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208集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 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 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 ,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五百二十九頁,從第三行第三句看起,第三行第三句:   又《宗鏡錄九十五》,《宗鏡錄》有一百卷,這是第九十五卷,有這一段文,「曰: 以無法財,名為貧窮。故知普濟貧苦,即須法財並施」。念老引《宗鏡錄》上一段話來解 釋經文,『大施主,普濟諸窮苦』。布施有財布施、有法布施,《般若經》上講三種,還 有無畏布施,這才圓滿。這裡面財法很重要,眾生沒有修福,果報就貧窮,貧窮物質生活 往往欠缺,帶來苦痛。有財富,沒有聰明智慧,這也是貧窮,在智慧上貧窮。物質上他富 有,智慧上貧窮,人生很難得圓滿。財法兩種布施,果報得到的是財富滿足,智慧也圓滿 ,這是佛陀教化眾生的。九法界眾生都離不開這兩樣東西,所以菩薩普濟貧苦,救物資欠 缺的人、救智慧缺少的人,這兩種人都要救,那就是財法並施,兩種布施都做。   故「積功累德品」,這是本經「積功累德品」裡面說,「恆以」,恆是不間斷,生生 世世不間斷,時時刻刻不間斷,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之行」。 說明了菩薩日常生活他行什麼?就是行六度,這六種叫菩薩行。菩薩必須要將六度之行表 演出來給大家看,這是屬於身教,不是言教,言教是課堂上課,身教是一切時一切處他就 是這種做法,這是菩薩的行為。看到別人缺乏的,他自自然然就伸出援手去幫助他,缺衣 服的就布施衣服,缺糧食的他就供給糧食,缺什麼他就幫助你什麼,他真幹,喜歡幹。布 施,佛告訴我們,愈施愈多,愈多愈施,愈施愈多。   人的財富從哪來的?算命看相確有其事,不是完全騙人的,遇到高明的人的確很準確 。你看袁了凡先生家訓裡頭他自己敘說,他小時候父親過世,母子相依為命,讀書,大概 家庭經濟有困難,所以她就叫她兒子去學醫,學醫可以救人,也能夠維持自己生活。你看 看選擇這行業救人,想到自己,也想到苦難的眾生,這心善。有一天,他到山上去採藥, 遇到一個算命先生,孔先生,看他的相,就告訴他,你是讀書人,是個做官的命,為什麼 不讀書?他就把家境困難的情形告訴孔先生。孔先生給他算命,算得很準確,他就帶孔先 生回家見他媽媽。他媽媽就請孔先生給他算終身的流年,就是一生的命,萬般皆是命,半 點不由人。孔先生勸他媽媽,這個孩子是做官的命,官做得不怎麼大,最高的是在四川一 個小縣分當縣令,知縣。壽命只有五十三歲,他到五十三歲那一年,就應該辭職回老家, 壽終正寢。給他算的終身流年,每一年,因為讀書要參加考試,考試考多少名都給它記錄 下來。這就上學了,明年去參加考試,考試的名數跟孔先生算的完全一樣,好像是年年都 參加考試,年年都給他算,二十多年。他什麼念頭都沒有了,為什麼?命運注定的,想也 是妄想,也沒用處,所以他就萬緣放下。   二十年之後,三十五歲,他遇到雲谷禪師。雲谷是參禪的,在現在的南京棲霞寺,這 很有名的。了凡先生跟雲谷禪師在禪堂坐禪,三天三夜,沒有一個念頭。雲谷禪師很佩服 ,不容易,凡夫三天三夜不起一個念頭,覺得這功夫不錯。向他請教,你這是從哪裡學來 的?他說我的命被孔先生算定了,二十年,每一年收入(國家給他的俸祿)、考試的名次 完全都準確。他說我相信了,既然都是命定的,什麼都不想,我想它也沒用處。雲谷禪師 聽了之後哈哈大笑,他問:你笑什麼?我本來以為你是聖人,你有禪定的功夫,原來你還 是個凡夫。他說為什麼?只有凡夫的命才會被人算定,真正聖人的命,他自己會改掉,隨 著他修行功夫深,他的命運天天不一樣。