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節錄 淨空法師《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 【覺支莊嚴故,常善覺悟一切諸法。】 七覺支第六條「定覺支」「發諸三昧時,善能覺了諸禪虛假,不生見愛故。」這個 解釋說得非常好。「定」是我們佛教修行的樞紐、修行的總綱,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 都是修禪定,這個諸位必須要曉得。法門不同就是修禪定的方法不同,修禪定的手段不同 ,目的是完全相同。我們現在用的是「持名念佛」,這是方法、手段,目的是修禪定;在 淨宗不叫禪定,叫「一心不亂」。你們諸位想想,一心不亂不就是禪定嗎?名稱不一樣, 事實完全相同。定的功夫有淺深差別,這個差別就太大太大了。   以淨土宗來說,從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是最低的禪定「功夫成片」是什麼樣子 ?不受外面境界干擾,古德所講「自己做得了主」,這是剛剛開始做得了主;六根接觸六 塵境界,不會被六塵境界擾亂,這就叫做得了主。換句話說,我們六根,眼見色、耳聞聲 、鼻嗅香、舌嘗味,在接觸境界的時候不會被境界所轉,在境界裡面不會生貪瞋痴慢,不 會生七情五欲,這叫做得了主。諸位曉得,這是最低的禪定,就是我們功夫得力,淨土宗 裡面講的「功夫成片」,這種功夫就肯定往生。我們要記住,如果我們根塵相接觸,還會 受外面境界影響,別人讚歎我我很高興,罵我幾句就生氣,這就不行了,這做不了主。境 界風一吹,你馬上就動搖,這樣的人念佛不能往生,一天念十萬聲、二十萬聲佛號也不能 往生。為什麼?功夫沒成片,就是功夫不得力,很重要!   如果說高級的禪定,實在講我們這一生很不容易達到,不要說別的,初禪我們都沒有 能力。所以淨土宗修行比任何一宗容易,那是比較容易;如果我們佛號不能夠伏住煩惱, 不能往生。淨宗修行的手段,就是根塵相接觸的時候,心才動,不管是善念、不管是惡念 ,立刻提起一句佛號把這個念頭打掉,這是淨土宗做功夫的方法。念頭才起,古人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如果到不起念的時候,你就成功了,你不是凡夫了,你已經是佛 菩薩了;凡夫決定起念,念頭才起,一句佛號提起來,這就是覺,佛號就是覺,把這個妄 念換掉。順境裡面起歡喜心,把這個歡喜換掉;逆境裡面起瞋恨心,把瞋恨的念頭換掉; 統統換成一句佛號,這叫真念佛!會念佛!所以功夫在哪裡用?在起心動念處用。用到這 個時候,所有一切妄念都不起了,這就是「發諸三昧時」。「三昧」是印度話,翻成中國 意思叫「正受」,正常的享受,也翻作「禪定」,所以禪定是正常的享受。   「禪定」兩個字,惠能大師講得很清楚,他的講法完全根據《金剛經》上所說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是禪,「不取於相」用現在的話來說,決不被外面 境界干擾,這是禪;內裡面決不會起心動念,這叫定永遠保持外離相、內不動心,這個 境界現前就叫「發諸三昧時」。這個時候要「善能覺了諸禪虛假」。世尊跟我們講世間禪 定有八種,這是淺深八個不同的層次。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再往上去叫四空定,合 起來叫「四禪八定」。八定裡頭包括四禪,不是四禪之外還有八定,不是的。這是大分, 細分那就多了。初禪裡面功夫、層次各個不相同,真正用功的人,年年境界不一樣,月月 境界不一樣,天天境界不一樣,你就曉得,這禪定層次是多麼複雜,用的手段、方式無量 無邊,所以叫無量法門,這些事實我們要知道。禪定是手段,不是目的,所以它也是方便 法,它不是究竟法,諸位一定要曉得。你要「覺了諸禪虛假」。   有很多修禪定、得禪定的人,為什麼出不了三界,證不了聖果?毛病就在他生起「見 愛」。禪定的境界好,我們佛門常講「禪悅為食」,那個境界快樂極了。一入那個境界, 貪圖這個境界就壞了;一貪圖,他就不能再提升,他就住在這個境界裡面,這就大錯大錯 !將來我們自己修行,契入這個境界,自己要知道,《金剛經》上說得好:「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禪定境界也是虛妄,十法界依正莊嚴都不是真的,決定不能夠貪愛。一生歡 喜心,自己就墮落了,不能再前進了。所以,永遠要記住「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永遠 記住,到如來果地還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兩句話沒有止境的,不能說:「我到 地上菩薩、到圓滿果覺了,大概可以止住了。」不可以,一止就錯了,決定不可以執著。 妄想分別執著永遠斷了,永遠沒有了,這個樣子才能開智慧。智慧是隨著定功逐漸開的, 你定功到什麼程度,你的智慧就達到什麼樣的境界;禪定跟般若是成正比例的,定功愈深 ,智慧也愈大。   四禪天人、四空天人,他們對於娑婆世界六道裡面的狀況瞭如指掌,太清楚、太明白 了,他為什麼出不了六道輪迴?就是因為他有「見愛」「見」,我們用兩種障來講,是 「所知障」,「愛」是「煩惱障」。