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224集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 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 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b) 淨心 ① 總標   請看《大經科註》第五百五十五頁,倒數第四行,科題「淨心」,分兩小段,第一段 「總標」,經文只有兩句:   【於無量劫。積植德行。】   經文雖然只有兩句,內容非常豐富。『無量劫』,我們看到了,無量劫做什麼?積德 、種福,植是種植。可見得德是多麼重要!我們看念老註解,「本品初段明莊嚴淨土。此 下三段表嚴淨自心」。嚴是莊嚴,淨是清淨。為什麼?下面說,「蓋心土不二,心淨則佛 土淨也」,道理說出來了。一直到近代,量子力學家發現微中子的存在,才告訴我們物質 現象,國土是物質現象,物質現象從哪來的?從心生的。心淨則佛土淨,求生淨土的人首 先要求清淨心。這個修持的目標就在經題上,本經的經題,前面一段是講果報,「大乘無 量壽莊嚴」,這是果;因是什麼?因是「清淨平等覺」,修清淨平等覺就感得大乘無量壽 莊嚴,經題因果具足。所以修淨宗的同學要曉得修什麼,這個不能不知道。   念佛求生淨土還爭執,我遇到一個同學,傳個信息給我,他們那個地方念佛堂,有人 主張念四字,有人主張念六字,爭論幾乎到吵架了,這能往生嗎?自己不能往生,叫別人 也不能往生。所以古時候的念佛堂多,祖師大德知道,各人根性不相同,願意念四字的有 念四字的念佛堂,你到那邊去,願意念六字的有念六字的念佛堂,不衝突,把你們分開; 有人喜歡大聲念的,有人喜歡小聲念的,喜歡大聲有念大聲的念佛堂,喜歡小聲有念小聲 的念佛堂,應有俱有,讓你不生煩惱。諸佛菩薩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好!   我們在經教裡頭也常常提醒同學,我們學佛為什麼不能證果?學了一輩子,初果都沒 有證到,什麼原因?五種見惑都沒有放下,不但沒有放下,連減輕都沒做到。五種見惑頭 一個是身見,第二個是邊見,邊見就是對立,跟人對立、跟事對立、跟一切萬物統統對立 ,這個心要沒放下,念這一輩子都得不到須陀洹,在大乘初信你沒有分,你是佛法門外漢 ,沒入門。初信,好像是小學一年級,大乘;初果是小乘最低的位次,都拿不到,還談什 麼?阿彌陀佛知道我們的狀況,特別開這個法門,五逆十惡,臨終一念、十念都能往生。 但是臨終還放不下,還在爭論,還在吵架,這個人決定不能往生。為什麼?你往生去了之 後,你會把極樂世界攪和得一塌糊塗,極樂世界秩序都被你破壞了,你能去嗎?所以佛不 來接引你。一定要把身見、邊見放下;見取跟戒取是成見,自以為是,這要放下;再就是 所有錯誤的看法統統放下,你才能證得初果,大乘才得到一個初信位的菩薩。位次是最低 ,但是很可貴,這個位次得到就不會退轉。有這個位次就是聖人,小聖,小小聖,他不會 退到凡夫位,所以叫位不退,三不退裡的第一個,位不退,很可貴。拿到這個地位的人, 念佛往生是決定得生的,沒有一個不往生。   真正相信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信願具足,往生的條件就成立。念佛不論多少, 論功夫,功夫是什麼?把煩惱念掉了。我們心裡面煩惱一起現行,馬上就是阿彌陀佛,把 煩惱控制住,慢慢煩惱不生了,這是功夫。煩惱要真正控制住,不生煩惱,證得初果的位 子,你往生到極樂世界是插班去的,你不是在同居土,你是在方便土,方便土也是三輩九 品。四土都講功夫,這個不能不知道。所以該放下的,古大德教我們,身心世界(身就是 身見,心就是思惑),這是見惑,心是貪瞋痴慢疑,要放下身心世界。外面周邊的環境不 再接受干擾,它有干擾我們可以不接受,這樣念佛,往生到極樂世界,品位就向上提升。   下面念老給我們解釋,『於無量劫,積植德行』「是此下三段之總標」「劫者」 ,表極長很難比喻的時間,無量劫。「無量劫者,表劫數又無量,此乃無量之極長之時」 ,這講時間。「故其時間,無法稱說,不可計量」,計是計算,數字太大了,沒法子計算 ,沒有法子來度量。「以表修行久遠。」說哪些人?不是說別人,正是說我們自己。我們 自己無量劫中,生生世世都在修行,修到今天連初果也沒證得。