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節錄 淨空法師《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   【龍王,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藥草卉木叢林,亦皆依地而得 生長。此十善道,亦復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聲聞,獨覺菩提,諸菩薩行,一 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   我們看這一段,這一段是本經的流通分。佛舉了一個比喻,『譬如一切城邑聚落』。 這個比喻好懂,我們住在這個地球上,這個地球上許許多多的城市,「城邑」就是城市, 「聚落」是鄉鎮村莊,都不能離開大地,『皆依大地而得安住』。我們人不能離開大地, 離開大地就不能生存。再看『一切藥草卉木叢林』,這是指植物;動物離不開大地,植物 也離不開,離開大地,它們也不能夠生長。這是說明所有一切的生物,動物、植物統統叫 生物,離開大地就不能夠生長,這個比喻好懂。「大地」比什麼?比「十善」『此十善 道,亦復如是』,十善道就像大地一樣,情與無情共同要依靠的。在這個地方,有情眾生 我們比較容易理解。   修十善業,能得善果。所以,我們知道自己的過失,發現自己的過失,這就是開悟, 人覺悟了。悟後最可貴的,是要修行。「修行」是什麼?就是改過;把自己的過失改過來 ,這叫修行。所以修行是修正我們的過失,修正我們錯誤的行為,這叫修行。由此可知, 修行不僅僅是念經、念佛,不是的,那個念經、念佛是修行的方法;真正修行要懂得,是 把自己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從哪裡修?祖師大德都教我們「從根本修」。什麼是根本? 「起心動念」是根本,這是最高明的修行方法,最高的。我說話說錯了,下次我改過,我 做事情做錯了,下次我再不敢做了,這是從事上、從身上修,不是從根本;根本是從起心 動念,從這裡改過,你的身、口自然就沒有過失了。所以要懂得念頭才起,就要能覺察到 ,古大德常常教人「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所以我們用功,真正用功是在哪裡?是在覺察自己的過失。在哪裡覺察?二六時中, 晝夜不間斷,起心動念,在這裡覺察。自己念頭錯了,要痛加懺悔,真誠懇切,這個過失 才能改掉。為什麼?習氣太深了。眾生貪財、貪色,貪名、貪利,無始劫來的薰習,這個 習氣多深!如果不是痛切懺悔,那個根拔不掉,不時它又起現行,起現行就產生障礙。最 怕的是什麼?臨命終最後一念,這個東西又起現行了,完了,你來生又搞三途六道去了。 我們念念想往生,被最後這個妄念破壞掉了,這是很有可能,大有可能,我們不能不警覺 。千萬不要再打妄想,「現在我還年輕,到我老的時候,我再來真幹」,恐怕到不了老, 你的壽命就終了,你就來不及了。所以這樁事情,以前不知道,那就沒有話說了,無可奈 何了,知道這一天,就要認真幹起!在日常生活當中學佛菩薩,事上可以跟眾生和光同塵 ,心地上決定不染著。什麼叫功夫?這就叫功夫,心地決定清淨,智慧明瞭。   我們聽了佛這一段話,知道十善業道的重要性。它是整個佛法的大根大本,不僅釋迦 牟尼佛教化眾生是依這個根本,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無不依此十善大地,建立一切佛 法;換句話說,離開十善,就沒有佛法。大家想想,對不對?我們要學佛,離開十善,我 們不是學佛法。由此可知,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念念都與十善相應,你是在學佛,你是 在修學佛法。無論你修學哪一個法門,哪一個宗派,十善像大地一樣,你的法門、宗派就 像高樓大廈一樣,你都是建立在地面上。沒有地,你到哪裡去建立?佛把十善比喻作大地 ,一切佛法建立在這個基礎上,一切佛法也依這一個基礎而得究竟圓滿。   所以十善業道須臾不可離,從初發心到如來地,修學的法門再多,八萬四千法門、無 量無邊法門,所有一切法門的總綱領,就是「十善業」。我們讀這一部經,一定要有這樣 的認知。過去輕視、疏忽了,那是自己的過失,是自己的愚昧,所以在佛法裡面這麼多年 ,有些同修學了幾十年,功夫都不得力,現在曉得,我們沒有基礎!像蓋房子一樣,天天 在蓋,這房子天天都倒塌,永遠蓋不起來,原因是什麼?沒有做地基。我們修行到今天不 成就,疏忽了這一樁事情,把這一樁事情看得太輕了。   所以學佛的人重視戒律,要去受比丘戒、比丘尼戒,要去受菩薩戒、受三皈五戒,這 是最平常的,受八關齋戒;現在我們知道,全是假的,有名無實。為什麼?所有這些戒行 ,統統建立在十善的基礎上,你沒有十善,連三皈都落空。這個道理我們過去也講過多次 ,但是這一次從這個經上,我們就講得更清楚、更透徹了。我往年講的,是根據「淨業三 福」講的。淨業三福就好比三層樓,你沒有第一層,你怎麼能蓋第二層?第一層是第二層 的基礎。第一層,「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還沒有到三皈五戒三皈五戒是第二層,第二條才是「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你連十善都沒有, 哪來的三皈?哪裡來的五戒?假的,全是假的!所以世間才遭這麼大的劫難,我們自己學 佛才有這麼多的障礙。