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續:【住深禪定。悉睹無量諸佛。】)   「《會疏》」說得好,「深定者,所住三昧微妙幽玄,非二乘(阿羅漢、辟支佛)及 初心(初發心的菩薩)所能為」,做不到,達不到這個境界。「唐譯云:一切種甚深禪定 ,這個下面有註解,「一切種者,謂一切種智。全理之事,故云甚深」。甚深怎麼說法 ?事很淺顯,理很深,理直通法性。什麼人能見到?法身菩薩,不是凡人可以見到的,二 乘見不到,權教菩薩見不到。「故知深定,實是理定,非僅事定」。事定容易修,理定難 。淨宗學人心裡只有一句佛號,佛號之外什麼都放下,這一句佛號就是理定。你看他持名 ,念這聲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接著念,這是事,理太深,理是圓滿的自性。   「又《淨影疏》曰:住深定門,起行所依。無心往來,直以三昧法門力起,故須住定 。」用功,這個道理不懂,功夫不得力,這個道理明白了,功夫哪有不得力的道理!古聖 先賢教我們,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就是住深定門。無論佛法、世法,只要心專一,沒有 不成就的。學世法,可以成為世間大聖、大賢;學佛法,可以成阿羅漢、菩薩。一就是住 ,不能搞多,一門深入,這就是深定門。起行所依,我們念佛求生淨土,得依靠這個。憑 什麼往生?憑什麼成就?就憑這個,一門深入。無心往來,這個心是妄心,起心動念,把 這個放下,直以三昧法門力起,這才要住定。我們在這裡慢慢練,練什麼?練轉識成智。 智,三昧起用就是智慧。智是自自然然起來的,般若無知,無所不知。沒有人問你的時候 ,你確確實實心裡只有一句佛號,其他的什麼都沒有。當別人有問題提出來問你的時候, 你樣樣都通,樣樣都能解答,你也不需要預備。那是什麼?那是真實智慧,自性般若智慧 起用,本有的,不是外來的。「下明起行」,起行,「悉睹現在無量諸佛,攝行寬廣」。   我們看下面解釋,「淨影師之意」,淨影是慧遠大師,小慧遠,不是我們廬山的遠公 ,他們名字完全相同,隋朝的。遠公說,「悉睹諸佛是行門,起此行門,依深禪定。不待 起心動念,直從三昧法門之力起行」。這是見佛,我並沒有起個念頭,我要想見諸佛,沒 起這個念頭,諸佛境界就現前了,這是什麼?這是三昧力。三昧是什麼?三昧是能感,諸 佛就應,感應道交不可思議。我們要想怎樣想怎樣,那是求佛,那也是感,那應不應?完 全看自己的清淨心。心愈清淨,應愈明顯、愈快速;心不清淨的時候,就是妄念、雜念還 很多,縱然求也沒有感應。為什麼?這個感他不會應的,必須要三昧感,自然應,不是我 們有心求,是自然應。   「若依本經則定中見佛,正是彌陀第四十五定中供佛大願」。再回到本經,阿彌陀佛 四十八願,第四十五願裡面供佛的大願。「願文」,下面把願文節錄在此地,「十方佛剎 諸菩薩眾,聞我名已,皆悉逮得清淨、解脫、普等三昧,諸深總持,住三摩地,至於成佛 。定中常供無量無邊一切諸佛,不失定意。」沒有起念頭,這個定意失掉是動念頭了,動 念頭定意就失掉,沒動。要知道三昧是自性本有的,能大師開悟說了五句話,第四句話說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這句話告訴我們什麼?告訴我們自性本定。所以修定就很重要 ,修定與真心、與自性相應。心是動的,與自性不相應,與自性不相應就是與自性裡頭本 具般若智慧不相應、自性本定不相應,當然跟自性的功德就有距離。   這一段的經文說得很清楚,十方佛剎諸菩薩眾,包括我們在其中,聞我名號,我是阿 彌陀佛自稱,要怎樣?