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2)方便有餘土   我們再看方便有餘土,我們還是看念老的原註,一百八十六頁倒數第四行,「二、方 便有餘土。若人念佛功深」,這講功夫。蕅益大師說,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 有信有願決定往生;生到極樂世界品位高下,功夫的淺深,現在講功夫。生凡聖同居土的 功夫淺,只是把煩惱伏住,沒斷,念到功夫成片就伏住了。日常生活當中自己要提高警覺 ,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只生阿彌陀佛這個念頭,念頭起來阿彌陀佛,念四字、念六字沒有 關係。有人問過我,到底是念四字還是念六字?都可以。蓮池大師當年在世,有人問他老 人家,你老人家教人念佛怎麼教法?他說我教人念佛念六個字,南無阿彌陀佛。人家問, 你自己呢?我自己念四個字。為什麼?我決定要往生。決定往生就不要客氣了,經典上講 的執持名號,名號就四個字,阿彌陀佛,這聽話。南無等於說客氣話,南無是皈依的意思 、歸命的意思、恭敬的意思,這不必加了。勸人為什麼加?因為他未必求往生,不求往生 加這兩個字好,恭敬阿彌陀佛、禮拜阿彌陀佛、歸命阿彌陀佛,跟阿彌陀佛結緣,不一定 這一生能去。假如真正發心這一生要去就學蓮池大師,四個字,不念六個字。愈簡單愈好 ,大道至簡,就這四個字就能出離六道輪迴,就能往生極樂世界。   蓮池大師給我們表法,這還能錯得了!第八代的祖師,淨土宗。蕅益是他的學生,是 第九代的祖師。蕅益大師是蓮池的私淑弟子,他修淨土的時候蓮池大師已經往生了,怎麼 辦?蓮池大師有留下來的《疏鈔》,他也是一門深入,依蓮池大師的《疏鈔》。他自己也 寫了一部《要解》,那是《疏鈔》的精華篇,太難得了。《疏鈔》的內容非常豐富,《要 解》的內容非常精彩。所以印光大師說,即使古佛再來,給《阿彌陀經》寫一部註解,也 不能超過其上。你看,像信願就是發菩提心,沒人說過,自古以來祖師大德沒這個說法。 我們都疑惑,很多人是念佛,沒發菩提心,那不能往生;但是也有看到很多瑞相,就有疑 惑。他這一解釋,我們疑惑沒有了,原來真信、真願就是發菩提心,解得多好!有真信、 有真願,然後一向專念,淨宗的行門圓滿具足,沒有一個不往生。我們自己好好修學這個 法門,我們也勸人修這個法門。這不是我們自己的意思,有經典、祖師大德給我們做依據 ,給我們做證明。這是念佛功深。   下面說,「以離雜亂之心」,這個離很重要,「專念一句名號,心口相應」。心裡想 著佛,口裡念佛的名字,或者心裡面也想阿彌陀佛四個字,也很好。心裡想著字,口裡念 著佛號,心口相應,「字字分明,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念念相續,無有間斷,如是念佛 ,名事一心」。事一心把見思煩惱念掉了,怎麼知道念掉了?你看這裡寫的,心不離佛, 佛不離心,心上真正有佛,沒有妄想,沒有雜念,念念相續,無有間斷。大勢至菩薩教導 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都攝六根是把見色聞聲,六塵境界不放在心上,不是叫 你不看、不聽,你能看,你能聽。凡夫把看到、聽到都放在心上,這就錯了,被染污了; 看得清楚,聽得明白,不放在心上,沒有染污。心上呢?心上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 之外什麼都沒有,這就是事一心。   念佛沒有間斷,工作的時候需要用思惟,就把佛號放下,認真去工作,工作完畢之後 佛號就提起來,這都叫做無有間斷。諦閑老和尚教鍋漏匠的方法,我們非常適用。他教鍋 漏匠就一句阿彌陀佛,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不分晝夜。