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百丈大智禪師叢林要則》 墨林居士 叢林以無事為興盛。修行以念佛為穩當。 精進以持戒為第一。疾病以減食為湯藥。 煩惱以忍辱為菩提。是非以不辯為解脫。 留眾以老成為真情。執事以盡心為有功。 語言以減少為直接。長幼以慈和為進德。 學問以勤習為入門。因果以明白為無過。 老死以無常為警策。佛事以精嚴為切實。 待客以至誠為供養。山門以耆舊為莊嚴。 凡事以預立為不勞。處眾以謙恭為有禮。 遇險以不亂為定力。濟物以慈悲為根本。 這是百丈大智禪師為叢林所寫的綱要,是對修行的一個概括,雖然是針對叢林所寫,但無 論是對出家者還是在俗塵中修行的居士,都是一個修行的準繩。百丈禪師以精簡短小的二 十條把修行的方向和綱領完完全全寫了出來,對於後輩學者是很重要的學習要則。我們應 該向古人學習,向歷代祖師大德學習,學習他們的精神,學習他們修行的原理原則,只有 不斷的學習才能讓我們更加進步,修學才能更有成就。如果細說這二十條含意很多,今就 此一博文簡要的寫一下這二十條,供養同修們一起學習,一起進步,將來才會有更大的成 就,爭取自在往生,做佛門中的好弟子,努力精進的修行,做世人的好榜樣,在法弱魔強 的時代令“正法”久住,給佛門做個好代表,扶正去邪,天天進步,法喜充滿。 1)叢林以無事為興盛:無論是叢林還是寺院,還是我們生活在俗塵中要以無事為興盛。 因為無論是叢林也好,寺院也好,學會也好,都離不開世間的生活,都處在紅塵之中。只 要你活在世上,只要你在社會當中就不可能沒有事,何況我們在無量劫中造作的善惡業太 多太多了,這種業因果報也如影隨形一般,被業果所拘。今天我們來修行就是修正這些錯 誤的想法和行為,把分別妄想執著去掉,自然恢復我們本有的清靜平等心。那麼我們生活 在世間,不可能與世隔絕,還要有人際交往,你住在叢林也好,寺院也好,你在佛學院學 習也好,是在什麼學會也好,還是你在家修行,都離不開人和人,人和事之間的關係。那 麼我們在人和人,人和事物之間如何遵照一個準繩呢?如何來做呢?這第一條很明確的說 出了處理辦法——以無事為興盛,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無事。 就算你在叢林修行生活也要以無事為準,因為叢林也要有一些人居住,不可能避免人和事 物之間的一些瑣事,但當你面對這些事情的時候要以“無事”為準,但並不是讓你什麼事 情都不去做,那你錯解祖師的意思了,你在叢林修行也要去做事,你在家修行更要去做事 ,你上有父母,下有兒女等等的責任和義務,離不開這些事情的。這個無事是不讓你有“ 是非之事”,正當的事情我們正當的來做,該工作就工作,該修行就修行,但內心要“無 事”。 寺院,叢林等等地方並非人多就是“興盛”,那只是熱鬧,真正的修行道場是“無事”, 真正的修行是心清靜,有真修實幹的。但現在寺院熱鬧的多,真修的少,但也不排除一些 善巧方便的渡化眾生,這也是好事情。人在世上有好事和壞事,但我們修行人內心要“無 事”,事來無所受,好事壞事都不掛在心上。叢林無事為興盛,我們在家修行的居士內心 也要以無事為興盛,表面上必須要去做事,但內心要時刻不忘修行,心要逐漸的清靜,興 盛的準則就是無事,無事才是真正的興盛。古語也有:心中若無煩惱事,便是人生好時節 的佳句,我們內心要真正的“無事”,這才是真正的興盛,真正的人生好時節。 2)修行以念佛為穩當:百丈大智禪師也為我們選擇了修行的路途,佛陀當年示現滅度後 也說“滅法時期淨土成就”,今百丈禪師也說修行以念佛為穩當。祖師大德真是苦口婆心 ,勸導我們來念佛,因為這是最穩當,最快捷,最殊勝的法門,要知上山路必問下山人, 祖師大德不讓我們走彎路,讓我們以最直捷最短的距離走上山去,到達究竟的彼岸,那無 過於念佛法門。