聞名號。這要什麼?專心。老和尚所謂「世間無難事,只怕心不專 ,要專一。專是什麼?沒有雜念,沒有妄想,這叫專。這個專的時候你得清淨,本經經 題上「清淨」得到了。得清淨就解脫,解脫什麼?解脫染污的煩惱,就是見思煩惱,得普 等三昧,得諸深總持,住三摩地,一直到成佛。住三摩地就是住三昧。我們住念佛三昧, 怎麼住法?海賢老和尚做出最好的榜樣。這個方法真管用!經上說的、祖師說的,句句都 是實話,一切是我們自己本有的,不是從外來的。外來的不容易,難。自己本有的,只要 把障礙除掉。障礙就是這三大類的煩惱:無明煩惱、塵沙煩惱、見思煩惱,大家都知道。 這三種煩惱減一分,自性裡面智慧德能就透一分,減十分就透十分,減一百分就透一百分 ,它自然往外透。   所以我學佛,親近出家人,第一天我跟章嘉大師認識(跟出家人認識,頭一個),我 就向他請教,怎麼樣提升自己境界?他告訴我的是「看破、放下」。放下、看破就是這兩 法相輔相成,看破幫助你放下,放下幫助你再看破,再看破幫助你再放下,這個方法就是 止觀。那時我初學,講止觀我不懂。所以老和尚的善巧方便,他用這個名詞我有概念,看 得破,放得下。我接著向他請教,從哪裡下手?他告訴我布施,跟我說財布施、法布施、 無畏布施,要真有布施的心,隨緣隨分隨力去修,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 畏布施得健康長壽。我這三樣都沒有,命裡沒有財富,也沒有壽命(這是一些過去的老人 都知道,老人一看就明白),有一點智慧,過去也許喜歡法布施幫助人,沒有用財布施, 沒有無畏布施。   人一生,古人有一句話,諺語,「一生皆是命,半點不由人」。這句話是真的,一點 都不假,但是佛法能改造命運。明朝袁了凡先生,遇到雲谷禪師,教他改造方法,斷惡修 善、積功累德,自然就改變。那我們得要曉得,什麼是惡,什麼是善,先要有能力認識、 有能力辨別。什麼是小善,什麼是大善?利益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 樂,這善是大善。看你做這個善事,影響的面有多大,影響的時間有多長,因果是從這個 地方斷定的。如果這個善行、善事,影響的面很大,影響的時間很長,這大善。所以海賢 老和尚這個碟片、這個小冊子很簡單、很淺顯,人都看得懂,看到真受用,這個東西普遍 宣揚介紹,人學得愈多,面愈大,時間永遠傳下去,這就是大善,不思議的大善。對我們 來說,幫助我們消業障增福慧,肯定的。末法時期,這是無比殊勝的法門,決定得度的法 門,沒有絲毫懷疑,榜樣做得太好了。我們心住在這裡,決定不動搖,這就是深定。   這個深定,這個三昧,彌陀大智大願之所成,其深無底,其廣沒有邊,涯是邊際,沒 有邊,深沒有底,用這個來形容,這叫深禪定。這樣的禪定自自然然感常寂光中的法身如 來,所以你自自然然能看見十方一切諸佛剎土,這就是定起用。賢公光碟上有,他有一天 燒了十二支香,香爐上都插滿,有人看到問他,你怎麼燒這麼多?他不想講,最後還是講 出來了,他說你不知道,我今天看到屋裡屋外統統是阿彌陀佛,又看到床上床下全都是眾 生在聽我念佛。這是感應,這個不是作夢,無量無邊的阿彌陀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一 切眾生將來成佛都是阿彌陀佛。我們從這個地方就覺悟了,我們用什麼心、用什麼態度來 看一切眾生?他是阿彌陀佛,恭敬心自然就生起來。恭敬心、孝順心,這是性德,自性裡 頭第一德,這是真心,用這個心跟佛菩薩感應道交。不能用阿賴耶,阿賴耶是胡思亂想, 妄想雜念,這個不行,這個感應的是妖魔鬼怪。   