什麼時候累了什麼時 候休息去,什麼時候休息好了馬上接著再念,他念三年,預知時至,自在往生,沒有病痛 ,站著走的。走了之後,這寺廟周邊還有一些念佛居士,幫他到觀宗寺去報信,請諦閑法 師來替他辦後事,這一去一來三天,他站三天。站著往生我們聽說過,古來傳記裡頭有記 載過,但是往生之後站三天沒聽說過,大概他是第一個人。往生之後還站三天,真難得! 鍋漏匠不認識字,一生過著非常辛苦的生活,苦不堪言。他是怕苦,出家念佛,也不知道 有這麼個好處。諦老教他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告訴他一直念下去,將來準有好處。這個人 老實,他也不問,反正師父說有好處,大概一定有好處,不問,就老實念。如果我們學鍋 漏匠,心也是定的,絕不聽外面人的閒言蜚語,你一聽別人的心就動了、亂了,那就毀掉 鍋漏匠老實,三年不出廟門,就像閉關一樣。他那個廟是破廟,沒人住的,是個小廟 ,鄉村裡頭的,也只幾間房子而已,應該都很破舊,住在那裡僅僅可以遮蔽風雨,一個人 修行足矣。一句佛號,太方便了,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念,不分晝夜。   「若達此境界」,達到這個境界,「雖不求斷惑」,沒有想到斷惑,「而見思煩惱自 然斷落」。真的,念佛往生的人念到這個功夫,阿彌陀佛來接引你,一定是先用光照你, 佛放光照你,你被佛光注照,你的功夫就提升一倍。所以鳩摩羅什大師翻譯《阿彌陀經》 ,說「一心不亂」是非常有道理的。梵文原文上沒有這個意思,梵文的原文是「一心繫念 ,不是一心不亂。有人看到一心不亂,覺得這個太難做到,大概我做不到;一心繫念, 這就比較好一點,想想我可以做到。實際上做到一心繫念,佛來接引的時候光一照就把你 提升到一心不亂,所以鳩摩羅什大師沒翻錯。玄奘大師是依照經文,是因上說的,羅什大 師是果上講的,往生的時候佛來接引,把你提升一倍就是事一心。玄奘大師翻的本子雖然 忠實可靠,可是中國修淨土的還是念鳩摩羅什的《阿彌陀經》,沒有人念玄奘大師的。這 些事實真相我們都要搞清楚、搞明白。見思煩惱自然斷落。「則從此界之同居穢土,橫生 極樂方便有餘淨土。」見惑斷了生下品、中品,思惑要是斷了生上品。這是給我們介紹極 樂世界方便有餘土。 (3)實報莊嚴土   下面再給我們介紹實報莊嚴土,這是極樂世界無比殊勝的境界。念老介紹的文字長, 我節錄的也不少,為什麼?他東西太精彩了。我們還是看他的原文,一百八十七頁倒數第 五行。「三、實報莊嚴土。若憶佛念佛,歷歷分明,行住坐臥唯此一念,無第二念,不為 貪瞋煩惱諸念之所雜亂,是名事一心」。這是生方便有餘土的。這都是要勘驗我們自己的 功夫,我們自己在現前就能夠估計,我到極樂世界大概是什麼樣的品位,完全看現在的功 夫。「事上即得,理上未徹,屬定門攝,未有慧故」,智慧沒開。他是屬於念佛三昧,念 佛三昧功夫淺深也是千差萬別,我們重要的是要把我們念佛三昧的功夫不斷向上提升。在 什麼地方見功夫?就是六根在六塵境界上,眼見色、耳聞聲,看到外面境界會不會起心動 念,會不會對外面境界生起貪著。會起心動念,沒有貪著,這功夫就不錯了,順境沒有貪 著,逆境沒有怨恨。如果是不好的境界,別人毀謗你,別人侮辱你,別人陷害你,你聽到 了,你看到了,心裡生怨恨,你就被境界轉了,你生煩惱了。喜怒哀樂都是煩惱,中國人 講七情五欲,接觸境界會生七情五欲就錯了;能不生七情五欲,這就有了一點功夫。功夫 深厚的人無論什麼境界,順境逆境如如不動,不為境界所轉,不受境界的干擾,這個人有 功夫,這就是念佛三昧。   得念佛三昧時間久了,不但不生煩惱,生智慧,順境生智慧,逆境也生智慧智慧是 什麼?照了事實真相。照了事實真相之後會生起大慈悲心,憐憫那些造罪業的眾生,為什 麼?看到他們的果報。你不但不怨恨他,你還會發心怎麼樣救他,怎麼樣讓他少受一點苦 。有人造作重業,他自己不知道,造得好像很少,沒有什麼,小事情,但是影響很大,最 大的影響無過於斷眾生的法身慧命。