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大乘無量壽經細講-第178集   諸位同學,請看「三輩往生第二十四」。今天我們從上輩看起,我們把經文念一段:   【其上輩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這段是講修因。第一個是『捨家棄欲』,這句非常重要。同學們都知道,我們學習淨 土有這麼多年,念念希求往生淨土,最後能不能如願以償?這裡面就有問題。前面祖師大 德們說過,雖然講的都有道理,我們要細心去體會,融會貫通。古大德說三輩往生,上輩 是菩薩,中輩是聲聞,凡夫往生只能夠在下三品。到善導大師,在傳說當中他是阿彌陀佛 化身再來的。善導大師的話那就是阿彌陀佛親自所說的,他說得好,「四土三輩九品,總 在遇緣不同」,這句話說得太好了。我們凡夫如果遇的緣殊勝,換句話說,這一生當中也 可以是實報土的上上品往生!遇緣不同。   這個話我們聽了之後,細心去思惟,合情合理。眾生造作惡業太重,尤其是造作五逆 十惡,就像《觀經》上的阿闍世王。我們從《阿闍世王經》裡面得到了訊息,雖然一生造 作的是五逆十惡,殺父害母、破和合僧,但是畢竟他還有宿世的善根(過去生中的善根) ,這一生是被貪欲蒙蔽了,雖有善根不能現前。聽提婆達多的教唆,做了許多的壞事,臨 命終時懺悔,這一念懺悔,功德不可思議。要是照平常這些大德們說的,造作罪業的人臨 終懺悔往生是下三品,所以阿闍世王如果是下三品往生,我們沒有話說,我們都覺得很對 ;可是世尊告訴我們,阿闍世王往生是上品中生!   我早年看到這段經文非常驚訝,於是乎才明瞭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兩種人:一種是平 常依教奉行,積功累德,這是正常的;一種是非常的手段,臨終懺悔回頭發願往生。懺悔 回頭發願往生,我們想像當中也是有等級不同;懺悔的心有淺深不同,求生的願有大小不 同,誠敬的心有強弱的不同,所以他也有等差,也是有三輩九品。阿闍世王他能到上品中 生,這就是古德所講的「始惡不妨終善」。過去造的是惡業,但是他最後懺悔,改過自新 ,那是善人,那不是惡人!我們中國諺語也所謂「浪子回頭金不換」,年輕的時候作惡, 為非作歹,一旦回頭,大好人,好人當中的好人。所以他上輩往生理所當然。   從這個地方使我們想到佛在《八大人覺經》上教導我們,「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這兩句話重要。過去所造的惡你不要去放在心上,為什麼?他現在已經變善,已經回頭, 你要記他過去的那個惡,錯了,不念舊惡。昨天、前天造的惡都不要放在心上,一念悔改 ,就是真正的善男子、善女人。不憎惡人,造作惡業多端的,對他不要有瞋恚心。對他有 瞋恚心,他們沒有錯,我們自己錯了,為什麼?無始劫煩惱習氣被他引出來,這是我們自 己錯誤!為什麼佛能做到,菩薩能做到,阿羅漢能做到,真正修行人也能做到,我們為什 麼做不到?   六祖大師說過,他老人家自己修學的經驗,他說他只見自己過,不見別人過,這個話 是真的不是假的。他二十四歲接受五祖的衣缽,成為第六代祖,二十四歲,大徹大悟,明 心見性,他怎麼成就的?就這一句話,就叫我們能夠意識到,「只見自己過,不見他人過 ,這就是他那麼樣的年輕大徹大悟成就的原因,我們應當要學習。人在這個境界裡面, 那就是他所說的,他跟五祖講「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們現在如果遇到五祖,我們所說 的一定是弟子心中常生煩惱,人家常生智慧,不生煩惱。   《楞嚴經》,佛告訴我們「若能轉物,則同如來」。蕅益大師說得好,「境緣無好醜 ,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人事環境跟物質環境裡面是平等的,沒有差別;「好 醜在於心」,差別在哪裡?差別就是從心想生。你心要是善,十法界依正莊嚴無一不善, 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宗門明心見性的大德都是這個說法;心要是不善,極樂世界在面前, 你也看不出它一點的好處。