左丘明說「人棄常則妖興」,常是什麼?五常。五常就是五戒,內容跟五戒相同。不 仁,仁是愛人,真誠心愛人是佛菩薩,不愛人、害人,那就不正常。現在這個社會,真的 ,五個字都沒有了,不仁、不義、無禮、無智、無信,仁義禮智信全沒有了。左丘明說社 會到這種形態就妖生,這人都變成妖魔鬼怪。要把中國傳統文化救起來,從哪裡做起?從 這五個字做起,從這裡下手。這五個字是性德,自性裡頭本有的,不是從外來的,我們被 外面境界迷惑了,把自己本有的五德喪失掉了。這個五德是做人、是做菩薩的根基,基礎 ,我們要想成聖成賢、成菩薩成佛,要想到極樂世界去,沒有這五個怎麼行?仁,不殺生 ;義,不偷盜;禮,不邪淫;智,不飲酒;信,不妄語,跟佛的五戒完全相應。這五戒是 根本戒,無論在家出家統統都要學,要堅持。雖然很簡單,裡面的境界其廣無量無邊。這 個五戒圓滿就成佛,五戒裡頭包含十善,十善圓滿就成佛。五戒、十善不能不搞清楚,是 最簡單的,也是最究竟的。持戒,念念不忘五戒、十善,成佛作祖的根基就紮穩了。八萬 四千法門就是十善展開。大乘菩薩八萬四千法門,濃縮就是十善業道;小乘展開三千威儀 ,歸納也是十條。我們看佛像,有些畫的佛像,佛的圓光上面有三個字,有梵文寫的,也 有藏文寫的,也有中文寫的,它發音是一樣的,「唵、阿、吽」。唵是身業,阿是口業, 吽是意業,三業清淨圓滿就成佛。佛教人用意多深,我們要能體會。從哪裡入門?從這入 。   這是這一段,《甄解》裡面說的業用。我們看念老的解釋,「由願文可見,會中諸菩 薩皆蒙彌陀智願之力,因得聞彌陀名號,皆得普等三昧等甚深禪定,故蒙願力加持,定中 供無量諸佛。既往供佛,必定見佛,故云悉睹無量諸佛。」這是說念佛功德不可思議,你 一定得到阿彌陀佛加持,你不知不覺得到普等三昧。普是普遍,等是平等,法身菩薩所證 的,這就不是普通禪定,甚深禪定。它的作用就是四十八願裡面的「定中供佛願」,定中 供無量諸佛,一尊佛都不漏掉。既然說供佛,供佛是修福,一定見佛,見佛聞法是修慧, 福慧雙修。能夠悉睹無量諸佛,一尊都不漏失,這不容易,要靠我們自力法門來修,修到 明心見性,破無明,證法身,你才有這個能力。我們煩惱習氣很重,沒有這個能力,但是 遇到阿彌陀佛,真是如獲至寶,沒有比這個更殊勝的了。真正不懷疑,一心嚮往,一向專 念,經上所說的功德利益全都得到。我常勸人,處事待人接物要用真心,用真誠心、用清 淨心、用恭敬心待人接物,決定有好處,我們修積的功德不會漏掉,這是無漏法虛偽不 誠實,心地染污不清淨,沒有恭敬心,你修的功德全漏掉了。怎麼漏掉?就從這漏掉的, 你自己不知道,不知不覺全漏掉了,多可惜。   「又《般舟經》云:是菩薩不持天眼徹視,不持天耳徹聽,不持神足到其佛剎」,你 看不依靠這個,不持是不依靠,不需要用天眼,不需要用天耳,不需要用神足,他自然就 現前。「不於此間終生彼間」,不於此間終,在這個世間死了,往生到極樂世界,不是這 個,「便於此坐見之」,他就現前,十方剎土現前,十方諸佛現前,我們都能供養。下面 ,「佛言」,這個佛是釋迦牟尼佛說的,「菩薩於此間國土,念阿彌陀佛,專念故得見之 。這世尊的話,你能不能見,關鍵在專念。所以我說,我是很保守的說,海賢法師跟阿 彌陀佛跟極樂世界相見不會少過十次,最保守的說法。他是真的常常見佛,這就是佛力加 持他,佛要他表法,做好榜樣給佛門弟子看、給念佛的人看。他那麼自在,你看他往生的 時候(這是前兩天),告訴身邊這些護法,常常在一起的,告訴他:我最近要往生了。那 些人過去聽他說過,阿彌陀佛留他表法,還要留兩年。怎麼你現在就要走?他說:你不知 道,這幾天阿彌陀佛又來告訴我,要我這幾天就要走。