你看看造謠生事,念佛勸人要在佛號上加個什麼天元 太保,這好像很容易、很淺顯,可是你把那個人,本來念佛是如法的,現在變得不如法; 本來可以往生淨土的,現在又搞六道輪迴,這個責任誰負?斷人法身慧命比殺他的身命的 罪還要重!為什麼?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他得人身聞到正法,你把他改變走邪道,這叫 迷惑顛倒,自己迷了還害別人。所以生智慧就能看到前面的果報,如何幫助這個人回頭, 這是功德事情。什麼叫老實?什麼叫聽話?遵循經典上的教誨就是老實、就是聽話。自己 自作聰明要想一套方法,那是錯誤的,那是決定不許可的。所以「依法不依人」。   「依義不依語」。經典,五種翻譯不一樣,三種會集本也不一樣,看它經文的意思, 意思一樣,語言文字不一樣沒關係。古大德看到《無量壽經》五種原譯本,裡面有很大的 差別,這些本子都是從梵文本傳到中國來的。最明顯的願文,五個本子裡頭有二個本子四 十八願,有二個本子二十四願,有一個本子三十六願。這就是說明,翻譯決定不能翻成這 樣的,這太明顯了,而且是這部經裡頭最重要的經文。所以古大德說,釋迦牟尼佛當年在 世,講《無量壽經》至少講過三遍,這三遍都被記錄下來了,所以才有這樣的差別。那麼 會集就有必要了。會集不能加自己的意思,要把四十八願、二十四願、三十六願合起來看 ,有相同的、不相同的,重新,相同的三個本子取一個本子,另外兩個本子不取它;不相 同的,那個地方不相同再加上來,要做成一個完整的本子。要知道世尊當年講經,時間不 一樣,聽眾不一樣,處所不一樣,環境不一樣,所以他講經的時候就有差別。不是每句話 完全相同的,可是意思相同,這就是依義不依語,意思相同就可以,語言不同、翻譯文字 不同沒有關係,最重要的經的義理。   第三個教給我們「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什麼叫了義?能幫助我離開六道輪迴,幫助 我證果,這是了義,我學這個法門我能夠得到,這叫了義;我沒有辦法做到,對我就是不 了義所以了義、不了義因人而異,上上根人《華嚴》、《法華》是了義,下下根人一句 阿彌陀佛是了義,這就是了義沒有一定。我們自己心裡要有數,我用這個方法,我一定會 成就,這對我就是了義。第四個,「依智不依識」。智是我們今天講理智,識就是感情, 對人對事對物,對佛法的選擇,都要用理智,不要用感情。感情,他學這個,我要跟他學 ,他能成就,我不能成就,這就錯了。他學那個法門能成就,我學這個法門能成就,各人 都是了義。   四依法,釋迦牟尼佛滅度的時候告訴我們的。還有總的綱領,以誰為師?以戒為師, 以苦為師。修行人,無論在家出家,要持戒,要不怕苦。苦有什麼好處?出離的心強,不 想在這個世界上住,一心嚮往極樂世界。如果這個地方的環境太好,覺得還不錯,極樂世 界我還沒看見,捨不得離開這個地方,那就錯了。所以世尊在世為我們表法,一生沒有道 場,過游牧生活,而且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樹下只住一晚上,明天換一棵樹,不要以為 這棵樹很大、很陰涼,天天都到這來,你對這裡起了貪心,捨不得離開。所以戒律規定只 住一晚上,第二天一定要找別的地方去。這就教你什麼?沒有貪戀,真正叫人自在隨緣, 做出最好的典範。衣服只有三衣,在印度,印度屬於熱帶,三衣足夠了。晚上三衣可以當 被子蓋,有一個具,叫尼師壇,那個就是墊被,墊在下面的,這麼簡單。   印光大師是現代人,知道現代人的體力比不上從前人。佛陀在世都能夠露宿,在野外 過日子,那個身叫金剛不壞身。我們現在要學他,晚上到樹下去坐一晚上,第二天就加護 病房了。體力不許可,做不到,不能學。那怎麼辦?我年輕的時候想到住小帳篷。學校念 書的時候,童子軍有帳篷,那個小帳篷可以遮蔽風雨,還可以。常住,養成習慣,能適應 了,身體一定能健康,我們相信有三寶威神加持,問題是你有沒有真信,真正發願得佛力 加持。