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234集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 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 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Ⅲ 二利行 (Ⅰ) 軌範具足   請看《大經科註》,第五百六十七頁最後一行,辛三,「二利行」,前面所說的是自 利,自利之後這是利他,自利利他,二利行。分為三個小段,第一個小段「軌範具足」。 經文只有兩句:   【莊嚴眾行。軌範具足。】   這裡八個字包羅萬象,一切諸佛如來身行言教,都包括在這一句當中。我們看念老的 註解。『莊嚴眾行』者,「《淨影疏》曰:彰(表也)行成就」。彰是彰顯,展現在外面 叫彰,佛家叫表法,表法就是給大眾做個榜樣,做個模範。這是行成就,彰行成就。「莊 嚴者,福智二嚴」。用什麼來表現?福報,就是福德、智慧,這兩樣東西叫二嚴,兩種莊 嚴。「莊嚴眾行」,眾是多,行是行為。行為再多不出三大類:第一個是身的行為,身的 動作都是身的行為;第二個是言語,口的行為;第三個是念頭,意業的行為。你看,行為 總不外乎這三類,身、口、意完全都包括了,眾行。下面舉出,「檀」,檀是檀那,梵語 ,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布施。「檀等」,就是菩薩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 定、般若。這個等,就是等下面的五大類,一共是六大類,這六大類是菩薩行,菩薩所修 的。我們要學佛,就得從這裡下手,修菩薩道。這個意思是說,「福與智」,六波羅蜜前 面五條是福報,最後般若波羅蜜是智慧,所以福智都可以給大眾做好榜樣。這個榜樣就是 「莊嚴」,你看「布施等度及萬行」,萬行是細行,八萬四千細行,綱領只有六個。   下面,「《涅槃經廿七》曰:二種莊嚴,一者智慧,二者福德」,這兩種。福慧同時 要學,有智慧沒有福報,不能教化眾生,教化眾生,有智慧要有福報,兩者俱全。單有福 報沒有智慧也不行,有智慧沒有福報也不行,所以菩薩福慧雙修。你看看極樂世界的菩薩 ,他們做得圓滿,因為他們智慧大,福報也大。智慧,能真正明瞭通達諸法實相,萬法的 真相;福報,能現無量身,跟阿彌陀佛一樣,能分身、能化身無量無邊,到十方世界去供 佛,修福。修福沒有比供佛更大的了,那些菩薩天天在修。供養的供養具,就是供佛的這 些禮物,也都是變化所作,隨心所欲,從手裡頭自然就生出來,這修福。供佛之後,一定 是坐下來聽佛講經說法,這是修慧,你看福慧雙修。誰講經?佛講經。這極樂世界人你說 有多大的福報!十方世界,過去現在未來,諸佛無量無邊,他同時可以供養,每一尊佛的 面前都有他的化身,化身真管用。諸佛所說的經不是一樣,真叫千經萬論,同時接受了, 同時消化,同時明白了。   我們看到經上這些記載非常羨慕,羨慕,怎麼辦?信願持名,求生淨土,生到極樂世 界,就跟他們一樣,沒有差別。所以最重要的,祖師大德都提醒我們,要把往生的條件掌 握到,真能往生。品位高下別放在心上,放在心上不好,為什麼?還要增高品位,好像還 有競爭的意思在,競爭是煩惱。要像蕅益大師一樣,往生到極樂世界下下品往生,我就很 滿意了。到極樂世界去,阿彌陀佛是老師,跟他學習,從哪個班級學起?從一年級學起, 小小班一年級學起,就非常滿意了。我們要有這個心,不要去爭品位。但是佛要念,念得 有功夫,到極樂世界自然插班,不是有意的,無論是哪個品級往生,都是自在的,沒有起 心、沒有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必須如是,念佛才有功夫。如果有意,我要上上品 往生,拼命念佛,目的就是上上品,很可能到臨命終時你去不了,為什麼?煩惱沒斷,還 有競爭。