你二十年被孔先生算得一點都沒算錯,你是個標 準凡夫。這些都是事實真相,了凡先生不會說妄語,他所講的句句是真實話,真話。   所以他就問,命運能改嗎?雲谷禪師說,怎麼不能改?怎麼改法?如果你能夠斷惡修 善,你的命運一年比一年好;如果你造作惡業,你的命運就一年不如一年,教他。他聽懂 ,他也是很聰明的人,就斷惡修善,積功累德,這個心一發就真幹。發心做三千樁善事, 自己用功過格記下來,我這天做了什麼好事,記錄下來。明年去趕考,孔先生算他考第三 名,他卻考第一名,這就不對了;國家給他的糧食也增加了,跟命裡算的都不對了,果然 有效。三千樁好事做圓滿,做了十年,三千樁好事做圓滿,請法師誦經給他迴向。又發願 做三千樁好事求兒子,他命裡沒有兒子,果然他有個兒子,很好的兒子,這家就傳下來了 。他的後人現在都還不錯,現在家裡這些後人跟我有聯繫,很難得。所以命可以改,命是 自己造的,這一生富貴貧賤都是過去生中所修的因,這一生中得的果報。   我的命也改了,老師幫助我們改的。我們年輕的時候在台中跟李老師學佛,我那一年 三十歲,老師開了一個經學班,培養講經弘法的人才,同學有二十多人。老師曾經告訴我 ,這二十多個同學,有六、七個,你看相貌很薄,不是一個富貴相,也不是一個長壽的相 。老師很清楚,對每個人都清楚,這人福報不夠,壽命短,勸他出來講經。講經是改造命 運最快速、最有效的方法,講經是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三種都具足。財是什麼? 是內財,我要用身體,我要用精神,自己的身體、精神叫內財,錢財是外財,內財比外財 功德更殊勝。講經也能增長智慧,為什麼?你要去讀經,你要去研究,這本經拿到手上該 怎麼講法,怎樣講得叫聽眾歡喜、叫聽眾開悟。這是一樁好事裡頭沒有比這個事情更好的 。   所以你要曉得釋迦牟尼佛聰明,他不聰明,他怎麼會幹這種好事?他是王子的身分, 他要不出家,他繼承王位做國王。十九歲捨棄王位的繼承權,離開家庭,捨棄宮廷裡面富 貴的生活,他出家去修行,去當一個苦行僧,日中一食,樹下一宿,為什麼?為解決人類 生老病死的問題。這些修行人真的他們生活好像很苦,但是很快樂,這個樂從哪來的?所 以他發心去學道。他是個知識分子,知識分子喜歡廣學多聞,所以他那個時代印度是宗教 之國、是哲學之國,哲學的學派很多,宗教很多,他統統都去學習,學了十二年。放下了 ,為什麼放下?不能解決問題,用佛家的話來說,出不了六道輪迴,所以放下了。這都是 做榜樣給我們看。十九歲離開家,放下煩惱,那是煩惱障;三十歲,學了十二年,放下了 ,不學了,放下所知障。那些是什麼?那是知識。知識不能解決問題,要智慧,所以知識 這個東西不學了。在畢缽羅樹下入定,在定中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叫見性成佛,開悟了 。   開悟之後,這一開悟真的就什麼都知道,開始教學。到鹿野苑找他以前五個同伴,先 把他覺悟的講給大家聽,這五個人當中,憍陳如就證阿羅漢果。一直到七十九歲過世,講 經教學四十九年,三十歲開始到七十九歲,沒有一天中斷。生活的方式是托缽乞食,日中 一食,每天吃一餐就夠了;晚上樹下一宿,規定,這就是戒律,定的規矩,不能在樹下住 兩晚上,不可以,你只能住一晚,明天另外選擇一棵樹,不能在同樣的樹下。怕什麼?怕 起貪心,這棵樹大,很蔭涼,坐在這裡不錯,明天再來,後天不想走,這就麻煩了。你就 起貪心,就有分別執著。所以總是叫你遠離煩惱,方法巧妙極了。   他選擇這個,他不做國王,不做國王做什麼?做法王。世出世間一切法都通達明瞭, 教學,教化眾生,沒多久學生就上千人。我們估計跟著他的,有臨時來的、短期的,有長 期的,一生都跟著佛,不離開釋迦牟尼佛,他到哪裡去跟到哪裡去的,這個團體至少有三 千人。在中國,孔子有弟子三千,有七十二賢。釋迦牟尼佛也是弟子三千,學生裡面有證 阿羅漢果的,有證菩薩果位的,很多,有在家的、有出家的,四眾弟子。