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116集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 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 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三百四十五頁,倒數第六行,從當中看起:   「據《會疏》義,以菩提心與稱佛名號為佛種性。足證本經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 宗,正是護佛種性常使不絕也」。上面都是講佛種性,念老引經據典,他引的有《探玄記 》,賢首國師的《華嚴經》註解,引《淨影疏》、日本的《會疏》,也引《華手經》、《 寶雲經》,證明佛種性的古大德以及經論裡頭說法,這些說法都說得好,都值得做參考。 這個地方等於說是做一個小結,根據《會疏》所說的意思,菩提心與稱佛名號就是發菩提 心一向專念,那正是本宗所說的宗旨,宗旨是修學最高的指導原則,念老也肯定這個說法 正是經文裡面護佛種性常使不絕的意思。   佛經常用植物來做比喻,像種樹一定要有種子,眾生學佛當然有種子,沒有佛種子你 怎麼能成佛?佛種性是什麼?實在講,簡單稱佛性,這個地方講佛的種性,佛種性就是真 如自性,一切眾生本有。為什麼佛種性不在?不是不在,是我們迷失了自性,佛種性不能 現前。現前的、起作用的是什麼?是我見、我愛、我慢、我痴,這就是起心動念四大煩惱 常相隨。它不間斷,前念是染污,後念也染污,染污雖然有輕重不同,都是這四種煩惱混 雜在一起,凡夫不知道,把它當作我。頭一個我見,實際上根本就沒有我這個字的存在, 完全是一種誤會。有沒有真我?真我有,涅槃三德裡頭都屬於我,那是真我,那不是假的 ,法身有我,般若有我,解脫有我。常、樂、我、淨這四德,這是自性裡頭本具的。我是 什麼意思?主宰的意思,自己能做得了主,這才能稱我,自在的意思。我們今天執著這個 我見,不能做主,他也不得自在,他是煩惱陪伴著他,遇到事情,煩惱做主,他自己不能 做主。我們今天要學佛,要遠離妄心,把真心找回來,真心就是佛性、就是佛種性,要好 好的保護它,不要讓它再被障礙。這一段主要的意思在此地。《會疏》講的跟本經的宗旨 完全相應,是以發菩提心與稱佛名號,就是一向專念,足證本經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宗 ,完全相應,正是護佛種性常使不絕。   「常使不絕」,念老也引用古大德的開示為我們說明。《嘉祥疏》裡面說,「欲使如 來法種不斷故也。」如來是諸佛如來,如來的法種永恆不斷,這叫常使不絕。又《甄解》 引用《大智度論》裡面話說,「於無佛處,讚歎三寶音。」沒有佛教的這個處所,讚歎三 寶,讓這個地方大眾能聽到佛的名號、能聽到佛的開示,把三寶引進來,這也是常使不絕 的意思。   下面說,「三寶音者,即受持宣說佛法藏也」,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講經教學。這個裡 頭最重要的就是學,講經的目的是教他學佛,一定要懂得依教奉行,把所聽得的、明白的 ,要落實在生活當中,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海賢老和尚表演得最好,我們 看這個碟片,看《永思集》的這些文字,你細心去體會,那叫真正學佛。就像章嘉大師所 說的「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海賢老和尚完全兌現了,做出來給我們看,我們應當要向 他老人家學習。他把一部《無量壽經》,佛叫他表法,他表活了,活活潑潑,從早到晚面 對一切人事物,那就是活的《無量壽經》,經典裡面講的性相、理事、因果統統做出來給 我們看。所以這片光碟看一百遍、看一千遍看不厭,愈看愈歡喜,看到你會開悟。所以我 們要把它當作《無量壽經》來看。《華嚴經》末後五十三參,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在我們這個經,海賢老和尚九十二年所表的,等於《華嚴經》上的五十三參,做給我們 看。什麼叫信願持名,他做得淋漓盡致,我們細心去觀察,愈看愈有味,愈看愈歡喜。   