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大乘無量壽經細講-第111集   請掀開經本《科會》第二十八面,看「酬因感果」這一段。這一科裡面也分兩個小段 ,第一個小段是「福智」,第二個小段是「感果」。請看經文:   【由成如是諸善根故。所生之處。無量寶藏。自然發應。】   我們先來學習這一段經文。『如是諸善根』,這是指前面經文所說的斷惡修善、積功 累德這種種善根。善根是能感,感必有應,這是感應道交的道理。世間人,無論是古今中 外,無不希求殊勝的果報。為什麼這果報得不到?中國諺語所謂「不如意事常八九」,這 一句話很值得我們去反省,為什麼世間會有這麼多不如意的事情?我們再看看這一部經上 所講的西方極樂世界,看看《華嚴經》上所說的華藏世界,為什麼那個地方的居民是那麼 樣的圓滿,真正是百分之百做到心想事成,那又是什麼原因?我們從這些地方去思考、去 觀察,才能學到東西。   今天早晨居士林在此地發放度歲金,我看到來參加這個盛會的都是一些弱年老人。佛 家所謂「生老病死苦」,我們看到老人確確實實很可憐,政府以及民間慈善團體雖然照顧 ,總不能盡如人意。別人照顧,這是恩德。我們常常要想想,我們看到這些老人,想到我 們自己會老,我們老的時候,將來的遭遇,生活艱難的困苦,會不會像他們一樣?   佛法教我們學習,學習是永遠沒有止境的,真正覺悟的人懂得人生就是學習。從小學 到老,有沒有學完?沒有。佛在經典上示現給我們看的,從初發心到如來地天天學習,三 大阿僧祇劫、無量大劫。哪一天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了,我們要問:這個時候要不要學習 ?還要學習,永遠沒有間斷的學習。他已經成佛,一切都圓滿了,為什麼還要學習?他要 裝著學習的樣子給那些沒有成就的人看,道理在此地。在從前,做父母的每天要做出學習 的樣子教兒女。教兒女孝順父母,做父母的人自己要孝順父母,讓兒女看,讓他學習。父 母在,怎樣奉事,要讓小孩看到;父母不在了,年節的祭祀、慎終追遠,也要教他看,記 在心裡。做老師的人,同樣一個道理,天天要做出學習的樣子給學生看。由此可知,學習 是永遠沒有間斷的,佛在經典上字字句句都是教我們學習。   這個地方這是總說,我們要學習諸佛菩薩成就一切善根,從這裡學。修善,善還要有 根,根能生善法。善的根是什麼?好善之心是根真正有好善之心,一定就有好善之行「行」,這是集結功德,集結功德要靠行。善的根,大乘經論上講得很多、講得很廣,我 們將所有經論歸納起來,在經典上稱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中文翻譯「無上菩提心 」,這是善根。這一句話很難懂,如果意思不清楚、不明白,對於我們的學習就會造成困 難,所以我們將這一句話用現在人容易懂得的詞彙,說之為「真誠、清淨、平等、正覺、 慈悲」,這十個字就是經典上所說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們要學,這個心是佛心 ,這個心是我們的真心、是我們的本性。   經論上我們也常常看到,所謂是「佛佛道同」。這個「道」就是存心,過去佛、現在 佛、未來佛,三世一切諸佛同一個心,都是這個心,真心。我們學習,古大德常常教導我 們「從根本修」,根本就是真心。世間人,不學佛的人我們就不說了,學佛的人很多,他 們也常常讀經,也常常聽講,聽的遍數也多了,為什麼還不肯學?為什麼還改不過來?譬 如我們對人不真誠,我們沒有用真心待人,我們沒有用誠意待人,為什麼?我們仔細思量 觀察,不外乎是怕吃虧。「別人對我都是虛情假意,我對人真誠,那我不是吃虧了嗎?」 這一個錯誤的觀念,害得我們生生世世學佛都不能成就,不但是不能證果,連開悟都沒有 做到。   所以古人常常教導我們:「吃虧是福。」吃虧不是禍,吃虧是福,這個話很有味道。 肯吃虧的人,肯以真心誠意待人接物。他的福在哪裡?這個經上講,『無量寶藏,自然發 應』。你看到這個經文,聽到這個說法,搖搖頭:「恐怕靠不住!」你的疑惑沒有斷掉, 唯恐吃虧,因此你的希求就不能兌現;「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你求不到。原因在哪裡 ?剛才說了,「感應道交」,感是要用真誠心才有感,然後才能得到回應。