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119集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 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 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三百四十七頁,倒數第七行,從當中看起:   「如《涅槃經》偈曰:一切眾生受異苦,悉是如來一人苦。」這是解釋經文「於諸眾 生,視若自己」,念老在這裡引《涅槃經》的偈子。什麼人知道眾生跟自己是一體?應該 說宇宙之間一切諸法總是一體。惠能大師明白的告訴我們,「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性就是自己,能生萬法,萬法是從自性生出來的、變現出來的,什麼人知道?明心見性的 菩薩統統知道,他們看到了。在這個境界裡頭,具足如來的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 眼、佛眼,真正見到宇宙萬有的真相。在這個境界裡頭不再分了,像《華嚴》說的,《華 嚴》講最高的境界,「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法身就是自性、就是本性。中國古時 候老子說過,「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這才是事實真 相,叫諸法實相。《涅槃經》上這句話,我們就能夠理解,眾生受苦是如來在受苦,如來 是我們的自性,自性是佛,本來是佛,本來是如來,如來從性上說的,本來是,所以眾生 受苦,確確實實是如來在受。如來要離苦得樂,那就得幫助一切眾生都要離苦得樂,這是 如來的本願、本懷。   「故普願拯濟負荷,皆度彼岸」。這是教化眾生終極的目標,一定要把眾生度盡,統 統都能夠離苦得樂,離究竟苦,得究竟樂。離究竟苦是什麼?真正脫離六道輪迴,六道輪 迴是究竟苦,苦不堪言,這裡頭亂成一團。難得出現一個短暫的太平盛世,那是在這個階 段眾生知道斷惡修善、積累功德,所以才感得佛菩薩出世,講經教學,幫助我們覺悟。真 正覺悟了,自然就放下;換句話說,我們只是說覺悟,我明白了,我知道了,但是怎麼樣 ?沒放下。章嘉大師早年給我一個標準,沒有真正放下的,就沒有真正覺悟,哪有覺悟了 他不肯放下?沒有這個道理。所以我們千萬不要以為自己覺悟了。自己真正放下,徹底放 下,這才叫覺悟。沒有放下,說得天花亂墜,也沒有離究竟苦,沒有離開六道輪迴。   佛用什麼方法幫助這些苦難眾生?佛用的是教學。你看看釋迦牟尼佛一生,他老人家 三十歲開悟(這為我們示現的),開悟之後就一直教學,沒有一天休息,我們在經典上沒 有見到釋迦牟尼佛放一天假,教學一輩子,七十九歲圓寂。他教學是有次第的,在鹿野苑 講阿含十二年,佛教的小學,普世教育,這個教育可以幫助世間人化解衝突,幫助世間人 社會安定,國家富足,天下太平。我們常講太平盛世,是從教學得來的,教育多麼重要。 這教育裡頭,用中國文字來說,什麼教育?宗教教育。什麼是宗教教育?宗教兩個字,諸 位分開來看,什麼叫宗,什麼叫教,然後連起來,什麼叫宗教。宗教是人生主要的教育, 為什麼?它教人回歸自性。回歸自性的教育是主要的,是重要的教學,是尊崇的教化。如 果不是回歸自性的教育,那是不究竟的,不究竟就是沒有出離六道輪迴。教學的對象是六 道眾生。教學的結果是行善得三善道,得這個果報,福報,人天福報;心行不善,那就是 三惡道,感得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六道裡頭的因果,是真的,不是假的。佛是徹 底覺悟,真正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他教我們要脫離六道輪迴,還要脫離十法界,幫 助我們證得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如來的實報莊嚴土,這是得究竟樂。