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大乘無量壽經細講-第175集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掀開經本《科會》第四十九面三輩往生,上輩這一段:   【其上輩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修諸功德。願 生彼國。】   經文字字句句含無量義。這一小段我們講了好幾天,還有許多同學來問我,我們修淨 土早晚課應該怎麼定法?其實經上講得這麼清楚,你看看修淨業的人,這兩句話非常重要 ,『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佛門裡面的早晚課誦,諸位要知道,那不是佛定 的,那是歷代祖師大德為當時、當地道場同修的需要而制定的,所以每個道場並不完全相 同。能不能成就?只要符合這個原則決定成就,那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沒有不 成就的。因此,我們一定要記住,佛常給我們講,佛沒有定法可說,佛總是應機說法,你 是什麼樣的根性,你喜歡什麼,他就給你說什麼,成功失敗就是「一向專念」,這個才重 。   我遇到很多同學,在國內、在國外,那個「一向」他沒有,今天聽這個人說哪一種念 佛方法好,他心就動了,明天聽那個人說又一個方法,於是始終在懷疑,學了幾十年,這 個心還不一定,你念一輩子都不能成就。佛在經上給我們講得好,一向,我就一個方法念什麼方法?念得我自己歡喜,念得我自己心清淨,這個方法對我就適合,契我的機。契 我的機,不一定契你的機,這個一定要懂。就好像我們吃東西一樣,每個人的口味不一樣 ,不能說我說這個好吃,你吃未必好吃。譬如中國四川人喜歡吃辣的,愈辣愈好吃,我們 不行,受不了!所以各人口味不一樣,各人根性不相同。   我們所修的法門要知道一個原則,這原則是念得我心會清淨。我用這個法門修學確確 實實煩惱輕、智慧長,它對我就有用處、有好處,不必輕易羨慕別人,跟著別人學,那就 壞了。不僅僅是看到其他宗派生起羨慕的心,念佛人遇到參禪的,他就想去參禪去;遇到 學密的,他又去念咒了,這怎麼會成就?即使是淨宗,每個道場修行方法也不盡相同。念 佛堂有人喜歡念得慢,我從前初學佛的時候跟懺雲法師,懺雲法師念佛就念得很慢,一句 「南無阿彌陀佛」要念一、二分鐘,很慢。他動作都慢,拜佛也慢,我們已經拜了五、六 拜,他一拜還沒拜完。但是他很好、很開明,我們早晚課都在一起做,早晚課很簡單,念 一部《彌陀經》,三遍往生咒,佛號念得不多,大概一串念珠一百零八聲,再就做一個迴 向就完了。早晚課的時間很短,但是課誦完之後,他老人家教我們拜佛,拜三百拜;所以 早晨拜三百拜,中午規定拜二百拜,晚上也拜三百拜,一天拜八百拜,很有受用。   那時我剛剛學佛,拜佛消業障,拜佛對身體也好,也是很好的運動,真收到效果,我 在山上住了五個半月,拜了十幾萬拜。他也跟我們一起拜,我們拜三百拜,他大概一百拜 都拜不到,他的動作很慢,各人拜各人的。我們這裡面拜得最快的,達宗法師,現在我不 知道在不在,他是每天拜一千二百拜,非常好。所以是法師也很開明,就是課誦的時間短 ,一起做,做完之後各人做各人的;誦經也是各人念各人的,不出聲。那時住茅蓬,茅蓬 只有五個人。真的是環境非常清淨,現在想想,像這樣的道場就很不容易再遇到了。   凡事都是緣分,緣殊勝,自己一定要認識,一定要把它抓住,真正用功。真用功,真 正是一向專念,佛菩薩加持,這是一定的道理,決定有感應。