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42集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 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 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二百一十三頁,從第六行看起:   念老的註解,「五時」。這是說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分為五個時期,這是天台智者大 師,天台宗是依《法華》跟《涅槃》,五時判教是從《涅槃經》裡面說的。「如來一代之 教為五時」,分為五時。下面第一個,華嚴時:「佛最初三七日說《華嚴經》」,釋迦牟 尼佛他也是表法,也是示現給我們看,這個意思很深。佛是十九歲捨棄王位,離開家庭去 學道去,說求學也可以,他為我們所示現的,今天人所講的知識分子,知識分子好學,出 去參學。當時印度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宗教之國,宗教多,學派也多,學派以後都歸為哲學 ,這些教那就是現在講的宗教,他全部都去學過。學了之後發現不究竟,就是不能解決問 題,學了十二年放棄了,到菩提樹下去入定。這個示現,十九歲離開家庭,放下煩惱障; 三十歲放下參學,示現的是放下所知障。三乘學佛不外乎這兩種障礙,一種是煩惱,一種 是所知,他表演給我們看。換句話說,這個意思很深,真正要成就不能向外學,要向內。 所以佛法稱為內學,佛經稱為內典,印度的五明就是五種知識,佛學稱為內明,內明也包 括哲學。這個表法用意很深,向內不向外,向外求不到,「心外無法,法外無心」,這意 思很深。   三十歲,在菩提樹下開悟了,開悟之後沒有出定,就在定中三七日二十一天,也有經 典說的是二七日,都有根據,總而言之,時間不長,說什麼經?說《華嚴經》。《華嚴經 》是什麼?就是開悟了之後,將他所悟的境界給大家做匯報,佛說了一部《大方廣佛華嚴 經》。六祖惠能大師他開悟,在五祖方丈室裡面只說了五句話,那就是他悟入的境界。這 五句話跟《華嚴經》是一個意思,五句話是全部《華嚴經》的綱領,那《華嚴經》是五句 話的細說,不增不減,我們要懂這個意思。《華嚴經》分量可大!說完之後,大龍菩薩是 一位等覺菩薩,跟文殊、普賢、觀音、勢至是同一個級別的,把它收到龍宮裡面去收藏, 龍宮是法性土。佛說這部經,不但我們這個地球裝不下,釋迦牟尼佛的教區三千大千世界 也容納不下,為什麼?我們知道這部經是從自性裡出的,自性沒有數量、沒有邊際。   七百年之後,印度出現了一位龍樹菩薩,也是明心見性,將釋迦牟尼佛留在世間的經 典三個月就學完了。煩惱雖然斷了,習氣沒斷。什麼習氣?貢高我慢,自己認為自己多聞 第一,沒有人能超過他。大龍菩薩引導他入龍宮,在龍宮看到《大方廣佛華嚴經》。《華 嚴經》是龍樹菩薩傳出來的,龍樹菩薩以前世界上沒人知道,所以小乘不承認,這是龍樹 菩薩自己造的,小乘人完全是有事相,沒有事實真相他不承認。分量多大?「十個三千大 千世界微塵偈」,一個大千世界是釋迦牟尼佛的教區,它是十個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 天下微塵品」。龍樹菩薩這一看,那個傲慢習氣馬上斷掉了,知道自己所學的太少了、太 渺小了,不能比!看到這麼大部的經,心裡很歡喜,但是想一想,閻浮提人,閻浮提是我 們地球,地球上這些眾生沒有人能夠受持,太大了,分量太多了。它還有中本的,看了中 本,也不是地球上人所能接受的。最後看小本,小本是什麼?像我們現在《四庫全書目錄 提要》。我們《四庫全書》可以比喻作大本;《薈要》,《四庫薈要》可以說是中本;目 錄提要是小本,目錄提要只有五冊,精裝五冊,《全書》一千五百冊,《薈要》五百冊, 五百冊都不是一個人一生能學得完的。所以只把這個目錄提要從龍宮裡面帶回來,他真有 這個能力,他讀,把它完全背下來,回到這個世間是他口裡頭說出來的。所以南傳的人不 承認,南傳只承認阿含,完全是看到的,這事實真相。   所以佛說完《華嚴經》之後出定。參加華嚴法會是哪些人?統統是明心見性的菩薩, 法身大士,不是法身大士他入不了釋迦牟尼佛的華嚴法會,他進不去,他也找不到;法身 菩薩。《華嚴經》上末後的一品我們看到了,有目犍連、舍利弗這些人,怎麼他們也會在 那裡?