離究竟苦,得究竟 樂,法身菩薩所證得的。所以佛陀的教育超過世出世間一般教育,一般教育沒有出六道, 沒有出十法界。在佛法裡面,小乘沒有出十法界,只出六道輪迴,大乘出十法界,證得究 竟圓滿。   我們看下面文,「故普願拯濟負荷,皆度彼岸」,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每一個法身 菩薩一定發這個大願,為什麼?原來自他是一體,度眾生是真正度自己,我們不知道。菩 薩在此地證得究竟圓滿,從自性裡面流出大慈大悲,大悲是同體大悲,大慈是無緣大慈。 無緣,無條件的幫助眾生得樂,要幫助他得究竟樂。得究竟樂怎麼幫助?要幫助他往生有 佛出世的世界,這對他真正的幫助,他能夠見佛,他能夠聞法,就能夠度眾生。下面解釋 拯濟,「拯者,救助也。濟者,渡也,成也,益也」,對他有真實的利益。「故拯濟即是 救度之義。負者,擔荷也」,這個擔子你挑起來了,這是你的使命。   下面引《大法炬陀羅尼經》,「佛言:菩薩擔者,誓願荷負一切眾生出離世間」。這 是菩薩,菩薩的使命,菩薩的本分,菩薩幹什麼?就幹這樁事情,幫助一切眾生出離世間 ,這個世間是六道輪迴。下面,「譬如長者家內豐饒,多諸珍寶,唯有一子,以愛念故, 財寶樂具悉給與之,無有疲倦」。佛在此地用個比喻說,譬如長者,大乘經裡面我們常常 看到長者,長者是在社會上有地位、有財富、有聰明智慧,也要有年歲,這個年紀是長壽 ,一般總得四十、五十以上。所以他們家是富貴人家,多諸珍寶,家裡多財、富有收藏珍 寶很多,他有一個兒子,獨生子,對這個兒子愛護,以愛念故,家裡這些財寶樂具,所有 讓他在物質享受、精神享受,這些資源全部都給他,給他這個兒子,無有疲倦,歡喜。菩薩亦復如是」,菩薩明白,一切眾生跟他是同體,同體大悲心就是愛心,生出來了,生 出來起什麼作用?愛護一切眾生。特別是苦難眾生,菩薩有使命有責任,一定要幫助這些 人離苦得樂,這叫行菩薩道。先幫助他離苦,然後再幫他得樂,得樂終極的目標,「乃至 令入無餘涅槃」。涅槃是梵語,翻作滅,滅煩惱,滅生死,這就是涅槃。也翻作圓寂,圓 是圓滿,智慧圓滿,德能圓滿,相好圓滿。特別是涅槃上加個無餘,無餘是究竟圓滿的涅 。阿羅漢、辟支佛所證得的涅槃是有餘,等覺菩薩所證得的涅槃是無餘。這叫「荷負重 擔」,這個擔子很重,要幫助一切眾生成佛,無餘涅槃是圓成佛道。上面引的經文,「深 顯拯濟負荷之義」。   下面末後這一句,「皆度彼岸,度者,到也。彼岸者,涅槃也」,究竟圓滿的涅槃。 《大論》,《大智度論》第十二卷裡面說,「若能直進不退,成辦佛道,名到彼岸。」精 進不退非常重要。我們今天學佛,每天有沒有進步?有。但是他有退轉,懈怠懶散,功夫 提不起來,佛號常常間斷,這就是退轉的現象。成辦佛道就是成就佛道,成就佛道要只進 不退,只有向前進步,沒有退轉的,這才能夠到彼岸。念老在後面為我們總結,「表大士 普度」,這個大士就本經表法來說,是前面十六位正士,在家等覺菩薩。廣義的來說,實 報莊嚴土中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廣說的,沒有一個不是幫助一切眾生,離一切苦,得一 切樂。離究竟苦,得究竟樂,這是他們的使命,他們度眾生的心從來沒有間斷,度眾生這 樁事業也是從來沒有間斷(d)德慧齊佛   我們看末後這一段,「己四、德慧齊佛」,這是菩薩自行化他成就的無量功德  【悉獲諸佛無量功德。智慧聖明。不可思議。】   這段經文只有十六個字,他們證得的是圓滿的,我們如果認真努力效法,我們會得到 少分、多分,跟諸佛度化眾生一樣的無量功德。「以上二句,表諸大士具足福智二嚴,位 齊果位」。具足福德、智慧兩種莊嚴,自自然然就跟法身菩薩平等,位齊果位。「乃從果 向因之大菩薩,咸得如來之福德莊嚴」。從果向因之大菩薩是誰?十六正士為我們表法, 我們跟他一樣,依信願持名,一向專念,求生淨土,這是從果向因的大菩薩。