你想參禪未必是那個根機,那要上上根性的人才能修習,否則你修行也許 可能達到禪定的功夫,想了生死太難太難;你想修密,沒有一定的清靜心,沒有良師的指 導容易著魔,因為密宗都是一些神咒,沒有一定的修學根基和老師的指導一生很難成就, 黃念祖老居士禪密淨全部精通,造詣很高,而且是密宗的金剛上師最後都要以念佛求生淨 土;你想研教,那要把全部教理研究通研究透然後再修,那需要幾十年的功夫甚至未必成 功,有時候不能研究完壽命到了很是可惜。但並不是在此反對禪、密、教不好,而是要找 到適合自己修行的法門,對症下藥,因為每個人的因緣不同,也不能強加於此。 只不過在此勸導大眾“修行以念佛為最穩當”,因為念佛不必參話頭破煩惱,念佛不必念 各種咒語,這句阿彌陀佛就是無上咒,咒中之王,而且有阿彌陀佛的願力護持,也不必研 究太多的經典,僅此淨土五經,抓住一部《阿彌陀經》或《無量壽經》一生研習,一句阿 彌陀佛念到底,將來往生一生成佛。念佛只需降煩惱,念佛穩當不招魔冤,念佛只一句阿 彌陀佛,老實去唸,不必費太多的心思研究經典,只要你老實,專一,信願具足,菩提心 寬廣,那你這一生絕對成就,何況還有阿彌陀佛及十方諸佛的護念護持,所以這是二力法 門,這是最殊勝的法門,所以百丈禪師明確告誡我們:修行以念佛為穩當,我們要聽祖師 的訓誨。 3)精進以持戒為第一:何為精進,在以前所寫的文章中單寫過一篇何為精進?真正的精 進不是你每天能念幾萬聲佛號,不是你能打幾個佛七,能過午不食等等修行方法,那固然 也是一種精進,但要根據自身的情況和修行的水平來定,而且根據生活的環境,工作等情 況來定。真正的精進就是這句“以持戒為第一”,你真能把佛陀的教戒落實到生活中,把 五戒十善,普賢十願,三福六度等等落實到生活中,如理如法的修行這才是真正的精進, 你在生活中處世待人接物把“念佛”落實到這裡,這才是真正的修行,真正的精進。持戒 才是真正的精進,今天我一天當中對戒有沒有違範,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一點一滴提高 自己,因為沒有誰下生就是釋迦牟尼佛,都需要一點點學習修行,戒是我們日常生活的行 為準則,參照你的生活如何來做,正因為有了戒我們對自己的言行才有一個約束力,才能 讓我們漸漸步入菩提道,念佛也才會更加得力。 所以把戒律落實到生活中才是反應我們是不是在精進的修學,你一天能念幾萬聲佛號,戒 學不落實,還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那何來精進呢?你打幾千個佛七也是沒有用的,所以 精進持戒為第一,把戒逐漸一點一滴的落實到生活中,這是在精進的修學,看看自己的內 心面對生活中的人和事有沒有進步,面對逆境,疾病的時候有沒有心態平和,不忘戒學和 念佛,要從這裡入手。 4)疾病以減食為湯藥:我們人有生老病死,物有成住壞空,人活著難免有疾病,疾病有 生理上的,業力上的,冤親債主上的,都是我們自己造因而結果。但當疾病來的時候,我 們能否心態平靜,如如不動呢?疾病是痛苦的,可怕的,身心都受折磨的,但我們面對疾 病的時候能否像一個修行念佛的人,能不能很平和的面對,歡喜平等的面對,這是一個修 行人必備的功夫,面對生老病死內心要平靜要平淡,身受病痛,但心不去受,明白其中的 道理,疾病來臨的時候不忘念佛,不忘修行,這都是因緣的假相,任你來去,雖有病痛, 但內心安穩沒有恐懼感。 但要預防疾病如何來做?醫學上也有這麼一句話:病從口入。很多時候病都是因為我們貪 吃導致的結果,很多細菌也是從口而入,何況現在科技發達,人們生活水平提高,飲食行 業也在增增日上,天天在補,天天在研究著吃,很多病也都是補出來吃出來的,吃多了也 是一種壞事。所以疾病以減食為湯藥,但不要錯會其意,可不是讓你餓著肚子不去吃飯, 都餓了還在減食,那你就走歪了。