所以境隨心轉,不是心隨境轉,是境隨心轉,這個道理要懂, 這個道理很深。難得江本勝博士從水實驗裡面給我們做出科學的證明,那就是境隨心轉。   上輩往生,這對我們來講是很重要的一個課題,我們要注意到的「捨家棄欲」,捨跟 家在佛法都有講法。我們先說家,佛法裡面講家有四種:有「田宅是家」,是我們一般人 ,我們一般凡夫觀念當中這個家;你有土地,你有房屋,你有田地,你有產業,有妻子兒 女、兄弟姐妹,這是個家。第二種家是「煩惱是家」,這個知道的人就不多,幾個人知道 煩惱是家?第三個是「三界是家」,三界就是六道輪迴,你出不去。第四個「生死是家」 ,你沒有辦法了生死。出了三界之後還有生死。生死有兩種:變易生死、分段生死。六道 凡夫這兩種統統有,六道之外分段生死沒有了,有變易生死。變易生死一直到等覺菩薩, 等覺菩薩還有一次變易生死,他要把最後一品生相無明斷掉,變易生死就沒有了。   所以出田宅之家,就是我們現在的出家人,剃髮染衣,出家了。出三界之家是阿羅漢 ,阿羅漢超越六道輪迴。出生死之家,那是究竟佛果,比等覺還要高一級。出煩惱家,這 是通的,煩惱有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見思煩惱斷了,證阿羅漢果;塵沙煩惱 斷了,證菩薩果;無明煩惱斷了,證佛果,這是捨家。   捨也有四種說法:第一種身捨心沒有捨,身是個出家樣子,心裡面還常常掛念著家親 眷屬、田地財產,還有牽掛。身你捨了,心沒有捨,果報還是要搞六道輪迴。第二種心捨 身沒有捨,心裡面確確實實把家捨掉,五欲六塵那種享受也捨掉,心裡頭沒有,身有,他 沒出家,這是在家學佛。我們這部經,《無量壽經》一開端講「十六正士」,這十六個菩 薩是在家菩薩,沒有出家,身沒有出家,心出家了。他們是什麼地位?前面跟諸位報告過 ,都是等覺菩薩,他們的地位跟觀音、勢至、地藏、彌勒、文殊、普賢同等的,等覺菩薩 ,在家菩薩給你列了十六個。十六是表法的。密宗裡頭,圓滿的數字是十六,所以這部經 它裡面的內涵,有大乘、有小乘、有顯教、有密教、有宗門、有教下。所以古人講「《無 量壽經》是中本《華嚴》」,說得不過分,它把一切佛法統統都包含在其中,所以十六這 是密教裡表法的意思,在我們這個經上看到了。   在家修行能不能成佛?能!能成菩薩,能成羅漢,能成佛。由此可知,在家跟出家沒 有差別。差別在什麼地方?差別在形相不一樣。形相又代表什麼意思?確實形相有表法的 用意在,都是為了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的方便設施。本著你個人的願望,你想用 什麼樣的身分?經上佛常常教我們「為人演說」,一定要記住,為人不是為自己。演是表 演,做出來給人看,說是把這個道理、事實真相說明白。用出家的身分方便還是在家的身 分方便?你要看這個時代的時節因緣,哪種方式方便你就用哪種方式。用在家的方式,在 現前這個時代,度化眾生有方便;要用出家的方式,對於這個時代正法久住有方便。這兩 樁事情同等的重要。印光大師以出家身分出現,夏蓮居、楊仁山、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 以在家身分出現,都是菩薩不是凡夫!   我跟李老師十年,李老師的言談所作,不是普通出家人能夠跟他相比的。佛在經上所 講的他都做到了,他是心出身不出。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享受,他確實捨棄了,自己工 作非常辛勞,收入也相當可觀,過苦行僧的生活。他老人家一生日中一食,我那個時候學 他,我學了五年。在我早年,我日中一食五年;一般人講持午,晚上這一餐斷掉,我過去 有十五年。以後認識韓館長,她照顧我,一定要求吃三餐,怕我身體不好,人家會罵她照 顧法師不周到,所以為這個原因我才把一餐開做三餐。給諸位說,是一餐的分量。因為過 去吃一餐吃三碗飯,現在吃三餐,一餐吃一碗飯,量還是一樣的,分三次吃就是。最近我 覺得這個還是很麻煩,所以我又把晚餐斷掉,非常舒服。我老師一生日中一食,到九十七 歲往生,真正欲放下了,這個要覺悟。   