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無量壽經(新加坡二次宣講)-第26集   請掀開經本,第一百六十三面第一行「邊地疑城第四十」。我們看經文:   【佛告慈氏。若有眾生。以疑惑心修諸功德。願生彼國。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 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於此諸智。疑惑不信。猶信罪福。修習善本。願 生其國。】   這是第一類的。這些地方我們要留意。世尊在這段的開示裡面,主要的是提醒我們往 生最好不要生在邊地,生在邊地見佛聞法要耽誤五百年這麼長的時間。雖然說在西方極樂 世界,無量壽的壽命之中,五百歲的確是非常的短暫,可是我們想想,如果在這個世間要 落後五百年,我們一定會覺察到有許許多多後面的同修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超過我們前面 太多太多;我們雖生西方,落在他們的後面,必定是這個狀況。佛在此地很慈悲的提醒我 們。   這第一段裡面是不能夠了解佛不可思議的智慧,在這個地方起了疑惑,『疑惑心』; 雖然疑惑,他還是『修諸功德,願生彼國』。這兩句很重要,雖然疑惑,他為什麼還往生 ?可見得他修行的確沒有落在人後。這裡面,修諸功德最重要的就是信願持名,這是功德信願持名是功德。所以他能生西方淨土,為什麼不能入品?這個品就是九品,為什麼不 能入品?是因為他『不了佛智』。這句話是總說,哪些佛智?下面給我們說了四種。佛智 是總說。   『不思議智』。佛有不可思議的智慧。古大德把這段經文配在四智裡面為我們說明, 那我們就很容易懂得了。法相唯識裡面講的四智,這個四智是「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 等性智,大圓鏡智」,我們也稱它作四智菩提。菩提是覺悟的意思,四種覺悟。四智菩提 是對迷情的凡夫而說的,因為凡夫迷失了自性,把自性轉變成八識。這八識不是覺悟,八 識是迷惑才有。覺悟就把八識轉變為四智。所以教下就說,修行貴在轉識成智,這句話確 實說得不錯。   修行,修行的成就是什麼?就是轉識成智。轉八識成四智!這話說得是沒錯,可是真 正要會轉,的確相當不容易。《大佛頂首楞嚴經》,在中國佛教界裡面是很負盛名的,幾 乎沒有人不知道這部經典。自古至今的註解一百多種,可見得大家對這部經的喜愛。這麼 多人註解,其中權威的註解,也就是大家公認註得好的至少有十幾種。明朝末年交光大師 ,他跟蓮池大師是同時代的,交光大師也是念佛求生淨土的。我們在他的《楞嚴經》註解 ,叫《正脈疏》,序文裡面他寫他註經的因緣。他是往生的時候到了,也就是壽命到了, 阿彌陀佛來接引他,他忽然想起來,《楞嚴經》自古以來,雖然有很多註解,並沒有把佛 的意思說清楚,都在那裡猜測、摸索,他要發心給《楞嚴經》做個註解,向阿彌陀佛請假 。阿彌陀佛來接引他,他向阿彌陀佛請假:我把這個經註好之後再往生。阿彌陀佛就點點 頭,同意了,就走了,他的病就好了,好了以後就做《楞嚴經》的註解。他這個註子跟古 註不同,見解確實不一樣。   古註多半是配合天台家的三止三觀,向這個方向來解釋《楞嚴》;而交光大師的見解 是脫離了天台,完全就經典裡面所說的義趣來解經,解釋奢摩他、三摩地、禪那。他們古 人把這三種配合在天台家的三止三觀。當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他提倡的捨識用根,因為 古註都沒有離開八識。他的看法,《楞嚴》裡面所說的奢摩他、三摩地、禪那是離開八識 ,決定不用八識五十一心所。這個說法高明,的確與古大德的看法不一樣。   那個解釋沒錯,但是幾個人能夠捨識用根?這個根是根中之性。譬如說眼根,我們見 色是用眼識見色。識是分別,第六意識分別。我們見到這是花,那是葉,這是紅的,那是 黃的,分別!