我們的心不真 、不誠,說老實話,這個心不清淨、不平等。這樣的心,他也有感,感來的是什麼?感來 的是災禍不是福,這正是諸佛菩薩在經論裡面常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的心想 不善。我們的言語沒有離開世尊所講的四種口過,言語不善,妄語、兩舌、綺語、惡口。   細心想一想,反省、檢點我們從早到晚這一天所做的事情,實在說,我們比不上袁了 凡。了凡先生每天晚上反省,將這一天他的善記錄下來,惡也記錄下來。善,從起心動念 、言語造作,凡是利益眾生、利益社會,是為社會眾生可以做好樣子的,那都是善;如果 隨順自己煩惱習氣,不足以為社會大眾做模範的,這是惡。每天記錄下來做一個比較,看 看我們是善多還是惡多,然後再仔細觀察,是善的力量大還是惡的力量大,天天在這個地 方求改過。所以了凡先生的命運轉過來了,福報也自然現前了。命裡面沒有功名,他得功 名。那個時候的功名,考取舉人、考取進士,這是功名,現在的話稱之為「學位」。他命 裡頭沒有學位,他得到學位了;命裡面沒有兒女,他也得到兒子;命裡頭短命,他也延長 壽命了。他命中的壽命只有五十三歲,他活到七十四歲。由此可知,命是自己造的,福是 自己求的。我們讀到這一段經文,應該曉得怎樣學習。了凡先生所學習的,還是人天小的 果報。我們今天口裡說得是不錯,是要希求成佛作祖無上的果報,但是我們的行誼連了凡 居士都不如,我們的果報能現前嗎?   我們要想想,我們到底從哪裡去學?人要真幹!我們在講席裡頭講得太多太多了。首 先第一樁大事情要求的,人與人怎麼相處,你先把這一樁事情做好。在家庭裡面,這是我 們生活最小的社會,我們如何跟父母相處?如何跟兄弟姊妹相處?夫婦如何相處?子女如 何相處?諸位曉得,這叫大學問。然後推廣,如何跟鄰居相處?如何跟街坊相處?如何跟 你所認識一切親戚朋友們相處?我們的積功累德,從這個地方才能落實。我們的存心,念 念要為別人著想。在家庭裡面,起心動念為父母著想。我做兒女的,為父母著想;做先生 的,他為妻子著想;做妻子的,為先生著想;做父母的,為兒女著想;他不為自己,他想 別人,這裡面就有功德了。怎麼是功德?給社會大眾做個好榜樣。   今天許多有學問、有德行的人常常感慨:這個社會家不像家,國不像國。什麼原因造 成的?人與人的關係搞壞了,只知道為自己想,不知道為對方想,這是錯誤的根本。所以 從一個家庭推廣到外面是社會,為社會、為眾生、為國家、為世界,你的真誠清淨平等慈 悲心自自然然就露出來了,你的言語、行為不必去學,自然就能夠給社會大眾做好樣子, 你的言語行為就是社會大眾的榜樣,社會大眾的模範,我們要從這裡下手。學佛先要把人 做好,人與人的關係處好了,再進一步,我們要跟自然環境把關係處好。環境裡面歸納起 來,不外乎一切動物、植物、礦物,我們也一樣的用真誠清淨平等慈悲心對待他們,依報 隨著正報轉。   無量寶藏為什麼會自然發應?是眾生心行感得的。這個話是真的嗎?真的,一點都不 錯。為什麼?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依報隨著正報轉。」依正是一不是二,這個道理太深 了,懂得的人不多,但是它是事實真相。千萬不要認為自然環境跟我們人沒有關係,那就 錯了,完全差錯了!自然環境是人心變現出來的。心善,環境善好;心惡,環境就不善。 這個道理,確實佛經說得比一般書籍說得多,說得好,說得透徹,唯有我們深入經藏,依 教奉行,才能夠體會得,才能夠證驗得。   這些小動物有靈性,我們用真誠的心就能夠跟牠溝通,蚊蟲螞蟻都可以溝通的,真誠 心。真誠的標準是什麼?諸位看過《了凡四訓》,《了凡四訓》雲谷禪師有說到,他拿畫 符念咒來做比喻:「一念不生謂之誠。」當中夾雜一個妄念,心就不誠。一個妄念都沒有 ,這個心畫符符靈,念咒咒靈,念佛佛也靈,確實感應道交,當中障礙、阻隔沒有了。我 們今天畫符符不靈,念咒咒也不靈,念佛佛也不靈,什麼原因?夾雜著妄念在裡頭。覺明 妙行菩薩說得好,「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個話說的是容易,做起來不容易。   因此,古德才給我們說:「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為什麼?經太長,要想 不夾雜妄念,難!咒比經短,短時間可以控制自己不起妄念;但是咒跟佛號比,咒還是長 。