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43集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 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 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二百一十六頁,倒數第三行,我們看註解:   「二教。以上判教雖有不同,但頓漸二教,諸家同攝」。判教的這個幾家,對於頓漸 大家都承認,都認為世尊的教學有這兩種存在。頓是頓超,對上上根人;漸,上中下三根 都算是漸次提升。這個漸裡面層次不等,它是逐漸向上提升;頓是指頓悟,沒有階級,真 的像古人所說一聞千悟,一下他就徹底了,就明心見性,這就是上上根人。「天臺、賢首 兩家,亦皆以漸頓而分四教、五教」,四教裡頭有頓,五教裡頭也有頓。「《五教章》云 ,賢首的,「或分為二,所謂漸頓。以始終二教」,這是大乘,大乘始教一直到大乘終 教,這都是屬於漸,「所有解行,並在言說,階位次第,因果相乘,從微至著,通名為漸 ,這是漸次向上提升的。頓教是「言說頓絕,理性頓顯,解行頓成,一念不生即是佛」沒有階級的,這個叫頓教。   宗門裡面屬於頓教,它沒有漸教。但是頓教裡頭,確實是頓悟、頓修、頓證,也有人 二、三十歲的時候,不定是什麼個緣分遇到了,他就開悟。惠能大師給我們表演的,這第 一個,第二個表演的惠明。能大師逃難的時候,他們分頭去找,惠明找到了。惠明在五祖 會下沒有開悟,迷惑顛倒,怎麼會在追趕六祖的時候,在路上碰到豁然就開悟?像這種, 種種他們頓悟的不同,不一樣的,我們要理解,但全是真的,全是頓悟。第三個,無盡藏 比丘尼,也是六祖在逃難當中遇到的。這個受持《涅槃經》,她在讀經,能大師在旁邊聽 到,等她念完之後,惠能跟她見面,把剛才聽到的這段經文裡面的意思講給她聽。她聽了 非常歡喜,捧著經本來請教,他說我不認識字。不認識字怎麼會講得這麼好?這跟認識字 不認識字沒關係。那個也是頓悟的。可見得頓悟的人在沒有開悟之前也是迷惑顛倒。這大 家都有例子在,突然遇到緣,不定什麼緣,每個人的緣不一樣,豁然開悟。但是這個頓悟 的基礎不能說沒有,不是偶然的。也就跟淨宗往生一樣,大乘經佛說得很多,都是過去生 中供養無量諸佛如來,這一生當中又遇到,冥冥當中得到諸佛如來的加持,你真正能信, 真正發願,老實念佛,真求生淨土。   學淨土的人,有人一遇到這個緣他就相信,他就不懷疑,有些人要經相當長的時間調 教,慢慢明白、接受了。每個人都不一樣,緣不相同。我在接受淨土是最困難的,用了三 十多年時間。還是從學習《華嚴經》真正提醒了我,看到文殊、普賢,我們心目當中最仰 慕、最佩服的菩薩們,他們修淨土成就。再從《彌陀經要解》裡面,初讀《要解》沒看出 來,沒在意,以後講《彌陀經要解》,看了很多遍才真正看出來,釋迦牟尼佛也是念佛成 佛的。《彌陀經》天天念,沒有注意到這句經文,到蕅益大師提醒,這回頭一想果然沒錯 ,才知道菩薩成佛,不知道有多少最後都是念佛成佛,這才知道這個法門的殊勝,這個法 門不可思議。   頓,言說頓絕。佛門有兩句話,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就是這一句的意思。言 說頓絕,在這個時候豁然理性頓顯,這就是明心見性,所謂剎那之間。我們現在講一念有 一點概念了,知道這是二千一百兆分之一秒,這叫一念。這一念理性頓顯,豁然開悟,這 一開悟什麼都知道,解行頓成。