他們的二障比我們薄,我們這二障非常嚴重;但是他 這二障沒斷,所以出不了三界。要想出三界,這個「愛」沒有了,對於禪定裡面的境界決 定不生這個煩惱,他有「見」,見有分別,雖然能出六道輪迴,出不了十法界。出不了十 法界是他有見,什麼時候把見斷掉了,十法界他超越了。 到我們「發諸三昧」的時候,突破空間維次,許許多多境界你都看到了,十法界依正 莊嚴。但是你不可以貪愛,一定要記住。定覺支,「定」覺的是什麼?覺的是定中境界也 是《金剛經》上所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跟我們眼前境界是一樣的,都不是 真實的;所以,可以受用不能執著。受用,你真正得快樂;你要執著,你就生煩惱,你就 錯了。 七覺支最後一條「捨覺支」「捨所緣境界時,善能覺了取捨虛偽,不生追憶故。」 捨是放下,也就是放下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妄想分別執著。這一句話的意思一定要聽清 楚,不是在事相上放下,是在心裡上放下。佛法教初學,往往也從事相上教他放下,為什 麼?這是凡夫習染太重,心隨境轉,這是凡夫,所以事相是境,也得要放下。佛給我們制 定的禁戒,禁止不許做的,像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加一個「不」 ,那就是從事上都放下。為什麼?因為你的心在境界上做不了主,你會被境界所轉,那就 得放下。   「捨所緣境界時」,能緣是我們的根身,所緣是六塵境界,初學的人一定要在這上用 功夫;捨一切境界的時候,我們講「放下」。從哪裡放下起?首先放下自私自利,這就是 放下我相;我相裡面最嚴重的就是自私自利,一定要把這個放下。「我做的這個事情是利 益一切眾生的!」「利益一切眾生」也得放下,弘法利生是利益眾生的,你要不要放下? 你要不放下,你是輪迴心,幹的是輪迴業;如果這個輪迴業是善業,果報在三善道,出不 了六道。放下,才能夠超越六道輪迴,這是破我執,所以一定要懂這個道理。你的心是很 慈悲,好心,「我要幫助這些苦難眾生,要把佛法好好的發揚光大」,好!是好事,但是 與心性不相應。所以你一定要明瞭:我統統放下了,這個事情,弘法利生事情有沒有人做 ?有,諸佛菩薩會再來。我趕快去作佛、去作菩薩要緊,一定要懂這個道理。諸佛菩薩大 慈大悲,哪有見到這些苦難眾生不來救度的道理?何必一定說是「這非我不可,我不做就 沒人做了」,哪有這種道理!這是迷得深,所以很多放不下的因素在此地。   捨覺支裡面最重要的,「善能覺了取捨虛偽」,這一句話是什麼意思?就是《金剛經 》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可以取,可以捨,取捨是事,事事無礙,重要的是 不能執著,執著就錯了。實在是《金剛經》後面四句偈要常常放在心上,「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這就是取捨虛偽;「如露亦如電」,是講這一切法不存在,就是「凡所有 相,皆是虛妄」,不存在。凡夫看到好像這個東西是真的,那是相續相,「如露」是相續 相;「如電」是真實相,剎那生滅。《仁王經》上跟我們講的「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 九百生滅」,這是講的事實真相,所以你不能執著,執著就錯了。執著是什麼?與真相不 相應,與真相相違背,錯在這裡。這個錯就是佛家講的「迷」,就是講的「無明」;無明 ,你不了解事實真相。所以真正了解事實真相,這個心得大自在。   「不生追憶故」,放下之後不會再留戀,不會再追憶。世間人這是免不了的,想過去 、想未來。菩薩動念的時候真是萬善相隨,不動念的時候是心裡頭一個雜念都沒有,一念 不生。為什麼說動念的時候萬善相隨?動念是普度眾生,利益一切眾生,那就是無量無邊 的善業統統都跟著起來了,純善無惡,我們要在這裡學習。所以《十善業道經》裡頭最重 要的一句話,我們常常跟同學們提起,就是佛教菩薩「晝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 法」,沒有一樣不善;這裡面如果有執著,如果有追憶,這就不善,那就迷了。「善能覺 了」,覺了是善,不覺就迷,不可能在覺與不覺當中,不可能的,不是覺就是迷,不可能 走在當中的,所以一定要善覺,明瞭取捨虛偽。   由此可知,什麼時候取,什麼時候捨,取捨都是利益眾生,取捨都是給眾生做一個好 榜樣,幫助眾生覺悟。取能幫助眾生覺悟,我們就用取;捨能幫助眾生覺悟,我們就用捨 ;活活潑潑,不是為自己,是為眾生,所以要懂這個道理,這才叫做「善能覺了」。真正 覺悟的人他才懂得,他做得非常非常自然,沒有一法不是利益眾生的,這個道理要懂、要 學。好,這一條我們就講到此地,這是「覺支莊嚴故,善能覺悟一切諸法」,這是一句總 結。 -- 月映萬川,眾生之心如水,阿彌陀佛如月,只要我們的心至誠清淨,阿彌陀佛就會應現。 南無阿彌陀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編輯: summertrees 來自: 203.73.150.149 (06/09 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