如果說沒有感應,我們自己 心不夠真誠,至誠感通,真誠到極處決定有感應,這是我們決定不可以懷疑。我學佛,這 是年輕的時候三個老師,方東美先生把佛法介紹給我,告訴我「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章嘉大師教我「看破,放下」,李老師教我「至誠感通」,那時候跟他學講經。   講經不是容易事情,這是我們有發心學講經的同學你要注意,要特別留意。經是出世 間法,出世法跟世法是相通的,從事相上講沒有差別,世出世間這差別在用心。如果你還 夾雜著妄想分別執著,那就叫世間法,念佛也是世間法,講經還是世間法,不是出世間法 。如果你能夠離妄想分別執著,幼稚園那個課本,「小貓叫,小狗跳」都是出世間法出世間法在心不在法,這事相裡頭沒有世出世間,在用心。換句話說,你是輪迴心,你所 造的全是輪迴業。如果你是菩提心一向專念,你所造的一切都是淨業,與西方淨土相應, 心淨一切都清淨。這個道理,我們在《華嚴經》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你就明白了,這是 給我們做出最好的示現。   早年方東美先生給我介紹他老人家一生最歡喜的《華嚴經》,他說《華嚴經》,他是 學哲學的,《華嚴經》是全世界最好的哲學概論,這裡面有理論、有方法,後面還帶表演 ,五十三參做出來給你看,世間的教科書哪有這麼樣完美的,做出來給你看。我們讀了之 後才恍然大悟,世出世間是在心。所以你要會用心,大乘教裡常說:哪一法不是佛法?法 法皆是!會用什麼心?會用菩提心,一向專念,沒有一法不是佛法。不會用心,你還有自 私自利,你還有名聞利養,你還有貪瞋痴慢,那祖師就問你:哪一法是佛法?三藏十二部 都不是佛法,《華嚴》、《法華》都不是佛法。為什麼?輪迴心。要知道你還有自私自利 、還有是非人我、還有名聞利養,這是輪迴心,六道輪迴從這個地方生的。   出家,前面講過了,講得很清楚,四種出家。出是什麼?放下。形式的家一點都不重 要,重要的是煩惱是家,六道輪迴是家,三界就是六道,六道輪迴是家;生死是家,你還 有生死。所以大乘教裡面教我們出家,如何超越煩惱,出煩惱,如何出離三界六道,如何 出離生死。三界六道裡頭兩種生死:一種叫分段生死,一種叫變易生死,我們這兩種都有 。分段生死,就是我們壽命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大家好懂;變易生死,變是變化,易 是改變,我們一年衰老一年,這就是變易。如果給你細說,我們人是一天比一天老,不是 一年一年,一天比一天老,一天跟一天就不一樣;佛再給你講,那是剎那剎那不一樣,一 小時跟一小時不一樣,一分鐘跟一分鐘不一樣,一秒鐘跟一秒鐘不一樣,變易生死,一定 要覺悟!這是決定留不住的。我們要提高警覺,要抓住寶貴的時間認真學習,希望在這一 生當中能夠超越,了生死出三界。   確確實實在十法界裡面,我們超越輪迴、超越六道,生到四聖法界,四聖就是聲聞、 緣覺、菩薩、佛。這個佛是十法界裡面的佛,天台家說「相似即佛」,還不是真的,相似 即佛。為什麼?他分段生死沒有了,他有變易生死。這個變易生死完全是善的,不是不善 的,也就是說他的境界不斷向上提升。四聖法界裡面,見思煩惱斷了,也就是佛法從綱領 上來講的,身見,身見是執著這個身是我,這個念頭沒有了。身見、邊見、戒取見、見取 見、邪見,這就是見解上五種錯誤,這個斷掉了。思惑也有五種,五大類,貪欲、瞋恚、 愚痴、傲慢、對聖教的疑惑,這個也斷了,貪瞋痴慢疑也斷了。這個人就出離三界,六道 裡面的業因就沒有了。因斷掉,果當然就沒有了,六道輪迴的果沒有了。永嘉所說的「覺 後空空無大千」,說「夢裡明明有六趣」,就好比夢醒,六道輪迴沒有了,這現象沒有了 。   