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再看黃老居士的註解:「捨家棄欲,而作沙門」,這兩句。捨家 ,前面跟諸位說過,家有四種,捨也有四種,我們把這個意思要搞清楚。「而作沙門」, 沙門是梵語,翻作勤息,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這是沙門的意思。我們要懂得它 的意思。沙門一般都是講出家修行人,可是更重要的意思你要能體會到,「勤修戒定慧, 息滅貪瞋痴」。佛陀在世的時候,維摩居士他做到了,雖然他沒有出家,他還有妻子兒女 ,可是人家真正做到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所以他是在家出家,也就是說心出身不出 ,在家佛。在本經一開端,世尊給我們說出十六位菩薩,賢護等十六正士。這十六位菩薩 都是等覺菩薩,他們所示現的也是心出身不出,跟維摩居士一樣,全都是在家學佛,心不 染塵欲,欲棄掉了家在心上捨掉了,形式上沒有捨,在心理上確實捨掉了,心出身不出 ,他們是不是沙門?是沙門。由此可知,沙門在形式上不一定都是出家身分,在家身分也 可以稱之為沙門,你要懂得這個意思。   能夠勤學三學、六度、四攝、六和,這稱之為僧。所以僧也不是出家人的專稱,在家 人能夠做到,也能稱僧。早年我跟李炳南老居士學佛,我跟他十年,他有很多著作上署名 「雪僧」,他的別號叫雪廬,署名雪僧。僧是出家人,心出身不出,他真正能夠做到四攝 、六和敬。六和敬不容易,從自己做起,不要求別人,天下事要求別人是做不到的,學佛 要求別人,你成不了佛;念佛要求別人,你往生不了。中國古人教人「行有不得,反求諸 己」,這就對了,只要能夠反求諸己,什麼樣的障礙都化解了。今天社會衝突這麼多,在 一個家庭裡面,夫妻衝突,離婚就是夫妻衝突,父子衝突,兄弟衝突,演變出去之後,君 臣衝突(領導跟被領導衝突),朋友衝突,五倫沒有了,這個社會怎麼能不亂?五倫是和 諧的社會,五倫沒有了,天下大亂!   怎麼樣叫不亂?反求諸己就不亂了。不要問別人做得對不對,回頭問我自己做得對不 對;不要問別人做得好不好,要回過頭問自己做得好不好,問題統統就化解了。我們冷靜 觀察,東西方的聖人、聖哲的教誨,都沒有例外,都是教人要反省、要懺悔。所有一切聖 賢教誨,自己一定要知道,是教我一個人的,不是教別人的,我要做到,我不必去要求別 人做到,要求別人做到,錯了。別人看我做到,他很羨慕來學習,他也做到,這就叫佛度 有緣人,這就叫有緣。   我們自己要有這個念頭,有這個願心、願力,給別人做好樣子,希望他看到這個形象 他會覺悟,他會回頭。不能用任何形式加諸於別人,那你就錯了,為什麼?你會有煩惱。 我教他,他怎麼不聽?他有煩惱!你教他,聽不聽隨他,你就很快樂,你就沒有煩惱。他 聽,他有緣,我們心裡知道他這一生會成就;他不聽,給他種個善因,這一生不能成就, 來生來劫遇緣或許會有成就,所以你就會很快樂、很自在。   眾生根性無量無邊,佛把他大別分為三種,上根人,有緣的人,他看到了、聽到了, 他有感動,他有恭敬心,他會認真學習,所以他有成就;中等根性的人,他聽到了,也很 喜歡,他做不到,煩惱習氣太重,中根的人;下根人,聽都聽不進去,不愛聽,不喜歡接 觸你。那怎麼樣?我們這種形象,見到他們,合個掌,念一聲「阿彌陀佛」,他聽進去了 ,「一歷耳根,永為道種」,對下根人要給他種善根。所以統統都得利益,沒有不得利益 的。中根的人,要幫助他增長,幫助他提升;上根的人,幫助他成就,也就是要幫助他在 這一生當中決定往生,這就對了。這叫三根普被,利鈍全收。   我們有這個心,時時刻刻做眾生的榜樣,「學為人師,行為世範」,起心動念、言語 造作都要想到,我這個想法、我這個做法,別人跟我學好不好,如果是好的,我們就可以 做,不好就不能想、不能說、不能做。這個人是什麼人?這個人叫沙門。沙門實在講,人 天師範,這是稱之為僧。所以僧團的建立,我們也不要求別人,要求自己。這個團體沒有 做到六和敬,我自己做得還不夠好,還沒有感化這個團體,我還要認真、還要努力,這樣 就對了。當然,團體愈大愈不容易。   照佛的教誨來說,四個人在一起共修,這就是一個僧團,僧是團體,四個人以上。你 就知道,人愈少愈方便、愈容易。