讚歎三寶,底下這一句說清楚了,「三寶音者,即受持宣說佛法藏」。講經教學,乃 至於我們依照經典、依照祖師大德的開示,完全落實在生活當中、在處事待人接物之處, 我們把它活學活用,讓大眾看到了,佛法不是口說的,佛法是身行言教最重要的是身行 ,我們把三皈做到,把五戒做到,把十善做到,把律儀做到。再進一步,四弘誓願做到, 普賢十願做到,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做到,彌陀的願就是我的願,我的願跟彌陀的願完全相 同,這樣子心同佛心。這是一切眾生都同的,佛種性,哪個沒有?個個都有,只是迷的人 迷失了自性,雖有佛種性,它不起作用,有等於沒有。現在我們用本經的綱領,「發菩提 心,一向專念」,發菩提心,我說得比較簡單清楚一點,我是用《無量壽經》經題上五個 字說明深心。菩提心的體,真誠,就是真心,真心對自己,是清淨心、平等心、覺而不迷 的心,所以經題上有清淨平等覺,這是因;對待別人慈悲,總共合起來,「真誠、清淨、 平等、正覺、慈悲」十個字。我們起心動念與這十個字相不相應?相應就是發菩提心。念 念相應,念念都是菩提心,再加上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是成佛的種子,你這個種子非常 堅固真實,念念不捨,行行不離,哪有不成佛的道理?   今天我們學佛的人,實際狀況是什麼?菩提心是發了,常常忘掉了。這就是說習氣熟 透了,無量劫來煩惱薰修,熟透了,發的這個菩提心很生,常常忘掉,偶爾想起來,不能 相續,毛病出在這個地方。用什麼方法叫它相續?方法確實有,我們沒好好用它,這個方 法就是一向專念,用一向專念把菩提心喚回來,聲聲佛號把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 悲喚回來。如果我們要探究根源,為什麼我們變成這個樣子,跟古人簡直不能比,原因是 什麼?那就是我常說的,古人修行有根、有本,我們今天根本沒有了。他的確是從種子發 芽,長成的大樹。我們今天用什麼?用插枝,插枝也能夠活,總不如種子長成的踏實。那 個種是什麼?淨業三福,是種、是根、是本。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有沒有做到?沒有。 心目當中沒有父母、沒有師長,唯我獨尊,今天都是這個心態;不能合作,不能團結,這 就是佛門為什麼會衰,社會為什麼會亂,原因在此地。   展開中國歷史,過去幾千年,人們是怎樣存活在這個世間?教育的落實是在家庭,中 國自古以來是大家庭。中國的歷史,記載帝王的稱紀;記載這些大臣的,古時候封建,皇 帝下面有王、公、侯、伯、子、男,有這麼多等級,那就叫家。你看在《史記》裡面稱為 世家。這個家是大家庭,至少五代、六代同堂,六、七代人多了,再分出去。所以一個家 庭一般狀況差不多都三百人左右,它是社會行為,不是個人。社會行為,這麼多人住在一 起,如果沒有制度、沒有規矩,那就亂了。中國能管理一個家,就能管理一個國,所以齊 家就能治國。能治國就能夠平天下,這個平是公平,能夠以平等對待、和睦相處對待這個 世界上其他的國家,這樣才能造成整個世界的盛世。地區,一個國家的盛世,這個幅員不 大,整個世界就大了,稱之為天下,用平等、和睦,所以平天下。平,平等,和天下。好 !和平,和是果,平是因,中國人習慣先把果放在前面。它為什麼那麼和?因為平等就和 了,平等對待。日本人,他不叫和平,他叫平和,平等是因,和睦是果,也用得很好。字 ,意思完全相同,顛倒一個,中日文之間顛倒,這都是中國文化傳播在海外。湯恩比稱為 ,東亞主流的文化是中國,衛星文化有韓國、有日本、有越南,這同一個體系。周邊這些 國家跟中國往來、跟中國相處超過兩千年,真正是兄弟之邦。他們使用的文字,日本跟韓 國跟越南,在過去都是用漢字,用文言文,確實是同一個文化。現在他們有自己的文字, 但是漢字還是非常重視。   古聖先賢的智慧、理念、方法、效果、經驗,全都是用漢字文言文記載下來,就是今 天大家所知道的《四庫全書》,都在這部書裡頭。這麼大的分量,一千五百冊,我們這個 講堂的左邊書架全是的,誰能看得完?就像商務印書館總經理告訴我的,他舉個比喻,小 孩出生就有能力看《四庫全書》,一天看八個小時,活到一百歲還沒看完。中國這部書是 人類的瑰寶,是人類老祖宗留下來的文化,用漢字文言文寫的。