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無量壽經(新加坡二次宣講)-第17集   請掀開經本第八十九面第二行。「三輩往生第二十四」。這下面兩品也是本經很重要 的部分,佛要為我們說明往生的方法。全經實在講是時時提醒我們,這兩品是專講能生之 因,就是信願持名這三個條件。在這段裡面為我們說明三輩,上、中、下三輩,《觀無量 壽經》說得比較詳細,說為九品;我們常講三輩九品,就是把《無量壽經》跟《觀無量壽 經》合起來講,三輩九品。底下一章「往生正因」,特別偏重在修行的方面,這是我們應 當特別留意的。請看經文:   【佛告阿難。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凡有三輩。】   這一段是總說。『十方世界諸天人民』,當然包括我們在內,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 剎土一個都不漏,統統包括在其中。從這個地方我們能體會,阿彌陀佛願力廣大弘深,神 通道力確實不可思議。他不是度一個大千世界、百千個大千世界,不是的,他是普度。諸 佛如來對他的讚歎,稱讚他為「佛中之王」,的確不過分。   這底下講往生的緣熟,這個機緣成熟了。『至心』真心,這是信具足。我們信願行 ,這個信具足了。『願生彼國』。這個願也具足了。蕅益大師為我們說,能不能往生決定 在信願之有無,如果有真信切願必定得生。生到西方世界看他修行的功夫,那有三等,這 三輩就是三等。其實這是大分,細分就九品;如果九品再細分,每一品裡頭又有三輩九品 ,愈分愈細。其實我們曉得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不必這麼麻煩,用不著去這樣的分別執 著。   【其上輩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   這個『上輩』是出家求生淨土。有不少同修讀了這個經來問我,他說:法師,我們往 生上輩沒希望了?上輩就是九品裡頭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他說:那一定要出家才行 ,這不出家就沒指望了。但是諸位千萬不要忘掉,本經一開端在第二品一開始,為我們說 十六正士,「賢護等十六正士」,都是在家菩薩,都是在家人,而且都是上上品往生的, 哪裡說在家人沒分?在家人上輩往生很多很多!因此,此地的出家就另有說法。   這個「家」,大乘佛法裡面跟我們說,家有好多種家!不是一種。我們現在一般人認 為這個家,就是你有房地產,你有家庭,家親眷屬,這叫「家宅之家」,現在一般人都看 這個形式。佛告訴我們,這個不要緊,這個一點關係都沒有,沒妨礙。還有什麼家比這個 更嚴重的?佛告訴我們煩惱是家,出煩惱家才行;三界是家,三界就是六道輪迴,這個是 家。可見得除了家宅之家,有三界之家、有生死之家、有煩惱之家,還有三種。那個出家 ,出那個重要,家宅不重要。   那個「出」也有四種說法。一種是身出,出家了,心沒出,身出心不出,這個不管用 。像我們很多出家人,剃了頭受了大戒了,身出了,心裡還搞名聞利養,還貪戀五欲六塵 ,沒出,心沒出,身出了心沒出,這不管用的。第二種心出身不出,這在家的菩薩,賢護 等十六正士就是心出身沒出,這裡頭是講這一種的,『捨家棄欲』是講這一種的第三種 身心俱出。身出心也出,這是真正出家弟子,傳法利生這是真正佛弟子。第四種身心都不 。這個身心都不出是不是指外面一般人?不是的,指你們在家居士。身沒出,心也不想 ,身心都不出,是這樣的人。身心都不出,上品上輩就沒分了;如果說是我身不出心出 ,上輩有分!所以這上三品還是有分的。我們先把出跟家認識清楚。   「捨家棄欲」。欲是五欲六塵。三界六道紅塵裡面種種不再留戀了,統統放下了,這 就真的出家了,出三界之家、出煩惱之家、出生死之家,這真出『而作沙門』。沙門, 本來是古時候印度修道人的通稱,但是佛教傳到中國以後,差不多已經變成中國出家人的 專稱了。但是在此地並不作出家人專稱,因為經是佛在印度講的,沙門當然還是印度的意 思,不能拿我們中國意思來說。就是一個修道之人,它的意思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在家居士能夠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也稱作沙門,所以這是出家、在家通稱的。