所以世尊選擇這 一門教學,我們學佛學了六十多年了,大小乘經裡面我們看了不少,總結什麼?所有的佛 、菩薩、羅漢,他們的事業全是教育,沒有從事其他行業的,沒有從政的,沒有做官的, 沒有做生意買賣的,連做醫生這一行也沒有,醫術他們懂得,做附帶的,他們的正業就是 教書。   教書這個行業在中國是非常受人尊敬的,中國古時候一般人民最尊重的是教書的,三 家村教私塾的受人尊重,為什麼?教書是義務,沒有收學費的。收學費,你是開店,你做 生意買賣。所以教書先生不收學費的,沒有收學費的,生活怎麼辦?學生家長逢年過節送 一點禮物供養老師,學生家裡富有的多送一點,家境清寒的少送一點。所以孔夫子講,最 少就是束脩,束脩是什麼?是醃的臘肉,切一小條,也就半斤、一斤,做為供養老師的禮 物,這少的。老師不能說要錢的,完全是義務教學,而且把學生當作兒女一樣看待,認真 教學,這受人尊敬,不要錢的。第二個,行醫的醫生,醫生給人治病不要錢的,病治好之 後,家裡富有的多供養一點,家裡清寒的就不必了,藥費都不要。這兩種人是救人的,老 師是救人慧命,醫生是救人身命,沒要錢的。不像現在,現在學醫是為了賺錢的,在從前 沒有的。所以這兩種人,雖然他身上一文沒有,走到哪裡都有人招待他,吃住都有人管, 為什麼?尊重他。   釋迦牟尼佛選擇的是教學,你要把他的傳記翻開來一看,他是個非常偉大了不起的社 會教育家。他的身分,用現在的話來說,他是個義務的教育工作者,他不收學費。學生來 求學,不分國籍、不分族群、不分宗教信仰,只要你來,我都會教你。這經典上可以看到 ,現在講的多元文化義務教學,怎麼能收人錢?供養只限四種,這四種之外不接受,第一 個是飲食,每天出去托缽,人家供養一碗飯,這個可以接受;衣服破了,人家送一件衣服 能接受;臥具,晚上睡覺有一塊布墊到地底下,佛教裡面叫具,臥具,就是睡覺的時候用 的,現在變成拜墊拜佛了;第四樣,醫藥,生病的時候,人供養醫藥可以收,其他的沒有 。後世在中國,佛法到中國來之後,施主是帝王、是大臣,供養土地、供養寺院,你看佛 弟子也接受了。戒律上是不許可的,也接受了,這是什麼?在中國有必要,中國人尊師重 道,老師出去討飯,這個弟子大不孝,這還得了!所以佛教好在哪裡?它尊重本土化、現 代化,它不是墨守成規,它是隨時隨地很活潑的,它能夠適應。所以到中國來,生活方式 跟中國人完全相同。但是那個時候不是有私人財產,國家供養的土地,這個土地是給農民 耕種,收租,糧食就沒有問題了,寺院經濟問題就解決了,不需要靠信徒供養。國家給你 蓋的道場,你住不成問題了,不必樹下一宿了。這種適應的能力,所以它能夠流行這麼廣 。   佛陀過世之後,弟子們四面八方弘教,講經教學。有些地方,一、二百年沒有了;有 些地方,五、六百年沒有了。像印度尼西亞,我們去參觀的時候,古時候是佛教,大概有 七百年沒有了。什麼原因?多半是戰爭、戰亂。唯獨傳到中國來這一支,二千多年沒有衰 ,這是中國國家護法,國家尊重。中國傳統文化一提起來,儒釋道,它已經完全中國化了 ,變成中國文化主流裡面的一支,儒釋道的一個支派。所以衣服,穿的衣服,我們在外面 這一件有格子的,這是佛教的袈裟,裡面的海青是我們中國漢朝時候的禮服,讀書人的禮 服。我們外面披一件袈裟,表示紀念,表示不忘佛陀的恩德,是這個意思。   到中國來,素食的運動是梁武帝時候提倡的,梁武帝是個虔誠的佛教徒,讀大乘經, 經上有菩薩慈悲不忍心吃眾生肉,他看了很受感動,他就帶頭素食,號召寺院裡面統統素 食。所以素食運動是中國大乘興起來的。所以諸位看看西藏,他們不是素食,外國的佛教 也都不是素食,只有中國佛教是素食。因為佛教過去托缽,人家給什麼吃什麼,沒有選擇 的,托缽是沒有選擇的,不能說我要素食,人家吃什麼就給什麼。所以它適應的這種文化 很普遍,便利佛教的弘傳。素食確實是健康的,也是積功累德,不食眾生肉,不跟一切眾 生結冤仇,是非常好的飲食方式,這個值得宣揚。   所以這種布施得要做出來,佛弟子無論在家出家,歡喜財布施,歡喜法布施,法布施 就是講經教學,講經教學是出家人的本業,在家人也可以幹。