這個念頭不好,怕的是在臨命終時有魔障現前,去不了。所以我們要一心求往生 ,不計品位,不要把品位放在心上,好,蓮池、蕅益大師,都給我們做了示範。經要搞清 楚、要搞明白,確確實實是這麼說的。   我們要留意到,往生就是信跟願,《要解》上講得多清楚,能不能往生全在信願之有 無。我們真正相信有極樂世界,沒有懷疑,如果有懷疑要聽經,經幫助我們斷疑,懷疑是 真相沒搞清楚、沒搞明白。不懷疑的人善根深厚,懷疑的人善根比較薄,要在這上面補, 補功課,那就是多讀經、多聽經。經,聽個三十遍、五十遍、一百遍、二百遍不算多,聽 多了,信心真的相信了,真的堅固了,你就決定得生。品位高下是念佛功夫的淺深,念佛 的功夫分三等,第一個功夫成片,就是清淨心現前;第二個,平等心現前;第三個,覺, 覺是大徹大悟,理一心不亂,平等是事一心不亂,清淨心是功夫成片,這是功夫。我們不 求,念久了自然得到,這是好事。可是障礙功夫的,是對於這個世間的留戀,在這個世間 要看破,樣樣都要放下。   這一段註解裡頭,念老講得很好,講得很清楚很明白。註解後半段,「若有菩薩具足 如是二莊嚴者,則知佛性」,這句話重要,有智慧、有福德就知道佛性。我們看看這個世 間人,有智慧、有福德的我們見到,他知不知道佛性?未必都知道,有知道的,有不知道 。佛性是什麼?佛性是自性,佛性是真心。我們常常勉勵同修,在日常生活當中、工作當 中待人接物用真心,不用妄心。怎樣用真心?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不要執著,不要分別 ,就是真心。不起心、不動念,真心就現出來;起心動念是無明,叫無明起來了,起心動 念。但是起心動念很微細,我們自己不能夠覺知。大修行人也未必能知道,為什麼?見性 的人是法身菩薩,權教菩薩,十住、十行、十迴向都沒有見性,你才曉得難。那些人在哪 裡?在四聖法界,四聖法界裡面的佛、菩薩是權教。那我們這樣微細的就不理會,功夫用 在分別、執著,盡可能的不分別、不執著,以平等心、以清淨心過日子處事待人接物就好 ,這樣慢慢的就能見性。先知道有佛性,然後就見性了。   「又《探玄記三》」,第三卷,《華嚴經探玄記》上面說莊嚴,「莊嚴有二義:一是 具德義,二交飾義」「故知莊嚴眾行者,表一一行中悉是從性起修、全修在性也。」這 個說法意思很深,不是我們能做到的,這是菩薩才能做到。為什麼?一一行中都是從性起 修,全修在性,什麼菩薩?明心見性的菩薩,像六祖惠能大師一樣。這個地方我們要知道 ,能大師是頓悟,頓悟不容易,在中國像能大師這樣的人,只有出現這麼一個,之前沒聽 說過,之後也沒聽說過。但是漸悟多了,不管是頓悟、漸悟,悟了之後境界是平等的。能 夠漸悟的,老同修都知道,不是一生一世,多生多劫修行,在這一生成熟了,是這麼個意 思。半生半熟的,在這一生也遇到這個緣遇得好,他也能大徹大悟,但是要時間。我們看 宗門的這些典籍,像《五燈會元》這些書你去看,有幾個月開悟的,不是一下就開悟,幾 個月,有三年、五年的,有十年、八年的,有二、三十年的,還有四、五十年的,不一樣 ,很多。這就是說明,我們自己不知道自己的根性沒關係,不要放在心上,認真努力一直 修下去,會有開悟的一天。也不必求開悟,因為求開悟這個心、這個念頭是障礙,不求, 自自然然他就開悟了。關鍵的是要放下,別認真,一定要知道,這個世間什麼都是假的, 沒有一樣是真的,下面經文會說到。   「故《淨影疏》謂莊嚴眾行,是彰明所行成就」,著重在「成就」這兩個字,他真的 成了菩薩,身口意三業是菩薩行,用來教化眾生的。「軌範,軌則與模範」。軌則就是原 理原則,像車,現在的火車它有軌道,不能夠越軌;範是模範、是典範。「又軌者,法則 也;範者,法也,常也。」這字拆開來,分開來講,軌有法則的意思,範有法的意思,跟 前面軌的意思相同,它有常的意思,常是不變。   「由於所行皆具福智,故所說所教,皆成軌則。」這一句話我們今天讀到,心裡有很 大的觸動,為什麼?中國古聖先賢教給我們一些原理原則,五倫、五常、四維、八德。