這個分別是第六意識,意識在起作用;不但分別而且還執著,執著是第七識 ;還要深深的落下印象,永遠不會忘記,這個印象就是第八識。交光大師講,《楞嚴經》 裡面修奢摩他、三摩地、禪那,不用識,用根中之性;也就是說,眼見色要用見性見,耳 聞聲要用聞性聞,不用六識,用六根當中的根性。性是真心、是本性。那會用性的人,就 是明心見性,那見性就成佛!確實符合佛在《楞嚴經》裡面所講的教義。這個義趣他解釋 得沒錯,但是很難!要是依照經典裡面的解釋,經文也長,也很難懂,很難體會。   曾經有些同修問我,他說用最簡單的話來說,什麼叫識?什麼叫根?什麼叫捨識用根 ?這問得很好,最簡單我們能夠體會得到的,從識的作用上去區別,第六識的作用是分別 ,第七末那的作用是執著,阿賴耶的作用是含藏;阿賴耶像倉庫一樣,藏識,倉庫一樣, 所有一切五塵落謝影子統統都含藏在這個地方,倉庫!所以,我們講它的作用是記憶。你 為什麼會記得?因為你藏在阿賴耶識裡。怎樣捨識用根?實在說,捨識那起作用就是根不必再去想什麼叫根,不要去想這些,想這些又落在意識裡面。古德所謂的,只要把妄離 開,不要求真,離開妄自然就是真的,你再求真又變成妄了。你有個求的心,那就是妄心 ,就不是真心。只要把妄捨棄掉,只要把識捨棄掉,你所起的作用當然是自性。   我們見色要怎樣見法?沒有分別。沒有分別,也看得很清楚,不是說沒有分別就看不 清楚。像鏡子一樣,鏡子照外面照得清清楚楚,它有沒有分別?它沒有分別。我們用心要 像鏡子一樣,見色不分別色相,色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用分別心,也不要執著。沒 有分別,沒有執著,給諸位說,你所見的這個色相,一切色相決定是平等的。為什麼不平 等?因為你有執著,你有分別,它就不平等了;離開分別執著,平等了。決定不落印象, 這太難太難!不落印象不用阿賴耶識,不執著不用末那識,不分別不用第六識,這叫捨識 !   捨識之後的作用,我們眼見色是見性見,耳聞聲是聞性聞,這就是禪家所講的明心見 性,這樣的境界。這是粗說、略說,我們能夠體會一點這個意思;深說廣說,那就不可思 議。此地再加上不思議智,這個不思議就是成所作智。成所作智前五識,它能夠成就一切 佛法,佛法是覺悟之法。諸位要記住,佛是覺悟的意思,說佛法就是覺悟之法,說佛學是 覺悟之學,要懂這個。在一切境界當中,都能夠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   佛與大菩薩們,在九法界、在六道,特別在三途裡面,度化一切眾生,他自己不迷; 換句話說,他自己不分別、不執著、不落印象,這是不迷、不邪、不染,能令一切眾生破 迷開悟。眾生的業障習氣再重,他都有善巧方便幫助眾生。這個開悟不是一天開的,不是 二天開的,業障重的人要多生多劫。我們前面經文裡頭讀過,能夠念佛發願求生淨土的人 ,我們原來不曉得,以為這個人叫他念佛,他就念佛了,倒滿聽話的,不知道這個人過去 生中,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這我們不知道。這樣深厚的善根現前了,所以他聽了才能 接受、才歡喜,不是個容易事情。我們看凡夫只看這一段,沒看到後面,沒看到前面。佛 與大菩薩,把這個人過去生中事情看得太清楚、看得太明白了,所以他知道這個人善根成 熟,真的是不容易,太難得、太難得!   這樣長的時間當中,阿彌陀佛,諸佛菩薩沒有一次捨棄過我們。換句話說,生生世世 ,時時刻刻在照顧我們、在幫助我們。這一生這個緣圓滿成熟了,我們居然發心求生淨土 ,信願持名,真的是不可思議的智慧,這是成所作智。釋迦牟尼佛不跟我們說,我們怎麼 會曉得?所以一些人對這個懷疑,也難怪!確實是令人懷疑的。   第二個是『不可稱智』。稱是稱揚,包括著讚歎。沒有辦法稱讚。這是講妙觀察智。 觀是佛門裡面修行的一個重要原則。佛門裡面可以說,流通最普遍的是《般若心經》,流 通最普遍的,沒有一個人不知道,沒有一個人沒有念過的《般若心經》。《般若心經》第 一個字「觀」,你能夠觀那你就自在了,你不會觀,那你當然就不自在。