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續:「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圓覺經》:「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   「又一切煩惱,畢竟解脫」。煩惱是假的,煩惱是我們累積那個煩惱習氣變現出來的 ,不是真的,真的不可得。它存在的時間,這個煩惱習氣也是二千二百四十兆分之一秒, 也是在這個頻率之下,所以你要想到,這麼高的頻率裡頭什麼都沒有了。「是故一切平等 ,無有可譏。」法法平等,十法界平等,一切眾生平等,一切眾生跟佛平等,為什麼?眾 生不可得,佛也不可得。這是自性,回歸自性。《金剛經》上講這四句話完全真實,「一 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世出世間一切法,十法界依正莊嚴,這是真的。八地 以上就是究竟佛果上的受用,他全得到了。   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律者,戒律。儀者,儀則」,威 儀。《大乘義章》第十卷,這幾句話,「言律儀者,制惡之法,說名為律」。一個字一個 字的解釋。什麼是律?制是禁止,佛禁止眾生造惡,譬如說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 淫、不飲酒、不妄語,這是屬於律,教我們不要作惡。「行依律戒」,這叫律儀。我們的 行為,言語是口業的行為,身體動作是身業的行為,起心動念是意業的行為,叫身口意三 業行為,所以叫律儀。   「其意謂:所謂為律儀者,防惡止非之法,稱為戒律」。戒律是什麼?防止我們作惡 ,禁止我們做非法,就是與法相違背的,這個主要就是律法。三皈、五戒、十善,沙彌律 儀、比丘戒、菩薩戒,三聚淨戒,這都是屬於戒律。遵守戒律這叫律儀,決定不能夠違犯 ,養成一個好習慣。律儀它的目的是什麼?目的是幫助我們得定,得三昧。我們用念阿彌 陀佛名號的方法來修身口意,此地講的善護三業,得到的定就稱之為念佛三昧;如果我們 用天台的止觀,那就是法華三昧;我們用《華嚴經》的止觀,五止六觀,那就是華嚴三昧 。名稱不一樣,是你依的方法不一樣,三昧是完全相同,三昧就是禪定。換句話說,佛法 無論大乘小乘、宗門教下、顯教密教,八萬四千法門統統都是修禪定,包括念佛也不例外 。所以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得到定就平等,不得定的時候不一樣,得定的時候相 同。   定的目的是什麼?開智慧。諸位要曉得,定是真心,就是自性,目的都在明心見性, 明心見性就是圓滿的智慧現前了。這智慧從哪來的?自性裡頭本有的,沒有一樣東西在外 頭,這是大乘教上告訴我們的。你向外求一無所得,一定向內,佛法是向內的,稱為內明 ,這個學問稱之為內學。我們首先要能相信,不能懷疑。惠能大師的《壇經》給我們做證 明,他開悟的時候第三句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什麼?無量智慧、無量才藝 、無量德能、無量相好,一切都是無量。在這個境界裡面,佛才說「心外無法,法外無心 。所以佛法真正的目的就是達到這個境界,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不僅是禪宗要求,八 萬四千法門,門門都要求。只要你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不管用什麼方法修成,所以法門 平等,沒有高下,每個法門都能達到,這個道理要懂。   又《行事鈔資持記》裡面所記載的,這個是律教裡面的必修課程,祖師大德修學的心 得,可以給後人做參考資料的,這叫《行事鈔》,資是資助,可以幫助大家。