但是有四聖法界,有聲聞、有緣覺、有菩薩、有佛,這些人在四聖法界裡面斷塵沙煩 惱、斷無明煩惱。塵沙要斷盡,無明破一品就行了,破一品超越十法界,他就生到華藏去 了。華藏世界,華嚴世界,這是一般所謂八萬四千法門他們最後到什麼地方往生?到華藏 世界往生。極樂跟華藏沒有差別,如果我用比喻來說,好比華藏是新加坡,這個城市是華 藏,極樂世界在哪裡?極樂世界在烏節路,最繁華的、最好的。所以極樂跟華藏是一不是 ,這我們要知道。所以取極樂就生華藏。   我們不容易,在這一生當中得人身,遇到大乘又遇到淨宗,這真是希有難逢,希望我 們要珍惜。怎麼去法?一定要心清淨,心淨則佛土淨。怎樣才能達到清淨?古德常講「放 下萬緣、放下身心世界」。這個話很多人聽錯,以為放下怎麼樣?我什麼事都不要幹,這 就錯了。放下不是在事上放下,事要做。如果說是你每天,你是一個家庭主婦,你放下了 ,好了,你也不燒飯,你也不管家,你家裡面先生也不顧,兒女也不管,你統統放下了, 這個佛教大概政府決定要取締,為什麼?人人都學佛,會亡國、會滅種,這還得了!哪有 這個道理。釋迦牟尼佛要是真的放下了,他就不要講經說法,他每天講經八個小時,很辛 苦,沒放下。佛出家給我們示現他在教學,講經就是上課教學,每天八個小時,四十九年 沒有休息,也沒有聽說放假過。可見得他選這個行業,這敬業的精神值得我們佩服,我們 要學習。   放下是什麼?放下是心裡頭不執著,心清淨。放下什麼?放下名聞利養,放下是非人 。世間人工作,他求的是報酬;諸佛菩薩為一切眾生服務是義務,義工,義務不求報酬 ,過最簡單的生活。所以用現在的話來說,放下名聞利養,放下貪瞋痴慢,這就對了。我 常常講十六個字,放下自私自利,起心動念為一切眾生服務,要積極不是消極。所以這個 放下,諸位一定要清楚,不是說什麼事情都不做。我如果說是放下,一切都放下了,我何 必到這裡來講經?你們都放下了,何必到這裡來聽經?我們都沒有放下,事跟理一定要通 達、要明瞭。   佛教是教育,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育,我們簡稱為佛教。釋迦牟尼佛的教育,教的是什 麼?教的是諸法實相,《般若經》上講的,就是教我們要真正認識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 實相就是真相。我們對宇宙人生,宇宙是我們生活環境,人生是我們本人,佛教我們不是 別的,教我們要了解自己,要了解我們生活環境的真相,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解自己 什麼?了解自己就是明心見性,了解生活真相,我們的生活真相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 。時間三世,空間十方,十方三世無窮無量,無量無邊的佛國土,無量無邊的眾生,都是 我們的生活環境。佛說到最後,無量的時空、無量的世界、無量的眾生跟我們自己是一體 ,所以佛家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我們跟一切眾生同體,慈悲沒有條件,叫大慈大 悲,沒有條件。儒家也講,《弟子規》上不是大家都念過嗎?「凡是人,皆須愛」,跟我 們這個慈悲很接近。   學佛,修淨土要真信切願,真信切願就是無上菩提心,這都是古大德講的。因為有時 候我們懷疑,看到那些老公公、老太婆念佛往生,這樣的人生活非常貧窮,也不認識字, 也沒有念過書,什麼經教都不會,居然他在念佛堂念了一年、二年,他坐著往生、站著往 生。