過這樣的生活,對這個世間沒有留戀,出離的心很強,念念都想往生極樂世界,這 個就是道心強,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念頭全沒有了。我們跟世間人走兩條路,他們 走六道輪迴,我們走西方極樂世界。   「實報莊嚴土。若憶佛念佛,歷歷分明,行住坐臥唯此一念,無第二念,不為貪瞋煩 惱諸念之所雜亂」,這事一心。「事上即得,理上未徹」,這是得念佛三昧,沒開悟。若於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於自本性忽然契合,了知能念所念唯是一心。不住有念,不落 無念」,這是什麼?這是從念佛三昧上開悟了,開悟是理一心。開悟必定通過事一心,事 一心就是念佛三昧,理一心是開悟,開悟就是見性。所以我看海賢法師的光碟,我的判斷 ,他具足念佛的條件就是老實、聽話、真幹。而且是真精進,從二十歲接受老師的教誨, 到一百一十二歲,九十二年不間斷,功夫一天一天的向上提升。念到功夫成片,三年他就 得到了,這是一般講法。三年能得功夫成片,他就能往生,還有壽命可以不要了,阿彌陀 佛為什麼不帶他往生?有能力往生就一定見佛,念佛三年,他有資格見佛,眾生有感,佛 就現形,感應道交。這個不是在佛那邊,在自己這邊,我想見就見到。你想見見不到是你 用妄心,用真心就見到。也不是純正,我們常講的真誠、清淨、恭敬,有這三個心就能見 到佛。那見不到呢?見不到,這三種心分數不夠,如果只有三十分不能感應,如果有七、 八十分肯定有感應。全操在自己,不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 ,完全是我們感,自自然然的應。   阿彌陀佛在哪裡?沒有離開我們,法身佛,法身彌陀是常寂光,遍一切處一切時,我 們都在他光中。就是我們的心真誠不夠、清淨不夠、恭敬不夠,所以沒有感,他就沒有應 ;如果有感,分數夠了,肯定就見佛。見佛的時候就面對面談話了,佛一定會告訴你,你 還有多久壽命,一定會講,等你壽命到的時候我來接引你,等於來給你授記,你曉得什麼 時候走。但是你如果要求我壽命不要了,馬上就帶你走。帶你走一定留幾天,為什麼?提 升你的功德。就是你往生的時候,別人知道這念佛是真的不是假的,這就是功德。你讓很 多人生起信心,你讓很多人發願求生淨土,這是功德;如果當時帶你走,這個功德你就沒 辦法得到了。佛慈悲,通常會給你三、四天,讓你去宣揚。尤其你沒有生病,身體好好的 ,怎麼說走就走,哪有這種事情?到時候真讓你看到,這才佩服,這才知道不是假的。   更進一步就開悟了,根性利的,根性利鈍與識字不識字、有沒有學經教沒有關係,這 一點要知道。海賢老和尚沒讀過書,不認識字,他能夠老實念佛,我們這經上所講的,理 事他全做到了。所以我們的判斷是三年,二十歲到二十三歲得功夫成片;再三年得一心不 亂,事一心;再三年,換句話說,他應該三十到四十之間,他就念到理一心不亂,理一心 不亂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要生在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他可以示現佛身而為眾生說法 ,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他要是活在中國隋唐朝代,他可以以祖師的身分出現,那個時候 中國佛教是最盛的一個時代。今天佛教衰微,社會大眾都認為是迷信,所以他示現一個老 實念佛。一生什麼身分?農夫的身分,種田的。也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表演 大乘佛法理事相應、理事不二,演出三福六和,演出三學六波羅蜜,演出普賢十大願王。 最後拿著書照相,那是演出六和敬。世出世法和為貴,家和萬事興,不和就要崩潰,同歸 於盡,必須要和睦。最後表法勸導僧團、勸導社會、勸導國家統統要和。