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節錄 淨空法師《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   【覺支莊嚴故,常善覺悟一切諸法。】   這一段是講三十七道品裡面的七菩提分,「七覺支」。七覺支一共有七條:第一條是 「念」,第二條是「擇法」,第三條是「精進」,第四是「喜」,第五是「輕安」,第六 是「定」,第七是「捨」。從這些道品裡面,我們能夠體會到佛說一個名相,譬如說「精 進」、說「念」,許多科目裡頭都有,名稱相同意思不一樣。所以我們平常讀經,特別是 講經,一定要知道這個名相它是用在哪一個項目裡頭,一定要清楚,才不會把它的意思搞 錯了。譬如七覺支裡面的「念」:四神足裡頭有「念」,五根五力裡頭都有「念」,這個 地方又有「念」,這個名詞在四科裡面都相同,但是它的講法、意義完全不一樣。在佛經 裡面這種情形很多,不能夠不留意。   七覺支的作用,它的效果,經上在此地一句話給我們點醒,『常善覺悟一切諸法』。 不僅是覺悟一切諸法,「善覺悟」。通常我們用來對治我們的昏沉跟掉舉,採用這個方法 。修行人,古今中外這兩種可以說是通病,個個人都有的。一種是「昏沉」,精神提不起 來,坐在那裡,甚至於站在那裡,他都打瞌睡。我們常常遇到的,講經,聽眾裡面有打呼 的,睡著打呼的。打佛七當中也常常有這個,在止靜的時候,人真的就睡著了,甚至還站 在那裡經行的時候,他也會走,可是他在打呼。這是屬於昏沉的現象,這是障礙,這是很 嚴重的煩惱。另外一種「掉舉」,掉舉是心裡面妄念太多,平常不覺得,好像沒有妄念, 要是止靜一靜下來的時候,不知道哪裡來的那麼多妄念。所以有人告訴我:「我不打坐的 時候沒有妄念,一打坐的時候妄念就那麼多。」其實,不打坐的時候妄念也是那麼多,沒 有發覺;到你想靜下來的時候,你才發覺你妄念那麼多。   要懂得對治的方法。通常我們也不說「七覺支」,七覺支說得太麻煩了,真是對於佛 法有相當契入,會用經典裡面這些原理原則。在通常我們使用的方法,如果是妄念太多, 一定要靜下來,不要照顧妄念;愈怕妄念多,妄念就愈多,決定止不住。妄念起來,用什 麼方法?不去理會它,把意志,像念佛,專注在佛號上,無論是善念也好、惡念也好,統 統不理會,念頭轉移,專注佛號,久而久之,妄念自然就少了。這是我們通常用這個方法 ,這個方法很有效。如果是昏沉,輕的昏沉,不是很嚴重的,經行、繞佛;大家在止靜也 沒有關係,你只要不妨害大眾,你可以起來繞佛;甚至於念佛堂不太大,沒有地方讓你繞 佛,你可以起來到佛堂外面繞佛,這是對治的方法。如果比較嚴重一點的昏沉,最好拜佛 。如果拜佛都拜睡著了,沒法子了,那就很難辦了。所以,一定要提起精神。當然,精神 與自己的願力有很大的關係,一定要發大願,「願度眾生,願了生死,願成佛道」。凡是 有成就的人,沒有別的,願力在那裡推動他,所以他才能勇猛精進。 (s:證嚴法師都說「有願就有力」啊!)   七覺支頭一條,「念覺支」。小註裡面註的是一般的講法,這是通途講法,在什麼地 方用這個講法都行,都可以。「念覺支」:「心沉時」,這是心昏沉,提不起精神來,念用擇、進、喜以起之」。這是教我們方法。昏沉的時候用什麼?用「擇法」。像我們剛 才講,選擇經行,選擇拜佛,選擇止靜,選擇專注佛號,這就屬於「擇法」,你要知道選 擇什麼樣的方法來對治。如果不知道用方法來對治,你的功夫就提不起來。而方法無量無 邊,不是一個方法。別人用的方法,我未必用得得力;我用的方法,別人也未必得力。法一定要契機,不是契大眾的機,是契我個人的機。   這一條首先就在「念覺支」裡面給我們提起來。心昏沉你就用擇法、精進、喜以起之「心浮時」,浮就是掉舉,心不安,妄念太多,「念用輕安、定、捨以攝之」用這三 個方法攝心「覺令定慧均等」一定要達到定慧均等,這是正常的。定多慧少就昏沉, 慧多定少就掉舉、就胡思亂想。這個地方講的定慧意思很淺。所以要曉得,名詞一樣,說 法不相同。這是我們凡夫統統都有的,跟佛經裡面「戒定慧」的定慧完全不一樣。它這個 是完全在平常用功的時候,攝心、降伏昏沉的一種方法,所以應當要懂得。 七覺支的第二條「擇法覺支」,這個地方註解說:「觀諸法時,善能覺了揀別真偽, 不謬取於虛偽法故」,這裡面含的意思非常之廣,不但是我們修行的方法。