你要懂得漢字,懂得文言 文,祖宗傳的東西統統在你掌握當中。真的分量太大了,怎麼辦?我們一定會想到擷取裡 面的精華,擷取我們現前社會環境所迫切需要的教誨。最早幹這個事情,唐太宗。唐太宗 下個命令,讓魏徵,這是他的大臣,召集幾個人成立一個小組,替他辦這樁事情。他所需 要的這些智慧、這些經驗,他所需要的,統統抄出來給他看,總共抄了五十萬字,一部書 。一部《四庫》變成一部書,唐太宗手不釋卷,囑咐文武大臣統統要讀,唐朝的盛世就這 麼來的。他所取的是從三皇五帝到晉代,唐朝以前的晉代,過去兩千年。唐以後也出了不 少聖賢君子,他們的著作也都收到《四庫》裡面去了,這些東西不在《群書治要》,不在 這裡頭。所以《群書治要》是《四庫全書》的精華篇,只有上半部,沒有後半部。在今天 ,我們非常希望國家來做這個事情,也成立一個小組,編《群書治要》的續篇,讓中國傳 統文化有個完整的精華篇,這價值非常高,用個十年時間不算長。   這個東西對個人來講可以修身,身心健康,自在幸福,這東西可以幫助我們得到;幫 助我們家庭和睦,家和萬事興;做企業的,能幫助你企業生長。國內有幾個企業家在做了 ,胡小林做得很成功,吳念博做得也很成功,南方的謝奕輝,統統用這個方法來管理企業 、指導企業,企業接受古聖先賢教誨,健康的成長。再擴大可以治國,可以平天下,平天 下就是我們一般講統一全世界。這個統一不是政治、不是軍事、不是經濟貿易,是文化。 像中國古代夏商周,夏商周三代一千八百年,是文化統一。不是政治統一,不是軍事統一 ,文化統一。湯恩比博士認為,我們地球上今天要學夏商周,諸國要統一,統一在傳統文 化。傳統文化最優秀的,保存得最好的、最完整的就是中國這一支。它的工具好,工具就 是漢字文言文,它能超越時空,你學會漢字文言文,三千年以前古人這些典籍你能夠看得 懂,不會把意思會錯了,這太難得了。漢字文言文的發明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它 超越空間、超越時間,超越空間,每一個國家民族都用得上,古時候用得上,現在用得上 ,未來還是用得上,超過十方三世,世界上獨一無二。   我們希望全世界能有千年盛世出現,千年盛世指導的最高原理原則就是這部書。我希 望有年輕的同學們,對這個有認識,而且認識得很深,不是淺顯的,深度的認識,向這個 目標努力。傳播傳統文化,這也就是此地「護佛種性,常使不絕」,也是這個意思。希望 這個地球上的居民生生世世幸福快樂,社會沒有動亂,地球沒有災變,能做得到,不是做 不到,《群書治要》落實就做到了。《大智度論》上說的,教給我們的我們要記住,受持 、宣說受持是幹,身行,我要做到,做到然後才宣揚,才為大家說明。佛法藏裡面也包 含《四庫全書》,包含所有的宗教、所有國家民族古聖先賢的文化。   「眾生由之植善發智」,植善就是行善,知道種善根,知道修善行,發智就是開悟, 智慧現前。「成德契理」,成就自己的德行,德是道德。倫常就是道德,倫是倫理。倫理 說什麼?人與人的關係,一定要認清。中國古人體會到了,明白了,教人人性本善,這個 概念一定要有。有說人性本惡,那是錯誤的。人性本善是真的,習性不善。習性有善、有 不善,看你怎麼教。如果用中國傳統文化來教,本性本善,習性也善,所以他能成聖、成 賢、成君子。昨天晚上這一會,在南昆士蘭大學的講演,時間太短了,只有一個小時,我 準備有一份資料都沒有講,時間太短了。他給我出了個題目,「什麼叫高等教育」。我的 回應,高等教育是聖賢教育,教人成聖、成賢、成君子,這才是真正的高等教育。現在學 校沒有了,現在學什麼?學科學,學技術,倫理道德完全不懂。五倫,人與人的關係,沒 有人教,所以社會會亂。五倫是道,五常是德,五個字,仁義禮智信,就是佛家的五戒。 仁,不殺生;義,不偷盜;禮,不邪淫;智,不飲酒;信,不妄語,完全相同,那是德。 這是做人的基本條件,懂得人與人的關係,能夠做到這五種德行,這稱之為人。   現在社會不仁、不義、無禮、無智、無信,五個字都沒有了,這很可怕。五個字都沒 有了,那是什麼樣子?跟孔子同時代的左丘明老先生說得好,《左傳》就是他的著作。傳 是註解,註得非常踏實,一點都沒有錯,稱之為傳,永遠可以傳下去,有這個意思。所以 以後別人著書立說不敢用傳,用傳就是非常肯定,一個字、一句不可以改動,照這樣傳下 去。後人不敢,沒有這個把握,我自己的東西一個字沒錯誤,不敢說,所以用註、用疏、 用解,用這些名稱。