別人問他:什麼時候走?我們大家 念佛給你助念往生。他說:助念那是不相信,信心不足,我不需要助念,我自己往生。說 得非常有把握。佛來接引,約定的時間一分一秒都不會差錯,到時候你看到佛,你看到蓮 花,你看到極樂世界。我們要相信佛的話「專念故得見」,我們把它簡約成四個字,愈 簡單愈好,專念得見。下面,「即問:持何法得生此國?阿彌陀佛報言:欲來生者當念我 名。」信願持名。   「是以念佛三昧,稱為寶王三昧」,這是讚歎,念佛三昧,三昧中王,稱為寶王三昧「故甚深禪定」,佛在《大集經》上說的,「悉睹諸佛,都消歸念佛三昧也」。無量無 邊諸菩薩們,他們所修的三昧到最後統統歸念佛三昧。為什麼?都是以這個條件,三昧就 是得生的條件。三昧是正受,正常享受;三昧是正定,沒有任何夾雜,沒有妄念,沒有雜 念,就是經題上的「清淨平等覺」這五個字,那五個字就是念佛三昧「故知持名功德不 可思議,一乘願海不可思議。」前面這一句是我們自己,我們真正能放下萬緣,像海賢老 和尚一樣,這一生就一句佛號,我們加一部經,其他的全放下。就是這一部會集本,就是 這一部集註,一句佛號,其他的全放下,再不要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就錯了。那這些經本 、經書這麼多怎麼辦?隨它去!自然有人收拾,自然有人保管,不問了,怎麼處理絕不過 問,這真放下。我還要怎樣去安排,這就錯用心了,怎麼又有雜念起來、又有妄想起來? 必須把心清得乾乾淨淨,清淨平等覺現前。一乘願海是讚歎佛不可思議,佛的願力不可思 議,佛的功德不可思議,感應見佛剎,見一切佛,一個不漏。   下面這一科,「遍遊佛土」,得大自在  【於一念頃。遍遊一切佛土。】   怎麼到的?我們會聯想到阿彌陀佛念念都現無量無邊身,他現身幹什麼?接引遍法界 虛空界念佛往生極樂世界的眾生,他發願他就要接引。他接引是分身去的、化身去的,分 身、化身的數量沒有邊際,無法想像,太多太多。十方法界每一個佛國土,佛在那裡勸導 大家念佛往生極樂世界,一生成就,相信這個法門的人多,往生的人多,佛統統要去接引 。佛的報身在極樂世界大講堂講經說法沒中斷。我們往生到那邊,我們的報身跟阿彌陀佛 的報身一樣的,這四十八願上有的。我們在講堂聽經也沒動,佛分身去接引,我們也分身 。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我們的智慧、道力、神通跟阿彌陀佛幾乎是平等的,佛能 做的我們都能做。真難得,到哪裡去找這個世界?李老師在當年勸我,沒細說,要是像我 這樣說得這麼詳細,我早就相信了,早就放下了。我比他講得清楚、講得詳細,所以信心 十足。   我們去幹什麼?我們去供佛,前面講了,供佛修福;我們去聞法,一切諸佛都在講經 ,我們分身去,分身真管用,不是不管用。所以,一次我們所聞的法,所修積的功德,在 我們這個世間無量劫都修不到,他一次完成。何況天天去、時時刻刻不間斷的去!在那個 世界成無上道,這麼好的緣分能不成就嗎?是個個成就,人人成就。我們今天回過頭來, 我們身邊的人,有家親眷屬,關心我們的、愛護我們的,也有冤親債主,嫉妒我們的、障 礙我們的,甚至於陷害我們的,我們什麼心態來對待他們?清淨平等覺。只要他跟我有這 些關係,都叫做跟我有緣,緣有善緣有惡緣、有染緣有淨緣,總之有緣。與我有緣的這些 眾生,我們天天念佛都給他迴向,希望他在這一生當中消災免難,福慧增長,將來必定有 一天遇到淨宗法門,認真修學,同生極樂國。我們在極樂世界等待他,歡迎他。怨親平等 ,不平等就染污了,要平等。而且都不放在心上,心上只放阿彌陀佛,決定不能有一個夾 雜在裡頭。   釋迦牟尼佛能不能放?