七覺支主要是 講修行方法,但是說到修行,就涵蓋了整個的全面,決不是局部的,包括我們日常生活、 工作、處事待人接物;在這裡面把我們一切錯誤修正過來,這叫修行。哪些是錯誤的法, 哪些是正確的法,要有能力辨別,所以「善能覺了」。善裡面包括智慧,你沒有智慧,你 就沒有判斷力,你沒有方便,你就不懂得怎樣去揀別,所以一定要有智慧、有善巧方便。   我們是凡夫,我們沒有智慧,智慧沒有開,我們怎樣去判別世出世間一切法的真妄、 邪正、是非?因此必須要學。中國「學」這個字跟「覺」的意思通,學就是覺悟。好學就 是喜歡覺了,歡喜覺悟明瞭他才會好學,不好學就把這一樁事情疏忽了。   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傳授三皈,他不是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 不是這樣念法,他教人念的是:「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你們去看《壇經》。然後 告訴我們:「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因為講佛、法、僧,我們往往誤會,著 了相;說到「皈依佛」,馬上就想到佛像,說到「皈依法」,就想到佛經,說到「皈依僧 」,就想到出家人,著相錯了。所以說「願解如來真實義」,佛法僧的真實義是覺正淨覺而不迷是佛,正而不邪是法,淨而不染是僧,是教我們皈依覺正淨,不是皈依泥塑木雕 的佛像,也不是皈依經本,更不是皈依出家人,我們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落實到最初方便,《楞嚴經》裡面講的「最初方便」,從哪裡入門?《十善業道經》 ,《無量壽經》裡面佛教我們善護三業,從這裡開始。「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就是口 的四善業,「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在《無量壽經》只說出這三 句綱領,這三句就是這一部《十善業道經》。我們一定要念茲在茲,一定要真正理解十善 的精神、十善真正意思是什麼。十善要做圓滿了,就成了究竟的佛果。   我們常常看到佛像,畫的佛像非常明顯,一般畫的佛像圓光上面都有「唵、阿、吽」 三個字。「唵、阿、吽」是什麼意思?就是《無量壽經》上的善護三業。「唵」是善護身 業,它是身口意,「阿」是善護口業,「吽」是善護意業;所以十善圓滿,就是圓滿的佛 。   我們學佛要想成就,你要是天天還起心動念,這個是、那個非,你這一生沒指望。《 壇經》裡面講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六祖教神會,六祖說:「我只見自己 過,沒有見別人過。」這是他教導我們,他是怎麼修成功的。又明顯告訴我們:「他非我 不非。」換句話說,他有是非我沒有是非,這是真正修行人成就的祕訣。他怎麼成就的? 為什麼那麼快速成就?我們為什麼不能成就?   求學、求道沒有兩樣,第一個要靠善根,過去生中的善根不具足,那就難了。第二個 要靠勝緣,殊勝的法緣,那就是遇到真正的善知識,自己歡喜接受,對善知識的教誨決定 沒有懷疑,依教奉行,這才行。親近善知識,《華嚴經》五十三參「文殊菩薩章」,最後 菩薩教誡善財應該用什麼樣的心態去親近善知識,非常重要!這我們都講過,我講過好幾 遍了。最近在香港講《四十華嚴》也講過,好像你們有光碟出來了。沒有良好的求學態度 ,縱然遇到真善知識,也當面錯過,那就非常可惜了。所以兩個條件必須具足,善根、善 緣。 -- 阿彌陀佛!~ 我喜歡這個人,我討厭那個人,大慈大悲沒有了! 我們的過失在哪裡?謙虛不夠,恭敬不夠,四攝法不夠!(慚愧懺悔!>"<) by 淨空法師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1.74.113.163
a1014a:沒有良好的求學態度,縱然遇到真善知識,也當面錯過。隨喜 06/02 1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