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續:「佛」)   智,「又云智者」,佛也翻作智,翻成覺,覺是它起作用,智是覺的體,覺是智起的 作用。所以它又翻為智者,智就是覺的意思。「智無不知,所謂得一切種智」。這個智慧 是自性本具的,這個智慧現前,叫得一切種智。一切種智裡頭有二個意思,一個是一切智 ,一個是種智。一切智,知法總相,總是什麼?總是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這個叫一切智,阿羅漢證得了,所以他能放下。種智,種智是講現相,現相 太多了,無量無邊,叫種種。這種種現相怎麼來的?種種現相是怎麼回事情?對於這個東 西要是懂得了,這叫種智。所以,一切智是知一切法的本體,種智是知一切法的現相、作 用,無量無邊,全知道,沒有一樣不知道。這就叫覺滿的意思,滿是圓滿,他的智慧、他 的覺是圓滿的。   在本經,這個地方的佛字,「即指大恩慈父,本師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跟我們 是什麼關係?這裡說得很清楚,佛是我們的老師,老師上加個本,是根本的老師。佛教是 從他教出來的,他沒有開班教學的時候,世間沒有佛陀教育,佛陀教育從他開始,他是佛 陀教育裡面根本的老師,所以稱為本師。我們自己稱為弟子,弟子是學生,我們跟佛的關 係搞清楚了,師生關係。師生關係是什麼?教學,裡面有師生。我們跟阿彌陀佛也是稱本 師,西方極樂世界的本師。無量無邊諸佛,那是在無量無邊剎土裡面示現的那個剎土裡面 的本師,不能不搞清楚,這要錯了就錯到底了。   皈依三寶,皈依三寶什麼意思?拜老師,我們中國講拜老師,我願意跟你學習,請你 教導我,皈依是這個意思。皈是回歸,我以前在人生沒有方向、沒有目標,到處流浪,現 在我認定了釋迦牟尼佛做老師,我願意跟他學習,我有了目標、我有了方向,是這個意思 。老師教我們什麼?老師教我們三個原則,叫三寶,寶無比珍貴,他傳授給我們,教我們 學習,這個三寶叫佛寶、法寶、僧寶。佛法僧寶要取它的意思,什麼是佛寶?自性裡頭本 具的智慧是佛寶;什麼是法寶?自性裡頭本具的德能是法寶;什麼是僧寶?自性本具的清 淨平等是僧寶。我們跟佛學什麼?就學這三樣東西,這三樣東西在自性裡頭,開發我們自 性裡面的三寶,智慧、德能、相好,清淨是相好,三寶的意思。佛是自性覺,自性智慧, 法是自性德、自性能,自性裡頭本有的道德、本有的能量,現在講正能量,自性本有的清 淨平等心。這是佛陀教育裡頭三大綱領,學什麼?就學這三樣,學智慧、學能量、學相好 ,相好就是幸福。方東美先生所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就是清淨,清淨平等是最高的 享受。   佛門裡面供奉的佛菩薩的像很多,這些佛像就是教具,教學的工具,讓我們看到了, 知道我們學什麼。看到佛就想到自性覺,看到法就想到自性正,正能量,看到出家人想到 自性淨,這三個都是表法的,讓我們時時刻刻看到它,不要忘記自性三寶。自性三寶從哪 裡下手?從戒律下手,你看,三皈完了之後,落實在五戒十善。五戒十善沒有做到,你沒 有學佛,你是假的,你不是真的。拜了老師沒有跟老師學習,老師給我們的我們完全置之 於外面,一樣也沒用上。這樣的皈依是欺騙,欺騙佛菩薩、欺騙眾生、欺騙自己,這個罪 就重了。因為你欺騙佛菩薩、欺騙自己,讓外面人看到,你這個佛弟子是這樣的行持,對 佛教產生懷疑,對佛教信心喪失掉,遠離佛教,不要再學這個東西,這個東西不是好東西 。把別人的慧命斷絕了,這個罪過是什麼?無間地獄。   我們在此地把這個佛字講清楚、講明白了,果然能夠依教奉行,你要是遇到淨土法門 ,你這一生決定成佛去了,功德殊勝不可思議。習氣再重,迷得再深,如果真正遇到善知 識,他一口氣還沒有斷,都還來得及。有緣人是他信得過的人,這叫有緣;功夫再好,智 慧德能再高,他不相信,那一點辦法都沒有。一定要遇到他自己心裡面最相信、最佩服的 這個人,才管用。我年輕時候就這樣,一生最佩服的就一個人,方東美先生,其他的人我 不相信,我對你沒有十足的信心,跟你學就得不到東西。