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蕅益子年十二。談理學而不知理。年二十。習玄門而不知玄。年二十三。參禪而不知禪。 年二十七。習律而不知律。年三十六。演教而不知教。 逮大病幾絕。歸臥九華。腐滓以為饌。糠粊以為糧。忘形骸。斷世故。萬慮盡灰。一心無 寄。然後知儒也。玄也。佛也。禪也。律也。教也。無非楊葉與空拳也。隨嬰孩所欲而誘 。誘得其宜。則啞啞而笑。不得其宜。則呱呱而泣。泣笑自在嬰孩。於父母奚加損焉。 顧兒笑。則父母喜。兒泣。則父母憂。天性相關。有欲罷而不能者。伐柯伐柯。其則不遠 。今之誘於人者。即後之誘人者也。倘猶未免隨空拳黃葉而泣笑。其可以誘他乎。 維時徹因比丘。相從於患難顛沛。律學頗諳。禪觀未了。屢策發之。終隔一膜。爰至誠請 命於佛。卜以數鬮。須藉四書。助顯第一義諦。遂力疾為拈大旨。筆而置諸笥中。屈指復 十餘年。徹因比丘。且長往矣。嗟嗟。事邁人遷。身世何實。見聞如故。今古何殊。變者 未始變。而不變者亦未始不變。尚何存於一分無常一分常之邊執也哉。 …… 解論語者曰點睛。開出世光明也。解庸學者曰直指。談不二心源也。解孟子者曰擇乳。飲 其醇而存其水也。佛祖聖賢。皆無實法繫綴人。但為人解粘去縛。今亦不過用楔出楔。助 發聖賢心印而已。若夫趨時制藝。本非予所敢知。不妨各從所好。 =================================== 楊葉與空拳用的是《大般涅槃經》的典故。意即都是方便之法,皆非實也。 後來我很好奇徹因比丘到底是誰,讓蕅益大師這樣為他費心,他的根性何以需要藉四書 來助顯第一義諦,結果查到: 辛未。三十三歲。 是冬。在靈峰講毘尼事義集要七卷。次夏。續完。聽者十餘人。惟徹因比丘能力行之。 癸酉。三十五歲。 結夏金庭西湖寺。細講毘尼事義集要一遍。聽者九人。能留心者。唯徹因、自觀及幻緣三 比丘。 甲戌。三十六歲。 癸酉、甲戌之際。大師匍匐苦患。徹因比丘獨盡心竭力相濟於顛沛中。毫無二心。 丁亥。四十九歲。 三月。述唯識心要。相宗八要直解。九月。述彌陀要解。四書蕅益解。 (換句話說,蕅益大師重要著作都這一年寫成) 庚寅。五十二歲。 自癸酉迄今十餘年。毘尼之學無人過問者。而能力行之徹因、自觀、僧聚三比丘。又皆物 故。 (短短三年,徹因比丘已經不在了。) http://www.baus-ebs.org/sutra/fan-read/010/000/000-1.htm 又找到: 〈祭了因賢弟文〉 嗚呼。了因。爾遂至此耶。爾自幼發願。竟不滿其願耶。予將玉汝於成。汝不及再見我耶 。嗚呼。予方悼十子憶汝。汝又復為予所悼耶。嗚呼。汝見我已來。二十五年。從予遊十 九年矣。汝之長處。我盡知之。短處我亦盡知之。我急欲去汝之短。汝則疑畏。捨我而去 。我必欲成汝之長。故時時禮拜持誦而保祐汝。乃汝竟不能自保。嗚呼。此夙業耶。抑現 緣耶。猶憶汝與徹因初侍我也。我卽苦口勸二人互相師。汝宜師徹因立志。徹因宜師汝朴 實。是後徹因長於律學。終以不朴實而喪身。…… 這「終以不朴實而喪身」實在讓人深思。 〈寄徹因大德〉 真實比丘。寥寥無幾。不知何日五比丘如法同住。一展吾外護初心。興言至此。肝腸寸裂 。所有不絕如線一脈。僅寄足下。萬萬珍重愛護。養德充學。以克荷之。勿為最後斷佛種 人。使我抱憾千秋。至囑至囑。遠隔三千里。未審作何用心。苟不能念念與妙觀相應。則 失聞熏琢磨之益多矣。 這一封信這樣的慎重殷勤叮囑,也很讓人深思。 -- 總之,不管是什麼樣的人,得到自己快要死亡的消息時,應該坦然面對,應該歡喜—— 「聽說我活不了啦,啊,快樂快樂!阿彌陀佛,大家再會,拜拜了!」 ——索達吉堪布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11.74.113.114 ※ 文章網址: http://www.ptt.cc/bbs/Buddhism/M.1395770373.A.E36.html ※ 編輯: summertrees 來自: 211.74.113.114 (03/26 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