可是話是這麼說,實際上來講也不容易,每個人的煩惱 習氣不一樣,又何況在現在這個時代,我們對一切眾生布施恩惠太少,而與一切眾生相處 ,我們的煩惱習氣太重,所以總是容易跟人發生衝突,原因就是煩惱習氣太重,知道對人 布施恩惠太少。這樣的發展當然是每況愈下!是往下墮落而不是往上提升。往上提升那一 定要自己煩惱習氣減少,要認真修忍辱波羅蜜、修布施波羅蜜。   處處與人方便,自己才方便,處處不給別人方便,誰會對你方便?所以這裡頭有業因 果報的因素在其中。現在很多同修來問我,小孩不好教,不聽話,對父母沒有尊重的意念 ,沒這個心,不知道尊師重道,這已經形成社會風氣,原因在哪裡?還是我剛才說的兩條 ,不懂得布施恩德,遠因;近因是從小沒有教好。這也難怪,中國傳統的教誨至少斷了三 代,三代就是七、八十年。三代這個時間不算短,但也不太長,所以只要我們認真做,還 有不少人聽到、看到會受感動,會覺悟、會回頭。   這樣的為人演說可不能中斷,怎麼樣?中斷之後,那個感動的時間不能維持很久,很 快又迷失了,所以不可以中斷。一定要在一個地方長時期的教化,才能真正把一個人喚醒 ,把一個人喚他回頭,回頭是岸。過去李老師曾經跟我說過,勸我一定要住在一個地方, 長時期的為人演說,才能收到效果。他說哪有眾生聽個一、二部經就覺悟,就回頭了,在 現在這個時代找不到!這是真的。要為人演說,至少相續不斷有十年、二十年的時間才會 有回頭的人,才會有覺悟的人。 (s:所以我們也就明白,哪有一部經聽一次兩次就能覺悟就能回頭?要相續不斷十年、 二十年,自己才能真正覺悟。這不是在研究佛學,聽過一遍就算學完。)   所以現在做這個教學工作,比從前要困難十倍、二十倍都不止。這是說不是很長的時 間,五十年,半個世紀。我們今天教學,跟五十年前教學,就要困難到十倍,這是真的, 一點都不假。往後再過五十年,那個時候的人要教學,比我們現在那要困難到一百倍,不 是十倍。如果我們做不好的話,再過五十年,他們的困難真的是難了!這種社會現象我們 不能不知道。所以今天佛門裡面常講「積功累德」,功怎麼積?德怎麼累?沒有別的,就 是自己認真的斷惡修善,改過自新,這就叫積功累德。天天改,鍥而不捨記住沙門這個 意思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認真學習四攝法、六和敬,落實弟子規、落實十善業道 ,這就對了,這就叫做積功累德。   古德說得很多,出家是淨土的正因,原因是遠離不淨,所以說「心淨則佛土淨」。極 樂世界在哪裡?中峰大師說得好,「淨土即此方,此方即淨土。彌陀是我心,我心就是彌 陀。」這個話說得真實,所謂是「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淨土為什麼不能現前?彌陀是 無量覺,覺性為什麼不能現前?問題就在這個「欲」,這個東西障礙了。欲裡面最嚴重的 是貪,所以無量煩惱,八萬四千塵勞煩惱,佛法把它歸納,歸納到最後是六個根本煩惱, 六大類:第一個是貪,第二個瞋,第三個是痴,第四個是慢(傲慢),第五個是疑,對聖 教的懷疑;第六個是惡見,錯誤的見解,惡見也叫邪見,六個。六個再歸納變三個,貪瞋 痴,叫三毒煩惱。三個再歸納,歸納成一個就是貪。為什麼會有貪?因為愚痴你才會有貪 ,不貪,痴就沒有了;為什麼會有瞋恚?你貪不到的時候生瞋恚,貪到你就生貪愛,得到 它生貪愛,得不到生瞋恚。無量煩惱的根本,所以到最後就是一個貪欲。   貪欲害了我們自己,不但不能明心見性,連悟門都堵塞了;不要說徹悟,大悟堵塞了 ,甚至於小悟都堵塞了,你說怎麼辦。悟門不開,對於淨宗還懷疑,不能往生。也許有人 說貪瞋痴慢沒斷,那個念佛人也往生,帶業往生!真的往生了,這是一回什麼事?《往生 傳》裡面有唐朝的張善和,是個好例子。一生沒學佛,殺牛為業,屠戶,在臨命終之前, 他頭腦清楚,他沒有迷惑,見到很多牛頭人來問他討命,就是他殺的那些牛,這個時候他 恐怖至極,叫救命。這個救命的聲音傳到門外,你看就有那麼巧的事情,剛好有個出家人 從那裡經過聽到了,裡面喊救命,去看看怎麼?這個人在病床上大聲喊救命,說看到很多 牛頭人來要命。出家人知道這是他的業障現前,趕快點了一把香,不是一支,一把香,點 燃之後交給他,叫他拿在手上,念「阿彌陀佛」,趕緊大聲念阿彌陀佛。