方先生縱然不如你,但是我對他 有十足的信心,他的東西我能接受,我不懷疑、我相信,這才能有成就。什麼叫善知識? 是你自己對他有十足信心,這個人就是你的善知識。不是攀比外面的,是學生內心的問題 ,它不在外。我對他沒有信心就遠離他,在他面前時間愈長愈浪費自己時間,學不到東西 。所以求學有求學的條件、有求學的方法,都離不開那個信字,離開信字無有一法可得。   所以這個地方的佛字,本師釋迦牟尼佛,我們經過方東美先生的介紹,對釋迦牟尼佛 產生信心,沒有這個人介紹,我們對釋迦牟尼佛沒有信心。這一生所得到的利益,念念不 忘老師的恩德,不是老師給我講清楚、講明白,我怎麼會相信?怎麼會有這一生這麼多年 來,無論在什麼環境,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不是往下降?統統是 從老師那裡得來的。人不能忘本,從父母那裡得來的。父母沒教,身體得自於父母,沒有 父母就沒有我這個身,身是更深的一個根,用這個身接受老師的教誨。恩人是兩個,兩個 是同等的恩人,一個父母、一個老師。我們這一生能成就、能解脫、能放下、能往生極樂 世界,這個恩人可不能忘記;忘恩負義,修得再好,不能往生,不能不知道(5)處成就:耆闍崛山勝餘諸山,佛在於此說,顯此法最勝   下面這一段,「處成就」,就是這部經在什麼地方講的,這個有記載。   【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   這是處成就。「王舍城古有二說,一曰上茅城(或作上第城)」,這是舊城,「一曰 寒林城」,這是新城,「兩說不一」,兩種說法都有,到底是哪一種,那要考據了。「今 據《智度論》中曰:佛涅槃後,阿闍世王,以人民轉少故,捨王舍大城,其邊更作小城」 。這是經典上有記載的,阿闍世王他的都城原來是大城,就是舊城,因為人民少了,捨棄 這個大城,更做一個小城。聚集人眾,便於防守,這是在戰爭的時候一種手段。這些地名 ,在這一段註解裡頭,地名很多,在我們參考資料裡頭都蒐集了一些,便於同學們自己做 參考,我們不必一一細說,耽誤時間。   「《甄解》云」,這是日本淨宗祖師所作的《無量壽經》註解,「本王舍城者,上第 舊城也,更作小城者,寒林新城也」。此既是佛滅度之後,阿闍王建造的小城,換句話說 ,佛當年講經一定是在舊城,那時候沒有新城,新城是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建的,這就是 證明釋迦牟尼佛是在舊城講的。《甄解》這裡說得好,「此既佛滅後」,這就是新城,闍王築之,佛何住後城乎?」這不可能在後城,「今正佛所住處,明知上第城也。此說可 證,佛說此經是在舊城」。   「《慈恩傳》云」,慈恩寺是玄奘大師的道場,窺基是玄奘大師的學生,非常有成就 的學生,「王舍舊城,處摩揭陀國中,古昔君王多住其內。其城又生好香茅,故舉為稱」 。有稱為上茅城,就是它這裡有香茅,在這個地方出產品質非常好的香茅。「又日《望西 疏》曰:若依宗家,應是上茅」,這個宗家就是善導大師,如果是依善導大師所說的,是 指上茅城。望西師的意思,亦謂經中之王舍城就是上茅舊城。「此說可信,故不引異說」 ,其他還有種種說法的就不必了。以上所舉的《智度論》、《甄解》、《慈恩傳》所說的 可以相信,相信就不必再去找異端了。   下面,「《法華論》云:如王舍城勝餘一切城舍故,顯此法門最勝義」。這說的地方 ,佛為什麼在王舍城說這部經?在當時,佛講經當時,王舍城是印度十六大城市之一,現 在講大都會,大城市,文化水平高,物產資源豐富,有高度的文化,又是一個經濟非常發 達的大城。在這個地區應當要說大乘經,應當要說最殊勝的經典,在最殊勝的地方講的, 所謂時節因緣,都有表法的意思在裡頭。這個第二段就講到了,《法華論》云,如王舍城 勝餘一切城舍故,在當時印度所有大城裡面,王舍城是第一。這個第一裡頭最重要的,文 化水平高。不像現在,現在是把經濟貿易擺在第一,古時候勝、第一,都是講文化水平。 佛在這裡講經教學,這不是普通地方。