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無量壽經(新加坡二次宣講)-第19集   請掀開經本一百一十四面第四行,最後三個字看起。我們先將經文念一段,對對地方 。   【亦無彼我違怨之想。何以故。彼諸菩薩。於一切眾生。有大慈悲利益心故。】   這些經文都是西方世界菩薩們修行的原則,我們應當要學習的。縱然我們做不到,也 要知道這個事實的真相,要能夠心嚮往之,能做多少,就做多少,盡心盡力去做,這樣就 相應。這段說的是利益眾生,前面是屬於自利,這個地方屬於利他。在利他裡面最重要的 就是平等心、清淨心、大慈悲心。所以佛告訴我們,『亦無彼我』。這在人事上的平等, 不分自他,生佛一體,自他不二,這是利益眾生非常重要的原則。   『違怨』。就是我們常講的好惡,好沒有提,只說了一個惡。違,違背了常情常理。 怨,不但違背,還有怨害,甚至怨恨。這是遇到不如意的境界,很容易生起這些念頭,這 些念頭都是無始以來的煩惱習氣,外面境界一現前,這習氣就被它勾引出來了。「亦無」 ,由此可知,菩薩的定功很深,不為外境所動,菩薩的定功深,功夫深!菩薩的智慧深廣 ,將一切眾生看得非常透徹。從自性上來看,一切眾生無不是平等的,無不善良,只是無 始劫以來迷邪染,變成這個樣子。正如同一個清醒的人,一個很理智的人,很有愛心的人 ,跟一群喝醉酒的人在一起一樣,那個喝醉酒的胡說八道,甚至於動手動腳,一點禮貌都 沒有。這個清醒的人:他本來都很好、都很可愛,酒醉了,醉了就可以原諒他。菩薩看我 們這些眾生,迷惑顛倒就像那個醉醺醺、東倒西歪!就這種情形;菩薩清醒,所以他有很 深的智慧,絕對不會怪罪這些眾生。眾生怎麼可能說不作惡事?他們不作惡事,那早就成 菩薩、成佛!就是因為壞習氣很重,時時刻刻有惡念,時時刻刻有惡的行為。佛菩薩決定 不怪罪,他心淨,他平等。   這下面說,『何以故』。為什麼菩薩不會怪罪這些違怨的眾生?『彼諸菩薩,於一切 眾生,有大慈悲利益心故』。這把原因說出來了。這些菩薩大慈悲,慈悲上加一個大,就 是平等的慈悲,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的慈悲,大慈悲。我們世間人也有慈悲,在佛法裡講 愛緣慈悲,我喜歡他、愛他,對他就很慈悲,不喜歡、不愛他就不慈悲,這世間人愛緣慈 悲。比不上佛與大菩薩們,他們是無緣慈悲。無緣是沒有條件!沒有條件的慈悲是大慈悲不但是大慈悲,而且有利益心故,令一切眾生得真實的利益。這些菩薩們常存這樣的心 ,總是希望眾生,幫助眾生得真實的利益。   【捨離一切執著。成就無量功德。】   這就是我們常講的破執著。『執著』有兩類,人我執、法我執。執著就是煩惱的根源 。佛在《華嚴》上說「一切眾生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不能證得就是不能成佛,妄 想執著。人我執要是離開了,捨棄了,見思煩惱就斷了;換句話說,三界輪迴就超越了。 由此可知,只要你有人我執著,你就出不了六道輪迴。常常講有我、有他、有你,你只要 有這個觀念在,這個念頭不斷,你就出不了輪迴。到哪一天,我你他沒有了,那就證阿羅 漢果、出三界了;到哪一天你能夠說是我你他沒有了,我執破掉了。這一句是破我執捨離一切執著,成就無量功德』人必須到無我,那個心大公無私,沒有私心。人有我, 你說他沒有私心,不可能的事情。有我就有私心,無我才沒有私心。所以,阿羅漢以上沒 有私心,沒證阿羅漢果以前都有私心,只是這個私心成分不同而已,執著淺深不一樣,決 定是有私心的。極樂菩薩沒有了,那像我們帶業往生去的,我們問有沒有?我們實在講, 一品煩惱也沒斷,到那裡去也沒有。為什麼沒有?阿彌陀佛本願的加持。如果得不到佛本 願加持,我們還是有,這是真正不可思議!   【以無礙慧。解法如如。善知集滅。音聲方便。不欣世語。樂在正論。】   以無障礙的智慧,『解法如如』,這法執也破了。前面破我執,這句是破法執;法執 破了,就成佛了。