經上講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一向專念,我們沒有懷疑,大概他一向專念,發 菩提心他沒有,他跟本不懂得什麼叫菩提心,他為什麼會往生?這個事情很多!真的,蕅 益大師給我們說的話就對了,我們的疑惑就解除了。   真信,他對於淨宗一絲毫疑惑都沒有,非常懇切的一個願望。你看懇切的願望求生淨 土,這個世間世緣他真的放下了,為什麼?在這個世間日子過得太辛苦了,貧窮下賤,太 辛苦,一心一意只求生極樂世界,只求見阿彌陀佛。你們想想看,他這一個心與我們講的 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相不相應?他雖然沒有學過,統統具足。細心去觀察,你 問他什麼叫菩提心,他不懂,他說不出來,可是細細去觀察,他都做到了,但他並不知道 那是菩提心,所以他跟佛相應,真的是「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他念佛沒 有妄想,為什麼沒有妄想?他對這個世間沒有指望。甚至於這個世間人誰也不尊重他,誰 都討厭他,阿彌陀佛看中他,把他接去了,都是增上緣。如果這個地方有很多人看中他、 歡喜他、尊重他,他就去不了,他對這個世間有留戀。所以我們看到真正往生的人,你細 細觀察,這一類的人不少,他的淨土緣成熟了。所以深信切願就是無上大菩提心,是蕅益 大師講的,在《彌陀要解》裡面說的。   我常常勸同學,這個話都非常重要,我也不曉得說了多少遍。我們的障礙,毛病習氣 太重,真正想學,真正想在這一生成就,我講了三樁事情:第一個對一切人、一切事、一 切物控制的念頭不能有,不可以有。控制的行為可以,譬如你是一個家長,你對你的兒女 要管教,你不管教不行,他學壞,那個管教就是控制,心裡頭不能有。事上我要幫助他, 我要成就他、要照顧他,這是責任;可是不能把這個放在心上,放在心上,錯誤。放在心 上,你極樂世界去不了,心不清淨,用清淨心來幫助別人。支配的念頭不能有第三個佔 有的念頭不能有。你對於一切人事物,你有控制的念頭,你有支配的念頭、有佔有的念頭 ,你怎麼能往生?這個念頭是輪迴心的根。   縱然做一些善事,在佛門裡面,像布施做了善事,也不要放在心上。我們新加坡有一 個法師,談禪法師,你們有沒有人認識?這個法師很了不起,做了很多好事,沒人知道。 我大概是二十多年前在美國認識他,在舊金山,舊金山有一個大覺蓮社,也常常請我去講 經。大覺蓮社買這個道場的時候,那時候是美金七十萬,談禪法師捐了四十萬,他們自己 籌備三十萬,把這個道場建起來。談禪法師錢拿出去之後,只說一句話「各人因果各人負 責」,以後再不問了,不聞不問,心清淨。聽說以後在中國福州有個西禪寺,西禪寺我聽 說他拿了兩百多萬美金把這個道場恢復,也是不聞不問,告訴大家「各人因果各人負責」 ,心地清淨。   他的錢可不是簡單得來的,他不是化緣,他在新加坡城隍廟,城隍廟擺一個小攤子賣 香、賣蠟燭、賣紙錢,你看看一塊、兩塊那個時候,他一分錢都沒用,統統存起來,存到 幾百萬美金去做好事,不聞不問。新加坡有這樣的人,不容易!自己的生活非常節儉,喝 水喝自來水;我去看他,臨時在旁邊買一杯礦泉水,招待貴賓的,我們看了很感動。你看 看對佛法上布施很慷慨,心地清淨,一塵不染,絕對沒有說我拿這麼多錢給你建道場,我 還要問問、還想控制支配,沒有,一點意思都沒有,這是我們要學習的。我大概也有三年 沒跟他見面了。所以這都是為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無染的清淨心,安清淨心,樂清淨心 ,他的生活很快樂。