但 是這個上輩往生的,決定是心地清淨,對這個世間法統統捨棄放下。出家這個意思在此地 ,與身出家不出家沒有關係,這是我們首先把它認清楚的。修行的綱領,就是底下這兩句 :   【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經上跟我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指出來,要我們『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不是叫我 們念其他的佛菩薩,你看這麼清楚,這麼明白。那什麼叫『發菩提心』?菩提是梵語,意 思是覺悟。發菩提心就是真正覺悟了,真實覺悟了,也可以說是徹底覺悟了,究竟圓滿的 覺悟了。這樣的人才肯定萬緣放下,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假如他沒覺悟,他怎麼肯放下? 沒覺悟,他怎麼肯專念?覺悟就是明白。我們這個世間,娑婆世界這裡頭的狀況明白了, 十方諸佛剎土裡面情形大致也明白了,西方極樂世界的種種莊嚴也搞清楚了,這個人覺悟 了,他會選擇,他選擇的一點都不錯。一個人能夠選擇西方極樂世界,一生往生不退成佛 度生,這不是究竟圓滿的徹悟是什麼?所以我說這些話這個語氣,別人聽到好像我太武斷 了,不應該這麼肯定,但事實是如此,我也沒有過分,我是實話實說!諸位細細觀察經文 ,經是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說的,如果說我說得太過分了,那就是講釋迦牟尼佛講得太過分 了,一切諸佛如來講得太過分了,那不是我講得太過分了。我們應當曉得千真萬確的事實這一生要是空過了,那太可惜了  【修諸功德。】   這句話裡面包括的意思就非常非常之多。這部經裡面,前面所說的、後面所說的太多 太多了,教給我們應當怎樣去修學。簡單的說、扼要的說要讀誦。經不讀誦不行,天天要 讀誦,要明白,要隨時、隨處勸導別人,這個就是勸進行者修法布施,利益一切眾生, 這是真實的功德。我們以這個功德,迴向求生淨土  【此等眾生。臨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這是得果,佛來接引往生。   【經須臾間。】   這個『須臾』講時間的短暫,很快!   【即隨彼佛往生其國。便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   這個上上品往生,華開見佛。一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華開見佛。   【智慧勇猛。神通自在。】   這是佛力加持的,也是自己修持的功德成熟了。這是把修因得果為我們說出來。底下 這一段,釋迦牟尼佛非常慈悲,再次的勸勉我們。   【是故阿難。】   『是故』,就是你看前面所說的修因得果,這個利益是無比的殊勝,所以世尊重複叮 嚀。   【其有眾生欲於今世見阿彌陀佛者。】   這個上上品往生。沒有往生之前就見到阿彌陀佛,所以說今世。我們看祖師的傳記, 我們淨宗初祖慧遠大師,他老人家一生當中,三次見到西方淨土。三次見到,他都沒有跟 人說過。臨終佛來接引了,這個境界又現前了,他才告訴學生。他說:我要走了,佛來接 引我了。他說:西方境界,過去曾經見過三次。他才宣布說出來,所見到的這個境界,跟 《無量壽經》所說的完全相同。因為遠公大師那個時候,《觀無量壽經》跟《阿彌陀經》 都還沒有翻譯出來。所以那個時候在廬山建道場,念佛求往生所根據的經典就是《無量壽 經》。那是淨土一經,沒有三經,後來才有三經。那個時候翻譯出來就是這部經,他就依 這部經修行。所以古人稱《無量壽經》是淨宗第一經,是有它的道理的。當年初祖就是依 這部經,所看到的境界跟經上所講的完全相同,這就決定不錯。   所以這上輩往生的,往往在定中、在夢中見到的境界。但是諸位要曉得,所見的境界 一定要跟經上所講的相應,這是好境界;如果跟經上講的不相應,那就決定是,這不是真 正的淨土。早年我在香港講經,大概總是七、八年前。