甚 至於過去孩童上私塾所學的這些教科書,《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這些東西 ,童蒙教學的教科書。古聖先賢編的這些教材,總共大概將近二十種,至少用了兩千年, 沒出毛病。為什麼?編這些課本的人,編教材的人「皆具福智」,他們真有大智慧、真有 大福德,給小孩編的這些東西幾千年不出問題。現在人編個教材,問題出來了。   不但是幼稚園、小學,即使是中學、大學,我們中國古人所用的這些教材,世世代代 不改變,天下太平。民國才一百年,這個教材是不斷在改。我念小學的時候我還記得,我 在高雄還有個同學,我們小學三年級同學,好像三、四、五這三年都在一起,我們的教材 常常換。德行這一門的,我上二年級的時候叫修身,有這門課,三年級就改了,不叫修身 ,改的名字我記不得了,四年級又改了,改叫社會,我還記得。常常在改,沒有定課。古 人修身就是一部《弟子規》,你看看,那真是修身課本。因果教育就是一部《感應篇》; 對於傳統文化基本的認識,就是《三字經》,《三字經》內容非常豐富。真正叫扎根。《 三字經》是國學概論,最淺的給你說了一個輪廓,你有個概念。《百家姓》,四百多個姓 氏,是我們漢族,你統統搞清楚、搞明白了,你對於這個族群就非常愛護,你知道它的根 柢。哪個姓氏從哪裡來的,這個姓氏祖先是誰,在歷代出了多少名人,非常有味道,老師 把這些故事講給學生聽。   課程,有些是要講的,有些不需要講,讓學生自己去悟。孩童要講,十歲以上,就要 幫助他悟入,少講,讓他多讀,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念掉,讓他清淨心現前,清淨心 生智慧,清淨心是福德。啟發他、開發他的福慧,這種老師善教。有些做老師做了一輩子 ,三家村,他考功名考不上,考得個秀才,一輩子做老秀才,他的事業多半都是教學。課 本是古聖先賢定的,不是現在人寫的,也不是他自己寫,給社會帶來的安定和諧,長治久 安。現在為什麼亂成這樣的?由於對古聖先賢這個教科書不相信了,認為那是過去的,不 適合於現代。殊不知,科學技術,小孩十五、六歲之後很快就學會,但是這個倫理道德的 扎根必須要從小,要從出生就得要開始。這個不能錯誤,錯誤了,影響一生。   看到這一句的開示,「由於所行,皆具福智,故所說所教,皆成軌則」,這四句話多 重要。「所行所示」,示是示範,「為眾模範,故云軌範。悉是常法,無可變易,無所欠 少。故曰軌範具足」。這四個字分量很重。我們現在把這個東西丟掉了,要摸索、要創新 ,大概一直要把地球搞毀滅,自己還不知道自己過失。完全不知道,孩子不知道父母對他 的愛,小孩懷疑父母,不知道祖宗對後代那種恩。中國傳統文化,古聖先賢,每一家的祖 先都是寬宏大量,不是為他自己一族,是為我們整個族群,乃至於為整個人類,他是這樣 的胸襟,這樣的懷抱。他沒有害人的心,只有成全人,利益眾生,這是中國文化的根。   所以你看,悉是常法,常,永遠做下去,不要去改它的,不能變易,你一改問題就出 來了,為什麼?你沒有那個智慧,你沒有那個福德;他們這些立法的人都是大福德、大智 慧。你看幾千年來,多少人看過都認同,都沒有把它改變,怎麼可以到我們手上就改變? 所以中國有一句諺語說,說得好,「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我們今天就是不聽,認 為老人是過去了,是那個時代也過去了,跟不上現代化了。那現代,現代要不孝父母,現 代可以不尊重師長,現在人可以無法無天,現在人可以無惡不作,是不是這樣的?你也不 見得同意。怎麼辦?大乘經裡面內容太豐富了,世出世間法盡有,看你用什麼眼光去看, 你能看得出來,能得其受用。下面這一段: (Ⅱ) 觀法常寂   【觀法如化。三昧常寂。】   這兩句是大乘佛法的核心。大乘學什麼?就學這個,就是要學『三昧常寂』。修淨土 的要得念佛三昧,學天台的要得法華三昧,學賢首的要得華嚴三昧,修般若的要得金剛三 昧。三昧是什麼?三昧是定,常寂,定生智慧,因戒得定。剛才講的賢首、天台、念佛都 是方法,修什麼?