原來是搞來搞去,連個土地都沒有搞到;想蓋房子,連土地沒有, 到哪裡去蓋?諸位要知道,十善業是土地,有了土地,你才可以幹別的事情。你連土地都 沒找到!   所以,在佛法裡面講,不管是講顯教、密教,宗門、教下,大乘、小乘,無論說什麼 法,你要先有十善,你才能建立,你要沒有十善,你全部落空。由此可知,十善的重要性 。佛在這個地方舉的,就是我們現代一些人講的五乘佛法。『一切人天』,人天乘,『依 之而立』『一切聲聞』,它上面加個「一切」,此界、他方都包括在裡頭,不單是娑婆 世界,無量無邊諸佛剎土統統包括在其中。聲聞。『獨覺菩提』就是緣覺。『諸菩薩行』 ,稱「諸菩薩」,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諸菩薩。『一切佛法』,天 台家講的「藏、通、別、圓」,這是四種佛;賢首大師講的「小、始、終、頓、圓」,五 種佛。這是說一切佛法,都依十善大地而得成就。然後你才想到,這一部經典是多麼重要 ,這是佛家修行的根本法,根本大法! 十善基礎這個道是從人起,「一切人天,依之而立」。換句話說,不修十善,就是三 惡道;你要想得人天,你要好好的修十善業道,你才能得人天的果報。一切佛法究竟圓滿 的大道,就是十善業道的圓滿。末後這一段經文:   【佛說此經已,娑竭羅龍王,及諸大眾,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皆大歡喜,信受 奉行。】   這部經是佛在龍宮裡面講的。『娑竭羅』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鹹水海」。我們 知道,這地球上的海水是鹹的,鹹水海。我在前面也把這個意思跟諸位透露過,「鹹水海 」表什麼?「苦海」,表這個意思;那個海水味道很不好,不能喝。所以佛在娑竭羅龍宮 ,它就表這個意思:我們娑婆世界眾生居住的環境是苦海。『龍王』也是表法的意思。龍」是非常善於變化的,比喻我們現代的社會,人心、造業,千變萬化。佛講這部經,選 擇這個地方,我們就曉得,他有他的用意在。   苦海無邊,人情事理變化多端,我們生在這個環境,用什麼方法來應付?用什麼方法 來生活下去?佛跟我們講,「十善業道」。也許有人說:「我們果然照十善業道來做,那 我們處處吃虧上當,在這個世間活不了,活不下去。」沒錯,這個世間活不下去,到天上 去了。你是善人,你應該有好的果報,天上果報比這兒好,極樂世界比這兒就更好了。具 足十善,沒有受三皈五戒,念佛都能往生。怎麼曉得能往生?《無量壽經》「三輩往生品 」裡面講得很清楚,修十善業,一條一條都說出來了。所以,具足十善業,念阿彌陀佛能 往生,何必留戀這個世間?何必跟這些人勾心鬥角?沒有必要。   十善業為什麼做不到?我們不肯、不願意過這個貧苦的生活,貪圖物質上的享受,這 就壞了。「貪圖」是貪心,十善裡頭要不貪、不瞋、不痴,你這個貪心在作祟,那就沒有 法子,你的十善業就修不成。所以一定要斷貪心,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貪;再惡劣的環境 ,無論是物質環境、人事環境,決定沒有瞋恚心;不貪、不瞋,這是大定,《楞嚴經》上 所講的「首楞嚴王三昧」。不痴是智慧,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性相、理事、因果,樣樣 都清楚,樣樣都明瞭,不痴。身三、口四自然就做得很圓滿,哪裡會有過失?   古大德教我們「從根本修」,我們現在也知道,根本是什麼?不貪、不瞋、不痴,這 是根本。十善業是一切人天佛法的根本,不貪、不瞋、不痴是十善業的根本,我們要從這 裡下手,十善才能夠修得好,才能夠修得成功、修得圓滿。如果不從斷貪瞋痴、遠離貪瞋 痴下手,十善恐怕在這一生很難做到;換句話說,你連作人的基礎都沒有,其他什麼都不 必談了,學佛只不過是跟佛法結個緣而已,佛法殊勝的功德,你是一絲一毫都得不到。   這一部經我們就講到此地做個圓滿,希望我們大家聽了之後,要認真努力,「人身難 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希望這一生不要空過,決定要有一個結果,要有一個成就 。 == 這部經我本來沒打算貼完,只想貼完十善的說明。但越看越覺得重要,就一直貼下來了。 沒有標經題是因為一開始就沒有標,就乾脆用經文當標題,標明整篇大意。 還有每一篇幾乎都經過我節錄,希望能讓講經文稿比較簡短集中,讓大家願意看。 因此,如果有版友想完整看完,可以到這裡 http://new.amtb-aus.org/Category_187/Index.aspx 阿彌陀佛。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 脾氣嘴巴不好,心地再好,也不能算是好人。 — 證嚴法師《靜思語》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編輯: summertrees 來自: 203.73.85.134 (07/11 00:54)
Anor:隨喜讚嘆!南無阿彌陀佛!南無淨空老法師! 07/11 07:29
congency:隨喜讚嘆!十善與戒律如長養萬物的大地,是世尊的妙喻! 07/11 08:00
Kevinsa:南無阿彌陀佛 隨喜讚嘆十善業 07/11 08:02
a1014a:隨喜 「修行」是什麼?就是改過;把自己的過失改過來 07/11 20:59
ajwell:南無阿彌陀佛 07/11 2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