好在遇到佛法能生歡喜心 ,能不毀謗,能接受,這一點點善根看起來好像沒什麼,多生多劫修成的;沒有多生多劫 ,佛菩薩來勸他,他也不肯相信。我們一接觸就能相信,不是偶然的。   「行者」,行是行為,「身口意之造作」,這叫行。「德行者,所成之善謂為德」, 就把它稱作德;「能成之道」,我們叫它做行。「故德行指功德與行業」,行是造作,造 作的結果稱為業,業有淨業、有染業,染業裡面有善業、有惡業。我們就知道了,所謂淨 業,善惡二邊都放下了,這才是清淨。淨業那是德行、功德,無量無邊,我們看到諸佛菩 薩生生世世累積德行。德行者,所成之善謂為德,能成之道謂為行。「故德行指功德與行 業,又指具足功德之行,即戒定慧三無漏學與六度」,德行。我們在這裡要問問我們,們在日常當中有沒有抓住戒定慧?有沒有念念不忘六度?這是標準,如果我們這一天沒有 這個標準,這一天白過了,空過了。   我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教我布施,教我入門從三種布施下手,財布施、法布施、 無畏布施,六度裡頭第一度。沒有能力,沒有能力要有心,要有這個願,遇到緣隨分隨力 ,圓滿功德。布施錢,不是一定要布施多少才叫功德,不是的,你有布施的心,你身上只 有一塊錢,這一塊錢拿去布施,圓滿功德。為什麼?你只有這麼多,全部拿出來了。富貴 人家布施一千萬,他財產太多,一千萬算不了什麼,他那個布施不圓滿,不是百分之百。 我們這一塊錢布施,功德比他大,為什麼?我們是圓滿的,他不圓滿。這就知道,圓滿功 德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得到的。財布施的果報得財富,法布施的果報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 的果報得健康長壽,要修!真正修,清淨心就現前。能放,布施實在講就是放下,肯放下 ,清淨心就現前,再提升平等心現前,再向上提升就是覺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把我 們自性裡所有的障礙統統放下。戒定慧叫三無漏學。我們淨宗同學在三十年前,那個時候 我住在美國,美國淨宗學會成立,我們提出戒律,持戒念佛。戒律哪幾種?五科,五個科 目,很簡單,第一個是淨業三福,第二個是六和敬,第三個是戒定慧三學,第四個六度, 第五個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不要多,就這五個,我們把這五樣做好就是具足戒。這五樣能 幫助我們得三昧,能幫助我們開悟,能幫助我們行菩薩道。不用複雜,我們有能力做得到 的,輕而易舉可以做得到的,就夠了。   下面念老舉《會疏》這四句話,《會疏》裡說「行謂行業」,行是行為,行為所造作 的因果都叫業。「三業所作」,身口意,起心動念,意業;言語,口業;身體造作叫身業 ,這叫三業所作。從早到晚,連睡覺還作夢,作夢也是在造業。為什麼?我們念佛的功夫 不得力,念佛功夫得力就不會作夢。每天作夢是在測驗自己,如果作夢還作惡夢就不好了 。學佛的人首先第一步的功夫,有夢,沒有惡夢;功夫再進一步,夢沒有了,得清淨心。 這些都是在勘驗自己的功夫。底下說,「德謂福德,行之所感」,行善得福報。「又非朝 夕所得,故云積植」。果報沒有那麼快,所以要積,植像種樹一樣,一定要到它因緣具足 ,則開花結果。「積者積累,如點滴所聚。植者培植」,好像我們種樹,「育苗成林」「經時久遠,不可計稱,故云無量劫也。」菩薩們,他們經歷很長很長的時間,我們無法 去思量,也沒有辦法說得清楚,長時間,生生世世,無量劫來都在修行。   斷煩惱不容易,生生世世累積的功德還伏不住煩惱,惡的念頭、不善的言語、不善的 行為有時候還造。我們也很想能把不善的行為控制住,用什麼方法?最好的方法就是念佛 ,信願持名。念佛的功夫還壓不住,是我們的功夫不得力,煩惱習氣比我們念佛的功夫多 ,我們伏不了它。我們努力,不要去想煩惱,想阿彌陀佛,這就能幫很大的忙。天天想佛 ,時時刻刻想佛,念念念佛,不出聲音,心裡面念佛,很管用。為什麼?我要把煩惱念掉 ,要把習氣念掉,把清淨心念出來,好!清淨心念出來就等於小乘阿羅漢,大乘七信位的 菩薩。方便土裡面三輩九品我們就很清楚了,真正念到清淨心,大乘的七信位。三輩九品 不就很清楚的看出來了嗎?九信、十信,上上品往生,方便土。初信位也不在凡聖土,上 去了,方便土的下下品往生;二信位,方便土的下品中生;三信位,下品上生。你看這位 次,很清楚就出來了,這就叫功夫的淺深。 ② 別顯 Ⅰ 自利行 (Ⅰ) 離欲念佛   我們再看下面第二段,「別顯」。它分三段,第一個是「自利行」。自利行裡頭又有 三小段,第一個「離欲念佛」。念佛人最重要的是離欲,離欲是功夫。欲是什麼?欲望。 我們看經文:   【不起貪瞋痴欲諸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但樂憶念過去諸佛。所修善根。】   念老註解得很詳細,我們看註,『不起貪瞋痴欲諸想』「想者,對緣生心曰想」。 緣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環境,環境裡頭有物質環境、有人事環境,人事環境裡面有善人、有 惡人,物質環境裡頭有順境、有逆境,面對著這些環境起心動念這叫想。不起心、不動念 ,面對環境不起心、不動念,那功夫到家了,那是什麼人?那是佛。佛對緣不起心、不動 念,清清楚楚、明明瞭瞭,那是智慧,他不糊塗,他看得非常清楚。凡夫迷失了自性,所 以對緣生心,這叫想。你看「想」,中國這個字會意,心上有了相,這是想。想一個人, 他這個人的相現前,別人看不到,自己心裡很清楚;想一樁事,事現前。一切萬物,想什 麼它現什麼,一切法從心想生。佛不生心,菩薩生心,生心他能控得住,這就比我們高明 。他怎麼控住?他不分別、不執著,比我們高。我們起心動念,馬上分別執著就起來,同 時起作用,這就變成凡夫。阿羅漢比我們強一點,阿羅漢有分別,沒有執著。執著叫見思 煩惱,最嚴重的;分別叫塵沙煩惱,比執著輕。塵沙是比喻多,一看到就分別,一聽到就 分別,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才接觸,分別就起來,比喻作塵沙。菩薩所斷的,佛所斷的, 無明煩惱,無明煩惱就是生心,就是起心動念。   我們用念佛的方法修功德。功德是什麼?功是功夫,德是不起心不動念。圓滿的大德 ,佛所證的。佛最低的(佛有高低),禪宗說得好,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什麼是佛?明 心見性就成佛。明心見性有四十二個等級,換句話說,佛就有四十二個級別,你是哪一個 級別的佛。真佛,不是假佛,為什麼?他們不用妄心,他們完全用真心。菩薩還用妄心, 用得正,不會用錯了。凡夫用妄心用得邪,邪是什麼?煩惱、習氣。菩薩用得正,他完全 用佛的標準,就是佛家的戒律。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跟戒律都相應,這就用得正,這就是 在積功;清淨心現前,那就是德,他真得到了。得到清淨心證阿羅漢果,得到平等心證菩 薩果報,覺就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就成佛了。   成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在那個地方等待,等待什麼?無明習氣斷乾淨。 無明習氣沒有方法斷,你要有方法就起心動念,那就墮落了。就是不要去理它,隨它去。 每天做自己的功課,自己的功課就是供佛,供佛是修福,念佛是修定,聽經是修慧,在實 報土。到哪裡去聽?西方極樂世界往生的人,個個神通廣大,跟阿彌陀佛一樣,能化無量 無邊身,每天都到十方世界去拜佛,拜佛的時候就供佛、聞法,福慧雙修,那個福報大。 我們這邊今天連一個好老師都找不到。到極樂世界十方諸佛剎土,你說到就到了,沒有距 離。化身去供佛聞法,跟真身沒有兩樣,得真實受用。真身呢?真身在阿彌陀佛講堂沒動 ,化身去了。不但能供佛、聽經,而且能度化眾生,十方世界都有有緣人,你要是看到有 緣人,有緣人來求幫助,你也會分身去幫助他。應以什麼身得度,你就現什麼身,現身說 法沒有考慮的,眾生有感你自然有應,妙不可言。到極樂世界全都做到了,都兌現了,所 以極樂世界不能不去。   下面舉個例子,「如於境執取男女等種種差別之相,謂之想,能取境界差別故」。下 面,「貪想、瞋想、痴欲想是三惡想」,這都是惡念,不好的念頭。下面,「如《郁迦羅 越問經》,謂菩薩行布施時,以離欲想、修慈想、無痴想對治三惡想」。這佛教人,離欲 ,離貪欲;修慈,離瞋恚,修慈悲心想;無痴是對治痴欲想。我們今天用的方法比它這個 簡單,效果更大,我們用什麼方法?阿彌陀佛,心是阿彌陀佛,口念的阿彌陀佛,身行的 阿彌陀佛,完全依照三經一論,三經一論就是阿彌陀佛,依照阿彌陀佛的教誨,這個好! 「菩薩捨所施物,生離欲想」。