世間所有一切法,佛家常講「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這個世間包括這個身體, 你都帶不走,哪一樣是你的?你要為這些東西操心,錯了,這些萬事萬物應當放下。放下 是不再為這個事情操心,凡事隨緣,有,很好,沒有也很好,不放在心上,就是棄欲。事 相上,有這些東西完全是利益眾生,不是利益自己。譬如我們在此地建這個道場,不為自 己,為大眾,為佛法常住在世間,所以這個道場是十方道場,正法道場。如果有私心,這 個道場是我的,這是我的家,那你就沒有捨家,你就在這裡建立了一個家,你也沒有棄欲 。這麼一個念頭,念佛求往生去不了,沒分。   我們必須知道,我們跟淨土的緣很深,生生世世都是念佛求生淨土,都沒成功,到最 後還是搞六道輪迴,什麼原因?就是我們的家跟欲沒有捨棄掉,這個道理要懂。這一生當 中還有這種念頭,還不肯放下,那麼來生還要搞輪迴,不能不在這裡多想想。輪迴太苦了 ,這個大時代是釋迦牟尼佛的減劫時代,就是這一個小劫有增有減,我們是處在減劫。以 釋迦牟尼佛當年出世在世間,那個時候的人壽是一百歲,一百年減一歲,世尊去我們現在 三千年,現在人一般的壽命七十歲,減了三十歲。歲數愈少,人的災難愈多愈苦,所以往 下是更苦。這人不能做了,還不趕快去往生!這叫聰明人,這叫覺悟的人覺悟人是趕快 求生淨土,這一生當中務必要滿這個大願,不能再耽誤了,過去生生世世統統都耽誤了。   為什麼我們對於極樂世界信心總是不足?願望總是不懇切?為什麼?貪戀這個世間, 這是我們不能往生最大的障礙。只要把這個障礙放下,把這個障礙捨棄掉,我們這一生念 佛往生就有把握。所以道場的建立是為佛法建立的,與我不相干,是為大眾,供養大眾在 此地如法修行,這樣的念頭就對了。什麼時候把這個道場放下?現前就放下,不是等到再 過幾年,等我老死之後再放下,那時候來不及了,現在就沒有這個概念。現前是臨時照顧 ,照顧幾年看看有人能夠承當就交掉了。   你看看民國初年虛雲老和尚,禪宗的,你看看老人家的傳記,一生修廟、建廟,很難 得,建好之後找一個年輕有修行的人,請他來做住持,交給他,再也不過問。一生搞的是 建廟、修廟,給我們做了榜樣,「捨家棄欲」,老和尚做到了。老和尚不求西方淨土,他 求彌勒淨土,真的往生,他確確實實是在彌勒菩薩大會當中,他修彌勒淨土,如願以償。 將來彌勒菩薩到這個世間來示現成佛,龍華三會,他們是彌勒菩薩的上首弟子,像舍利弗 、目犍連這種身分一樣。不容易,真放得下!   印光大師給我們做示現的,他老人家一生不蓋廟、也不修廟,專門做印經弘法教學的 工作。這兩個老人給我們的啟示很大,都是捨家棄欲。可是兩個人表現的不一樣,表現的 都有道理,都是為正法久住,都是為利益眾生。虛老和尚比較著重在硬體設施,印祖則偏 重在實質的教學,我們要能夠體會得到。他們為什麼會這麼做?緣不同,隨緣而不攀緣。 我們這一生統統是隨緣,從來沒有意思想建立道場。我學佛的時候,李老師我跟他時間最 長,影響也最深,他教我學印光法師。印光法師一生沒有道場、不收出家徒弟、不傳戒。 在那個時候,這是五十年前,我們那時候想不通他為什麼要這麼做法?而且一生偏重在因 果教育,都是很難讓人理解。到今天這個社會,我們看老人家的做法那就太清楚、太明白 了,確確實實慈悲到極處!   這個時代科學技術的進步,倫理道德的墮落達到谷底,用儒來救世間、用佛來救世間 都來不及,唯有用因果來救世間還行。雖然很多人不相信,他聽多了、看多了,不得你不 。我們在最近這些年來,遇到這些事情太多太多!前幾天山東同修打來個電話,雖然沒 有看到人,從電話裡面聽到音聲,非常淒慘,那是什麼?靈鬼附身,惡道裡面的靈鬼。餓 鬼道的、地獄道的、畜生道的,苦不堪言,來求救,求超度。人數之多,不計其數。   前天晚上半夜,齊居士給我打電話,也說這一樁事情。第一句話跟我說:法師,是真 的不是假的,在場的人沒有一個不相信。這些靈鬼聚集在這個地方,這個氣氛(我們一般 講磁場)非常不好,陰森森的。人雖然很多,有陰氣,晚上開著電燈,電燈都顯得灰土土 的,不亮。求皈依,我們用電話給他皈依。皈依完之後,要求我給他講幾句話,我講了十 五分鐘,勸導這些靈鬼,要放下萬緣,要放下分別執著,一心念佛求生淨土。