在香港講經,暢懷法師拿了一本小 冊子給我看,說是有一個法師曾經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過的,回來之後寫了這個小冊子,也 滿轟動的,到處都流通。暢懷法師看了之後懷疑,就拿來給我看。我一看他到西方極樂世 界去,他看到有很多女人,我說這是假的,絕對是假的,這經上本願上沒有的,這經上也 沒有。他怎麼到西方極樂世界還看到很多女人?這不是真的,他跟經上講的不相應,這是 我們一定要曉得。我們有標準、有審查的標準,決定要跟經上講的相應。如果到西方極樂 世界,看到人個子還有高矮不一樣,那也是假的,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每個人的面貌都 跟佛完全相同的,這才是真的;個個都是金色身,個個都放光明,那就是真的。所以佛在 這裡就說,其有眾生要想在今世見阿彌陀佛,這個事情不是辦不到,辦得到。   【應發無上菩提之心。】   這先發弘願  【復當專念極樂國土。】   這就是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積集善根。】   這個專念是正行,前面有願,有信、有願、有行,積集善根是助行,正助雙修  【應持迴向。】   以這樣的功德迴向西方淨土。   【由此見佛。生彼國中。得不退轉。乃至無上菩提。】   這是佛特別勸勉我們的。如果我們明白,我們對這個事情清楚,真正肯聽釋迦牟尼佛 的話,上輩往生我們有分!不要自甘墮落,「我的業障很重,一身罪業,我念佛能下下品 往生,我就很滿意了」。實實在在講,我們應當要發憤努力,到西方極樂世界應當把自己 的品位提高,成佛的時間提前!上上品往生的人,到西方極樂世界成佛很快很快  【其中輩者。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   這個中輩,或者是自己的根性劣,福報淺,障緣很多。你的障礙很多,想修有人阻撓 你,你不能大修功德,不能把一切放下,這種情形也很多。一般同修家累很重的,兒子、 孫子成群、一大堆的,家業很大,那就很麻煩了。你想放下,你的家人都靠你生活,所以 在這種情形之下就沒有法子在修,就是求中輩往生。   【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你看在修因上沒有兩樣,其實人人都能求上上品往生。縱有障緣,如果你有智慧的話 就能夠突破。所以佛法,古德講的沒錯,西方世界品位差別總在於緣,我們眾生遇緣不同 。這個緣裡面最重要的就是善知識,遇到高明的善知識,他一指點你,什麼障礙都沒有了 ;遇不到真善知識,這許多障緣就很難捨離。所以遇緣不同,這一句話說得是非常的圓滿 ,遇不到好緣分。   【隨己修行。諸善功德。】   不能大修也應該隨緣來修。下面舉幾個例子,這些例子是隨緣修的。我們不能看到這 是上輩往生沒有!上輩往生有,省略了,在這個地方補出來,上輩都有。上輩修的,他是 大修功德,這個地方是隨緣。譬如:   【奉持齋戒。】   『奉』是奉行。『持』是受持。『齋』是過中不食叫齋。『戒』是戒律。持戒、奉齋 ,這個齋戒的功德是身心清淨。我們持戒身清淨,持齋能幫助我們心清淨。這在前面跟諸 位同修說過了,齋是齋心,心清淨叫齋。   我們中國古人常說,早餐要吃得好,要講求營養;中午要吃得飽,晚餐要吃得少,這 是養生之道。晚上少吃,你的睡眠一定好,晚上吃得很飽,人會作惡夢、會昏沈,心不清 淨。所以佛當年在世是日中一食,我們現在也學日中一食行不行?不行。我們的業障比從 前人要深重,以前的人煩惱輕,他消耗的能量少,他一餐就夠了。我們現在業障很重,消 耗的能源多,你要不補充,你的身體就出毛病,這個東西不能勉強,不是勉強去學的。不 可以要面子、要好看,你看我日中一食,我持戒你們都不如我,貢高我慢,不是生煩惱了 嗎?一餐怎麼吃?把三餐飯當一餐來吃,不到半年,這一身的腸胃病!什麼毛病都來了, 這是錯誤,這個大錯特錯。   這是我們首先明瞭身體是機器,飲食是能量的補充,就跟那個汽車一樣,它沒有汽油 就不行了,它就不能動了,加油的時候也就是它吃飯,補充它的能量。能量的消耗,百分 之九十五消耗在妄想上,我們一天到晚打妄想,消耗在這上。從前修道的人心清淨、妄想 少、煩惱少,他消耗的就少,所以這是一種很自然的現象。我們看到這一天吃一餐的,就 曉得他心很清淨。所以我們首先要修清淨心,要把煩惱、分別、執著、妄想放下,然後你 需要量自然就少了。