這兩句話很重要,說完整的,「言說頓絕,理性頓顯,解 行頓成,一念不生」,這就成佛了,這叫頓。   「我國隋代慧遠師」,跟東晉廬山慧遠大師名字完全相同,這是隋代的,佛門裡面歷 史上稱他作小慧遠,淨宗初祖稱大慧遠,這是小慧遠,名字完全相同。他有《無量壽經義 疏》,就是《無量壽經》的註解,淨影是他住的寺廟,叫淨影寺,所以通常我們也看到淨 影大師,就是小慧遠。他在註解,「判本經曰:今此經者」,此經就是《無量壽經》,二藏之中,菩薩藏收。為根熟人頓教法輪」,淨宗是頓教。為什麼?「云何知頓」,怎麼 知道它是頓教?「此經正為凡夫人中,厭畏生死,求正定者,教令發心,生於淨土。不從 小大,故知是頓。」他不必經過小乘、大乘這些次第,一生就往生了,而且往生真快。你 看《淨土聖賢錄》、《往生傳》,再觀察我們現前,你認識的、聽到的念佛往生的同修, 你細心去觀察,總不出三年。   我早年在台北法華寺講經,有一個老朋友,出家人,德融法師,他年齡跟我差不多, 很早就往生了,大概在四、五十歲的時候就往生了。他就問過我,他說他對淨土往生懷疑 。我說你什麼地方懷疑?他說他讀《淨土聖賢錄》、讀《往生傳》,怎麼那麼多人都是三 年往生,是不是三年壽命就到了?所以他懷疑。我說這個問題,決定不是他剛好三年壽命 就到了,或者有可能,少數,哪有那麼多?這麼多人念佛三年往生,這個不合乎邏輯,應 該是什麼情形?他只要念到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每個人都能念到的。功夫成片是什麼?沒 有雜念、沒有妄想了,一天到晚二十四小時,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其他 的都打掃乾淨了,這叫功夫成片。沒有得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是煩惱斷了。這是一心專注 在佛號上,在想極樂世界上,把其他的念頭暫時終止,壓下去了,是這麼一個狀況。這是 每個人都能做得到,三年時間足夠了,真正放下萬緣夠了,還有壽命不要了,佛就會帶你 走。這才能講得通,才能講得圓。機會難得,一遇到阿彌陀佛趕緊抓住。還有十年壽命, 還有二十年壽命,這十年、二十年你能保住嗎?你能忍受得了嗎?遇到障緣不能忍受不就 墮落了嗎?所以我們常講福至心靈,見到阿彌陀佛大福報,我見到趕緊把機會抓住,我現 在就走,再長的壽命不要了。不要說這麼苦的生活,縱使榮華富貴我也不要了,到極樂世 界要緊。   所以經裡面這個介紹,《無量壽經》就是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一定要非常熟悉。為什 麼?你對它才真的產生嚮往,恨不得我馬上就去,有這樣的熱愛極樂世界,熱愛阿彌陀佛 。所以功夫成片就行,就能感動佛來現身,來送消息給你,或者是夢中見到的,或者是定 中見到的。即使夢中見到的,那個夢你醒過來你感覺得是似夢非夢,跟普通夢境完全不一 樣,普通的夢境迷惑、模糊,這個境界清楚,就跟我們清醒狀況一樣,清楚,不模糊。所 以有這個機會一定抓住。阿彌陀佛真的很好講話,很好商量,他真帶你去。除非有特別的 使命,那就像海賢老和尚,叫他表法。佛對他了解,無論順境、逆境他不會感染,不會受 影響,才能做得到。煩惱習氣很濃厚的,敵不過外面這些境界誘惑,佛不會叫你表法。你 念到這種程度,往生的條件具足了,他會帶你去。你看,不是從初果、二果、三果、四果 ,小乘,不是從大乘初信、二信、三信,不是這樣向上提升的,一生就成就了,這是頓教淨宗就是頓教。   「明大佑法師判小本」,小本是《阿彌陀經》,大本、小本宗旨完全相同,他判《無 量壽經》,他有《無量壽經》註解,「漸頓分之,此屬頓教」,大佑師也肯定《阿彌陀經 》是屬於頓教。