觀是什麼?剛才 講的不用第六識,不用第七識,不用第八識,那叫觀如果用心意識,那就不叫觀,叫情 。所以你見,情見,你這個見解裡面帶著有感情。我們叫感情,佛法叫迷情。   凡是情都是迷,都不是智慧。情是迷,不是好東西,情見就是迷惑顛倒。觀是理性的 、理智的。離開心意識,不用心意識,這叫觀。觀才能夠看到事實真相。有了情在裡頭, 就見不到事實真相,為什麼?就產生偏見。偏見偏愛,事實真相就見不到,我們俗話常講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旁觀,對他自己沒有利害關係,他看得就很清楚;那個當局的 ,對他有利害得失的關係,所以這個利害得失就把他的智慧蒙蔽了。他觀察一樁事情,他 先從自己利害得失上這個角度來看,我們講這主觀而非客觀。這是不可稱智,就是妙觀察 智—轉第六意識,第六意識不分別,沒有分別,那個觀察就妙了。   『大乘廣智』這句就是轉末那成平等性智。平等就廣了,我們世間人智慧很小,原 因在哪裡?因為自己的心不平等。本來是平等的,本來這個心量無量無邊,現在這個心量 變得很小,自私自利,跟什麼人都劃界線,劃了好多界線,就像那個蠶一樣,作繭自縛本來是海闊天空的,自己一定要作個繭把自己關在裡面,你說這個多苦?這就是執著,法 執、我執。離開一切執著,平等心就現前了,平等心廣大無有邊際『無等無倫』,等是沒有跟它平等的,倫是沒有跟它同類的。這是講到極處了,最上 殊勝的智慧,這是大圓鏡智。大圓鏡是比喻廣大圓滿像一面鏡子一樣,盡虛空遍法界、過 去現在未來都照在其中,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五種智都是我們真心本性。末後這 句是真心本性之體,前面這四句都是講的作用,所說的作用。 『於此諸智』,這就是指佛這五種不思議的智慧,他有懷疑。對於這些佛的智慧生懷 ,我們要能夠體諒;真正斷疑生信,實在不是一樁容易的事情,反而這老實念佛的人不 懷疑。那哪些人懷疑?研究教的人懷疑,講經說法的法師懷疑,為什麼?他讀的經太多, 他佛法了解得太多,再想想佛真有這麼大的智慧?可能這是讚歎佛的,不是真的。像我們 平常常講佛萬德萬能,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是宗教家們讚歎上帝的話;我們讚歎佛也 這麼讚歎。從前老百姓讚歎皇帝,萬歲萬萬歲!哪個皇帝活到萬歲了?做皇帝的人也 很笨,你看當著面打妄語,他不制止,他還笑笑,還接受,是不是?當面騙他,萬歲萬萬 歲是假的不是真的。因此,教下裡面就有很多的法師,大法師、老法師都有,你要向他請 教,佛的智慧是不是圓滿的?他也會說,佛的確是大智慧,但是也不是真正的圓滿。他就 懷疑。為什麼?佛也有所不能,那佛的智慧就不圓滿了。其實佛的智慧是圓滿的,佛沒有 不能的。我們看到好像還有這麼多眾生不能得度,不是佛沒有能力度,不是佛沒有智慧度 ,不是佛沒有方法度,而是眾生不接受他度,這就沒有法子了。   所以佛講得很好,佛不度無緣之人。什麼叫無緣?不肯接受,我想幫你忙,確實有能 力幫你,你不願意,不接受,那就沒辦法。要明白這個事實真相,不是佛的智慧有問題、 佛的能力有問題。特別我們讀了這部經之後,這個疑問可以說徹底解決了。   我們過去初學佛的時候就打過妄想。假如這個人造了五逆十惡極重的罪業,立刻就要 墮到地獄,佛有沒有能力叫他馬上成佛?如果能夠叫他馬上成佛,那我們承認、沒話說, 佛的智慧圓滿,佛的能力是圓滿的,真的是萬德萬能;如果佛不能叫這個人立刻成佛,佛 的智慧不圓滿。我們在這個經上看到,確確實實五逆十惡的眾生,臨終悔過,一念十念就 能往生不退成佛,答案在這個經上。我們才了解佛的智慧確實是圓滿的!我們對他懷疑, 造成自己的障礙。這類的人雖然對佛的智慧懷疑,但是他還是願意求生,所以他有堅定的 願望求生淨土,他也念佛,他也修善,他也積德,他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當然,臨命 終時,佛還是來接引他,佛不來接引他,西方在哪裡他怎麼知道?