物質條件在我們看非常差,過最低水平的物質生活,非常快樂。   一向專念,還要具足心願解行要同佛,我們學經教學的什麼?就是學這個,我們的心 要像佛心,這沒有話說,每個人心都是佛心。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性就是真心,這個心 是一樣的,生佛平等,生佛不二。現在我們講心要同佛,這個心是講念頭,心雖然是一樣 ,念頭不一樣,每個人想法、看法都不相同。現在我們學經教就是要修正,我們的起心動 念要像佛。佛是什麼心?佛是平等心,佛是慈悲心。菩提心雖然講五個:真誠、清淨、平 等、正覺、慈悲。在一般講,這兩種是表現、落實在事相上,非常重要,以平等心、慈悲 心處事待人接物。菩提心這十個字五句,每一句都圓滿具足其他的四句,清淨裡面有真誠 ,清淨裡頭有平等、有正覺、有慈悲;慈悲裡面有真誠、清淨、平等、正覺,一即是多, 多即是一。本經所說的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也不例外,每一願一定具足其他四十七願,少一 願,你這一願就不圓滿,這一定要懂得。   我們的願同佛,我們的心(就是起心動念)同佛,我們的解(解是認知)同佛,我們 的行為同佛,心願解行都同佛,這叫相應。佛門裡常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 佛。什麼叫相應要懂。所以我們不可以瞧不起老阿公、老太婆,不能瞧不起他,往往怎麼 樣?他們念佛相應,這四個條件他都具足,心願解行,我們自以為聰明,念念都不相應。 要冷靜細心去反省、去思惟觀察,你會發現,我們念佛為什麼不相應,為什麼功夫不得力 ,這是障礙,這是過失。如果不把過失找出來,不把它改正,這一生往生沒指望。換句話 說,一定要懂得把輪迴心修正為菩提心,我們的功夫才會得力。   淨宗在大乘教裡面稱之為易行道,這個易行道比起其他法門容易,但是也不是你想像 當中那麼樣的容易,比較容易。這是因為其他的法門、八萬四千法門都要斷煩惱,要斷, 這個太難!如果真的說是斷煩惱這才往生極樂世界,我們現在這個世間恐怕沒有一個人能 做到。淨宗是叫帶業往生,不要斷,不要斷怎麼樣?要伏住,就是說你要能把煩惱控制住 ,不讓它發作,這樣就能往生。伏煩惱比斷煩惱容易太多了,斷是真難,伏可以做得到。 所以他要求我們要伏煩惱。   伏煩惱的方法很多,最方便、最簡單、最容易就是用一句佛號。可是這一句佛號,你 一定要在日常生活當中會用,怎麼個用法?這就講念佛,這真念佛。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境 界,眼見色、耳聞聲,接觸之後念頭就起來,什麼念頭?煩惱!順自己意思,貪心就起來 ,我很喜歡,貪戀,這個貪煩惱,你趕快用一句阿彌陀佛把這個念頭打掉,這叫念佛。古 德常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起是肯定的,你是凡夫,哪有不起念的?不起念,那 你是佛菩薩再來,你就不是凡人。不如意的就生瞋恚,討厭,只要這個念頭一起來,不管 是喜歡也好、討厭也好,這都不是正常的,這都是輪迴心,這一句阿彌陀佛把它壓下去。 要養成一個習慣,始終從早到晚時時刻刻保持什麼?保持平等心,一般講平常心。   對於一切人事物不生貪戀、不生瞋恚、不生疑惑,這就是你把煩惱伏住了。伏住的時 候要功夫成片,功夫好的可以自在往生。所以往生極樂世界真的不難,功夫好的,什麼叫 自在往生?想什麼時候往生就什麼時候往生,我們講生死自在!生死自在要什麼樣的功夫 ?不是很高,你要想念到一心不亂,那功夫高,為什麼?