他就大聲念南無 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念了幾聲牛頭人沒有了。他很開心,告訴他牛頭人沒有了,繼 續再念幾聲,阿彌陀佛出現了,他跟佛走了,真的往生。證明第十八願臨命終時一念、十 念都能往生。   這樁事情諸位要是讀到了、聽到了,千萬不要僥倖,我現在多幹一些壞事沒有關係, 臨命終時我還有救。古大德對這個事情分析得很清楚,張善和臨終時候具足三個條件,這 三個條件你在臨命終時候能不能具足?第一個是頭腦清楚,一點不迷惑;如果你要是病了 ,得了老人痴呆症,連家親眷屬都不認識,助念都幫不上忙。頭腦清楚,不迷惑。第二個 條件,真正遇到善知識,教你念佛求生淨土,你臨命終時能不能遇到這個人?第三個條件 ,你聽了之後完全相信,一點懷疑都沒有,你就真念,真的祈求往生,這三個條件具足才 行。你就曉得這三個條件太不容易了,千萬人當中難得有一個,這是講臨命終時具足三個 條件。更遠的因,是他過去生中念佛念得很好,善根非常深厚,這一生當中沒有遇到佛法 ,沒有遇到善友,所以做了一生的惡事。善根很深厚,臨命終時,善根福德都深厚,福德 是什麼?臨終清楚,不迷惑,這是福德;一聽就相信、就接受,依教奉行,這是善根;遇 到這個出家人是緣。善根、福德、因緣三個條件具足,他才能往生。   我們能不能這樣僥倖?肯定不能,為什麼不能?現在在頭腦很清楚的時候聽到佛法都 不相信,半信半疑,你臨終的時候會相信嗎?這就說明你沒有善根,你的善根、福德跟張 善和比差遠了,他能成功,你不能成功,這我們曉得,你要知道前因後果。凡是這一生這 種情況念佛往生的,都是過去生中累積深厚的善根。我們知道縱然過去生中善根福德不夠 ,我們這一生補課,行,可以超越,這是肯定的,這是善導講的遇緣不同;如果遇到的緣 好,我們的成就很快,大幅度的向上提升。   這一生的善緣,第一個是得人身,這個我們大家都得到了。第二個是遇佛法,佛法當 中還要遇到淨土這個法門才有指望,如果不是這個法門,沒指望。有善知識的引導,今天 的善知識諸位要知道,夏蓮居老居士為我們會集的《無量壽經》,這個本子出現了,是末 法時期一大事因緣出興於世。非常可惜他是居士身會集這個本子,《無量壽經》三種會集 本都是居士。第一次會集的是王龍舒居士,第二次會集的是魏默深居士,是清朝咸豐時候 的人,王龍舒是宋朝時候人,夏蓮居居士是民國十幾年二十年時候的人。三次會集,這個 本子最完善。你要知道它的好處,你就仔細冷靜觀察,人見人愛,每個人讀到都生歡喜心 ,這就是緣成熟了。   這麼好的一個本子沒有註解,我過去講了幾遍,都是依據李老師的眉註,註得非常簡 單。我在美國認識了黃老居士,在美國沒有見面,我們只通電話,他帶了一部註解,油印 的,四本,他就帶那麼一套。我知道油印頂多只能印個一百套而已,因為那個臘紙,再印 多了就看不見了,這個我們有經驗的。分量很少,他只帶了一套到美國,這套趕緊送來給 我,他聽說我在講這部經。我看了之後非常歡喜,馬上打電話問他有沒有版權,有版權那 就算了,如果沒有版權,我到台灣給你翻印。他非常歡喜,沒有版權。所以我們第一次就 把他這個註解印了一萬冊,精裝本一冊印了一萬冊,他非常歡喜。我特地到北京跟他見面 ,我們真是一見如故,在那個時候講這個本子的人,在海外只有我一個,在中國國內也只 有他一個。現在這個流通出去,讀的人多了,學的人多了,講的人也多了,好事情。   「捨家棄欲」這個意思要懂、要透,事相上這個家不重要,棄欲重要;也就是出家, 心出重要,身出不出沒有關係。當然,你如果為了弘法方便,特別是在這個時代,心出身 不出方便。如果是要為續佛慧命,正法久住,那一定是身心俱出,你做個好的出家人樣子 ,這個非常重要,這就很有意義。特別是在現代社會,大家對佛法認識不清楚,誤會很深 ,認為佛教是迷信,不知道佛法是教育。我們身心俱出,完全把世尊當年這種學風,在這 個時代把它顯示出來,讓大家看到佛法原來是這樣的,這個就有身出的必要。身出不要人 多,要把佛法展現出來,做一個好樣子,這樣正法能夠延續下去,傳承下去,這個不能離 開形式。所以為什麼有人身心俱出,為什麼有人心出身不出?無非是為了普度眾生方便起 ,那就是各人志趣不相同,各人的條件不相同,你具足什麼樣的條件,你應該要走哪一 個路子,這個重要。欲能捨、能放下,身心清淨。   