你看夏蓮居老居士,在家居 士;黃念祖,在家居士;李炳南,在家居士,他們幾乎把這個當作自己的正業。因為他們 有工作、有收入,生活能過得去。所以除了工作之外,他就做佛教事業,組織念佛同修們 做一個蓮社,做一個居士林。李炳南老居士,台中佛教蓮社,他創辦的、他領導的,每個 星期,天天念佛,星期天講經,大家有空來聽經,星期天講經。以後又辦,我到台中,他 剛剛創建了一個慈光佛教圖書館,這是佛教文化機構。圖書館每一個星期講一次經,星期 三的晚上。所以喜歡聽經的,每個星期三到圖書館,一定那邊講經。所以他也不要打廣告 ,大家都知道,星期三晚上。以後我們搞大專講座,也在這個圖書館,也是用星期天,星 期天辦大專講座,圖書館講經是星期三,星期三晚上。星期天全天是大專佛學講座,上午 三個小時,下午三個小時,中午供給素食。所以學生中午在那邊吃飯,下午三個小時課完 了,再回去。大專學生能夠一個星期有一天佛學課程,統統沒有收學費的,大專講座,中 午這一餐飯,圖書館供應、供養,有信徒捐助供養。寒暑假,對全台灣各個地方的人都可 以報名參加,圖書館考慮宿舍能住多少人就收多少學生。台中地區的,可以來聽經,下午 下課之後可以回家去,那就報名參加,這個不限制。這個事業做了十幾二十年,老師往生 之後,現在有沒有我就不曉得了。慈光佛學講座,我參加了十幾屆,所以早期的學生,我 都認識,很難得。   所以在家出家,我們都要幹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無畏布施,素食就是無畏布 施,放生是無畏布施,眾生有苦難,你去幫助他,讓他得到安穩,這屬於無畏布施。佛告 訴我們,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這三樣東西,你都需 要,你都想要得到,怎樣才能夠得到?修三種布施得三種果報,要真幹,歡喜幹。章嘉大 師教給我,要有布施的心、有布施的念頭,這樣就好。遇到緣的時候,盡心盡力就是功德 圓滿,這一句話說得好。我們沒有很多的錢,沒有很多的錢,一毛兩毛、一塊兩塊都是圓 滿功德,為什麼?你只能出這麼多。個個都能修圓滿功德。佛門好,它講道理。   持戒持戒就是守法,佛的戒律。我們學淨土的,淨土法門,早年在美國的時候,美 國淨宗學會成立,我寫了個緣起,緣起裡面提到行門的五個科目,這就是戒律。第一個, 「淨業三福」,三條。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第一 條。第二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是學佛了,前面是世間法,沒有學 佛都應該要遵守。第三條,「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就是弘法 利生,勸進行者就是講經教學,給社會大眾做好榜樣,要勸導大家,幫助大家進步。行者 就是修行人、就是佛門弟子,給他們做好榜樣。這是第一門課。   第二門,「六和敬」。四個人在一起就是團體,團體要修六和,和為貴,中國人講和 為貴。「見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利和同均」,大家在一 起,人人都需要遵守的根本戒,這叫僧團,這是佛教團體。如果這個佛教團體裡頭沒有六 和敬,那是假的,那不是佛教團體,佛不承認。團體必須要修這六條,這是佛門佛弟子的 團體,無論大小統統都要遵守。第三個是「三學」,戒定慧三學,一定因戒得定,因定開 。這就是學習的方法、學習的概念,我們一般講理念,學習的理念、學習的方法,這是 佛傳過來的。在中國漢朝的時候,儒採取了,承認了,道也承認了,所以儒釋道三家都講 求戒定慧。再第四個科目就是「六波羅蜜」,這裡所講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 定、智慧。