「我國諸師判本經大小二本」,大本《無量壽經》,小本《阿彌陀經》, 「多同此說」,這個是古來大德他們都承認。「故知本經在頓漸二教中,為頓教所攝。」 具足信願持名,這就是淨宗頓教的根性,他在這一生當中緣具足了,必定成就。   再看下面這一段,「若依五教」,前面是講天台四教,賢首的五教叫華嚴宗,天台是 法華,法華宗,這華嚴宗。「古今中外淨宗大德,莫不以本經實屬圓教也。蕅益指出,天 台純圓,賢首全圓」,法華純圓,華嚴全圓,「其祕髓與奧藏,皆不出此大經之外。」這 個大經是《無量壽經》。   我們再看下面念老的註解,「以上乃就頓漸二教而判。若依賢首小、始、終、頓、圓 五教,以判本經教相」,賢首立五教,「古今中外淨宗諸大德,雖因機緣不同」,機是根 性,每個人的根機不相同,每個人的緣分也不相同,所以諸家判教也不完全相同,「而稍 異其辭,而其實旨」,真實的旨趣、宗旨,「莫不以本經不但實屬圓頓教」,實是真實, 在五教裡頭它屬於圓教,它屬於頓教,不但真正是屬於圓頓,「且為頓中之頓,圓中之圓 也。」頓中、圓中都達到究竟圓滿,換句話說,在所有一切經教裡頭,再也找不出跟這個 經相同的純頓、純圓,再找不到了。那我們就曉得,世尊留下來的經教,這一部《大藏經 》,我們在這一部《大藏經》裡頭挑選一部,挑什麼?如果不是選《阿彌陀經》,決定就 是選《無量壽經》。煩惱障重的人選《阿彌陀經》,所知障重的人選《無量壽經》,這就 是根性不一樣。煩惱重著重在定,定能幫助你斷煩惱,《彌陀經》簡單,能幫助你證得念 佛三昧。所知障重的人,那就得打破砂鍋問到底,非得搞清楚、搞明白,我才會相信,不 清楚、不明白,這信很難生,這個經講得透徹、講得明瞭,尤其是黃念祖老居士的集註, 破我們的所知障。所知障破了智慧現前,煩惱障破了一心不亂現前。所以這個經頓中之頓 、圓中之圓。   「清代彭二林」,就是彭際清居士,「於《起信論》中」,這個《起信論》不是《大 乘起信論》,是《無量壽經起信論》,是彭際清居士著作的,就是《無量壽經》的註解, 他「判本經曰:無量壽經者,如來稱性之圓教」,這是他說的。「日釋道隱於《無量壽經 甄解》」,《甄解》是道隱的著作,「直判本經為本願一乘、頓極頓速、圓融圓滿之教」 。《甄解》在日本影響很大。日本人對《無量壽經》真下了功夫,他們選的原譯本統統選 的康僧鎧的本子,沒有去參考其他的本子,都是學這個版本。我們能想像得到,這些日本 的法師,在隋唐時代都是在中國留學,親近善導大師。日本淨宗這些祖師,幾個派別不同 ,有好幾個派別,祖師是一個,都是善導的學生。所以「彼土大德」,就是日本淨宗這些 法師多用這個說法,就是《無量壽經》頓極頓速、圓融圓滿。   「《大經釋》曰:天臺、真言雖皆名頓教」,天台是法華,真言是密宗,《華嚴》、 《法華》都是屬於圓頓大教,「然彼許斷惑證理」,《華嚴》、《法華》都有這個說法, 都說斷煩惱證菩提有階級的,只要有階級就叫漸教,就不是頓教,頓教沒有階級的。《華 嚴》有階級,把菩薩修學,從十信到等覺五十一個階級,像五十一層樓,一步一步向上升 ,所以它還是屬於漸的意思;也有頓,有徹悟的,那個少,漸次往上提升的多。天台也不 例外,天台的別教,三賢還沒有出十法界,初地才出十法界,出十法界生實報土,稱為法 身菩薩,所以還是有漸教的意思在。   這說,「明未斷惑凡夫,直出過三界者,偏是此教」。沒有斷煩惱的凡夫,六道凡夫 ,直捷超出,超出什麼?三界,三界就是六道輪迴。你看小乘出六道輪迴多難!小乘證得 須陀洹初果,他還要繼續努力修行,天上人間七次往來。人間壽命短,天上壽命長。在六 道裡面不能出六道,人間壽命到了他生到天上繼續修,天上壽命到了又到人間來。