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菩提道次第略論》教我們修平等心,必須要先由與我們關係不好也不壞的人入手。 比如說一個過路人,他不先向你打招呼,你並不會生氣、也不會動心,這就是一種很平常 的心。對不認識的過路人,我們可能會先向他打招呼,但是不會要求他一定要對我們好。 所以,我們可以透過觀察自己這種平常心來體會不貪求的平等心該怎麼修。再說,一個陌 生人,如果向我們說,他聯考沒考上,我們也會覺得很平常,根本不會生氣、也不會責備 他,可能還會很冷靜地安慰他說:“考試本來就是有人考得上、有人考不上啊。這次沒考 上,下次再努力就好了。這次讓別人考上、讓別人高興一下也是很好的。你若能隨喜別人 考上,就會很有福報、也是大功德呢。人並不一定要考上聯考才有價值和意義,我們可以 仔細檢討一下,在我們心中,真正尊敬的人,可能學歷都不很高,他未必是聯考考得很好 的人。比如釋迦牟尼佛、廣欽老和尚,他們也沒有參加聯考啊,但是他們有慈悲心肯為眾 生付出、為眾生服務,肯修行開發出自己的智慧,他們活得比一般人更光明、更有意義。 我們也看到,社會上很多有成就的人未必有多高的學歷,但是他們一定都有很多美德和優 點。我們自己也有很多善良的優點可以發揮,不一定要受世俗考試或名利的觀念束縛。聯 考考不好,我們照常可以過一種對眾生有幫助又有意義的生活。”別人的孩子沒考上,我 們可能會這樣勸導,這就是一種平常心。我們好好觀察自己的平常心,因為不貪求他一定 要考上,所以他沒考上自然也不生氣。這種不貪求、不生氣的心,就是我們要時常培養的 平等心,也就是我們學習發菩提心的初步功課。經由和我們不好也不壞的人入手,來體會 不貪求也不生氣的平等心。這種平等心並不是教我們待人要像對過路人一樣漠不關心,而 是教我們從內心將對親的人起貪求、對怨的人起嗔恨的貪、嗔垃圾丟掉。 (s:這就是淨空法師常講「順境不起貪愛,逆境不生嗔恚,一切境緣當中,清清楚楚, 明明白白。」)   以上是說明在修習七重因果之前要先修平等的心。接著講七重因果。七重因果就是教 我們依照七個順序來學習發菩提心。這七重因果的每一個層次之間有因果關系,有前面的 因才有後面的果。   七重因果法,第一:“知母”。首先要了解,生命並不是這輩子才開始的。這生之前 有前生,前生之前還有前生,我們已經輪回投胎無數次了。在這個無限長久的生命中,每 一生我們都有父母,算起來就有數不盡的父母,可以說,每一眾生都曾經當過我們的父母 親,都曾經疼惜過我們,為我們犧牲吃苦。這種認識與了解,叫作“知母”,知道一切眾 生都曾經當過我母親,都曾忍耐著手臂酸痛把我抱進抱出,讓我吸吮母奶、將我撫養長大 。這樣的認識與了解在學佛中是非常重要的,使我們體會到,我們和一切眾生是息息相關 、血脈相連的。這個體會可以讓我們打破自己一向自私、不肯關懷眾生的心。一般人都比 較自私、只顧自己,很少打開心去關懷別人。假如今天是自己的媽媽生病要開刀,就會很 著急很在意;倘若是別人的媽媽要開刀,聽了就不太在意,不會有同等關懷的心。這就是 尚未體會佛法所講的“一切眾生從無始以來都曾經當過我的媽媽”這層的道理。我們學習 發菩提心,第一步必須要先有這種體會和認識,透過思維真正肯定。每一個人不管是好人 或壞人,在無限的過去生中,一定都曾經當過我的母親,甚至連一只蚊子,也有可能在過 去生中做我的媽媽。這是第一重因果“知母”,知道眾生都曾是我的母親。 -- 無瞋即是戒,心淨即出家。我性與你合,一切法無差。 -- 拾得‧普賢菩薩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03.73.85.30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436976639.A.A1F.html
dakudai: 阿彌陀佛! 07/16 1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