最後就是「普賢十願」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你看這裡也有廣修 供養,普賢行裡頭,懺悔業障。普賢行願是大乘菩薩所修的,他跟一般菩薩有不一樣。普 賢兩個字非常重要,普是普遍,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什麼是境界?遍法界虛空界是我修 學的對象、禮敬的對象、稱讚的對象、供養的對象。遍法界虛空界,這心量大,一般菩薩 沒有那麼大的心量。所以淨土是修普賢行的,你看這部經四十八品,第二品「德遵普賢」 。所以淨土宗是普賢行門,到西方極樂世界人人都修普賢行,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所以下面講到持戒,這是我們淨宗五科就屬於戒律,我們一定要把它做到。持戒是功 德,布施、持戒都是功德。忍辱,忍辱能夠保持功德,如果不能忍辱,一發脾氣功德全消 掉了,火燒功德林,瞋恚之火把你功德全燒掉了。功德不容易,積累功德尤其是難。積累 功德要大慈大悲,要像海賢老和尚,一生沒有發過脾氣,沒有批評過哪個人,這是修忍辱 波羅蜜。唯有忍辱才能精進,精進是向上提升,唯有精進才能得定,唯有得定才能開智慧 。這叫「大施主」,幹這些事情叫大施主,自己認真修學做出榜樣給別人看。   所以底下說,「教化安立眾生,住於無上真正之道」,這個道就是菩提道、就是戒定 慧之道。不做是假的,不是真的,要去做這才是真的。這叫法施,統統是法布施。我們自 己認真做,一切時一切處,眾生看到了,生歡喜心、生效法的心,也學著去做。佛門講表 法,表法要盡善盡美,不能表錯了。經中又說,「手中常出無盡之寶,莊嚴之具。一切所 須最上之物,利樂有情」,這是財施。法施裡頭有財施,特別把財施拈出來,提醒我們不 能偏在一邊,法施為主,財施是補助,必須也得要有財。尤其是接引初學,老師有善巧方 便。李老師每個星期三在慈光圖書館講經,晚上講經,我們學經的,經學班的同學二十幾 個人,派我們去跟人結法緣。怎麼結緣?講堂有兩個門,我們站在門口當接待,替聽眾找 座位,替聽眾拿經本,今天從哪裡講起,頁數翻過來,告訴他們。除這個之外,老師講了 ,如果你們有零錢,買一點花生米,買一點糖果,來的時候,一個人給一個,結緣,將來 你講經聽眾才會多。這都是我們學來的,老師教。為什麼同學有人法緣很好,聽眾很多; 有人法緣差一點,聽眾十幾二十個?所以教我們結緣。 == 所以「聞經獲益第四十八」裡面說: 復有十方佛剎,若現在生,及未來生,見阿彌陀佛者,各有八萬俱胝那由他人,得授記法 忍,成無上菩提。彼諸有情,皆是阿彌陀佛宿願因緣,俱得往生極樂世界。 所以阿彌陀佛法緣這麼好啊!在中國,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 都因為此地眾生過去生和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有甚深因緣。 願我們都和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結善緣、結法緣,將來成佛之時, 我們的光明也和阿彌陀佛一樣盡法界虛空界,無量無邊,幫助一切眾生! 南無阿彌陀佛。 -- 脾氣嘴巴不好,心地再好,也不能算是好人。 — 證嚴法師《靜思語》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03.73.85.55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438848643.A.808.html
dakudai: 阿彌陀佛! 08/06 16:43
s8402019: 南無阿彌陀佛 08/07 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