要自然的減食,吃的東西不要太多太雜,以粗茶淡飯為 主,不要貪吃美味,能供養這個身體的營養所必需就可以了,所以最好的“湯藥”就是減 食,也就是少吃,吃飽吃的簡單最好。 5)煩惱以忍辱為菩提:我們活在世間,煩惱是如影隨形的在跟著我們,無論出家在家修 行都會有自己的煩惱,這煩惱也不說清,一想就一堆一堆的,理不清道不明,反正內心就 是煩惱,你要問他為什麼煩惱,他自己也說不清,反正事一堆,煩惱一堆。有時候這煩惱 是無量劫來的習氣所致,有時候這煩惱都是自己找來的,“天下本無事,庸人自煩惱”。 話雖這樣說,但生活中確有很多不如意,很多煩心事,有的和人煩心,和事煩心,和工作 煩心,和環境煩心,總之煩心的事牽拌著過去世種種的業力因緣,讓你煩惱重重。面對諸 煩惱怎麼辦?以忍辱為菩提,忍辱才是大智慧,你在菩提道上以忍辱為先,煩惱是有,菩 提是智慧,以智慧降伏煩惱,煩惱自然退去,智慧中以忍辱為先,以忍辱降伏煩惱。 無論是什麼樣的煩惱,什麼樣的事來臨了,我內心修“忍辱”,忍住順逆二境,你內心久 久自然順暢,自然甘甜,但不要憋屈的去忍,要從空性中去忍,歡喜的忍,平等的忍,你 明白本無煩惱,這煩惱也是因緣生因緣滅的東西,是了不可得的東西,哪來的煩惱?這些 煩惱只是一個“過客”罷了,煩煩惱惱,憂憂愁愁,我們何不在這煩惱中修忍辱,讓我們 內心平等下來,這一忍,忍住了往昔的因緣,這一忍消掉舊業不造新業,慢慢你的路自然 通暢,煩惱逐漸減少,你在任何人事環境中不用刻意的去忍,你內心自然就是平等,歡喜 ,覺悟的,所以在煩惱中要以忍辱為先。 6)是非以不辯為解脫:我們在生活中難免有各種是非,因為都是人嘛難免的事情,不可 能這個業力的世間都是聖人,在共業的牽引下,我們人和人,事和事,人和事中就有這樣 那樣的是非,家人之間,家庭和家庭之間,社會當中,都有各種各樣的事發生,是非經常 發生,甚至是非來的時候打架,罵人,殺人,放火等事出現,但在是非當中你心要“無事 ”,這是非是不可避免的。雖說理不辯不明,但要分什麼情況,在大是非來的時候,有時 候不辯反而好些,你的心才解脫,爭個你長我短,你死我活到頭來也還是那麼回事,爭來 爭去有時候僅僅是很小的事情,那又何必呢?有時候是非面前沉默一下,不去辯解反而是 很好的解脫,面對是是非非,眼不見,耳不聽,面臨到自己身上,能沉默就沉默,不去辯 解那無用的是非,因為是非本身就是是非,何用去辯,所以當是非來臨你就不要去辯的為 好。 7)留眾以老成為真情:無論是叢林寺院,你要想留住修行的人還是四眾弟子,要以老實 真誠為真情,這樣才能留住真修的人。一個家庭也是這樣,要留住親朋好友,要處理好親 情關係,那就要以真誠老實為基礎,真誠待人,老實做事,這才是真正的情意,以這樣的 心來做人做事方能處理好人際關係,叢林寺院才能留住善知識,留住四眾弟子,家庭才能 和睦,親朋好友才能坦誠相待。留眾就要——真誠待人,老實做事。 8)執事以盡心為有功:做事你是做世間的工作,還是在叢林寺院做事,都要盡心盡力。 你在家修行還要有世俗上的事情,你要工作,學習,照顧一家老小,要想有功德,有功勞 ,那你就要盡心盡力去做,踏踏實實來做。無論你執做何種事情,都要盡心,這樣才能把 事做好做圓滿。你工作中盡心領導會喜歡你,家庭裡你盡心才會把家照顧好,修行中你盡 心念佛將來才能真正往生有成就。這盡心也要建立在真誠之上,以真誠之心盡心盡力去做 ,這樣才事半功倍,所以執事要以盡心為有功,什麼事都要盡心盡力,我們念佛更要盡力 。 9)語言以減少為直接:我們和人說話,無論是問問題還是回答問題,都要精簡為好,以 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在和人交談中盡量精簡的少說,因為有時候“禍從口出”,說不上哪 句話就惹來禍端。就算你在給別人講解佛學的時候也盡量學會減少語言,要一針見血的表 達出來。