這種 種儀式是幹什麼的?兩個作用:一個作用是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另外一個作用是接引還沒 有發心學佛的這些大眾,儀式是這兩個意思。我們自己學佛了,家裡面設個佛堂供養佛像 ,這不是供神,不是祈求神來保佑,你要是用這個心態去供佛,你已經是迷信。   供養佛像的用意有兩個。一個是報恩,知恩報恩。這一種圓滿智慧福德的教學,釋迦 牟尼佛傳下來的,我們供一尊佛像是紀念他,念念不忘這個老師,是這麼個意思。就如同 我們中國人在家裡面堂屋供養祖先牌位的意思一樣,「慎終追遠」,這是一個意思。第二 個意思比第一個意思更重要,「見賢思齊」。看到佛像,他是凡夫修成的,我今天也是凡 夫,我應該像他一樣,也要修成佛。看到觀音菩薩,我要學觀音菩薩,我要成觀音菩薩; 看到阿彌陀佛,我要學阿彌陀佛,我要作阿彌陀佛。這個意思重要,時時刻刻提醒我們, 要向佛菩薩學習。所以供養佛像的功德利益無量無邊就在此地你要把他當神明去看待, 不但沒有功德還有罪過。罪在哪裡?提倡迷信。佛法是破迷開悟的,你跟佛唱反調,你提 倡迷信,這就錯了。所以要懂得「依義不依語」,這裡頭很深的意思。 == 南無阿彌陀佛。 -- 每一念都不是偶然的,每一句話、一件事情,也都不是偶然的。 都是我們自身習氣和修為的展現。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a1014a:標題錯誤~106才對 07/28 16:48
a1014a:隨喜 智慧、福德圓滿,轉我們無量劫的業報身為佛菩薩的願身 07/28 16:54
summertrees:感恩提醒~ XD 07/28 17:05
※ 編輯: summertrees 來自: 203.73.152.65 (07/28 17:06)
vitC:南無阿彌陀佛 07/28 23:13
j45xu3:南無阿彌陀佛 09/23 22:51
whatflower:南無阿彌陀佛 01/15 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