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節錄 淨空法師《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 【覺支莊嚴故,常善覺悟一切諸法。】 七覺支裡面「擇法」這一條,包括的範圍非常廣大。無論在世間法或是在出世間法, 我們在一生當中,譬如求學、工作,都應當要慎重的選擇。讀書,學校裡面有那麼多的科 系,社會上有那麼多的行業,都要有智慧去選擇。選擇的標準,佛法裡面是給我們一個啟 示,要揀別真假,要選真的不要選假的;我們把真假換一個名稱,我們要選善的不要選惡 的。我們要選擇有利於眾生、有利於社會的,決不能選擇傷害眾生、傷害社會的,這樣的 選擇才真正能達到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從我們的生活、工作,一直到處事待人接物,要 善於選擇,現在人講的要懂得抓住機會,在佛法裡面講緣,要能掌握到緣。殊勝的機緣是 很不容易遇到的,機緣現前,你若不能夠掌握,剎那之間就消失了,以後再希望有這個緣 出現,那不是一個容易事情。所以機會一定要抓住,決不能夠輕易把它失掉。修學法門也 不例外,要抓住學習的機會、學習的環境,我們才會有成就。   對於修學的法門,那就更應當慎重去選擇。一生當中專攻一部經,作專家不作通家。 專到某一個程度之後,確實他就通了。古德常說:「一經通,一切經通。」一切經通之後 ,還作專家不作通家。那是什麼?那是大慈大悲,給後學做榜樣,不要讓後學看到:「你 樣樣都通,樣樣都講,為什麼要我講一樣?」他就產生懷疑。所以為後人做榜樣,這叫大 慈大悲。這個例子,我們在《華嚴經》五十三參裡面看到了。五十三參任何一位善知識, 實在講他都通,善財童子何必要去訪問五十三個善知識?一個就夠了,其餘善知識那些本 事他都會,他為什麼不講?「我只跟你講一門,另外那一門你去找那個人」,為什麼?個 個示現作專家不作通家,用意在此地。那都是法身大士,都是古佛再來的,哪有不通的道 理?世出世間法全都通達。他示現的只懂一門,「其餘的,我不如某個人」,這些話的真 正含義在哪裡,我們要能體會到,我們才能真正學到東西。   擇法是非常的廣泛,學佛更是要選擇。許許多多學佛的人,對於佛法認識不清楚,為駕乩扶鸞也是學佛,甚至於現在把法輪功也認為是學佛,錯了!沒有擇法的智慧,沒有 擇法的能力,人云亦云,這怎麼行!肯定要走上錯誤的道路。縱然會回頭,對自己的時間 精力也浪費了很多。   第三個「進覺支」,精進,「修道法時,善能覺了正不正行,不謬行於無益苦行故」 ;精進。覺支,此地解釋得好,就是四個字:「善能覺了」。「覺支」的意思,「支」是 支分,是講下面七條,重點是在「覺」。它這個註解是善能覺了,哪是正行、哪是不正行 ,正行要精進,不正行要捨棄。佛教弟子不修無益的苦行,這個苦行對我們的道業沒有真 正的幫助,所以佛不教我們修。還有一點我們要想到,每個人根性不一樣,因此他的方法 不見得適合我,我修學的方法不見得適合他,觀機不容易!   不但觀機不容易,我們自己了解自己也就相當困難;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的根性,我 們選擇的法門就能契合自己的根性,所以契機、契理。我們出入佛門,必然對於各個宗派 都會去看看,為什麼?求一個初步的了解,然後再從這裡面去選擇。選擇也未必恰當,這 是什麼原因?不知道自己的根性。看到人家這個法門好,非常羨慕,想學,問題是能不能 學得成功?如果學不成功,那就是不契機,不適合我的根性,勉強去學,決定浪費時間、 浪費精力,到最後一事無成。 擇法,精進。不修無益苦行苦行是釋迦牟尼佛非常讚歎的,苦行能夠降低一個人的 欲望,保持道心不退;但是對於我們修學沒有利益的苦行,沒有必要,這是我們一定要懂 得的。 第四條「喜覺支」「心得法喜時,善能覺了,不隨顛倒之法而生喜故」。在佛法裡 面,世間法、其他宗教都不例外,那就是在修學過程當中得不到法喜。昨天我們在天主教 的學校講《玫瑰經》,修女就告訴我,現在信徒聽講道沒有耐心,如果一個科目講得太長 ,大家就生厭倦,不願意來聽。我昨天跟她說:「《玫瑰經》的十五段如果要細說,每一 段需要講兩個小時;換句話說,最好能有十五次,一次兩個小時,這個就講得很有味道。 」她一聽說十五次:「太長了,恐怕沒有人來聽。」我就告訴她,我們現在在這裡講《華 嚴經》。