他們能聽進 去,歡喜了。皈依完之後,這磁場就好了,氣氛就很柔和,沒有那麼恐怖,電燈它又亮了 ,愈來愈亮,當時在的人大家都相信了,這不是假的。我經歷的事情太多太多,但是這個 事情不能講,講了說你提倡迷信。所以這事,只有親身遇到的,我才跟你說,你要不是親 自遇到的,我絕對不跟你講。天下之大,無奇不有!絕對不可以說科學沒有證明的那都不 能相信。科學不是萬能,科學的缺陷還很多,不能證明的事情很多很多。   現在國內、國外都有機緣請我去辦學校,我聽了很歡喜,我也很讚歎,我會不會去辦 學校?不會,為什麼?辦學校的人太多了,出家人裡許許多多法師都辦學,我又何必去湊 熱鬧?這個事情有人辦,很好,歡喜讚歎。那我要幹的是什麼事情?別人不幹的事情,也 是挺重要的事情,別人不幹,那這個事情我們要幹,我們有使命、我們有責任、我們有義 務不能不做。這是從前李老師常常教我,我那個時候還沒有出家,早年的時候,三十歲, 沒有出家。李老師告訴我:古人別學蘇東坡,今人不學梁啟超。這兩個都是佛教徒,為什 麼不能學他們?他們是佛學家!與自己了生死出三界毫不相關。佛學,他們搞佛學,不是 學佛。我這才懂得什麼叫佛學、學佛。   我本來以為佛學跟學佛是一樁事情,他跟我說不是一樁事,兩樁事,我就明白了。佛是要學釋迦牟尼佛,淨宗學阿彌陀佛。我們供養阿彌陀佛,那是什麼?那是我們的榜樣 ,是我們的典型。我們常常看到他,不要忘記我要學得跟他一模一樣,這叫學佛。你要供 養觀世音菩薩,你就要記住,天天看到觀音菩薩像,我要學得跟觀音菩薩一樣,我就是觀 音菩薩,這叫學菩薩。搞佛學的人那個不一樣,他可以把經講得頭頭是道,天花亂墜,自 己做不到,自己還是隨順自己的妄想、煩惱、習氣過日子,那叫佛學。我這才搞明白了。   那你也就懂得我為什麼不去辦學校,學校是搞什麼?搞佛學。我今天要搞的,要搞學 佛。學校,你看有很多人希望我去辦個孔子大學,那是什麼?儒學。我今天想做的,做一 個孔子書院,規模很小,人數不多,學儒;真有幾個志同道合的人,學孔子、學孟子。如 果這個時代能夠再出十個、二十個孔子、孟子,天下太平,這個重要!我也是在搞教育, 跟大家搞的不一樣。   佛教育,我們要認真學佛,無論是學儒、學佛,第一個條件,百分之百的落實《弟子 規》。《弟子規》要是做不到,你連個好人的資格都沒有。你看佛經一展開「善男子,善 女人」,善男子、善女人是有條件的,不是無條件的。這個條件是十善業道,十善業道我 們今天為什麼做不到?沒有弟子規,從小就沒有受到好的教學,原因在此地。我們真正要 回頭,這是真修懺悔法,回頭是岸,回頭學《弟子規》,務必把弟子規學好,我們這個團 體自自然然就是六和敬的團體。「見和同解,戒和同修」,這兩條就是建立在弟子規、十 善業道的基礎上。沒有十善業道、沒有弟子規,這兩條就落空,落空了後面四條就沒有了 。雖然是身同住,口有諍,意不能同悅,各人有各人的意見,各人有各人的煩惱習氣,和 不了。   所以和睦的基礎,在我們本經就是覺正淨。覺正淨是三寶!我們的心要覺、要正、要 淨,經題上的清淨,就是清淨心;平等,正知正見;覺,這就心安。只要把經題做到,這 經題是修行最高的指導原則,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就是弟子規、就是十善業, 我們不能不重視。如果不在這上下功夫,你是搞佛學,你不是學佛,這是我從李老師那裡 學來的。搞佛學,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老師講的,該怎麼輪迴還是怎麼輪迴,沒有 辦法。但是學佛那就不一樣,學佛一定不離開戒定慧,這叫學佛,你決定得受用!受用不 在六道,在六道那就錯了;在四聖法界,在諸佛報土,這是真實的受用。現在時間到了, 我們休息幾分鐘。 == 南無阿彌陀佛。 -- 無瞋即是戒,心淨即出家。我性與你合,一切法無差。 -- 拾得‧普賢菩薩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1.74.221.143
j45xu3:南無阿彌陀佛 05/19 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