「五天竺」,天竺是印度,印度分為五個區域,東 南西北中,全印度「有十六大城,而王舍城最大」,十六大城裡頭王舍城最大。「故在此 城說經,以表此經之最勝」。   「《大寶積經論》云:問云:何故此法唯王舍城說,非餘城廓?」為什麼不在其他的 城市,要在王舍城講?「答曰:釋此法門法王住處故。喻如王舍,王所止住,故名王舍」 ,叫王舍城。這解釋這個法門是法王住處,這是第一,不是第二。比喻就好像皇宮,王舍 是皇宮,王所止住,國王住在這裡,叫王舍。「此法門亦復如是,法王住處」,今天佛住 在此地。「釋成此義故」,解釋成這個意思,「說住王舍城」,這個經上講的在王舍城就 是住在王舍城。此經經中之王,取這個意思,確確實實是釋迦如來出現在世間度眾生成佛 道的第一經,所以必須是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來講。佛住在什麼地方、講的哪些經都有用 意的,而且用意很深。人家問,釋迦牟尼佛講的,在哪裡講的?在王舍城。只要看到王舍 城三個字,這個經就不是普通的經,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裡頭最殊勝的經教。   下面,王舍城什麼地方?『耆闍崛山』「是王舍城外五山之一」,王舍城外面有五 座山,其中之一。「《淨影疏》曰:耆闍山,此翻名靈鷲山也。」《法華經》也在這裡講 的,叫靈山一會,靈山就是耆闍崛山。「此山多有靈仙居住,故名為靈」,這個山上有仙 人居住在這裡,我們講神仙居住這裡,所以叫靈。「亦有鷲居止此山」,所以叫靈鷲。鷲 是老鷹,屬於鷹一類的大鳥。「又此山頂似鷲頭」,這個山頂像老鷹的頭一樣,「又名鷲 頭山」。《西域記》是玄奘大師遊記,他到印度去取經,旅途當中的見聞,他寫了一本書 介紹他所見所聞,王舍城他到過,靈鷲山他也上去看過。這個裡頭記載說,「北山之陽, 孤標特起。既棲鷲鳥,又類高臺,空翠相映,濃淡分色。如來御世垂五十年,多居此山, 廣說妙法」。這是玄奘大師記的筆記裡寫的,這個山在王舍城的北面,所記載的跟經典上 所說的都相同。   釋迦牟尼佛在這個世間,御世就是住世,四十九年,我們中國人講虛歲,虛歲就是五 十年。釋迦牟尼佛滅度,中國人講八十歲,外國人講的是七十九歲,七十九歲過世就是四 十九年,八十歲過世那就是五十年。這是佛講經教學,佛在世講經教學五十年,在這個山 上講得很多,而且都是很重要的大經。最著名的《法華經》,一乘圓教,會三歸一,在這 個山上,釋迦牟尼佛把他一生說法做總結,總結就是《法華》。《法華經》上佛才說出, 他老人家一生教學,「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過去所講的都是方便說 ,說阿含、說方等、說般若,都是方便法,最後,會三乘歸一乘。為什麼要說三乘?因為 一乘太深了,不是一般人能理解。所以教學從小學、中學、大學,最後到研究所,研究所 是真正要教你的,他的教學是順這個順序來的。法華會上迴小向大,那些小乘統統發菩提 心,都入了菩薩的行列,世尊教學的本懷這才圓滿。   下面舉《智度論》裡頭說的,「《智度論》曰:耆山於五山中最勝故」,王舍城外有 五座山,這個山最殊勝,他說出五種。第一種,「此山精舍,近城而難上」。佛所住的地 方最重視的就是這個問題,離城市不能太遠,太遠乞食不方便。雖近城難上,難上什麼? 一般人不願意去,出家人在那邊就落得清淨,雜人不來。「近城故乞食不疲」,托缽容易 ,「難上故雜人不來。故多住此不在餘處」,出家人都願意住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寂靜 。第二,「耆山福德吉處」,這是個很吉祥的地方,福地。為什麼?「諸聖人喜住處。佛 為諸聖主故多住」。釋迦牟尼佛一生到處流浪,但是在這個山上住的時間最長。這是福地 ,福地福人居,釋迦牟尼佛福德最大。   第三,「耆闍山是三世諸佛住處故」,這就是久遠劫以前,諸佛如來在這個地區度化 眾生,都曾經在這個山上住過。古佛住世教化的道場,這是從歷史上來說。第四,「是中 清淨,有福德閑靜故」。這個地方我們看到福德,什麼叫福德?