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節錄 淨空法師《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 【覺支莊嚴故,常善覺悟一切諸法。】   接著看七覺支的第五條「輕安覺支」「斷除身口粗重故,亦為滅除諸見煩惱故,亦 名為猗柔順而無強暴故」。這個地方「輕安」,它舉了三個例子。我們佛法一般講「法喜 充滿」,輕安就是法喜充滿。《論語》裡面講「不亦說乎」,不亦說乎就是輕安的境界。 經典裡面也常常有這樣的句子,「常生歡喜心」,這都是屬於輕安,都是屬於功夫得力的 現象。你修行功夫得力,你一定會得到,我們講的「很快樂」,這個快樂不是從外面來的 。外面來的,我們中國古人用的詞句是有分別的,外面來的歡樂叫「樂」;不是從外面來 的,從內心裡面功夫顯現出來的叫「悅」。所以「悅」跟「樂」看起來好像是一樣,實際 上它的根不一樣;悅是從內心裡發出來的,樂是從外面,好朋友聚會,樂是從外面境界上 來的,這有差別。所以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那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尤其是 很久沒有見面,來訪問,是非常快樂的一樁事情,是人生的樂事,那是從境界上外來的。 這個輕安不是的,是從內心裡面生出來,真正是常生歡喜心。   怎樣才能得到?這三個例子都好。第一個身、口,三業身業、口業粗重的煩惱離開了 ;換句話說,口四種過失離開了,雖然沒有把根斷掉,至少不起現行了,你就能得輕安, 就能夠得喜悅。真正做到不妄語,不欺騙別人,當然也不會欺騙自己。世間人造業最重的 無過於自欺欺人,口業頭一條就犯了。人生真正快樂的事情,司馬光說得好,他老人家一 生做到了,「事無不可告人言」。他心地多麼光明正大,一生所做的事情,沒有一樁事情 是不能告人的,你就想到他多快樂!如果我們做的事情還有見不得人的,不敢告訴別人的 ,你的心裡面多苦!你怎麼會有喜悅?儒佛都跟我們講這個大道理。 (s:心中有秘密、有很多不能告人,堆了一堆石頭,的確輕鬆不起來啊....)   所以我們修行,頭一個就不能夠自欺、不能夠欺騙別人,從這裡下手。《無量壽經》 講的善護三業,第一句就是「善護口業」。它不從身語意講,它次序顛倒過來,頭一個講 口業,這個意思很深很深!因為造業,身口意造業是口業最容易造,造得最多的、最嚴重 的,所以佛把它擺在第一條。我們要懂得佛的意思,要知道從哪裡修起,頭一個「不自欺 、不欺人」。   第二個「不兩舌」,絕不挑撥是非。在甲的面前說乙是非,在乙的面前說甲的是非, 這決定不可以,最傷德性,許許多多重大的罪業都是從這個地方所生的。所以雜心閒話我 們一定要防止,別人的隱私不但不可以打聽,最好連聽都不要聽。我不要聽,別人偏偏來 跟我講,怎麼辦?你也不能叫他不講。這一點大家就要學許哲的本事,許哲那一套就是諸 佛菩薩所用的。這個本事是什麼?「聽而不聞」,功夫高了。你講我都聽,我也點頭,一 個字都沒有入進去,這是真功夫!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所以諸佛菩薩能夠跟一切眾生和 光同塵,跟一切眾生四攝法裡面「同事」,那個本事多高!   這個功夫到底是什麼?十二因緣裡面的「愛、取、有」,最後那個「有」字她沒有, 所以跟一切眾生同事,可以有「愛」,可以有「取」,最後沒有「有」,這個太高明了。 六根跟六塵接不接觸?接觸,接觸裡頭我們一般人看到有愛、有有,她還有感情,但是怎 麼樣?她心裡頭不落印象。那個「有」就是落印象,阿賴耶識裡頭落了印象,她沒有印象 。我們很難想像這個境界,在新加坡難得,許哲居士做了個樣子給我們看,我們懂得了。   她舉的那個例子,你想想就很有趣味。李木源居士問她:「妳看見惡人、看見這些壞 事,妳怎麼想法?」她說:「我看到惡人,看到人做惡事,就像我天天上街走路,看到馬 路上那些來來往往的人一樣。」她有沒有見到人?有見到。問她有沒有記得哪一個?一個 也沒記得。走路的時候也聽到別人在旁邊說閒話,說得很多,說些什麼話?她一句也沒記 住。這就是什麼?那個「有」她沒有了,這是最高明的一招,我們一般人講「不走心」, 你的心多清淨!她修行方法真要學。看到人的好事,看到人的善事她記住,這走心,她要 認真學習;看到人的不善的時候,完全沒有放在阿賴耶識裡面,連印象都沒有,所以她得 法喜,她得輕安。這是學佛功夫最低的成就。我們學佛,頭一個得到好處就是快樂,離苦 得樂,這是得了點小樂,在人生當中真快樂。   人生活在快樂當中,跟諸位說,你就不會生病,你也不容易衰老。老、病從哪裡來的 ?從憂慮、煩惱當中來的;人有憂慮,人有牽掛,人有煩惱,容易衰老,容易生病。