人民和睦,國家 興旺,長治久安;家庭和睦,這個家一定興旺;公司行號,老闆與員工和睦,這個企業一 定成長、一定興旺;世界各國、各族群、各宗教和睦,天下太平,地球上出現盛世。你細 細觀察這個老人,他表這些法。他說他什麼都知道,我相信,大徹大悟哪有不知道的!所 以他的心清淨,不住有念,不落無念,佛號不間斷,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 他到這個境界。   「如《疏鈔》云:若言其有,則能念之心,本體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若言其 無,則能念之心,靈靈不昧;所念之佛,歷歷分明。」我們今天用海賢老和尚所表現的這 個境界,跟經上相應。「無念而念,念而無念;言思路絕,不可名狀」。這就是不可思議 ,我們無法想像,我們也沒有辦法能說得出來。「唯是一心,清淨本然之體」,自性的理 體他見到了,「更有何法而得雜亂,是名理一心;屬慧門攝,兼得定故」一定有定,定 才開智慧。「念佛若達理一心」,這個時候「破一分無明」,就是起心動念沒有了。起心 動念一般人做不到,這個境界見到了,見到什麼?微細的念頭。用什麼見到?定功,甚深 的禪定見到,大乘經教上常說的八地以上,也就是我們經題上清淨、平等、覺。覺是大徹 大悟,不是一般的覺,八地以上的覺,他見到阿賴耶的三細相。我們用現在科學的話來說 ,阿賴耶的業相、轉相、境界相,科學家稱這三個,業相是能量,轉相是信息,科學叫信 息,境界相是物質現象。這三種現象科學家看到了,在八地菩薩也見到,比科學家講得更 清楚、更明白,破無明才能見到。「生實報莊嚴土,同時分證常寂光淨土」,沒有完全證 得常寂光,所以是分證。分有少分、有多分,這就是我們常講的,常寂光淨土裡面,四十 一位法身大士都住在常寂光,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我常常講的常寂光習氣 沒斷,無始無明,無明斷了,無明習氣沒斷。習氣很難斷,沒有方法斷,必須長時間它自 自然然就消失了。要多長時間?三個阿僧祇劫,這是佛在大乘經上說的。我們相信,在極 樂世界一定不需要這麼長的時間,大幅度的把時間縮短了。所以他從分證常寂光,最後他 契入常寂光,契入常寂光就是證得妙覺果位,圓滿成佛。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 地。 == 南無阿彌陀佛。 -- 印光大師開示:無論在家出家,必須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 ,成人之美。靜坐常思己過,閑談不論人非。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 ,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或小聲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若或妄念一起,當下 就要教他消滅。常生慚愧之心及懺悔心,縱有修持,總覺我工夫很淺,不自矜夸。只管自 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果能 依我所說修行。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03.67.219.248 ※ 文章網址: http://www.ptt.cc/bbs/Buddhism/M.1402595053.A.3EE.html
dansha:南無阿彌陀佛 06/13 03:13
dakudai:阿彌陀佛! 06/13 09:01
Anor:南無阿彌陀佛!南無淨空老法師! 06/13 0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