我們也把這 個法門介紹給別人,我們的智福就不可思議,智慧福報無量無邊。要找一尊佛來做比喻, 那就是阿彌陀佛,這個福報、智慧差不多跟阿彌陀佛相等,現前就能得到,這是不能不知 道的,這個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可是我們確實在六道裡面時間太久,無量劫來在這裡 輪迴不息,智慧雖然有(智慧是自性裡頭本具的,怎麼會沒有),但是迷失了本性,把智 慧變成煩惱,把福德變成罪報,我們享受的什麼?六道輪迴。六道輪迴哪來的福?   從這經上看,什麼人有福?信願持名一向專念的人有智慧、有福報,他的智慧福報都 不可思議。他沒開悟,他跟我們一樣也是凡夫,為什麼他有福我沒福,他有智慧我沒智慧 ?他對於淨宗,對於信願持名沒有疑惑,這就是智慧。他真正相信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 佛,我只要發願求生,阿彌陀佛決定不捨棄我,這就是福報。這樣堅定的信心、願心就具 足無上菩提心,無上菩提心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第一個條件,這第一個條件他具足了。向專念,沒有懷疑,沒有夾雜,沒有退轉,精進不懈,他心心念念跟極樂世界相應、跟阿 彌陀佛相應,他決定得生,一生圓滿。不是一般的圓滿,是究竟圓滿,永遠脫離六道、脫 離十法界。他到哪裡去了?他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報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雖然也有 四土三輩九品,而實際上它是平等法界,這個不可思議。為什麼?願文裡面宣說了,凡是 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是什麼?簡單的說,明心見性,圓證 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法身菩薩。換句話說,極樂世界的方便土跟法身沒有 兩樣,極樂世界的同居土(凡聖同居土)也跟實報土相同,沒有差別,名字上有,實際上 全是如來自性的報土。所以這一往生,就是離究竟苦,得究竟樂。   這個法門,諸位要知道,它是真實難信之法。雖然難信,易行,只要你肯真幹,你這 一生就有成就。諦閑老和尚常說,他那個鍋漏匠的徒弟,三年成就,不難。鍋漏匠不認識 字,沒有念過書,出家之後,在寺廟裡頭一天也沒住過。為什麼?寺廟一些規矩他不懂, 他也學不會。諦閑老和尚為他開方便法門,只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教他一直念下去, 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念,不分晝夜。這是什麼?就是大勢至菩薩所說的不懷疑、 不夾雜、不間斷。鍋漏匠老實、聽話、真幹,三年就成就了,預知時至,站著往生,還站 了三天等老和尚替他辦後事。難信易行,只要你相信,沒有一個不成就,沒有一個不往生 。他能夠一向專念,一門深入,這是智慧,堅持到底,這是定功,我們講戒定慧,遵守老 師的教誨,那就是持戒。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是戒,但是長時薰修也能得定,幫助你得定 ,因戒得定,得定之後,再堅持下去就會開智慧,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開悟了。   見性,見性的人什麼樣子?跟平常人沒有兩樣。不一樣的是什麼?你有疑難的問題請 教他,他都能幫助你講清楚、講明白。無論世出世間一切法,他統統明瞭,你不問,他什 麼都不知道;你問他,他什麼都知道。這樣的人就是開悟的人,他回答你的,是從自性裡 面的真實智慧所流露,跟一般人不一樣。一般人比如你去問問題,他想一想,我怎麼的答 覆你,那是用阿賴耶裡面的種子。