他不會 墮三惡道,保證不墮三惡道,天上人間只有七次,他就超越六道輪迴了。他會經歷三界, 欲界六層天,色界十八層天,根利的阿羅漢在四禪天就超越了,根鈍的還要通過四空天才 能出去。所以我們想想,這個時間多長。出了六道輪迴還沒見性,往生到十法界裡頭的聲 聞法界,再向上提升緣覺法界、菩薩法界、佛法界。在佛法界裡面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 身,超越十法界,往生到實報莊嚴土。凡是走這條路的,釋迦牟尼佛娑婆世界的實報莊嚴 土,就是華藏世界,要多長的時間?論劫算!這個我們一定要知道,這是漸教。沒有斷惑 的凡夫,直捷超過三界,偏是此教,「故此教為頓中之頓」。這個教,我們在《往生傳》 裡面看到的,《淨土聖賢錄》裡面看到的,三年。三年不能往生的,你對這個世間有留戀 ,你不肯去;如果對這個世間毫無留戀,決定得生。   我們在底下二樓,結緣法寶裡頭有一份資料,一個小女孩十歲往生,她念佛三年。孩 子七歲,聽她爸爸念經,問她爸爸念的什麼經?念的《阿彌陀經》。什麼叫《阿彌陀經》 ?小孩會問。爸爸就把極樂世界簡單介紹給她。她聽了之後很歡喜,她說:爸爸,有這麼 好的世界,你能不能帶我去看看?她爸爸告訴她:我沒有這個能力。那什麼人有能力?阿 彌陀佛,妳真想去,妳念阿彌陀佛。這小朋友就真幹,念了三年。突然有一天告訴她爸爸 ,她見到阿彌陀佛了,阿彌陀佛告訴她,要接她到極樂世界去,要求她爸爸,把他們親戚 朋友召集來送她往生。她爸爸就真這麼做了。有些親戚朋友,孩子說的話你怎麼能相信? 有些人說我們看看,看看小朋友說的話。真往生了,說得一點不錯。我們相信,三年時間 ,念茲在茲,天天嚮往極樂世界,天天想到阿彌陀佛,她怎麼不往生?我們念了一輩子佛 不能往生,就是心裡有雜念、有妄想,有許多這個地方的情執糾纏,產生了障礙。所以真 正要往生,這些障礙完全排除。   所以我就相信,來佛寺的海賢老和尚,二十歲出家,出家那一天,師父就傳他這一句 阿彌陀佛,囑咐他一直念下去。這個人是個老實人,老實、聽話、真幹他具備了,真誠、 清淨、恭敬他也具備了,有這樣的條件,三年能不成就嗎?肯定有非常好的成就。換句話 說,三年一定感得佛現身教他。他繼續再念三年,我就相信他得事一心不亂,再三年得理 一心不亂,理一心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真是圓頓大法。我的估計,他得到理一心應 該在三十到四十歲這個階段,他就得到了,往後這幾十年完全是表法,做榜樣給我們看。 特別是最後一次表法,對今天這個社會念佛同修現身作證,證明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沒 有錯誤,證明黃念祖老居士的集解是第一解,老居士會集的經本是第一經。我們這十幾年 沒有走錯路,雖然外面反對的很多,批評的很多,甚至於毀謗的,我們不要懷疑。老法師 九十二年就這一句佛號,成無上道。你要問我,老和尚往生極樂世界什麼品位?我可以直 接告訴你,上輩上生,是真的,不是假的。上輩上生顯示這個法門圓頓到極處。   我們再往下面看,「又日溪師云:聖道諸教,理是圓融」,益,益是利益,「益是隔 偏,以其頓機難得也。是以教雖圓頓,望機自成漸。淨土言圓頓者,於圓滿速疾利益。」 下面黃念老有註解,「蓋指其它聖教」,譬如《法華》、《華嚴》,「雖具圓融之理,但 眾生根機粗淺,莫明其旨」,學這些經教的人很多,得不到真正利益。《華嚴經》上說得 很清楚,真正當機的人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才有能力參加華嚴法會。