如果 他生活在快樂輕安的境界裡頭,他不容易生病,他不容易衰老,這是我們學佛頭一個得到 的好處,跟沒有學佛之前就不一樣。學佛有什麼好處?這就是好處,非常現實,只要你認 真肯幹,你決定可以得到,而且這個不難得到,因為這是功夫裡頭最淺的。你得到之後, 這就叫「法喜充滿」,你自自然然會勇猛精進,為什麼?甜頭嘗到了,真好。學佛學得愈 學愈苦惱,那是什麼原因?沒有得到法喜,沒有得到輕安;換句話說,他所修學的不如法 ,與佛法的理論、方法決定違背了。如果修學如法,無論修學哪個法門,一定得到。我們 常常要拿這個來勘驗,來測驗測驗自己的功夫。   第二句講「滅除諸見煩惱」,特別講的是見惑。「見惑」是什麼?錯誤的見解,我們 講的「錯誤的看法」。我們這幾年在新加坡,與許多不同宗教往來,這些宗教都熱心做了 許多社會慈善事業,做了很多好事,我們看到了很歡喜,也很尊重,我們拿一些錢去幫助 他。有許多人不以為然,這個見解就錯誤了。還有人來問我:「為什麼要這樣作法?在家 的佛教徒賺錢不容易,供養三寶,你們為什麼拿去送給外道?」還來質問我。我答覆他, 我說:「佛跟我們講,『眾生無邊誓願度』,基督教、天主教是不是眾生?回教是不是眾 生?要不要度?要不要布施?要不要供養?」這佛在經上都教我們,怎麼天天念,都念糊 塗掉了,都不明白這個道理?如果我們還是依舊這樣的執著,跟這些社會各個族群、各個 宗教對立,世界末日就很快現前,最後什麼結果?大家同歸於盡,死路一條!   怎樣消除這個世間的劫難?一定要大家和睦相處。我們天天講和平,「和平」兩個字 的意思不懂。「和」是「和睦相處」,和睦相處的基礎是「平等對待」。我們跟別人不平 等,我高、我大,別人小、別人低,這個世界永遠沒有和平。為什麼?你心裡頭有高下, 你心不平等,你跟眾生如何能和睦相處?又何況佛在經上講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凡 有佛性皆當作佛。」我們要問:這些基督教徒有沒有佛性?天主教徒有沒有佛性?他有! 他們統統都是未來佛。   在講「三世諸佛」的時候,未來佛是一切眾生,我們今天布施供養是供養未來佛;施現前的眾生,供養未來諸佛,一樁事情。這些經教天天讀、天天念,念得都很熟,可是 在境界裡頭完全用不上,你說冤不冤枉?境界現前,起心動念全是錯的,跟佛陀的教誨完 全相違背,這怎麼行?這怎麼能成就?所以他們生活在煩惱當中,活得很苦!武則天做的 開經偈做得好,「願解如來真實義」。大家天天念經,把經的意思都錯解了,沒有真正懂 得。真正懂得,沒有不熱愛一切眾生的,沒有不全心全力幫助一切眾生的。幫助他,都感 到自己做得不夠圓滿,怎麼可能去傷害他?怎麼可能去障礙他?決定沒有!所以,一定要 把錯誤的見解修正過來。   末後一句,身心柔順,柔和隨順,決定沒有暴躁;我們常講的人脾氣很暴躁,很不耐 ,這個情形是永遠不會發生的。功夫得力了,從前有,現在統統都改掉了,這是輕安的 境界。由此可知,我們很希望得到這個境界,很希望生活在法喜充滿裡面,你就要特別注 意身口粗重要斷除。身: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這對在家同修的,口:不妄語、不兩 舌、不惡口、不綺語,你就得輕安。你不修因,這個殊勝的果報、利益你得不到。這不是 佛有能力給我們的,沒有。佛法真的是合情、合理、合法,佛把這個道理講給我們聽,把 這些因果原則告訴我們,我們明白了,你修什麼樣的因,你就得什麼樣的果報。如果口常 常造四種口業,妄語、兩舌、綺語、惡口,身造殺、盜、淫,這個輕安你決定得不到,常 生歡喜心、法喜充滿、不亦悅乎,你沒有分。你雖然聽到聖人這些教誨,這裡面的境界意 義你是沒有辦法想像得到的,你體會不到。這個一定要自己去做,契入境界,才知道古人 這些話裡頭有味道。   輕安又是定的前方便,輕安得不到的話,定就沒有辦法成就,定是更高的一層境界; 首先你會得輕安、得法喜,然後禪定境界才會現前。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要學菩薩行, 要修菩薩道;「道」是講存心,「行」是講日常生活行為。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頭,善緣、 惡緣,順境、逆境,真正會修的人沒有障礙,無論什麼境界都一樣,不礙事,「理事無礙 ,事事無礙」。 -- 無瞋即是戒,心淨即出家。我性與你合,一切法無差。 -- 拾得‧普賢菩薩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編輯: summertrees 來自: 211.74.113.163 (06/04 23:05)
a1014a:隨喜 06/05 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