這個就是說,我這個東西提供你做參考,不對的地方請你給我修改。 傳是不可以修改的,我的東西就是正確的,一個字也不可以更動。左丘明他有一句話說: 「人棄常則妖興。」人把五常仁義禮智信不要了,拋棄掉,那人變成什麼?人變成妖怪。 今天的社會,左丘明這一句話完全對應了。古時候念到這一句,這是提醒我們、警告我們 ,人統統講求仁義禮智信,只是做了多少不一樣,完全做到,能達到滿分,聖人;能做到 百分之八、九十,賢人;能做到一半以上,君子;一半以下,稱為小人。倫常的社會,長 治久安,太平盛世。我們展開歷史,看到古時候的盛世,無限的羨慕。我們現在、往後可 不可以做到?可以,只要像唐太宗一樣,用《群書治要》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地球上的太平盛世就能出現。湯恩比將這個希望完全付託在中國人,只有中國人能夠帶給 這個地球太平盛世,多難得!這個人一生活得多有意義、多麼充實,他這一生沒有白來。   古人有一句諺語說:「三人同心,其利斷金。」這舉了個比喻,它的鋒利可以能夠切 斷鋼鐵、金屬,它有這麼大的能量。我們在歷史上看到三國時代,劉備、關羽、張飛三人 同心,他就建立幾十年的政權。學佛,覺悟了,這種雖然有成就,隨著時代消失了,只留 下來傳說而已。我們今天讀聖賢書、學佛法明白了,真正的成就、永恆的成就是文化。唐 太宗做的精華篇是永恆的成就,比大唐盛世高明太多了,大唐盛世沒有了,三百年就完了 ,他這一個善行千年萬世永遠不會滅掉的,你看這個多有意義。我沒有機會見到習主席, 我要有機會見到他,我一定會告訴他,在他一任上做出千年萬世輝煌的大業,就是《群書 治要》續篇,從隋唐以下到清朝晚年。清朝晚年還有曾國藩這樣的人,不能稱聖,那是大 賢,他的著作不少,好東西很多,距離現在人近。這個功勞比建立一個國家、統一全世界 高得多!這才叫千秋萬世永恆不會磨滅的功德。什麼最重要?教育最重要。要重視教育, 重視聖賢教育,把聖賢教育落實在家庭、落實在學校、落實在社會、落實在宗教,這個社 會所有一切衝突全化解了,要教。   佛教最偉大的事業是什麼?義務教學。方東美先生早年教我,兩百年前,中國城市、 鄉村,大大小小的寺院庵堂,沒有不講經的,沒有不教學的。寺院裡面的法會就是講經教 學,什麼時候最興旺?每年就是冬天,因為中國是農業社會,秋收之後就休息了,到春天 再幹,所以這一季寺廟就很熱鬧,喜歡讀書的人都到寺廟去,請法師講經。所以叫討經單 ,住在寺廟,吃、活動都在寺廟,帶一點供養去,學徒們帶米、帶糧食。每一年有三個月 ,這時人最多,平常有人,人少。讀書到哪裡讀書?到寺廟讀書。寺廟裡頭的出家人不但 對佛法通,對儒、對道都通,所以他們都是好老師,你跟他們學習,不需要付學費,他們 都是義務教學。中國太平盛世是從這裡萌芽,從這個地方生長。   最近兩百年,出家人不講經,不學經教,建寺廟,叫塔廟堅固,多聞堅固沒有了。最 近這一百年是最後一個,五種堅固最末後的鬥諍堅固。我們學佛難了,好老師沒有,修學 環境沒有,學校沒有,典籍沒有,找不到了,怎麼辦?非常痛苦。這一生真正想學經教, 要過流浪的生活,居無定所,好在現在印刷術發達,典籍得來不難。印光大師特別提出來 ,讓我們精神振作起來,真正發心學習住小廟,人數不要超過二十個人。為什麼?開銷小 。現在末法護法的人不多,寺廟大,人多,開銷大,大多數人不是真學,真正學的人三五 個、十幾個就不少了。像古時候的書院,真正志同道合在一起學習經教,不要超過二十人 ,封閉式的,與外界隔絕,一心在經教上,十年、二十年會有成就。學三十年之後,再去 為人講經教學,會有人來請你。現在方便,現在自己小道場講,可以錄像,可以製成光碟 ,光碟可以傳播。你講得很好,人家聽了生歡喜心,很羨慕,他就會來請你去教化一方。 你到那裡教化也如法炮製,建一個小道場,人數別超過二十人,印光大師教我們是決定正 。 == 南無阿彌陀佛。 -- 一個人眼裡看到什麼,完全是他心裡煩惱的投射。 南無阿彌陀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03.73.85.133 ※ 文章網址: http://www.ptt.cc/bbs/Buddhism/M.1418537046.A.8BB.html
dakudai: 阿彌陀佛! 12/14 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