話要少說,該說的時候說,不該說的時候不說,這是最直接的,這個尺度不太好 掌握,要在日常生活中鍛煉,語言只是人和人交往的工具,這工具有時候是好事,有時候 是壞事,有時候話說多了是毒,有人聽了反感,所以要避免這些,語言要精簡這才是最直 接的。 10)長幼以慈和為進德:長輩和晚輩之間,老師和學生之間要以慈和為準,建立在慈悲, 謙和平和的基礎上,雖說是長幼之間,但還要建立在平等之上,這樣才能溝通交流,要和 顏愛語的進行交流,所以長幼之間以慈和為本,方能進德,才是有道德的表現。父母要有 父母的樣子,老師要有老師的樣子,做晚輩的學生的也要懂得慈和,長幼都以慈和為準, 那一定能進德。 11)學問以勤習為入門:我們學世間的知識,進修學業都要刻苦勤奮的學習才能有好的成 績,我們修學也要有這樣的精神——勤奮的學習,不要以為自己什麼都懂了,什麼都會了 ,無論學世間的學問,還是念佛修行,都要踏實的勤奮學習,念佛也要勤奮,不要偷懶, 趁年輕力壯時努力念佛求生淨土,學習中謙虛好學,所以做學問也好,念佛也好,都要以 勤習為首要條件,這是基礎也是必備的。 12)因果以明白為無過: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有因必有果,因果相續不斷,無論是善因 還是惡因,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假經百千劫所做業不亡。但我們要不昧因果,對因果 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因果裡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果報來的時候歡喜接受,不 怨天尤人,所以因果以明白為無過,明白因果的道理,在因果裡無有分別妄想執著就對了 。無論來的是善果還是惡果,都不去執著貪念,明白因緣果報只是相續的假相,這就是明 白人。 13)老死以無常為警策:生老病死是自然的規律,是不可避免的,面對老死這個問題我們 不要有恐怖心,今修念佛法門,一心求生淨土。面對老死,知道老死輪迴的可怕,就以無 常為警策,以無常鞭策自己好好修行,好好念佛,世間的一切都是無常的,六親眷屬,珍 珠財寶,萬事萬物都是無常的,都不是永恆的,哪一樣能得到呢?所以面對老死以無常為 警策,時刻激勵自己要好好念佛,將來往生淨土。我們內心有無常的觀念,就會老實專一 的念佛,求生淨土的心才更悲切,將來往生更有把握,所以把無常也時刻放在心上,時刻 提醒我們老死來臨時如何應對,所以現在當下就要抓住每分每秒的來修行來念佛,把無常 做為警策我們的鳴鐘。 14)佛事以精嚴為切實:這裡的佛事不是指什麼各種各樣的法會,超度啊等等那些事情, 真正的佛事要以“精嚴”為切身實際,什麼是精嚴?就是精進的念佛,嚴格的要求自己, 真正的修行,這才是真正的“佛事”,佛是什麼?覺悟的,你真正覺悟的來修行,真正的 想要了生死出三界這才是真正的佛事,佛事就是要了生死出三界,沒有別的花哨的東西, 就是精進的修行念佛,嚴持戒律,這才是真真正正的佛事。 15)待客以至誠為供養:無論在叢林寺院還是居家過日子,都會有親朋好友,都會和人打 交道,我們在面對這些人的時候,待客是不可避免的環節。那待客以什麼來供養呢?一杯 茶,一盤水果那只是表面上的客套罷了,真正的供養客人是“至誠”為真正的供養,我們 以至誠之心,真誠的心來待客,那這是第一供養,第一尊重,無論什麼樣的人,是窮是富 ,都一樣平等至誠的接待,這是真供養客人。你居家過日,面對什麼樣的朋友親戚,他們 怎麼樣不管,我們要至誠待客,以至誠供養一切大眾,尊重一切大眾,這也是普賢十願中 的禮敬諸佛,對一切眾生平等。供養眾生要以至誠心為第一。 