統統是修「三昧常寂」,用什麼法門,就三昧前面加上去,我學法華三 昧,我學華嚴三昧,我們今天是念佛三昧。修三昧的方法不一樣,但是得三昧是一個,所 以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任何一個法門都可以得三昧。三昧是什麼?心地寂靜,心 裡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就是寂。常寂,常寂就是常在定中,心地清淨。定 中什麼境界?清淨平等覺,得三昧,清淨平等覺全有,小定開小智慧,大定開大智慧,圓 滿的三昧就明心見性。   要怎樣才能夠得到?前面這句重要,『觀法如化』,這是智慧。念老的註解,「觀一 切皆如幻化也」,看整個宇宙看一切法都是幻化。「觀者,智之別名」。觀是智慧,揀別 跟我們凡夫講見解不一樣,見解每個人不相同,觀照每個人都是相同的,所以它是真心, 它屬於智慧。見識是阿賴耶的妄心的起用,那是個生滅心,所以看的一切法不一樣,以為 它是真的。你要是真正看清楚了,一切法如幻化,全是假的。海賢老和尚常說,遇到認識 的同修都會跟他說,提醒他,「好好念佛,成佛是真的」,往生就是成佛,往生極樂世界 真的,「其他的全是假的」,幻化是假的。   《大乘義章》第二卷裡頭,有兩句話給我們說明覺觀,「粗思名覺,細思名觀」。這 就是念頭,粗的念頭是覺,細的念頭是觀。一般人用心都是粗,粗念,微細的念頭是觀。 普通人這個粗思,可以說從早到晚不間斷;細思,細思是很冷靜,不夾雜煩惱在裡面,這 是觀。學會了要會用功,在生活上用上了,生活裡面的煩惱可以放下,工作上用上了,工 作很認真,做得很好,心是清淨的,很少雜念,這是觀,叫觀照,照見。   「又《遊心法界記》曰:言觀者,觀智。是法離諸情計,故名為觀也。」這個就是告 訴我們,觀這個意思裡頭,什麼才叫觀。情是情執,計就是分別,計度分別,這個東西要 放下,這才是觀。凡夫沒有觀照的功夫,他見色聞聲,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他有情執,就是 我們一般講執著,他有計較,計較就是分別,這個好,那個不好,這個我喜歡,那個我討 厭。他有這些,這些都是煩惱,生煩惱的。這把生煩惱的統統放下,這才叫觀。觀生智慧 ,生什麼智慧?把外面這些境界真相看清楚了,真相是什麼?真相不可得。   「又《會疏》曰:觀之字,即三觀也。蓋夫三諦三觀者,萬行之要樞,菩薩之肝膽也 。」這是天台宗修行的方法,三諦三觀,修法華三昧,這個下面會講到,是菩薩一切行門 的樞紐。換句話說,六度萬行修什麼?就是修三諦三觀。諦是講真實的,不是虛妄的,這 個是理,是諸法實相;觀是說你怎麼個看法,你能把事實真相看出來,真相就在眼前。又法之一字,即指一切有情非情」,非情是無情,無情就是指的樹木花草、山河大地。佛 把眾生分為兩大類,有情是動物,植物、礦物是非情,是沒有情識的眾生。如果單單講眾 生,全包括,眾生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統統叫眾生,所以眾生包括動物,包括植物、礦 物,統統是眾生。「生死涅槃諸法」。這個法字包括的範圍很大。「如化」者,《會疏》 說:「非空非假、而空而假」,這是譬喻,「則是中諦」「意謂:既言如化,則非絕對 空無,故言非空。若言是有,則只如幻化而已,並非實有。又既云如化,乃非有而現假有 。既是幻化,則所現舉體是空。」這是大乘經教裡頭常講的,都是現實,我們一般俗人說 現實,現實的環境,現實的萬法,確實是如幻如化。   讓我們感觸最深的,是彌勒菩薩跟釋迦牟尼佛的對話。佛問彌勒,他們的問答都是教 化眾生的,眾生問不出來,也答不出來,讓釋迦牟尼佛來問,讓等覺菩薩來回答。佛問這 句話說,「心有所念,幾念幾相識耶」?問這麼一句話,這句話裡頭問三樁事情。心有所 念,這一個念裡面有幾念?有幾個相?有幾個識?他問這麼多事情在裡面。凡夫心有所念 ,那個念頭很粗,我動了個念頭,微細的念頭不知道。這一念裡頭有多少微細念頭,你才 覺察到,感覺到有個念頭,有幾念?