如果我們把這個標準再降低,降到最低,那也是等覺菩薩,法雲地菩薩 之流,法執破了。解法如如,法是指一切萬法。一切萬法,法相如其法性,法性如其法相 ,性相一如。兩個如字,一個是從性上說的,一個從相上講的,性相如如。如果對這個說 法還很難體會的話,古德有一個比喻,把金跟器做比喻,金比作性,器比作相。器就是器 皿,用金器做的、用黃金做的,或者做手鐲,或者做項鍊,或者做杯子,或者做碗,都是 金的。那個相不一樣,相是千差萬別,它的體是一樣的,都是純金做成的。我們就可以說 ,金就是器,器就是金,金與器是一不是二!這好懂。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這個比喻你 能夠懂了,你再慢慢體會佛所講的,我們宇宙人生森羅萬象,從哪裡來的?都是自性變現 出來的。這個性就好比金,森羅萬象就好比器。性就是相,相就是性,性相一如,性相不 二。他明白了,果然明白了,他這個心得大自在。什麼自在?在一切萬法當中,再也不會 分別執著,他曉得萬法平等,萬法一如。這就是法執破了,這就是大菩薩的境界。   『善知集滅,音聲方便』。這完全是從語言上來說的,我們在語言裡面包括議論,這 個議論也就說明了一切眾生的思想見解。善知,那個善就很妙!這個善是什麼意思?空有 不二,有即是空,空即是有。從體上講是空的,從相上講是有;性相既然一如,理事當然 就沒有障礙,不但理事沒有障礙,事事無礙!這是真的,的確是事事無礙。所有一切障礙 從哪裡生的?都是從妄想執著生的,離開一切妄想執著就無礙了,入無障礙法界。所謂善 知,對於這些事理、因果徹底明瞭,這叫善知。   『不欣世語,樂在正論』。那個善顯示在這個地方,一切平等了,還有什麼喜不喜歡 ?當然就沒有了。但是他有,他為什麼有?有大慈悲利益心故,在他是沒有,清淨平等, 可是芸芸眾生迷惑顛倒,他苦!於是要教導眾生怎樣離苦得樂。在世法裡面講,就從現象 裡頭說,這世間這些議論不欣,就是不喜歡。喜歡什麼?喜歡正論,正論就是正法。諸佛 菩薩對我們的教誨,這是正論。邪、正真實的標準在哪裡?正法與性相應,邪法與自性相 違,這是絕對的標準。我們能夠體會到這一點,才曉得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之法,他有標準 ,不是隨便說,確確實實幫助我們破迷開悟。迷與自性相違,悟與自性相應。   【知一切法。悉皆空寂。生身煩惱。二餘俱盡。】   『餘』是習氣。餘習統統斷得乾乾淨淨。『生身煩惱』就是生死煩惱。知道一切法皆 悉空寂,不但體空寂,實實在在說相也空寂,只是我們因為妄想執著嚴重的障礙,我們見 不到真相。諸佛菩薩心地清淨,這個真實相擺在面前,真的是空寂的,相也是空寂的,所 以才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相如果不空,那當然就有障礙,相是空的。這很難懂,不懂也 不要緊,沒有關係,到西方極樂世界再把它搞懂就可以了,現在我們老實念佛就行了。現 在能懂當然更好,不懂也不妨礙往生,這諸位要知道,我們曉得這個道理。   【於三界中。平等勤修。究竟一乘。】   這是淨宗修行的特色。『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是極不平等的,差別 非常之大。菩薩就在這裡面,能示現平等的修學,能教導一切眾生平等的修行。『究竟一 乘』。這就是念佛求生淨土,這是究竟一乘法  【至於彼岸。】   『彼岸』是成佛。修行這個法門,一生當中決定圓滿成佛。   【決斷疑網。證無所得。】   這兩句是成就究竟圓滿的般若智慧。世尊出現在世間,為我們講經說法,講般若講了 二十二年,在我們現在留下來的《大藏經》,大藏經典裡面最大的一部經是《大般若經》 ,六百卷!六百卷《大般若》講一個什麼?《心經》上所說的「無智亦無得」,這五個字 世尊講了二十二年,六百卷《大般若》,就講這個無智無得。『決斷疑網,證無所得』。 證得圓滿的般若智慧,再沒有懷疑了。   【以方便智。