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iamm (ttt)》之銘言: : 既然提到了念佛圓通章,我索性再問一下一個小問題。當初剛念到念佛圓通章時, : 裡面有一句「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不是很確定其精確的意義為何,所以上網搜尋, : 看到有師父解釋說「若逢不逢」為因,「或見非見」為果,當下不太能夠接受這種講法。 : 後來誦念多次後,覺得念佛圓通章其實結構很清晰,分反正兩面交叉論述,先反後正。 : 如「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為反,「二人相憶, : 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為正。對應到後面「如母憶子, : 若子逃逝,雖憶何為?」為反,「子若憶母,如母憶時」為正。 : 若逢不逢,或見非見兩句對仗,不應為因果關係。末學覺得他應該是指,相逢亦如 : 同不逢,見到如同沒見。指兩人即使近在咫尺,亦形同天涯之意。這樣跟後面的, : 「同於形影,不相乖異」,雖遠在天涯,卻同近在咫尺般,才互相對比。 : 不知各位大德覺得如何? 「同於形影」是指如同形影,有感有應。絕不會形體舉手,影子抬腳,互相乖違。 並不是指遠在天涯。 ============================ 貼一段淨空法師〈念佛圓通章研習報告〉的講解供養大眾: http://hj.jingzong.org/Item/5564.aspx 下面菩薩舉了一個比喻,教我們應當怎樣念佛,我們可以從這個比喻裡面去體會。   經【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 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   『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譬如有一個人專心憶念,就是一心念;一人專 忘,另外一個人忘得乾乾淨淨。   『如是二人,若逢不逢』,這兩個人縱然碰在一起,也像沒碰到一樣。為什麼?不相 應。   『或見非見』,見了面,也等於陌生人一樣。   『二人相憶』,假如兩個人都專念,情形就不一樣。   『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這個比喻很容易看出來。   疏鈔【一、初喻佛念眾生。眾生不念佛也。二、後喻生佛念同。雙憶不離也。如是一 心念佛。心同佛也。心同形亦同。不唯此世。乃至生生世世。形影皆同也。】   前面一段是比喻佛念眾生,眾生不念佛。佛專念眾生,一心念眾生;眾生不念佛,眾 生辜負了佛恩。後半段是比喻佛念眾生,眾生也念佛,就感應道交。   我們也許會有疑問,我天天念佛,念了這麼多年,為什麼沒有感應?這話有沒有道裡 ?有,是事實。念了這麼多年沒有感應,我們要追究為什麼你沒有感應?你是雜心念,亂 心念,你從來都沒有用一心念,所以你雖然念佛,時念時斷,念得不相續;也不是淨念, 是雜心念佛,或有或無,所以與佛菩薩沒有感應道交。要知道過失在自己這一邊,不在佛 那一邊,佛菩薩沒有過失。佛菩薩教給我們的,我們也疏忽大意了,沒有搞清楚,這個很 重要。後一段,佛一心念我,我也一心念佛,就有感應。   『後喻生佛念同,雙憶不離也。如是一心念佛,心同佛也』,一心念佛,心就與佛一 樣,與佛同心同願。   『心同形亦同』,形是容貌、身體。看相的人常說相隨心轉,能轉的是心,所轉的是 相,心比相重要多了。世尊對我們世界眾生說,這個世界眾生心不清淨,妄想煩惱很重, 所以佛的殊勝相好不談,談了你也不懂。只說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你能想像得到的,你非 常羨慕。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從哪來的?心變現出來的,心好相就好,心善相就善,心淨 相就淨。   我們凡夫沒有天眼,比天眼次一等的,實際上不知道次多少等,現在人所講的氣功。 氣功練得好的人,能看到一個人的氣,從氣的大小、色彩知道你身體健康的狀況。他們說 是健康狀況,其實不是的,知道你心地善惡染淨的狀況。你心淨放出來的光清,光的色彩 好;心不清淨,放出的光不大,灰灰暗暗的,這個人當然就多病。如果你放出來的是白色 的光、金色的光,光很大,這個人身體一定健康。實際上每一個人都放光明,光彩、光的 大小就與你的心有關係。如果你的心很清淨,一點污染都沒有,有天眼通的人看你的身體 是透明的,這是真實的,他裡面沒有污染。你有貪心、有瞋恚、有我慢,「貪瞋痴慢疑」 是污染,你的身體就不透明,就有障礙,這是很有道理的。   真正學佛修清淨心,心地一天比一天清淨。像《無量壽經》上經題明白標示出修行的 標準,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清淨平等覺」。要真正達到這個標準,還是古德一句 老話,「看破、放下、隨緣」才能達到這個標準。「看破、放下、隨緣」是下手的功夫。 看破是真正的學問,放下是功夫,功夫的淺深就是你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你放下多少。 