閑靜是福德,人住在這個 地方修心養性,遠離煩惱,身心自在,福壽綿長,真正是福德寶地。所以,「一切諸佛行 處,十方諸菩薩讚歎恭敬,八部大力眾神所守護、恭敬供養處故。諸大乘經多在此山說」 。不是大福德之處所,怎麼能感動佛在那個地方長住,為菩薩大眾說成佛的大法?《華嚴 》、《法華》都叫一乘,一乘就是成佛的理論跟方法,都在這個地方講。   《法華論》裡面也說,「耆闍崛山勝餘諸山」,其他山比不上這個山,「佛在於此說 ,顯此法最勝」。故本經就在此山說。講經的處所,這個處所不是最勝的福地,佛在這個 地方不說第一殊勝的經典。佛說一切經,地點要選擇,在什麼時候、在什麼處所、為什麼 人說,這都是說法的緣,緣不具足佛不說,一定是眾緣具足,法會才能成就,場地很重要 。   世尊當年教化的地區是五印度,那個時候沒有交通工具,交通工具只是車、帆船,旅 行是靠步行、騎馬,是那個時代,沒有現在交通這麼便捷。唐朝時候,從中國走到印度, 海路是靠帆船,風力,一定要遇到季候風,風的方向不對就不能走,一定要順風,陸地上 馬車。釋迦牟尼佛沒有乘過馬車,出家之後完全是行腳,出家人生活簡單,三衣一缽,除 這個之外什麼都沒有。世尊在世一生講經教學沒有書本,也沒有講經的筆記。所以經藏從 哪裡來的?佛滅度之後,阿難尊者跟五百大阿羅漢他們發心結集的,把釋迦牟尼佛當年所 說的,請阿難,阿難記憶力最好,重複講一遍,五百阿羅漢作證。這樣用文字寫下來,留 傳給後世,所以佛滅度之後,經典才出現。   佛陀在世,佛的旅行很輕鬆,不帶行李,就三衣一缽,非常輕便,晚上樹下一宿,白 天日中一食。出家人為世間人表法的,表什麼?萬緣放下,於人無爭,於世無求,得大自 在。世間人過得很辛苦,為什麼?求索的太多了,什麼都想據有,什麼都希求,希求的心 太重了。所以生活過得苦,有求不得苦。因為,求就不免競爭,競爭提升就是鬥爭,鬥爭 提升就是戰爭。佛希望世界和平,佛希望人民安樂,希望這個世界上永遠沒有戰爭。出家 人給社會大眾表演這個,表法。   釋迦族被琉璃王滅了,釋迦牟尼佛勸導大家逃難,這一族遷移。佛為什麼不救他?佛 知道因果。為什麼會有這個戰爭?為什麼有這麼一場災難?是因為過去世中釋迦族是一群 漁夫,打魚的,琉璃王他前世就是那個魚塘裡頭的魚,魚也有領導。他們打魚,把這個池 塘水放乾,把魚一網打盡,人家怨恨在心。你滅了牠的族,現在這一世到人間來了,又遇 到了,他要把你這一族滅掉。這個事佛也沒辦法化解,佛只能勸族人逃難,翻過喜馬拉雅 山,就是西藏。所以釋迦族的後裔那個時候逃到後藏之後,就再沒有回去,在後藏就落腳 了,變成西藏人。這是章嘉大師告訴我的。所以佛教整個都到中國來,連釋迦族當年逃難 逃到西藏沒回去。   說明人在世間,與一切眾生不能結冤仇。這不是跟人結冤仇,魚,要吃牠,會惹這麼 大的災難,釋迦牟尼佛都束手無策,因果多麼可怕。我們得罪人,跟人結怨,有意無意, 輕而易舉,怨恨結下去,那個人懷恨在心,念念不忘,以後麻煩大了。這些事實就在面前 ,稍稍留意你都能看到。真正學佛的人不敢,真正學佛的人寧願受委屈,修忍辱波羅蜜, 絕不敢怨恨一個人,怨恨一個人會招來無盡的麻煩。不要自以為聰明,那真是愚痴到極處 ,才跟人家結怨,真正有智慧的人決定不幹這個事情。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 == 南無阿彌陀佛。 -- 每一念都不是偶然的,每一句話、一件事情,也都不是偶然的。 都是我們自身習氣和修為的展現。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03.67.219.201 ※ 文章網址: http://www.ptt.cc/bbs/Buddhism/M.1409076287.A.208.html
dakudai: 阿彌陀佛! 08/27 10:00
cutekid: 讀經報到(Y) 08/27 13:54
s8402019: 南無阿彌陀佛 08/27 15:07
AaronEckhar: 阿彌陀佛 08/28 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