身心世界統統要放下,到什麼時候圓滿?欲的念頭,欲望 沒有了,布施功德就圓滿,還有欲望不行,這個要知道。我們現在只有一個願望,求生淨 土,想見阿彌陀佛,行不行?行,修淨土宗的行,這是佛教給我們的方法,修別的其他法 門就不行,這就是難易之分。淨土宗准許帶業,其他八萬四千法門沒聽說帶業的。淨宗把 修行成佛證果分成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你到極樂世界,你還是凡夫;到極樂世界成佛 之後,那是第二個階段。其他八萬四千法門沒有第二個階段,只有一段,沒有二段,難! 難易我們要搞清楚。所以菩薩(這都是平常我們要學的、要做的)捨所施物,生離欲想, 真的捨得。「於求者與樂因緣」,接受布施的,讓他生歡喜心,「故瞋恨心薄」,這叫修 慈想。「以此布施功德,回向無上道,則痴心薄」,不痴了,點點滴滴的功德都迴向給西 方極樂世界。「今法藏大士不起三惡想,離諸煩惱。」他修布施,離貪瞋痴。離欲,這第 一句。   第二句,『不著色聲香味觸法』。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六根所緣的,眼緣的是色, 耳緣的是聲,鼻緣的是香,舌緣的是味,身緣的是觸,意緣的是法。修行修什麼?就是修 這樁事情,就是修不著。「不著者,不貪著也。色等,六塵也。一、色塵,一切形色,如 青黃赤白及種種形象」。這都是眼見的對象,眼根所緣的對象叫色塵,我們叫物質對象, 這些形相都是的。「二、聲塵,一切音聲,樂聲與噪聲等等」,統統是耳根緣的對象。三、香塵,鼻之所辨別者,芬香與惡臭」,鼻所緣的。「四、味塵,舌之所辨者,飲食之 種種美劣之味。五、觸塵,身之所辨者,例如細滑粗澀、寒熱溫和等等。六、法塵」,是 意根所緣的,「謂意根對前五塵分別好醜,而起善惡諸法」「又此六塵中,如男女之美 容」,眼見的;耳聞的,「絲竹歌詠之樂音」,音樂;「栴檀與男女身香」,鼻所聞的; 「飲食肴膳種種美味」,舌根所緣的;「上妙衣服與男女身分柔軟細滑之觸覺」,身所緣 的,「皆令眾生貪著其事,不得出離」。這提出嚴重的警告,你六根對六塵境界起貪瞋痴 ,起這些念頭,這就是為什麼你出不了六道輪迴,原因就在此地。   輪迴苦,尤其我們這一代,你們年輕這一代比我就更苦。我的童年雖然生在戰亂,那 時候社會安定,社會好,人與人之間都懂得關懷,中國傳統的文化還沒有丟乾淨,我們還 沾了一點邊,至少可以說,三十歲以前,我們還過個正常人的生活。現在的人麻煩,把五 倫五常、四維八德丟得乾乾淨淨,連影子都沒有了,你說人多苦。雖然物質生活比從前提 升,交通便捷,精神生活苦!父子沒有親,沒有親愛,小孩長大自己走了,不管父母,以 為正常。外國人是這樣的,學外國,外國十六歲離家出走,就別找他了。早年我在加州, 有一個也是學佛的同修,他的兒子十八歲離家出走,他到警察局去報案,人家問他多大年 歲?十八歲。十六歲走了就別找他。美國認為十六歲就自己可以照顧自己,不必家裡照顧 。父子沒有親,五倫沒有。五常,仁義禮智信,現在的人不仁、不義、無禮、無智、無信 ,這五個字全沒有,這五個字好像與他不相干。我這個年齡這一代,三十歲之前還有,是 不如從前,但是還有,還常常聽到。現在聽不到,沒人講;看不到,沒人做。所以我們為 什麼要提倡祭祖?提倡祭祖,目的就是宣揚傳統文化裡面的孝悌忠信,就是倫常道德,讓 大家看一下,提醒一下。一年三次,不能再多,多了人家討厭,少了記不住,辦這個活動 用意在此地。 == 學佛的人首先第一步的功夫,有夢,沒有惡夢;功夫再進一步,夢沒有了,得清淨心 我是個從小到大惡夢不斷的人。不是夢到死人、屍體、鬼,就是災難、黑暗的海邊.... 說有多"精彩"就有多"精彩"。 不過從我開始認真聽經學佛以來,說實話惡夢真的很少很少很少很少很少了。 這真的是很明顯的改變。 但是我每天還是很多夢,難得一兩天無夢,這是我要努力的目標! 更希望慢慢地能多夢見佛菩薩、出家人、拜佛! 南無阿彌陀佛。 -- 無瞋即是戒,心淨即出家。我性與你合,一切法無差。 -- 拾得‧普賢菩薩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03.73.248.96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442488726.A.557.html
dakudai: 阿彌陀佛! 09/18 1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