阿賴耶的種子有侷限性,有後遺症,換句話說,他並不 是真正可靠。開悟的人那是真正可靠,他的智慧沒有侷限性,沒有後遺症,決定沒有錯誤 。知識會有錯誤,智慧沒有錯誤。佛法,世尊、諸菩薩們教給我們、成就我們,是智慧, 不是知識,這個一定要懂。智慧是自己自性流露出來的,知識是從外面學來的,智慧包括 知識,知識不能包括智慧。換句話說,有智慧的人他也有知識,他一看、一聽全懂,有知 識的人他沒有智慧。   『智慧聖明不可思議』,這是讚歎修淨土往生極樂世界的成就。成就什麼?德能智慧 跟佛平等了,齊是平等。我們這個科題上說「德慧齊佛」,跟佛平等。位齊果位,這個果 就是佛位,跟佛平等,乃從果向因之大菩薩,咸得如來之福德莊嚴。「智慧聖明不可思議 」,末後這一句,「明大士咸得如來之智慧莊嚴」,《淨影疏》跟《甄解》、《合贊》, 這些大師對這句說法、解釋都相同。「聖者,正也。又肇公曰」,僧肇大師,智慧是體, 聖明是用。聖是正,正知正見,跟佛的見解思想完全相同。「無事不照謂之聖。菩薩權實 靈照,不可以言思擬議其形容,故云不可思議」。我們用無法想像這四個字來形容它,不 可思議就是無法想像,它太神奇、太微妙,不是我們六道凡夫所能體會得到的。我們為什 麼體會不到?我們有障礙。什麼障礙?佛不起心不動念,我們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心就 不清淨,起心動念心就不平等,心性有光明靈照之德,這個德失掉了。要怎樣能恢復?要 修定,要讓清淨心現前。清淨心裡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甚至於沒有起心動念,真清淨 ,真平等,它就起照的作用。「照見五蘊皆空」,這句話《心經》上說的。什麼意思?五 蘊皆空等於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一切法不 可得。   上面這是僧肇大師說的,「肇公之意」,他的意思是什麼?「智慧是本體,聖明是妙 用」。這個明是明瞭,不是一般的明瞭,是正確的明瞭,絲毫都沒有差錯。我們世間人講 明瞭,我明白了,不能叫聖,為什麼?明瞭裡面還有不明瞭的東西夾雜在裡頭,跟菩薩不 一樣。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別?菩薩的智慧,菩薩的明瞭,是從自性裡頭流出來的真心 、本性。我們的明瞭是從思考記憶,阿賴耶落謝的種子,從這個裡面起現行,這個明瞭不 是真實的,這個明瞭是假的、是虛妄的。我們這個明瞭裡面,有很多錯誤在其中,自己不 知道,落實到生活,落實到工作,問題出現了,這就說明我們是知識不是智慧。知識裡面 找到差別,智慧裡頭找不到,智慧跟知識是兩樁事情。所以學佛,無論大乘小乘都要講求 開悟,要開悟就不能不講求戒定慧。戒是得定的方法,持戒能得定。定是什麼?就是《無 量壽經》經題上所說的「清淨平等」。清淨心是二乘的定,阿羅漢跟辟支佛;平等是大乘 菩薩的定,比二乘高得多。小乘得的清淨不平等,還有小波小浪障礙你明心見性。諸法實 相就在面前,因為你有障礙,所以你見不到。證得圓教初住的果位,他破一品無明,證一 分法身,他見到一分真相,所以他不迷,他能起妙用。妙用對自己是斷煩惱,對別人能幫 助眾生成就戒定慧,所以是妙用。 == 南無阿彌陀佛。 -- 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 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 ──《楞嚴經》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03.67.219.190 ※ 文章網址: http://www.ptt.cc/bbs/Buddhism/M.1419089731.A.4F9.html
dakudai: 阿彌陀佛! 12/21 1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