彌勒菩薩回答說,一彈指,你看「拍手彈指之頃」, 這麼短的時間,這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百千是十萬,三十二億乘十萬,得出的 數字三百二十兆,這一彈指多少個念頭?三百二十兆的念頭,我們怎麼會知道?所以起心 動念別去管它去,我們根本就不知道,它太快了,太微細了。我們今天要知道的,我們睜 開眼睛看鐘,你看鐘上那個秒針,一秒鐘一秒鐘過去。我們注意在這看,你看這一秒過去 了,那一秒又過去了,過去的永遠不再回來。人不是十年十年老的,也不是一年一年老的 ,就是一秒比一秒老,只有這樁事情不間斷,從你出生到死亡根本不休息,一秒一秒過去 ,一個念頭跟一個念頭,這是事實真相。   你要把它看穿了,這是真的還是假的?你就會跟佛答覆一樣,你要說它是假的,真有 ,你要說它是真的話,它根本不存在。你看,一秒一秒就過去了,上一秒不是這一秒,前 一秒不是後一秒,這就是細的,這叫觀。觀就生智慧,就了解萬法皆空,佛說萬法皆空就 是這個意思。又告訴我們,一切法不可得,一切法,《般若經》上說的,「無所有,畢竟 空,不可得」。頭一個什麼不可得?身不可得,你看一秒一秒過去,不可得。這個我們細 心觀察能體會、能承認,真的,一秒一秒過去,每一秒都得不到。同樣一個道理,這個身 不可得,命不可得,一切法統統不可得。你不能說它沒有,你也不能說它有,你說它空、 說它有都是偏在一邊,都是過失。不能說空也不能說有,空有不二,空有一如,空即是有 ,有即是空。   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我們彈指,一秒鐘能彈多少?我以前講大概以四次到五次, 我們這樣彈,實際上有年輕人體力很強的,他彈得很快,他一秒鐘可以彈七次。如果彈七 次,這就可觀了。彈七次,三百二十兆乘七,二千二百四十兆,一秒鐘,你看那個秒鐘是 一秒鐘,二千二百四十兆次生滅。這是彌勒菩薩告訴我們,我們現在六根六塵六識統統在 這個頻率上出現的,根本就不是真的,全是假的。假的無所謂,沒關係,它不礙事,假不 妨礙真,真也不妨礙假,沒事,只要你不要去理它就好,你把它放下,真的就現前。真的 是什麼?真的是本性,自性,真的是智慧,這是真的。你要不是用真的,用假的,假的就 是煩惱習氣,你在這個現象裡面生起貪瞋痴慢疑,你有喜歡、有討厭、有七情五欲。七情 五欲也不是真的,就是這些東西勾起來的,把你的性德變成了煩惱。所以佛經上說煩惱即 菩提,煩惱裡頭加上阿賴耶,加上這些東西,煩惱習氣,就叫煩惱。這些東西離開了之後 ,煩惱就是菩提,菩提就是智慧。所以,煩惱跟智慧是同體,作用不一樣,不帶附加品, 它是智慧;帶這些染污,它就變成煩惱,就這麼個道理。 == 它根本不存在。你看,一秒一秒就過去了 過去的永遠不再回來 一秒一秒過去,每一秒都得不到。 老法師這個說法真的讓人很生警懼。 確實世界的真相就是如此,一秒一秒地過去,逝者不可追, 愛情,是一秒一秒地逝去,最終不是變質就是期限到; 身體壽命,一秒一秒;財產地位名利,一秒一秒,時間一到,就消失。 甚至記憶,也是一秒一秒,就消失了。 我們以為擁有,其實都是錯覺,是時間擁有,不是誰擁有。 而時間,一秒一秒,就消失了,「每一秒都得不到」。 誰都不可能握住一秒。 這是事實真相。 但誰都能念一句阿彌陀佛。 「好好念佛,成佛是真的,其他啥都是假的。」 南無阿彌陀佛。 -- 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03.67.219.17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444715496.A.8DC.html
dakudai: 阿彌陀佛! 10/13 16:42
column: 阿彌陀佛 10/13 18:56
s8402019: 南無阿彌陀佛 10/13 1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