16)山門以耆舊為莊嚴:這是檢樸的意思,現在無論是什麼樣的叢林寺院,山門要以老舊 為莊嚴,不要整的太富麗堂皇,那反而不利於修行,容易起貪心。山門真正的莊嚴是要有 修有學,簡樸一些為最好。百丈禪師為我們做了很好的榜樣,也給了我們這樣的訓誨,山 門寺院真正的莊嚴要簡樸,不要華麗,要有真正的修行。我們居家也要平常一些,生活上 也要簡樸,一切過的去就可以了。莊嚴要莊嚴自己的內心,莊嚴自己的內心淨土,山門就 像是自己的內心一樣,簡樸一些為好,這樣才不會起貪心,才會有修道的心,才會去真修 ,這樣才能真正的莊嚴。 17)凡事以預立為不勞:做任何事情要有準備,這樣到時候才不會手忙腳亂,才不會疲勞 。預先有一個準備,這樣做起事來就會通暢一些。比如你講課的時候要備案備課,做一些 準備功夫,這樣走上講台講起來才會運用自如。所以任何事情在內心都要有一個準備,這 樣才不會措手不急。就像我們念佛修行一樣,盡一生的念佛準備往生,這樣臨終的時候才 不會手忙腳亂,所以平常就要下一番功夫,好好念佛,一心求生淨土,隨著功夫的加深往 生也越來越有把握,所以現在就要好好念佛,準備將來順利往生,以了斷生死大事。 18)處眾以謙恭為有禮:我們在和大眾相處的時候,要謙虛恭敬,這才是有禮數的表現, 也是有修養的行為。無論在社會上還是在家中,都要謙虛有禮,恭敬待人,這樣才能上敬 下和,處理好和長輩晚輩的關係,處理好和領導下屬的關係,都要保持著一種謙恭的行為 ,不但顯得你個人有禮貌,也會和大眾和睦的相處。 19)遇險以不亂為定力:我們活在這個業力的世間,難免會有各樣的險事發生,無論是自 然的災害,還是生活中遇到各種各樣的突發事件,內心首先不要亂,這才是有定力的表現 ,無論是遇到了什麼樣的事情,什麼樣的環境內心都要有定,不要亂,遇到什麼樣的險情 險事,什麼樣的險惡人物和環境,都要冷靜不亂,內心如如不動。或者你個人來臨了什麼 樣的疾病,遇到了家人的生離死別等等諸事,你都要保持不亂,這是你內心是否有定力的 時候,這個險字包含了世間很多很多事情,因為這個世間就是一個“危險”的世間,我們 活在這個世間,處在六道當中永遠就是“險”的,在這危險的世間生活你內心要時時不亂 ,時時有定力,把心定在阿彌陀佛之上,這樣往生才更有把握,從容應對你生活上的一切 ,順境不喜逆境不憂,險情當中自有定力,自然心自然佛,自然念自然道,時刻有定力, 我們在平常就訓練這種功夫,不失定力。 20)濟物以慈悲為根本:我們行善做好事,濟物救人,弘揚佛學,根本就在我們內心的出 發點是以“慈悲為本”,不圖任何的回報,以大慈大悲的心來濟物救人,以大慈大悲的心 來念佛來弘揚佛學,不圖任何的回報,這才是真正的濟物弘法,真正的慈悲在於你內心沒 有任何的私心,沒有私心的才是真正的慈悲,真正的濟物救人。我們要想濟物救人,或者 弘揚佛學,根本的心就是慈悲,這慈悲沒有私心在裡邊。 (阿彌陀佛,以上僅是十分淺顯的講了這二十條,以供同修們參考,互相學習,如有不對 還請指證,恭祝同修們一心不亂,早證菩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562fd60100cvgy.html -- 無瞋即是戒,心淨即出家。我性與你合,一切法無差。 -- 拾得‧普賢菩薩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03.67.219.248 ※ 文章網址: http://www.ptt.cc/bbs/Buddhism/M.1402567347.A.4B8.html
kidstrife:隨喜 06/12 21:05
Bonaqua:南無阿彌陀佛 06/12 21:07
skyblue19:隨喜感恩分享 南無阿彌陀佛! 06/13 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