佛號「阿彌陀佛」四個字,「阿彌陀佛」這一句裡頭決定不夾雜妄念,這一句就靈;我 們念十句,十句裡頭確實不夾雜妄念,這十句佛號就靈。我們提倡的「十念法」道理就在 此地,不必教你念得很多,很多一定夾雜了;希望你每天念的次數多、時間短,時間短裡 頭不夾雜,這個功夫就得力了;慢慢的,再把時間加長,這個事情急不得。現在我勸諸位 同修一天念九次,你念上三個月、念上半年,你一天念十次、念二十次,這就有進步了。 三年之後,你每天能夠念上三十次、四十次,你的功夫不斷在進步,這不是退步,這是好 現象。所以著急不得,世出世間法都沒有例外的,「欲速則不達」,要慢慢的來培養。   要想功夫得力,首先要懂得這個世間所有一切萬事萬物都不是真實的。《般若經》上 教導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對於身心世界、萬事萬物應當放下。放下不是 不做,這一點千萬不要誤會;不為自己,我們要認真努力做。做什麼?幫助別人。學佛要 靠緣分,用現在的話來說,要靠機會;緣分就是機會,我們要替初學的同學們製造機會。 這個地方建道場,請法師在這邊長年講經,建念佛堂,都是給同學們製造機會。有沒有為 自己?沒有,這就對了;為初學製造機會,決定不為自己,這就叫行菩薩道,這叫真正放 。   所以放下的是自己,提起的是別人;幫助別人,這要提起,不能說把幫助別人的事情 也放下了,那就錯誤。凡是利益社會、利益眾生的事情,我們要盡心盡力去做;只要盡心 盡力,這個事情做成功了,圓滿,做不成功,也圓滿。那是什麼?那是外面的緣分。譬如 我們這一次辦培訓班,在去年與中國佛協,我們簽訂一個意向書,幾乎落實了。中國佛協 將同學的名單都寄到居士林來,二十五位同學,我們也做了充分的準備,現在他們不能來 ,我們的功德圓滿了。他們不能來,我們也圓滿。他們要真的來了,我們還要認真教上半 年、教上一年,教得有成就才圓滿。現在這當中有一些障礙,他們不來了。不來,我們不 需要費這麼多力氣,功德就圓滿了,我們的誠意到了。《楞嚴經》裡面所講的「發意圓成 ,我們發這個心,這個意思圓滿成就,就是功德圓滿了。我們不是不認真努力做,機緣 不成熟。世出世間的道理都一樣,我們總是全心全力幫助別人,幫助這個社會,絕不考慮 自己,這才叫做圓滿功德。   「無量寶藏,自然發應」,這兩句話要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事事如意」。孔老夫 子七十以後入了這個境界,「從心所欲,不踰矩」,也是這個意思,這是感應道交。我們 今天也特別提到,所以諸位要記住,那個心非常重要,念念為眾生。念念為眾生就是為眾 生服務,這就是大喜大捨,偈頌裡頭諸位常常念「大喜大捨濟含識」,「含識」是一切有 情眾生,要幫助他們。   世間人求財富,我們捨財,捨財才能夠得財富。如果我們捨財的目的是要求得財富, 能不能得?能得,得的不多,就好像你做生意買賣,你賺錢,賺的有限;你捨,一定有得 。如果你修布施,為一切眾生服務,自己一無所求,你得不得?得到了,得的更大。得多 大的福?諸佛菩薩都說不出來,那個福報跟虛空法界相等。為什麼?因為你沒有界限。我 有求財的念頭,這個財是個界限,你所得的不能超過這個界限。你無所求,這個果報殊勝 。為什麼?沒有界限,沒有界限在佛法裡叫「稱性」。我們捨一塊錢、捨一毛錢,都得稱 性的大福報,這個道理懂得的人就不多。 (s:剛好昨天看到,分享大家:一個年青人中大彩的因緣 http://ppt.cc/AXEQ   所以我們要修財布施,修法布施,修無畏布施。無畏布施是幫助社會大眾得到平安, 這是修無畏布施。離開一切恐怖,得到安穩,凡是這一類的,都叫做無畏布施。由此可知 ,道場講經說法,勸化大眾,這三種布施統統具足。財施,道場是財力建築成就的,你沒 有財力,這個道場不能成就。我們有這樣舒適的道場在一塊學習,這個道場是財布施,道 場裡面種種設施都是屬於財布施。我們講經的人,用我們的勞力在此地講兩個小時,這個 身體是內財布施。諸位聽眾有沒有修內財布施?有!你在這個地方坐上兩個小時,很認真 在這個地方聽講,做這個好樣子給別人大家看,也是財布施,內財布施;我們在這裡所聽 的、所看的,這是佛法,這是屬於法布施;法的內容是教導我們遠離一切災害,如何趨向 吉福,這是屬於無畏布施。