她說:「要多長時間?」「大概要二十年。」我說:「他們都想來聽,都不想走 。」問題在什麼地方?你真正幫助人覺悟,他天天在聽,聽到法喜充滿,這問題解決了。 每天來聽,聽了都不歡喜,他怎麼會來?他當然就不來了。   由此可知,怎麼樣把經能講得好,講得教大家生歡喜心?首先你自己要契入境界。你 入不了境界,你自己得不到法喜,怎麼能夠把法喜跟別人分享?所以自己一定要入境界, 這個重要!而且眼光要大,心量要大,你才得法喜;你心量小,眼光短淺,你怎麼可能得 到法喜?天天在生煩惱!所以我們不是侷限在一個道場,不是侷限在佛教,世間所有不同 的宗教,我們都要涉獵,所有不同族群的文化,我們要懂得。 隨喜,多看看,多了解,有好處。什麼好處?拓開心量,放大眼光,有這個好處。什 麼時候才用心去學習?自己有定、有慧,智慧開了,那個時候涉及一切其他經教或者佛法 的經典都不費功夫。我們在傳記裡面看到龍樹菩薩,他老人家將釋迦牟尼佛這些《大藏經 》,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他用多少時間學會?傳記裡面告訴我們是三個月;釋迦牟尼 佛所講的,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他三個月就通達了。   我昨天準備《玫瑰經》,你們看到我寫的三張講義,我用了六個小時;六個小時寫出 來,我要跟他們講的話,可以講三十個小時。這個能力從哪裡來的?能力從過去在台中, 跟李炳南老居士十年,那十年是一門深入。一門深入的教學,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所 以根要深,根不深怎麼行?如果不從這裡紮根,我們的道德學問就很難成就,大家在一起 修學,都是學個皮毛而已。皮毛不管用,要真正開智慧;真正開智慧,你一接觸就通了, 什麼障礙都沒有。世出世間一切法,從來沒有接觸過的,一接觸就通達,這才能解決問題 ,所以你才得法喜充滿,憂悲苦惱從此就永遠斷掉了。   世界雖然亂,動亂不安,你永遠是平安的。為什麼?你平等,你心平靜,無論在什麼 境界裡頭,不會起波浪。「平」下面就是「安」,果報就是安。無論在什麼境界,永遠是 平安,永遠是歡喜。不平安是世間一切眾生,他們不平安;你契入這個境界,你平安。他 們很煩惱,你天天生歡喜心,你才有能力幫助他,才有方法幫助他,你才能夠會通一切不 同的經教。看起來好像非常矛盾,實際上絲毫障礙都沒有,這是《華嚴經》上講的「理事 無礙,事事無礙」。   不僅僅是佛經典裡面教導我們這些修行的理論跟方法,儒家的經典、道家的經典,乃 至於其他宗教的經典,你細細去思惟觀察,你就明瞭了。縱然講的方法不一樣,它的原理 原則決定相同。大乘佛法修學的綱領就是禪定;佛家總綱領:「因戒得定,因定開慧。」 這是總綱領。「禪那」翻成中國意思為「靜慮」,又翻作「止觀」;靜就是止,慮就是觀 。我們看看天主教修行的方法,《玫瑰經》是他早晚功課,他們說「默想」,默就是止的 意思,想就是觀;還是沒有佛法說得那麼明白,因為「默想」如果要是把它錯會了意思, 依舊落在心意識裡頭,那個想就變成妄想。所以佛法不用「想」用「觀」。觀跟想的差別 在哪裡?觀不用心意識,也就是說,不用妄想分別執著,那個叫「觀」;用妄想分別執著 ,叫「想」。這裡差別就大了。用意識去想,都想聖賢的這些事蹟、聖賢的教誨、聖賢的 行為德行,我們得福德,這是修福,福德,不能超越三界。如果用觀,不用心意識,他能 超越六道輪迴,這個不一樣!   東方的聖人教人求學從謙虛入手。天主教的觀想,頭一個就是謙虛,唯有謙才受益。 為什麼?覺得自己不行,才真正得到利益;如果自滿,覺得自己很行,別人都不如我,他 什麼都學不到,所以從謙德開始。所以我們一看天主教修行的方法,就知道它是正法,它 不是邪法,依照它這個法門去修學有成就。如果也能夠離心意識來修止觀,默想就是止觀 ,也能超越六道十法界;但是要是落在心意識裡面,他六道輪迴不能超越。所以默想功夫 不相同,有淺深差別;它的方法、原理是正確的。必須真正有覺,有定、有覺,才能得歡 喜。喜覺支現前,就是我們常講的「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1.74.113.163
a1014a:隨喜 06/03 1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