佛還是來接引他。接引 他,他就留在邊地了。   實際上這個邊地、化城都是比喻。接引他還是蓮花化生,但是在蓮花裡面,見不到佛 ,聽不到佛說法。前面講過,蓮花裡面很快樂,就像在夜摩天宮一樣,等到他什麼時候覺 悟了,我錯了,我不應該懷疑佛的智慧,他有這個念頭起來了,他就入品了,就見佛聞法 了,是這麼一回事情。所以,他對於佛這些智慧『疑惑不信,猶信罪福』。他對於因果報 應,往生的這些道理,殊勝的功德利益他相信,所以他『修習善本,願生其國』。這個地 方講的善本就是念佛。   念佛至善!超越世出世間一切的善法,沒有比這個更善,這諸位要曉得!不念佛真正 是經上所講的「可憐憫者」。為什麼不念佛?他的善根沒成熟,所以你跟他講,他也不相 信,他也不能接受,他不肯念,老是跟他講,以後他回頭,肯念了,這也很難得了,這是 怎麼回事?他的善根沒成熟,差一點點,外面有好的增上緣幫助他,就把那一點給它補起 來了,他就成熟了,是這麼一回事情。所以,善友善緣,就是好的念佛的環境、念佛的同 修他能夠常常接觸,受他的薰陶,逐漸、逐漸他也明白了、也回頭了,這是真正的善知識 。這講第一類生邊地的原因。   【復有眾生。積集善根。希求佛智。普遍智。無等智。威德廣大不思議智。於自善根 。不能生信。故於往生清淨佛國。意志猶豫。無所專據。然猶續念不絕。結其善願為本。 續得往生。】   這是第二類的人,第二類生到邊地的人。這一類的人對於佛的智慧沒有問題,他能夠 相信,他知道『積集善根,希求佛智』。這個地方講的『普遍智,無等智』。普遍智就是 妙觀察智,成所作智,無等智就是平等性智,『威德廣大不思議智』,就是大圓鏡智。對 於佛的不思議的智慧,他沒有問題,他不懷疑,懷疑自己。自己造的業障太重,造的罪業 太深,殺盜淫妄做了不少壞事情,像我這種壞人能往生嗎?對這個憂慮。雖然遇到善友、 善知識勸導:沒有關係,只要能夠懺悔往生還是能得生。他是半信半疑,聽說佛這麼慈悲 ,好,我就念,我決定求願往生。但是對於自己總是疑情沒斷,沒有能夠斷得乾乾淨淨, 總以為自己業障很重,罪孽太深。『於自善根,不能深信』。   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往生清淨佛國』,就是西方極樂世界。『意志猶豫,無所專據 。這兩句話我們不能夠依文解義,依文解義,那就是變成嚴重的障礙,根本就不能往生 ,而這種現象是非常的輕微;如果重,他不能往生。只有輕微的狀況之下,他底下,『然 猶續念不絕』。他佛號不中斷,他求生的意願有,佛號沒中斷。由此可知,他對於自己的 信心確實是有,沒有一般求願往生那麼專,那麼強烈,那麼堅定,他沒有;比那些人要差 一等,是這麼個意思。所以他也能往生,『續得往生』。他也能往生。   這是說明這兩種人,兩類。這兩類裡面,當然裡面輕重、廣狹範圍是非常的深廣。由 此可知,這個念佛法門一定要深信不疑。這深信裡面,一定要包括對佛的智慧要深信。因 為,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智慧的建立,佛智所建的,是佛不思議智所立的,是不可稱 智所成就的,是大乘廣智所感應的,是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所發現的,《華嚴經》上講「唯 心所現」,是從這個心現出來的,也就是說大圓鏡智裡面現出西方極樂世界。由此可知, 這是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是阿彌陀佛五種智的成就。我們對這深信不疑。必須明瞭佛 智一直到勝智,五種智慧,這才叫真信;能夠生到西方世界見佛聞法。   從第二類的這些人我們就明瞭,我們一定要相信自性本具一切智慧,凡聖一如,本來 成佛。這是佛在大乘經上常常為我們開示,我們不可以自卑,不可以自暴自棄,雖然造作 許多的罪業。為什麼會造作?是因為迷而不覺才犯的錯誤,這一回過頭來覺悟了,那就叫 真懺悔。什麼叫懺悔?懺悔是真正覺悟。覺悟什麼?