所以這也得有這麼一點功夫,沒功夫是強學不來的,所以必須要懂得 這個道理,這個對於修行很大的幫助。   【起立塔像。飯食沙門。】   這個都隨緣做。像前面那些有大福德的人,他可以大修,他可以建一個塔像、建一個 道場,他一個人就有力量;我們沒大的福報,看看別人修,我們隨喜出一點功德,這叫隨 分,出錢出力隨分的。不像前面,前面的人家大修,人家一個人的力量就可以去做許多的 功德。『飯食沙門』,就像我們一般所聽到的供齋。現在在台灣很盛行千僧齋,就是請客 供養法師吃飯,請一千個出家人,打千僧齋,這修福。同時這就宣傳,宣揚佛法。但是現 在這個千僧齋裡面,大概都是修福的多。應當這個千僧齋,出家人接受供養之後,一定要 說法。出家人用法布施能夠利益大眾。所以現在有這種形式,實質已經大大的不如從前了 ,比不上古時候。   古時候這個千僧齋裡頭的用意很大,是佛門裡面六和敬的象徵,要用現代的話,就是 出家人彼此意見溝通,彼此建立共識的一個好機緣。平常各人在各人寺廟,各人教化一方 ,現在有這個機會聚集在一塊,聽聽長老開示指導,在這個時代我們應當用什麼態度、什 麼方法、什麼法門來指引一切眾生,來對治現前一些弊病,總是開示這些。所以有建立共 識、溝通意見,有這樣的功德利益,這個飯食沙門就很有道理,真的有功德了。   【懸繒然燈。散華燒香。】   這個也不僅是形式,大家要都看到形式上去,那佛都流眼淚,都搖頭,你把我的意思 搞錯了。要有實質。這個『繒』是什麼?就是幢幡,幢幡是什麼用處?是弘法利生,是這 個意思。也就是說隨緣隨分請法師大德弘法利生,法幢高豎,是這個意思。我們自己沒有 力量請,我們集合很多人來請,這就是隨分。那個大德的人,大福報的人,他一個人就有 力量請,我們沒有這麼大的力量,別的地方請,我們隨喜。這種方法,這是修中輩往生的 ,要懂得隨喜,請這些法師大德來弘法利生。『然燈』。燈代表智慧,代表心地光明,表 這個意思。   『散華燒香』。它真正的意思,就是把佛法傳播給一切大眾,這才叫真正散華燒香。 花是代表修因!把修行方法介紹給別人,這是散花;勸別人跟其他的人對佛法能夠信仰, 這就是燒香。香代表信!天天在佛面前燒香,天天在這供的香花水果供佛,這些事情不知 道做,你這個香花水果供了一輩子,佛也沒有看到,也沒有聞到,你看你不叫白搞了一輩 子!所以要明白這個意思,道場裡面這些莊嚴,提醒我們的,看到花,花代表六度。我們 常常講的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願,這都是菩薩修因,這個代表是花!我們在佛前 供的果,我們淨宗的果,就是往生不退成佛。擺在這個地方,時時刻刻提醒我們,是這麼 一個意思。不是這個果給佛吃的,花是給佛看的,那你就全搞錯了。是用它來表法,提醒 我們的,是這個意思。   【以此迴向。願生彼國。】   這是講他不能大修功德,也應該隨分的來修。舉的幾個例子。   【其人臨終。阿彌陀佛化現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   中輩往生,化佛來迎,大家不要在這裡起分別執著,這個化佛不是真佛。其實佛沒有 身相,無相才是佛的真身。只要有相,都是佛的化身。你想想看阿彌陀佛不是每天、每個 小時,可以說每一秒鐘他都要去接引無量無邊的眾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要不化身,一 個身那不累死了,哪有這個道理!統統是化身去的。化身就是真佛,跟真佛沒有兩樣,所 以西方世界是法身、報身、應化身是一體,一即是三,三即是一,跟他方世界的化佛不一 樣,說是具如真身。   【與諸大眾前後圍繞現其人前。攝受導引。】   佛來接引,也有很多人跟著佛一起來迎接。這一起來的這些人,與你必定有關係,沒 有關係不會跟佛來接引。都是過去生中無量劫來,他們已經往生的,是我們的同學、朋友 、家親眷屬,他們念佛已經往生了,那個時候勸我們念佛,我們不相信,不喜歡往生,所 以沒去,是不是?到現在想到要去了,他們知道了非常高興、非常歡喜,跟佛一道來迎接 你。這是我常說的西方世界,我們的親朋好友、熟人很多很多,所以到那裡去不會陌生。   【住不退轉。無上菩提。功德智慧。次如上輩者也。】   往生之後到達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功德智慧比上輩往生要差一等,這都是講我們自分 修行的。