所以一舉三得,都在其中,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要了解這一 個事實真相。所以到這個地方來聽兩個小時,你在這裡修的是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 ,三種布施都具足了;自己的心地很清淨,無所希求,這個功德福報無有限量。   為什麼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還有許許多多不如意的事情?從這些事實來觀察,我們 就能夠省悟過來,我們修積功德的時間太短,隨順煩惱習氣的時間太長了。一個星期七天 ,一天二十四個小時,七天多少個小時,到這個地方來聽經才兩個小時;七天才修兩個小 時,其他時間都是隨順煩惱習氣,所以不如意事還是常八九。如果每天都能修兩個小時, 情形就不一樣了。我們在想像當中,有個三年五載,你的境界就轉變了。   我們現在這個時間,還是太短了。那要問:為什麼不提供每天講經的機會,讓我們有 較長的時間來薰修?我們是提供了,因為你們有分別、有執著,你不肯來。你們分別執著 :「淨空法師講經,我來聽;別人講經,不來聽。」這怎麼行?每天晚上我們有同學們在 此地講經,也是講兩個小時。你果然真的想修,天天不間斷,天天來聽經,你一定有所收 穫。   我過去講過很多,你們聽年輕法師講經的功德,比聽我講經的功德大。我不是說假話 ,我句句都講的真話。大在哪裡?你們在培養年輕人;年輕人像個菩提樹樹苗,還沒長成 ,你每天來聽經,是來給他澆水,給他灌溉,讓他有信心。看到這麼多人來聽:「大概我 講得還不錯。」他信心增長了,他更認真努力去學習。如果在講台上看到沒有幾個人:「 恐怕我不行!」信心沒有了。你想想看,這個功德多大!這是我們幫助一個講經的法師, 成就講經的法師。我們要擁護他,要幫助他,怎麼幫助?來聽他講經。而且一定要他天天 有進步,他要沒有進步,我下一次就不來聽了,這個對他是個壓力,不能不認真努力去準 備。為什麼?講得不好,聽眾不來了。你們諸位想想,這樣來聽經,你們財、法、無畏三 種布施都具足了。積功累德到哪裡去做?到居士林來聽經就行了。   理、事我們都要通達,都要明瞭,能夠協助一個年輕法師成為將來講經的大德,這個 功德太大了!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都不需要念阿彌陀佛,只要想往生,就去了。為 什麼?功德太大了,阿彌陀佛就會來接引你。我說的話都是真的。有許多同學曾經見過韓 館長,韓館長一生護法,她沒有時間念經,她也沒有早晚課。她一天到晚嘻嘻哈哈的,但 是她一心一意護持佛法,幫助年輕人,成就大家學習,弘法利生,她走的時候阿彌陀佛來 接她。可見得佛不辜負眾生,而是眾生辜負了佛陀。所以我們對於什麼叫「善根」,要認 識清楚,辨別清楚,要認真努力去學習。然後在今生、後世,此界、他方,都能夠得到事 事如意,像經上所說「無量寶藏,自然發應」。決不是貪求寶藏,無量寶藏即使現前了, 也是利益一切眾生,決不是自己享受,這個道理要懂。   「捨得」,我們得到的立刻要捨,這個功德才圓滿;得到不肯捨,又起了貪心,那就 墮落,就往下墮落了。「捨得」第二個意思,是把得到的也要捨掉,你才能得大自在,才 能夠得大圓滿。這一段完全是講的感應。我們的心、我們的行為就是感。世間有許多人求 佛菩薩、求神明,也很誠心的去禱告、去供養,沒有感應。什麼原因?你有心,你沒有行 。一定要有斷惡修善之行,以真誠的心行才能夠得到感應。你沒有行只有心,你只有一半 ,還缺少一半,感應不能現前,道理在此地。 == 南無阿彌陀佛。 -- 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 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 ──《楞嚴經》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1.74.221.170
cutekid:讀經報到 08/07 13:53
mark183:阿彌陀佛 08/07 15:27
j45xu3:南無阿彌陀佛 10/10 22:36
whatflower:南無阿彌陀佛 03/17 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