增長了知。】   『方便智』是用,前面這個「無所得」是根本智,是真實的智慧。方便智是教化眾生 用的,對別人用的;那個根本智,實智,自受用的,自己受用的。教化眾生,『增長了知 。這個了知是後得智,就是無所不知;前面無所得是般若無知,它起作用,無所不知  【從本以來。安住神通。得一乘道。不由他悟。】   本是原本,根本。『從本以來,安住神通』。極樂菩薩這一種能力都是阿彌陀佛本願 威神的加持。本願就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任何一願都含攝其他四十七願,願願圓融!所 以這個力量就不可思議。『得一乘道,不由他悟』。我們這個法門,法藏比丘一開始就顯 示全靠佛力,全靠彌陀願力加持我們,使我們自己在菩提道上極短的時間圓滿成就。   再看底下這一品。這一品也很重要,這一品是繼續前面一品,說明自利利他的妙行。 「真實功德第三十一」。這都是說極樂世界的狀況,換句話說,與我們的關係非常密切。 我們的願望就是希望很快能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   【其智宏深。譬如巨海。菩提高廣。喻若須彌。】   這底下一共有十五句,比喻。先從比喻上來說出,極樂世界菩薩的智慧德能。這第一 句,他的智慧深廣就像大海一樣,他的智慧那樣的深廣。其實大海要跟菩薩智慧真的來比 ,那差得很遠很遠。凡是比喻,只能比喻一個彷彿,沒有辦法是剛剛好,比得好,不可能 的,只比一個彷彿,讓我們從這裡面去體會。『菩提高廣』。菩提是覺,覺悟,樣樣覺悟 ,沒有一樣不覺悟,不覺就迷了。他為什麼這樣高度的覺悟?前面第一個不要忘了,智慧 ,智慧真的是根本!沒有智慧,那你怎麼會不迷?當然迷!怎麼會迷,就是因為沒智慧。 智慧擺在第一句,它是很有道理的,其後面統統要靠智慧,沒有智慧全做不到。所以他這 個覺悟高廣。『喻若須彌』。就像須彌山一樣。須彌山,佛說是我們這個世界上最高的一 座山,我們就稱它作須彌山。須彌是梵語,意思是妙高,這個山妙高。妙是眾寶所成,這 就妙,山非常之高。   【自身威光。超於日月。】   菩薩身上都有光明,我們前面讀到過。他的光明超過日月,日月比不上!這顯示出德 高。   【其心潔白。猶如雪山。】   『雪山』。世尊常常用這個做比喻,就是喜馬拉雅山,終年積雪,雪不會融化,我們 看去白白的一片,看起來很乾淨。用這個來比喻菩薩的心清淨,一塵不染,就像六祖所說 的「本來無一物」,這個心就乾淨了。   【忍辱如地。一切平等。】   這些地方我們統統要學,諸佛菩薩都能忍,我們為什麼不能忍?『忍辱』要學大地, 你看這個大地,你把香水倒下去,它也並不覺得你對我很好,天天給我灑香水;你每天把 大糞倒下去,它也不嫌棄,它也沒有說你很可惡,你天天作賤我,統統能忍。我們的忍辱 要像大地一樣,沒有一樣不能容,沒有一樣不能忍,一切平等  【清淨如水。洗諸塵垢。】   這是說心地的清淨。要修清淨行,把我們無始劫以來的污染,把它洗刷掉;佛在這經 上教給我們,洒心易行!   【熾盛如火。燒煩惱薪。】   這個『熾盛』,『火』是比喻智慧,智慧要常常現前,智慧現前,就能夠滅煩惱!煩 惱好像是柴火一樣,火一燒就把它燒完了。把煩惱比作柴薪,智慧比作火,用智慧才是真 正滅煩惱。定不能滅煩惱,定是伏煩惱。忍、定是伏煩惱,不能滅。慧開了,煩惱就沒有 了;事實真相明白了,煩惱就不會生了  【不著如風。無諸障礙。】   『不著』就是不著相。內不著身心之相,外不著諸法之相,那就自在了,就沒有障礙 了。所有一切的障礙,都從執著生。你著就有障礙,不著就沒有障礙;所以不著像風一樣 ,風不著,風一著,風就沒有了,它就停了,著了!這是用這個來比喻。   【法音雷震。覺未覺故。】   這是說菩薩化他,教化眾生,說法的音聲像雷,雷的聲音遠聞,警覺那一些沒有覺悟 的人。   【雨甘露法。潤眾生故。】   雨水從天上落下來,樹木花草都得到了滋潤。這是比喻佛法,佛法能潤一切眾生的善   【曠若虛空。大慈等故。】   這個『曠』是形容心量。