但是大家要曉得,到那邊去蒙佛力加持,我們都平等了。如果不得佛力加持,九 品是不平等的,佛力一加持統統平等了,這個要曉得。西方無比第一殊勝,就是佛的本願 加持,使我們能夠平等成佛,平等的成就,這是他真正不可思議。此地所講的是不說加持 ,是我們自己的功夫,到那個地方去有差別。   【其下輩者。假使不能作諸功德。】   下輩的那個業障真的重,福德很少,想作功德沒有機會、沒有力量,生活很清苦。每 個月所賺的錢生活都不夠,哪裡能夠捐錢作功德?這個不可能。每一天工作壓力很重,一 天不做工一天就沒飯吃,哪有時間去作功德。所以說是出錢出力統統都辦不到,這我們明 白,這個世界確實有不少這一類的人。這是他不能作諸功德,但是能不能往生?能,只要 一心一意:   【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這就可以了。諸位要曉得,不是他不肯作功德,是他沒有能力、沒有機緣作功德。他 要有機會、有能力,他照樣做,他不是不做,沒有機會、沒有緣分。但是真正發心肯念佛 ,行!你看三輩正因相同,都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樣往生的。所以 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加持,平等得度,這個有道理。因平等,果當然平   【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以至誠心。願生其國。】   這一些人的功德就在此地。他對於西方淨土,對於阿彌陀佛非常歡喜,深信不疑,沒 有疑惑,以真誠的心求生淨土,可以,那這種條件就行了  【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   這是講他自分的功德,比中輩又要差一等。這個三輩《觀經》裡面講得詳細,三輩因 果都說得非常詳細。我們過去把這個意思,曾經就《觀經》這一段,我們錄了一套的錄音 帶。就是《觀無量壽經》,專門講九品往生的,也是三輩往生的,有一套錄音帶,不太多 ,諸位可以細細的去聽聽。這底下最後這一段,過去慈舟老法師稱它作「一心三輩」,這 說得非常之好。這一段是講修學其他大乘法門的,不是專修淨土的,以他修學的功德,迴 向求生淨土,也能得生,這才看出淨宗法門真的是廣大無邊。我們看經文。   【若有眾生住大乘者。】   這就是修大乘法。大乘包括的法門太多了。在我們中國大乘有八個宗派,除了淨土之 外,教下有天台宗、賢首宗(賢首叫華嚴宗),有三論宗、法相宗,這是教下的四宗,都 是大乘。此外有律宗,律宗是通大小乘。但是在中國這是大乘的律宗;有禪宗、有密宗, 加上淨土,這八個宗。這是除淨土之外,修習其他大乘法門的,這個心住在大乘法門。住」這個字是一個關鍵,很重要。住是心裡頭真有,也就是我們講,他真有修行的功夫。 如果心裡沒有,那個沒有用處的,真正有修行的功夫,這樣的人行。   【以清淨心。】   『清淨心』是信心。對於阿彌陀佛、西方淨土不懷疑  【向無量壽。】   一心仰慕阿彌陀佛,尊敬阿彌陀佛仰慕阿彌陀佛,這就是有願!有信、有願。   【乃至十念。】   十念是行。你看信願行,底下有:   【願生其國。】   那個願就很明顯了。信願行三個條件具足。他念佛十念。這個十念,我們講平常早晚 十念,很多!禪宗晚上晚課念《彌陀經》,也念幾句佛號,我們在《禪門日誦》裡面看到 的,禪宗的課誦本。所以許許多多修學其他法門的,他都在早晚課誦裡面念幾句阿彌陀佛 ,這就是嚮往西方極樂世界,他真的要是願意往生的話,行。 == 南無阿彌陀佛。 -- 總之,不管是什麼樣的人,得到自己快要死亡的消息時,應該坦然面對,應該歡喜—— 「聽說我活不了啦,啊,快樂快樂!阿彌陀佛,大家再會,拜拜了!」 ——索達吉堪布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73.248.93
Lunakaoru:隨喜讚嘆 南無阿彌陀佛 01/11 01:41
mark183:阿彌陀佛 01/11 13:44
j45xu3:南無阿彌陀佛 06/21 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