華嚴法會是佛 在定中開的,沒有這個功夫的人見不到。《華嚴》有十種機,最後有一種大心凡夫,可以 參與這個法會。雖然大心凡夫,一生能不能證到圓滿?不是究竟圓滿,就是證得法身,很 難!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這些地方我們要特別注意。「是故法雖圓頓,但以行人機淺, 頓法成漸,圓法成偏」。這講的華嚴、法華,中國大乘兩個最大的宗派。古人都這麼難了 ,那近代人就不必說了。   古代人我們沒見過,我們見過現代的人,老一代的人。我們初學二十幾歲,看到這些 老法師,六七十歲的、七八十歲的,他們的德行我們比不上,非常明顯的看,他們的心清 淨,真的妄念少、雜念少,知道事情也少,清淨心生智慧,不生煩惱。我們跟他們比,非 常明顯的看出我們心浮氣躁。他們無論遇到什麼事情,都好像如如不動,就憑這一點我們 就能想到。他們跟他們上面再一輩比,那比不上前輩,前輩的心比他們更清淨。愈往上去 愈清淨,環境誘惑少。我們在年輕的時代,可以說一直到二十歲,在中國大陸是一般的城 市,像上海、南京這些大都市那不必說,普通的都市裡頭,街上看不到廣告。現在這廣告 貼滿了,拐拐角角你都看到,彩色的,那個時代沒有,你說人心多清淨。現在這些媒體把 人都搞壞了,眼花繚亂,你那個心怎麼能靜得下來?單憑這一點我們就知道,古人有福報 ,環境好。古人要生到今天他也不行,他也早被淘汰掉了。我們這個時代要能成就,要能 修心養性到他那個程度,我們的功力就比他高。所以愈往後去,愈要功力高的人才會有成 就。心量要大,真正有慈悲心,為苦難眾生,不為自己,這種大心大願,能夠不受外面誘 惑,不受外頭干擾。稍稍有一點自己的名利心,沒有不受傷害的,那真叫一失足成千古恨 ,明明這一生可以到極樂世界作佛,很不幸又到三途去了,人天沒分。誰害你?財、色、 名、利,不出這個範圍,天天勾引你貪瞋痴慢疑,你就生活在貪瞋痴慢疑的環境裡,這還 得了!   所以法是圓頓法,沒錯,但是圓頓根性的人沒有了。我們過去學《華嚴》、學《法華 》的時候談到這個問題,法是圓頓沒錯,但是我們現在學的人,我們是小根器,我們學這 個法把這個法降低了,裡面深奧的東西我們體會不到,我們所體會很粗、很淺顯,完全是 自己的知見要怎樣才能夠得一點真實利益?祖師們常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我 們有幾分誠敬?對佛法、對經教、對老師,不但沒有誠敬心,還帶著批判,那就有罪了有恭敬心,不懂,還有好處,可以修福報。如果批判經典,這個罪很重,為什麼?你不相 信,也把別人的信心破壞了。斷別人法身慧命,這要背因果責任,這個道理不能不知道。 == 南無阿彌陀佛。 -- 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 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 ──《楞嚴經》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11.74.113.247 ※ 文章網址: http://www.ptt.cc/bbs/Buddhism/M.1405698919.A.BB3.html
dakudai:阿彌陀佛! 07/19 10:07
AnpingTW:南無阿彌陀佛!隨喜!讚歎淨空法師,感謝分享! 07/20 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