一心不亂,見思煩惱斷了,相當 於阿羅漢,事一心;如果念到理一心不亂,相當於法身菩薩,明心見性,那當然更沒有問 題了。所以極樂的殊勝,殊勝在煩惱不斷,只要能控制。這控制當然也有三輩九品,這是 你戒定的功夫有等級不同,戒定功夫深,很容易控制住,那就生死自在。   住在這個世間,為什麼?有這個功夫可以馬上走,大概都可以走,可是有一種情形之 下就不能走,這個情形就是還有許多人需要你給他服務,那你就要幫助他。你要是講:我 不管他們,我走了。你還是自私自利!自私自利,西方極樂世界不收留你。這個地方人不 相信你,不喜歡看到你,這時你可以去;這個地方還希望你來教他的時候,你還得多住幾 天,這就是緣,叫法緣。有緣就住,沒有緣就走。在古時候真正到達這個境界人真的不少 ,我們看得很清楚。   現在這個世界比從前不一樣,現在交通便捷,諸位想想,兩百年前從中國到新加坡要 坐帆船,那時候沒有輪船,兩百年前,要坐好幾個月。寫一封信回家,至少要二、三個月 才會收到,哪有現在這麼方便?所以菩薩示現在這個地方,緣盡的時候他就走了。現在由 於資訊發達,交通便捷,這個地方沒有緣,別的地方有緣,你還是不能走,這個道理要懂 。譬如新加坡沒有緣,印尼的緣成熟了,到那裡去,別的地方緣成熟了。什麼時候這個世 界上的緣都沒有了,那你可以走了;還有緣的話,你就不能走。所以佛法確實通情達理, 真的在這個世間為一切眾生做好樣子,確確實實做到一塵不染,心地清淨,但是隨緣幫助 一切眾生,盡心盡力。   今天中午,我們跟新加坡九大宗教聚會,我每一次從新加坡經過都通知他們在一起聚 一聚。今天談到是新加坡政府可能要建立賭場,今年談這個問題談得很多,到底是有利還 是有害?我聽他們大家發表高見,眼前是好像有一點小利,長遠不利,長遠是決定不利的 。人設賭場,從佛法來講,最大的不善就是引發每個人的貪心。我建賭場把你們的貪心全 部勾出來,貪心增長,這不是好事情。 (s:我真的很希望澎湖金門馬祖的鄉親要看到這一段!我們的生活苦一點,也不至於過 不下去,但是同意設賭場把人的貪心勾引出來,對子孫對社會都是莫大傷害,這是 損福的事情!乃至於最近看到滿街都在開樂透彩券行,都令人擔憂心痛!)   貪是煩惱的根,世尊在經上告訴我們,每個眾生的煩惱無量無邊。佛在講經教學的時 候,無量無邊煩惱沒法子講,所以把它歸納,歸納成八萬四千,八萬四千確實是有數字的 ,不是隨便說的,八萬四千煩惱。所以佛有八萬四千法門,對治煩惱的。對於教初學,那 個八萬四千是教菩薩的,教法身菩薩的,教我們凡夫太多了,我們沒法子接受。所以教凡 夫把八萬四千煩惱再歸納,歸納為百八煩惱,一百零八,叫百八煩惱。百八對於初學的人 還是太繁太多,記不住,所以再歸納,歸納成二十六,六個根本煩惱,二十個隨煩惱。隨 煩惱我們不談它,單談六個根本煩惱,貪、瞋、痴、慢、疑、惡見,惡見就是見惑,通常 合起來講見思煩惱,歸納起來六條。惡見開起來是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 又開成五個,十條,見思煩惱。六個根本煩惱再歸納,歸納成三個,叫三毒,貪瞋痴三毒貪瞋痴再歸納成一個就是貪,貪是根。你貪的都來了,你就不會發脾氣,貪不到才發脾 氣,才會有瞋。所以到最後歸納就是貪。 == 南無阿彌陀佛。 -- 月映萬川,眾生之心如水,阿彌陀佛如月,只要我們的心至誠清淨,阿彌陀佛就會應現。 南無阿彌陀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67.219.60
j45xu3:南無阿彌陀佛 05/12 2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