心量大像虛空一樣,所以對於一切眾生是平等的慈悲,大慈 悲。   【如淨蓮華。離染污故。】   就像清淨的蓮花,佛門用蓮花表法,蓮出污泥而不染。污泥比喻六道的環境、境界。 我們能在六道裡面而不染六道的種種習氣,那就像蓮花一樣,離污染。   【如尼拘樹。覆蔭大故。】   『尼拘樹』。尼拘是梵語,是印度一種大樹,樹蔭很廣大,在這個樹底下很蔭涼,古 時候翻譯的,翻作無節樹。大概這樹長得很高很大,很少枝節,翻作無節。這個比喻以大 乘佛法來覆蔭廣大的眾生,特別是指淨宗念佛法門,九界有情眾生有緣接觸到,都得殊勝 的利益。如果能信、能願、能行,都是一生不退成佛,真的像是最大的一個樹蔭一樣(s:淨土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的確契機最廣。)   【如金剛杵。破邪執故。】   這也是比喻。像金剛力士,手上拿的兵器,拿的武器,『金剛杵』。在古代這種武器 是最銳利的,所有一切兵器碰到它都會損壞,沒有東西能壞金剛杵的。金剛杵比喻武器裡 面是最銳利的,能破邪執。   【如鐵圍山。眾魔外道不能動故。】   這是比喻信心、願心的堅定,所有魔外,一切知見都不能動搖,這個人決定往生淨土 。以上這十五句都是比喻。我們從這個比喻當中去體會菩薩德能不可思議,智慧德能非常 的廣大,我們生到西方世界都是這個樣子,都是得佛力的加持。   【其心正直。善巧決定。論法無厭。求法不倦。】   這下面說明菩薩弘法利生的大德,『心正直』,真誠到了極處,這是菩提心;馬鳴菩 薩在《起信論》裡面給我們講的「直心,深心,大悲心」。直心是菩提心之體,世尊在《 觀經》裡面給我們講的至誠心,所以正直就是至誠,真誠到了極處。『善巧決定』。這是 智慧觀機,應機說法,這就是善巧決定。這個人什麼樣的根機,給他說什麼樣的法,漸漸 把他誘導淨土,千經萬論處處指歸,到後來一定指歸到淨土  【論法無厭。】   這是覺他,這是給一切眾生講經說法,跟人家討論,不疲不厭。   【求法不倦。】   這是自性,菩薩不斷的去求法。實在說,教化眾生也是在求法,古人常講「教學相長 」。特別是在答問的時候,許許多多人提出問題,很多問題我們自己沒想到,他一問,我 們就明白了,這個智慧就現前了,教學相長。因此,菩薩不度眾生,不能圓成佛道,為什 麼?智慧不能圓滿,一定要接觸廣大的群眾,才能夠得圓滿的智慧  【戒若琉璃。內外明潔。】   這兩句是講持戒,嚴持戒律。換句話說,菩薩無論在什麼環境裡面,他一定守法,決 定不會犯法。這個持戒就是守法!這個我們一定要搞得很清楚,如果把戒跟法離開了,那 就大錯特錯了。這個戒就是法律,我們現在講法律,這裡面還包括道德、風俗、習慣,樣 樣都遵守,決定不違犯,這是菩薩行。他這個守得很嚴、很如法,『內外明潔』。外是身 形,內是心地,心清淨。   【其所言說。令眾悅服。】   菩薩的言論,眾生聽到了都歡喜,都很樂意的去接受,這就是『悅服』。   【擊法鼓。建法幢。曜慧日。破痴闇。】   這四句是形容也是比喻。『鼓』,這個聲音也聽得很遠。所以古時候戰爭的時候,擊 戰鼓,衝鋒陷陣的時候,擊鼓能夠振奮人心,能夠遠聞。這是比喻說法,比喻講經說法。 用擊法鼓跟轉法輪,都是比喻講經說法的。   『建法幢』,這是比喻建立道場。如果沒有一個道場,佛法的修學沒有中心,弘揚沒 有基地,所以道場非常重要。道場要是沒有的話,這一個法門就不能算是建立在這個世間 。所以中國大乘許多宗派,諸位都曉得有所謂的祖庭,祖庭就是他第一個道場,當年祖師 所建立的。像我們淨土宗第一個道場,是廬山慧遠大師建的,現在的廬山東林寺是我們淨 土宗的開端,開始;以後,五台那邊的玄中寺,是淨土中興的道場;到民國初年,清末民 初,印光大師住在蘇州靈巖山,住的時間很久,在那個地方專弘淨土,所以蘇州靈巖山寺 也變成淨宗的主要道場。現在淨土宗主要道場有三個。這就是建法幢的意思。   『曜慧日』。有了法幢,有了道場,才能夠把如來的智慧,也就是一切眾生本具的智 慧顯現出來。這要靠佛法的教導、修學,我們的智慧才能現前。