不能放。有人說,釋迦牟尼佛是本師。本師教我這麼做的,我 聽話,本師釋迦牟尼佛歡喜;我不聽話,要把他放在我這裡,跟阿彌陀佛在一起,你看, 就變成擾亂,二心就不是一心。所以我們念阿彌陀佛,一心一向專念就是最尊敬釋迦牟尼 佛,他教我這樣做的,我沒有違背。這些道理都搞清楚、搞明白,自己障礙就清除掉,會 做得如理如法。這樣做法,世尊他最大的願望,希望我們快快成佛。這快快成佛的法門你 丟了,你不要,你要去搞別的,你說佛心裡多難過、多傷心。我們要讓釋迦牟尼佛歡喜, 就是一門深入,信願持名,一向專念,決定得生。佛高興,歡喜,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 這是我們孝順釋迦牟尼佛,讓釋迦牟尼佛生歡喜心,不要為我們憂慮,不要為我們操心。 這一部經真實得度,其他的經佛還要操心,怎麼樣把他轉到這邊來,修一切三昧怎樣把他 轉成念佛三昧。已經修念佛三昧的人,佛開心,佛不要再管他,他決定成就。理事都要搞 通,搞清楚,搞明白。   『於一念頃,遍遊一切佛土』「一念,指極短促之時刻,但其時限,諸說不一」。 這一念到底是多長?我們現在佛經上看到彌勒菩薩所說的,再跟現在量子力學家他們的科 學報告合起來看,概念就很清楚,也有說服力。那就是「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 形,形皆有識」,彌勒菩薩說得好。我們把它換成一秒鐘,一秒鐘如果是彈指七次,七個 三百二十兆,一秒鐘,那個一念就是此地講的一念,一秒鐘有多少個一念?有二千一百兆 次的一念,真是極短的時間。下面舉《仁王經》上,「九十剎那為一念」,一念就是九十 剎那,「一念中一剎那經九百生滅」,這是一剎那。「《往生論註上》以百一生滅名一剎 那,六十剎那名為一念。兩者均以一念中具多剎那也。但《智度論》以一彈指頃有六十念 。《華嚴探玄記十八》謂:剎那者此云念頃,一彈指頃有六十剎那。兩者均謂一念即一剎 那」。念老在此地行個方便,「茲為簡單易記,故從後者」,一彈指有六十剎那,一剎那 就是一念。我們現在用的更精密,還有科學的證明。這個說法好!那就是一秒鐘二千一百 兆次生滅,那一個生滅就是一念。一秒鐘裡頭有多少個一念?有二千一百兆次的一念,我 們無法覺察,就在面前。我們的身體,我們的念頭,起心動念,乃至於一切萬物,統統是 在這個頻率之下產生的幻相。我們要常常想這個問題,常作如是觀,為什麼?它幫助我們 放下。我們放不下是什麼原因?都把它當真的,哪裡知道它是假的。知道是假的,我們所 有一切念頭都落空,這是真的。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遍遊佛土」,我們下一堂來好好的學習,這是 真正得大自在。所以現在我們沒有時間到處去旅遊,現在要好好的念佛,到極樂世界去, 遍遊一切諸佛剎土,到那個時候再遊,現在要關起門來好好用功。好,謝謝大家。 == 南無阿彌陀佛。 -- 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03.67.219.154 ※ 文章網址: http://www.ptt.cc/bbs/Buddhism/M.1416976462.A.511.html
dakudai: 阿彌陀佛! 11/26 15:41
Anor: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淨空老法師! 11/26 1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