我們就曉得他們這些人,有些是古佛再來,有些是法身菩薩示現,所以他能去,他 不是凡人。這都是為我們表法。華嚴完全是我們自己的境界,本來的境界,要用中國人的 話說就是本性本善。釋迦牟尼佛在華嚴會上把本善完全說出來了,善是好,好到什麼程度 都給我們做出報告來了,完全是我們無法想像的境界,所以說不思議解脫境界,也就是諸 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   這個三七日結束了,佛出定,出定之後沒有人請法,佛就準備入涅槃,就準備走了。 淨居天人看到了,是四禪天,五不還天裡面有修行人,那些人看到了,看到釋迦示現成佛 ,趕緊下來變成人的樣子,代表人請法。這佛就住世,為大家講經教學。這一看,哪些人 緣成熟了?一看,五比丘,鹿野苑裡頭五個人。這五個人是他出家的時候,他的父親不放 心,派了五個人做為他的侍者去照顧他。他就把這五個人找來,給他們講阿含。阿含是梵 語,翻成中國意思叫無比法,阿翻作無,含是無比,就是這個法門非常殊勝,世間法跟它 不能相比,為什麼?這個法門可以幫助你超越六道輪迴,往生四聖法界,十法界的四聖法 界。十法界六凡是穢土,染污,往上去這四層叫淨土,釋迦牟尼佛的淨土。這裡頭住的是 阿羅漢、辟支佛、菩薩,還有佛,十法界裡面的佛,都沒有破無明,也就是說,這個境界 裡頭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所以他清淨,我們講不造業。六道凡夫造業,業有善惡 ,善感三善道,惡感三惡道。所以三善道、三惡道從哪來的?從心想生,心想善三善道, 心想不善就是三惡道,這麼來的。   修行,六道輪迴最麻煩,最不容易透脫,不容易離開,阿含能幫助你離開,阿含講了 十二年。也就是說,《華嚴》是對法身菩薩說的,不是對六道眾生說的。六道眾生,四聖 法界裡面的聲聞、緣覺、菩薩、佛都不是華嚴境界,他們跟華嚴都沒有分,就是聽不懂, 他進也進不去。一定要法身菩薩,也就是超越十法界就有資格入華嚴境界。華嚴境界就是 一真法界,就是諸佛菩薩的實報土。惠能大師開悟那幾句話非常重要,那就是整個《大方 廣佛華嚴》濃縮為五句二十個字。這中國文字微妙,外國文字裡頭找不到。這二十個字展 開就是《華嚴經》,《華嚴經》濃縮就這二十個字。   第二,「阿含時」「次十二年於鹿野苑等」,鹿野苑是第一個道場。佛沒有固定的 道場,完全是游牧的生活,晚上住的是樹林,樹下一宿,白天是托缽,日中一食,他居無 定處。佛規定晚上在樹下休息,只准一次,第二天不能再到這個地方來,要換地方。為什 麼這樣做?怕你對這個環境起貪戀,這個樹不錯,我天天都來。所以佛不許可,要放下, 不要把這境界放在心上,順境逆境、善緣惡緣平等對待。逆境惡緣修忍辱波羅蜜,不嫌棄 ;順境善緣不生貪戀,在生活當中訓練。功夫完全是六根對六塵,無論什麼境界都不許可 生煩惱,起心動念生煩惱,不讓你生煩惱。這就是真幹,佛教了之後真幹,在生活裡面去 做到。工作,工作是學習,佛講經大家學習,學習成了之後也到處講經教學,四面八方去 傳教,生活方式跟佛陀完全一樣,樹下一宿,日中一食,絕不麻煩別人,總是叫人生歡喜 心。這種精神我們要汲取。   十二年我們把它比喻做辦學,這是小學。你看佛所證得的究竟圓滿是大方廣佛華嚴, 一看眾生不能修學,要怎樣引導他入佛境界?從小學辦起,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 到研究所才入境界。小學就是紮根教育,我們現在的小學六年,中學,初中、高中加起來 也是六年,釋迦牟尼佛的小學十二年,根紮得深。中學就是方等,八年。方等是阿含的提 升,阿含提升,上面是大學,是般若,給般若做準備,像大學的預科八年,這還算是基礎 ,入大學的基礎。小學、中學加起來二十年。這些地方我們都要留意,真正叫長時薰修般若是釋迦牟尼佛主要講的課程,核心的課程,二十二年,我們現在大學四年,佛的大學 二十二年。再提升,這研究所,法華、涅槃八年,這研究所八年。這個八年是從般若提升 上去,那就是其義自見。實際上其義自見,般若就開始了,到法華、涅槃圓滿了,圓滿就 是成佛,所以法華、涅槃是佛的博士班。我們看他一生教學這幾個時期就清楚了。   這個文我們念一念。第三,「方等時」「於此後八年之中,說《維摩》、《大集》 、《楞嚴》並此經等」,此經就是我們淨土,淨土三經一論都是這個時候說的,這是方等 時。「彈偏斥小,歎大褒圓」,方等。「廣(方也)」,方是廣的意思,所以叫方廣,大 方廣,廣是什麼都說。「說藏通別圓四教」,四教都說。