『破痴闇』。痴闇是比喻 無明煩惱。這裡面意思很深、很深。   【淳淨溫和。寂定明察。】   這是講風度。菩薩處事待人接物表現的風度,內『淳』,淳樸,淳正,外『溫和』。 淳淨,清淨,淳樸清淨;外面溫和,溫良和睦『寂定明察』。這個寂定一定要能做到知 止知足。知止知足這個人心自然就定了,定了以後,能生智慧,對於一切萬事萬物就看得 很清楚。一般人為什麼看不清楚?一般人迷在這個境界裡頭,他有得失,他有利害,這個 東西就迷了,我們俗話常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旁觀什麼?他裡頭沒有利害,沒有 得失,他看得清楚。有得失,有利害,他總是把這個東西放在前提,拿這個做標準,往往 事實真相見不到。菩薩內心淳淨、寂定,所以他的觀察就正確了,明察。   【為大導師。】   『大導師』是佛。菩薩可以這麼說,因為菩薩有能力,應以佛身而得度者,菩薩就示 現佛身來度化眾生,他確實有這個能力,有這個本事。當然這是菩薩三十二應說一個,他 也可以菩薩身,也可以童男童女身,也可以任何一種身分,這完全是觀機,眾生喜歡什麼 身分,他就用什麼身分來示現  【調伏自他。】   這裡頭有『自』。就是菩薩度化眾生是用自利的,自利利他  【引導群生。捨諸愛著。】   這是佛菩薩教導一切眾生的原則,這諸位要記住。假如這個菩薩教化眾生,教你愛, 教你貪戀,這不是佛法,這一定是魔!佛菩薩教你,一定是教你捨離愛欲,這是佛菩薩, 跟佛的教法相應;要是用愛欲來度你,說這個也能成就的,這不是佛說的  【永離三垢。】   『三垢』是貪瞋痴。永離貪瞋痴。   【遊戲神通。】   在這個世間,我們是業報之身,自己做不了主宰;他『遊戲神通』,他能做得了主宰 ,喜歡來就來,喜歡去就去,來去自如!這是我們前面都曾經讀過了。   【因緣願力。】   佛法自始至終離不開因緣,不但佛法不離因緣,世法也不離因緣,佛尤其重視緣這個 字。因緣力故。   【出生善根。】   這是佛法的因緣,會叫我們『出生善根』  【摧伏一切魔軍。】   『魔軍』是比喻一切邪魔外道。   【尊重奉事諸佛。】   在這個地方我們必須要認清什麼是魔。如果你不認識魔,你就會落在魔的圈套裡面, 我們常講,你脫離不了魔掌;你要想脫離魔掌,你一定要認識魔。什麼是魔?我們要牢牢 的記住。《八大人覺經》上為我們歸納了四大類(類別)。五陰是魔,五陰是什麼?色、 受、想、行、識,那個想就是妄想;色是什麼?色身。我們這個身體就是魔,你看看一天 要吃三頓飯,辛辛苦苦工作來養它,魔!這不是好事情。那個想就是妄想,妄想是魔,惱是魔,生死是魔,還有外面種種這些境界,人事環境,物質環境,都在那裡引誘你,那 都是魔,那叫天魔。所以天魔不是天上青面獠牙的,不是說的那個;天是講的除了這三種 之外的,凡是一切能夠誘惑你的,讓你身心不能定下來,不能開智慧的,統統是魔。魔太 多太多,就像軍隊一樣,軍隊多,所以把它比喻作魔軍,一定要有定要有慧,你才能夠降 伏它。『尊重奉事諸佛』。能夠降魔,就是說內不動心,外不受誘惑,這就降魔。然後一 心一意學佛,跟諸佛菩薩學習。我們今天是跟阿彌陀佛學習,阿彌陀佛就在這一部經典之 中,依照這經典學習,就是跟阿彌陀佛學習。 (s:古人寫作「磨」字,使我們身心不得安定、不能開智慧,就是使我們受折磨,就要 受苦。而佛法恰是幫助我們離開種種身心折磨、離苦得樂的大道! 淨空法師:魔是什麼?魔與鬼有無分別? http://ppt.cc/nPRv == 南無阿彌陀佛。 -- 月映萬川,眾生之心如水,阿彌陀佛如月,只要我們的心至誠清淨,阿彌陀佛就會應現。 南無阿彌陀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1.74.221.47
Lunakaoru:隨喜讚嘆 南無阿彌陀佛 01/15 21:55
j45xu3:南無阿彌陀佛 06/29 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