徹底放下,就恭喜你,你成佛了。所以菩薩的階位,就是看你放得多少?等覺菩薩還有一 品生相無明沒破,就是還沒有放下,他還不能成佛。他要把那一品生相無明也捨掉,也放 下了,他就成佛了。所以一定要放下。看破放下了,生活就隨緣自在。隨緣是至善,就得 大自在。   所以行同佛。凡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都是一心念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他的 相貌、身體與阿彌陀佛完全相同。你問為什麼?因為相是從心變的,他是一心念佛去的, 到那個地方,一切都同佛,「心同形亦同」。   『不唯此世,乃至生生世世,形影皆同也。』這些理與事都要明瞭,然後你修學就不 會懷疑,才真正有清淨堅定的信心。   經【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   疏鈔【一、前二人喻。泛指親友。此母子喻。最為親切。先喻單憶有離。二、佛念眾 生。遠過於母。母念子。慈止一世。佛念眾生。慈心無盡。】   前面的比喻是從一般普通人來說的,泛指親友,關係不是很密切。這一段講母子喻, 最為親切。比喻裡面『先喻單憶有離』,母親心裡念兒女,一生中從來沒有間斷。兒女想 不想母親?不一定,把母親忘掉的太多了。做母親的人很痴心,要覺悟,不要去念兒女, 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決定得生。念兒女,兒女忘恩負義,惹一身煩惱,何苦?念阿彌 陀佛,這是最聰明、最有智慧的人。   『佛念眾生,遠過於母。母念子,慈止一世。佛念眾生,慈心無盡』,這話是真的, 佛念眾生,生生世世,一直念到你成佛,佛的願才滿。沒成佛,佛總是憶念,總是希望幫 助你。但是你一定要接受,怎麼接受?你也念佛就行了。   經【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   疏鈔【一、後喻雙憶不離。一切眾生。仰慕彌陀。果能如佛之憐念眾生者。自然感應 道交。必得見佛往生矣。】   『後喻雙憶不離』,這個比喻佛念我,我也念佛。   『一切眾生,仰慕彌陀。果能如佛之憐念眾生者,自然感應道交,必得見佛往生矣』 ,這是絲毫疑惑都沒有,決定是事實。怎麼知道是事實?大家《無量壽經》念得很多,也 都聽得很明白。不但是阿彌陀佛的本願,可以說是一切諸佛如來的大願。沒有一尊佛不希 望眾生念佛往生淨土,沒有一尊佛不希望眾生親近阿彌陀佛,這些眾生包括等覺菩薩。九 界眾生要想快速圓成佛道,親近阿彌陀佛是第一捷徑。我們念佛要專、要真誠,要像阿彌 陀佛念眾生一樣,就行了。   我們有時候看到不認識字的、很窮苦的老太婆們,好像很愚痴、無知,她一天到晚專 念一聲阿彌陀佛,她往生預知時至,站著走、坐著走,不生病,比我們知識分子高明太多 了。原因在哪裡?她老實念,她沒有雜念。   知識分子一面念佛,一面胡思亂想,世間人稱為才子,文章好,詩詞、歌賦好。以詩 人為例子,中國詩人最有名的李太白、杜甫,是了不起的人。自古詩人妄想多,成天打妄 想,這種人念佛不能成功。所以他還是搞六道輪迴,這個不能學,學不得。說老實話,修 道人知道的事情愈少愈好。知事少時煩惱少,認識人也要少,是非少。認識人多了是非就 多,天天造口業,你功夫怎麼會成就?   這樣我們才真正明白,那些鄉下老太婆不識字,人家瞧不起的,她真成功。真正慧眼 裡看她是世界第一等人。眼看著她就永脫輪迴,超越三界,她去作菩薩、作佛去了。誰能 比得上?世間自以為了不起很聰明的人,天天造業,天天搞六道輪迴。我們要明瞭、要覺 悟。   所以我常講,一句佛號、一部經典是上上根人。覺得一部經不夠,還要多念幾部經, 多懂一點大乘佛法的道理,就是中中根人,不是上上根人。還要想通宗通教,樣樣都要涉 獵一點,這是下下根人。覺得還不夠,世間法我還要學一點,那往生沒指望了,連下下根 都不如。我們一定要曉得這些事實。如果真的明白了,我們應該如何幫助一個人?要勸他 做上上根人,我們才真正對得起他。他不肯做,那是他的事,他將來不怪我們。我們知道 事實真相,不告訴他,我們對不起他。   所以什麼都要放下。真能放下的兩種人:一種是宿世的善根發現,像我剛才講的這些 不識字的阿公阿婆,一天到晚就一句阿彌陀佛,他什麼都不管,都放下了,這是宿世善根 發現。另外一種人是把事實真相真正透徹看到了,他知道利害,知道這些事是很大的妨害 ,他能完全放下。我們常說一個上根利智,一個是下下根的愚人,中國古人常說:「唯上 智與下愚不移。」這種人他不改變的,他做得非常徹底,所以他的成就非常殊勝。當中的 是半調子,說高不高,說低不低,這樣的人最麻煩。我們自己就是屬於半調子,這是很大 的障礙,把一生得度往生成佛的機會錯過了,非常非常可惜。 == 南無阿彌陀佛。 -- 總之,不管是什麼樣的人,得到自己快要死亡的消息時,應該坦然面對,應該歡喜—— 「聽說我活不了啦,啊,快樂快樂!阿彌陀佛,大家再會,拜拜了!」 ——索達吉堪布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編輯: summertrees 來自: 203.73.150.168 (08/15 23:25)
iamm:感恩 08/15 23:38
bbsamtb:阿彌陀佛 08/16 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