均是等,「均被眾機」,對於不 同根性的人不同的教學方法,這個八年叫方等,方等是廣說的意思,什麼樣的根性佛說什 麼法,讓大家都得到法益,方法不一樣,目標是一致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向上提升。 眾生根性不相同,用的方法就不一樣,所謂的八萬四千法門,幫助大家提升,將來都能夠 學習般若。   這是後,「第四,又於後二十二年,說《大般若》諸經,名般若時」。我們從阿含、 方等二十年,這就是四十二年。後面八年說《法華》、《涅槃》,《法華經》說八年,《 涅槃經》一日一夜,就是佛入滅的前一天,這是佛的遺教,等於說是他的遺囑。「九界三 乘」,九法界,這個九界就是十法界裡面除了佛以下的九界,三乘:聲聞、緣覺、菩薩。 「悉蒙授記,無論小大,皆令作佛,此時名曰法華涅槃時。說本經時在第三方等時。又此 經蒙世尊多次宣說,故不應限於一時」。《無量壽經》很特別,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沒有 講第二遍的,唯獨這部經多次宣講。佛究竟講了多少遍沒有人知道,但是根據現在所存的 五種原譯本來比對去看,至少佛說過三次,所以古大德講三次以上,不是一次。附帶介紹 淨土的多了,一百多種經論裡頭都看到,那是附帶說的。《華嚴》最後你看普賢菩薩十大 願王導歸極樂,《法華》龍女八歲成佛,這都附帶說,都是講的念佛往生淨土成就的。那 《華嚴經》上有叫華嚴時,佛說了淨土;《法華經》裡面有,那就是最後第五時,《法華 》裡頭也講淨土,也說了這部經,所以這部經是多次宣講。   為什麼?我們能夠體會得到,只有這部經,無論在什麼時節因緣之下,你只要遇到都 能成就,而且決定成就。其他法門不是那麼簡單,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沒有徹底放下,你 入不了境界。淨土這個法門非常特別,阿彌陀佛給我們建立一個中途站,先到中途站,然 後再成無上菩提,這個中途站就是極樂世界。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沒有中途站;換句 話說,完全靠自己。這個地方自己跟阿彌陀佛一合作,阿彌陀佛只要三個條件,真正相信 不懷疑,真正發願求生西方淨土,肯念這一句佛號,哪怕十聲,佛都接引你。這個條件太 簡單、太容易了。   有一類的眾生工作繁忙,實在抽不出時間讀經念佛,怎麼辦?灌頂大師告訴我們,早 晚十念,根據四十八願第十八願所說的。這個十念法是一聲做為一念,就是一口氣,一口 氣不拘多少聲,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一口氣叫一聲,不管念幾 聲,念十口氣,這個時間不長。早晨念十聲,晚上睡覺之前念十口氣,一生不斷,也是真 正修淨土。沒有時間多念佛,也沒有時間去念經,這麼方便,真正是方便為究竟。一切法 門裡頭找不到這麼簡單、這麼容易的一個法門,而且保證你決定成就。阿彌陀佛的恩德, 我們得感恩!不是他,我們遇到大乘也沒辦法,遇到上上乘我們都沒有條件去修學,只有 這個法門。   早年我的老師方東美先生是哲學家,他一生的功力用在《華嚴》,用在法相,法相唯 識,他把這個介紹給我。我以後跟李老師學經教,李老師告訴我專修淨土。可是我對《華 嚴》真的非常有興趣,《華嚴》也是法相六經十一論裡頭的一種,法相唯識宗主要的經典 六部,《華嚴》是第一部。方先生告訴我,那個時候他對佛教的看法,佛教經典裡頭有三 分之一是高等哲學,另外三分之二他說是講迷信,那個東西不要學它,我們只學它哲學的 這部分,就是法相跟法性,禪那個太高了,那我們決定達不到。可是方老師很難得,晚年 的時候接受了,那個門總算是打開了。好就是不管他誤解沒有關係,怕他不讀,不讀就麻 煩了,他喜歡讀經。台灣《大藏經》出版之後,他買了一套《大藏經》,這個信息是我告 訴他的,一聽好歡喜,不到一個星期他就把它買到。   要讀,天天要讀,慢慢全部了解,才發現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無論是大乘、是小乘都 有奧義,奧妙的義理在其中。會看的全看出來;不會看的,像我們用世俗法的眼光,看到 這個經典深,那個經典淺,好懂。其實一樣的,深的裡頭有淺的,淺的裡頭有深的,熟透 了慢慢你就都能看出來,才知道其味之濃。古人所說的一點都不錯,「世味哪有法味濃」世間包括天上,五欲六塵之味比不上佛法,佛法味濃。所以佛的攝受力量太大了,它叫 你百讀、千讀、萬讀都不厭,有這種攝受能力。