覺悟凡聖一如,覺悟一切眾生本來成 ,這非常重要,這是把我們的心轉過來,念頭轉過來。由此可知,一定要有決定的智慧 ,才能有堅定的信心,然後才決定往生。這是我們從這兩段當中得到的教訓。我們再看經 文:   【是諸人等。以此因緣。雖生彼國。不能前至無量壽所。道止佛國界邊。七寶城中。   這是往生的時候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生到極樂世界,沒見到佛,好像到那個地方就中 止了。『道止佛國界邊』。西方極樂世界有沒有邊界?說老實話,沒有邊界。七寶池中蓮 花化生,不過在蓮花裡面,花也沒有開,花裡頭也沒有佛。那個邊界是比喻,邊界、疑城 、胎生統統是比喻,不是說西方極樂世界另外還有一個邊地,沒有,那就不是平等法界。 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所以這統統是比喻『七寶城中』也是比喻。城,關在裡面,不能 出去,表示不自由。統統是比喻  【佛不使爾。身行所作。心自趣向。】   這個話說出來了,那是不是阿彌陀佛故意懲罰的?不是的。佛心平等的,這不是佛的 障礙,是他自己『心自趣向』。就是他心裡還有那一點疑惑變成障礙了。這我們才明白, 世尊在大乘經上常說「疑為菩薩最大的障礙」。我們在經上聽說這個說法,不知道這個疑 是菩薩最大的障礙,障礙大到什麼程度我們不曉得,這裡看到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障 礙你不能見佛聞法,這才曉得這個疑確確實實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這是根本煩惱之一。 貪、瞋、痴、慢、疑,根本煩惱之一,能起這麼大的作用。   【亦有寶池蓮華。】   他也是在『寶池蓮華』。   【自然受身。】   他是化生。『自然受身』。並不是胎生,還是蓮花化生  【飲食快樂。如忉利天。】   前面講夜摩天,這個地方講『忉利天』。   【於其城中。不能得出。】   他沒有辦法離開他的範圍。不像九品往生的,雖然在蓮花當中,得佛力的加持,他可 以隨意到十方世界去供佛,去聞法;他不行,他不能出去。   【所居舍宅在地。不能隨意高大。】   他居住的宮殿在地面上,不能夠浮在空中,不能升到空中,不能隨意大小。想住的地 方大它就大,想小一點它就小,它不能隨意大小,不能夠在空中。   【於五百歲。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聖眾。】   他的苦惱就是這個。把它比作胎生,比作邊地。邊地是什麼?沒有佛法的地方叫邊地 ,是這個意思。雖然他也在七寶池中,也是蓮花化生,但是蓮花裡面不能見佛聞法,這就 是他自己的疑情沒有斷盡,產生的障礙。由此可知,我們今天念佛,《楞嚴經》上講得很 清楚,大勢至菩薩說的「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現前是現在。現在我們幾個 人見到佛了?你為什麼不見佛?你想想這兩種疑惑有沒有?如果有,不見佛,這不奇怪, 我有障礙!假如這兩種障礙確實沒有了,現前也能見佛,有感應。   像過去我們讀的傳記,廬山遠公大師他老人家在一生當中,曾經見過三次西方極樂世 界,他為什麼見得到,別人為什麼見不到?他沒有疑,沒有障礙,這感應道交!雖然見過 三次,從來沒有跟任何一個人說過,你就想他的心多清淨。說老實話,我們今天不能見佛 ,一見佛的時候,心就發狂,一定到處講:我見到佛!我見到佛!你的清淨心就沒有了。 所以阿彌陀佛清楚得很,知道我們的程度不夠,受都受不了,所以佛也就不現身給我們看 了。像遠公那樣的人,佛示現了三次,你看,如如不動,心地依然是清淨不染,這有資格 接受佛的感應。我們今天沒資格,不是佛不慈悲,所以不能怪佛,怪自己。我們的疑沒有 斷,我們的心很脆弱,禁不起境界的考驗,是這麼個原因。遠公到往生的時候,臨走的時 候才告訴大家。臨走的時候,西方境界又現前,他說:緣成熟了,我要往生了。