大家都知道,佛法修學的樞紐是禪定,八萬四千法門是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式,統統 修的是禪定。我們淨土宗,現在我們採取的是持名念佛,修什麼?修禪定。怎麼知道是禪 定?《彌陀經》上講得很清楚,我們修什麼?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禪定,這不能不知 道,方式不一樣,方法不一樣。我們念這句阿彌陀佛,用這一念把一切妄念打掉,以一念 去制伏一切妄念,這就是禪定。到最後連這一念也沒有,也放下了,這就是明心見性,見 性成佛。所以現在佛要不要念?要念,為什麼?不念你就打妄想,就這麼個道理。我沒有 妄想?沒有妄想還要念,為什麼?沒有妄想你是無明,這句佛號破妄想也破無明。無明、 妄想全斷了,自性就現前,自性本具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統統現前。   所有一切無量都是你自性本來具足的,不是別人給你的,十方一切諸佛不可能有一絲 毫東西給你,你所得到的,全是自性本來具足。所以,一切諸佛菩薩對我們來說,剋實而 論,增上緣而已,這個關係太大,我們沒有這個增上緣,我們怎麼知道事實真相?我們怎 麼知道會把這個障礙去掉,恢復自己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所以我們一定要深知無量劫來 我們被這個貪欲害慘了,害得生生世世搞六道輪迴,永無出期,沒有出頭的日子。六道裡 面最苦的是三途,佛跟我們講的話是真的不是假的,你沒有離開六道,肯定在三途的時間 長,在人天的時間短,這肯定的。為什麼?惡念多,造惡業的多,造善少,善業感得人天 善果,惡業感得三途苦報。所以自己要常常想想,我從早到晚,起心動念是惡念多還是善 念多?我處事待人接物,我的行為是善多還是惡多?你只要想,想一天你就曉得,惡太多 了,善太少了,在六道裡頭到哪裡去,你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註解裡頭引用元曉禪師的話,元曉大師他是韓國人,是韓國淨土宗的祖師,他也是善 導大師的學生。他在《遊心安樂道》裡面說「無量壽經,說三輩因。上輩之中說有五句。 一者捨家離欲而作沙門,此顯發起正因方便」,顯是顯示,發起正因方便,這是我們前面 所說的。「二者發菩提心,是明正因。三者專念彼佛,是明修觀。四者作諸功德,是明起 行。此觀及行為助滿業」。底下是黃老居士為我們加了一個解釋,「元曉師以念佛為助業 ,此說未穩,前已於明宗章辯之」,這裡就不多說了。「五者願生彼國,此一是願,前四 是行。行願和合,乃得生故」,這是元曉師他對於上輩往生這段的說明,可以值得我們做 參考。   這個地方講了個滿業,這個名詞我們要知道。六道眾生所受的果報有兩種業,一種叫 引業,引導你到哪一道去投胎,這叫引業。譬如我們現在都是得人身,六道裡頭到人道, 我們的引業相同。可是雖得人身,你看每個人相貌不一樣、壽命不一樣,在這一生當中有 人歡樂、有人受苦,所謂是富貴貧賤不一樣,有人有智慧,有人顯得愚痴,這是一回什麼 事?這叫滿業,滿業不相同。你如果把這個道理搞清楚、搞明白,我們在這一生當中無論 遭遇到什麼樣的業報,你不會怨天尤人,為什麼?知道這是自己過去生中所造的,自作自 受!這是世間人常講「一飲一啄,莫非前定」,真的,一點不假。   我們知道佛法不是宿命論,佛法知道有這個業因果報,但是自己可以改正,《了凡四 訓》就是很好的一個例子。你看看雲谷禪師的開示,「改造命運」,所以命運在自己的手 上,不在別人手上,你要明瞭,然後你知道應該怎麼做法那就對了。宿命是定數,我們今 天的思想、作為是變數,變數裡頭就是有加減乘除,那叫改變命運。至於怎樣改變命運, 今天時間到了,下一堂我們再來討論。 == 南無阿彌陀佛。 -- 無瞋即是戒,心淨即出家。我性與你合,一切法無差。 -- 拾得‧普賢菩薩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73.248.53
j45xu3:南無阿彌陀佛 05/24 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