世間的好書,儒家的書,經,其次是史, 經的攝受力量超過史,真的是百讀不厭,讀一輩子,從小讀到老都不會厭倦,都歡喜,有 這麼大的攝受力量。佛經的攝受力量最大。   第四大段,「判教」。我們也看念老的註解,「四教與五教。古今諸師判分教相者, 凡有十二家」。在中國傳承這兩千年,對於佛教四十九年佛的教學,將它分判,從教相上 看有十二家,但是現在最通用的只有兩家,天台跟賢首。天台智者大師判的四教,藏通別 ;賢首國師,華嚴宗第三代的祖師,華嚴的圓滿是在他,第三代華嚴圓滿,所以用他的 名號做宗派的名字,叫賢首宗,賢首國師他判的五教,小始終頓圓這五教。後面天台宗立 四教,藏通別圓「一者藏教」,藏就是三藏,「亦名小乘教。二者通教,謂大乘中通說 三乘,通被三根。三者別教,謂大乘經中所說教法,不通小乘」,上面通圓,下面它不通 ,不通下面。最後,「四者圓教,謂法界自在,具足圓滿,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無礙法 門等是也」。把佛所說的法歸為這四大類。   賢首國師華嚴宗的,他的判教,「聖教萬差」,聖是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間四十九 年所說的一切經教千差萬別。「要唯有五」,把它分類歸納五教,「小乘教。大乘始教。 終教」,這是始終的終。除這之外有個「頓教」,第五「圓教」。下面說,「小乘教,所 說唯是人空」。這是講到最高的地方,叫我們不要執著身體,身是假的,身不是真的,是 五蘊組合的。五蘊第一個是色,色就是物質,後面三個是精神,受、想、行。受是感受, 這是心理現象,想是思惟,能想過去,能想未來。受是前五識,眼耳鼻舌身能接受外面境 界;想,第六、第七,第六的分別,第七的執著。行跟識,識就是第八識,第八識是前面 七識之所依,前面七識是第八識所起的作用。行就是相似相續,前念滅後念生,它不會斷 ,這叫行。無論是物質現象、精神現象,都是在這個頻率當中生滅。人不是真的,一切萬 物也不是真的,但是佛對小乘只說人空,沒有說法空。法空是五蘊也是空的,大乘裡面講 ,《心經》上說,《心經》是般若時說的,第四時說的,《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 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五蘊是法。說法空是在第三時般若時,阿含是屬於第一 時,第一時是阿含,第二時是方等,我們就小乘的說法。阿含裡面只說人空,方等裡面有 說法空,般若時就說得多了。   賢首的五教,「小乘教,所說唯是人空,縱少說法空,亦不明顯,未盡法源故」。沒 有把佛法的根源講清楚、講明白,有時候透一點。為什麼不講清楚、不講明白?程度不夠 。完全是根據眾生程度來說的,好像現在辦學校,有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讓你一 直學上去,佛當年在世也是這個辦法。「大乘始教,未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之義」,這個 意思佛沒說,大乘始教沒說,大乘剛剛開始。「不許定性闡提成佛」,闡提是梵語,意思 就是沒有善根的人,沒有善根的人,定性沒有善根,這種人不能成佛,佛在這個時候說過 。「未盡大乘極則之談,故名為始」。但是「終教」裡面就說了,「由中道妙有,定性闡 提,皆當作佛」,以前不許,現在說他也有佛性,他也當作佛。這就是完全依眾生根性來 說的,你不能相信不說,到你能接受的時候再跟你說。「方盡大乘至極之說,故名曰終」 。大乘有始有終,因為大乘二十二年,如果從方等加上般若,三十年,方等前面通小乘, 後面通大乘,三十年。 == 南無阿彌陀佛。 -- 每一念都不是偶然的,每一句話、一件事情,也都不是偶然的。 都是我們自身習氣和修為的展現。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03.73.248.113 ※ 文章網址: http://www.ptt.cc/bbs/Buddhism/M.1405532010.A.7B7.html
dakudai:阿彌陀佛! 07/17 09:23
AnpingTW:南無阿彌陀佛!隨喜!感謝分享,讚歎淨空法師說法! 07/17 2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