這個境界 過去曾經見過三次。才說出來。臨走的時候才說出來。   所以見佛聞法,這是無比之殊勝!不見佛,不聞法,就是邊地,就是胎生,意思在這 個地方。大家不要去想,極樂世界還有一個邊地到底在哪裡?那你這個疑問就更大,恐怕 去都去不了,你的問題就更多了。   【其人智慧不明。知經復少。心不開解。意不歡樂。是故於彼。謂之胎生。】   這個好!釋迦牟尼佛的解釋,不是真的胎生,是比喻。『胎生』是比喻,就是假名胎 生,不是真的。是因為這個人智慧不明,就是因為他有疑惑。這個疑情的確是很薄弱,並 不很嚴重,嚴重不能往生。他能往生,而耽誤一段時間不能見佛,他這個疑情是很輕微的 。這就在說他『智慧不明』。   『知經復少』。這個地方我們要特別注意。那像我們現在念一部經,甚至於有很多老 太婆們,一生只念一句阿彌陀佛,經都不會念,她也能往生,那她是不是都生到邊地疑城 去?不見得。有很多老太婆們往生,瑞相非常好,預知時至,站著走、坐著走的都有,她 怎麼會在疑城?此地這個知經復少,少是什麼?少是講的理解太少,是這個意思。就是你 解的、理解得太少,你知道得很淺薄,不夠深度,不夠深廣,意思在這個地方。你對於經 義要有深廣的理解,你的疑才會斷。我們講經聽經用意在哪裡?就是把道理說清楚,事實 真相說清楚,修行的方法說清楚,兩土的境界說清楚,都清楚了,斷疑生信!目的就在此 地。真正相信,一絲毫懷疑都沒有了,這個經聽不聽沒有關係,不重要!重要是老實念佛 ,這才是重要的。   所有一切經我沒有聽的,到了極樂世界,見了阿彌陀佛再聽不遲。有疑,那個疑要斷 掉。這個經的力量是幫助我們斷疑生信「信心清淨,則生實相」,這是佛在《金剛經》 上說的。果然信心清淨,這個經就不要了。《金剛經》上有比喻,「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那個法就是佛法。到你信心清淨的時候,這個經就可以捨棄了,一心專念,決定得生 。這個法門多殊勝、多難得!的確是簡單容易、穩當快速,哪要那麼麻煩!這些殊勝的地 方,就是一切諸佛稱讚阿彌陀佛,為佛中之王的道理。佛佛道同,佛佛都平等的,為什麼 稱阿彌陀佛為佛中之王?阿彌陀佛接引眾生的方法太巧妙了!   【若有眾生。明信佛智。乃至勝智。】   假設有眾生明瞭深信不疑,『佛智,乃至勝智』。就是前面講的佛的五種智慧,深信 不疑。為什麼我們對佛的智慧懷疑會產生這樣大的阻力?這裡頭有一個道理我們要知道。 這五種智慧就是我們自性本具的智慧,你不相信佛的智慧,就是不相信自性當中有這個智 慧,這個障礙力量太大。生佛不二,凡聖一如!真正的道理在此地。所以,佛講得很清楚 ,不是佛願意要這樣做法的,也不是佛有意思這樣做,自自然然成了一種障礙。所以蕅益 大師在《要解》裡面跟我們講信願行,他把信說出六種,第一個就是信自,第二信他,這 個意思我們要明瞭。念佛成佛要有決定的自信心,我念佛能成佛;我相信阿彌陀佛,相信 釋迦牟尼佛是相信他們提供我們這些方法,決定幫助我成佛,這是信他。自是主,他是幫 助,自己對自己沒有信心,佛幫不上忙。你自己有一分信心,佛幫一分忙,你有十分信心 幫十分忙。這個人他有九分信心,缺一分,所以佛也只能幫九分忙,那一分還讓他自己來 ,是這麼個道理。 == 南無阿彌陀佛。 -- 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 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 ──《楞嚴經》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73.248.135
mark183:阿彌陀佛 01/29 08:28
dakudai:阿彌陀佛! 01/29 10:31
a1014a:隨喜 眾生的業障習氣再重,佛菩薩都有善巧方便度眾生 01/29 12:20
j45xu3:南無阿彌陀佛 07/14 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