這裡頭說, 「通禁制止名律」,律的意思多半是禁止,不准你做的,比丘戒、沙彌律儀屬於這一類的 ;「造作有相名儀」,這叫作持,多半是菩薩戒。菩薩要教化眾生,所以菩薩戒的理念、 精神跟比丘戒不一樣,比丘著重自度,菩薩著重利他。所以稱之為律儀。   「又律儀戒者,乃三聚淨戒之一。」這個三聚,下面有解釋。第一個是「攝律儀戒」 ,受持五戒、八戒、十戒、具足等一切戒的這些戒律,這是釋迦牟尼佛所制定的,你統統 要遵守。第二種「攝善法戒」,佛沒有制定的,「修一切善法」。這一切善法是利益眾生 的,不一定利益自己。自他兩利的當然更要做、更要守;利他,對自己不利的,菩薩也做 ,菩薩是以慈悲心為主,所以修一切善法。第三「攝眾生戒,又云饒益有情戒」,饒是豐 饒,非常豐富,益是利益。就是對眾生有利益,有大利益,有真實利益的,佛沒有說,要 做,要把它看作戒律。上面講的三條,「為大乘菩薩通受之戒,於(一)攝律儀戒中,在 家菩薩受五戒與八戒。出家菩薩須受(一)中之十戒與具足戒」。十戒是沙彌戒,具足戒 是比丘戒。   《涅槃經》第三十一卷裡面有一句,「戒是一切善法梯橙」。橙是墊腳的,向高處攀 援所用的工具。戒律是一切善法的梯橙,就是你用戒律幫助你提升。沒有戒律就無法向上 提升,所以戒是無上菩提本,道理就在此地。又《瓔珞本業經》下卷說,「一切眾生,初 入三寶海,以信為本。住在佛家,以戒為本」。這幾句話都非常重要。現在佛法衰了,衰 在什麼地方,諸位從這裡就看到了,初入三寶沒有信,住在道場不持戒,這是佛法的衰相 。兩百年前寺院庵堂,無論出家在家、男眾女眾,沒有不遵守戒律的,沒有不信佛的。現 在信佛信得再好,他還是有懷疑,疑根沒斷,疑情沒斷,這就是今天佛法衰的原因。我們 想求個五比丘,大乘經上所說的,五個比丘在一起修行,修六和敬,這才叫僧團,那個僧 跟六和是連在一起的,沒有六和不叫僧團。我們皈依三寶最後一條,「皈依僧,眾中尊」 ,這句話怎麼講?僧是僧團,四個人以上,最少四個人。四個人叫一眾,我們一般中國人 講三個人,佛法是四個人,四個人叫一眾。四個以上遵守六和敬,遵守戒律,就是戒律上 ,三皈、五戒、十戒、比丘戒、菩薩戒、三聚淨戒,這他們一定遵守,還加個六和,這才 叫僧團。這個僧團,大家在一起修一個法門,依止一個老師,如理如法的修行,好!也有 不同的,這很少,像海賢老和尚,他們這個道場四位法師,修的法門不一樣,兩個修淨土 ,一個修教的,《楞嚴經》,禪淨雙修,還有一個專門參禪的,四個人在一起住了好幾年 ,互相尊重、互相讚歎,他們實實在在是菩薩到這個世間來表演給我們看。我們現在同是 修一個法門都不能包容,都自讚毀他,為什麼?搶信徒、拉供養,說我們好,別人都不如 我們。這是破戒,這是破和合僧。 (s:《華嚴經》云:「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 「戒為無上菩提本,長養一切諸善根。」)   經上說得很好,一個僧團出現在這個地區,這個地區應該是幾百里範圍之內沒有災難 ,諸佛護念,龍天善神守護這個地方。有真佛弟子在此地,修行真有功德,跟大乘經教真 正相應,它影響之大,能叫這個大地區化解災難。我們要相信經上所說的,這是出家人對 於地方安定和諧、化解災難做出最大的貢獻,不要花一分錢,也沒有多做一樁事情,只是 自己認真修行,將功德迴向就好!斷惡修善,積功累德,隨時隨地都可以在修,我們要懂 得。特別是在這個時代,很有這個必要。不能看眾生受苦,不願意看到有災難,希望能化 解,僧團出現,那是最大的力量,肯不肯發心?這一章就是一個六和敬僧團的教誨,是六 和敬僧團的章程,這段經文。   《佛祖歷代通載》,這裡面有幾句話,「法要有三」,法是佛法,重要的有三樁事情 ,「曰戒定慧。以上經論,廣顯戒德」。《普超三昧經》裡面有一句說,「被戒德鎧,化 度生死」。這句經文,「此正為善護身業,不失律儀之真意」。這個「被」在此地念披, 披在身上。這就是出家人的袈裟,代表什麼?代表戒定慧。這才化度生死,這生死就是眾 生,度自己,也要度一切眾生,這是說「善護身業,不失律儀」真正的意思。常常想到輪 迴可怕,怎樣才能脫離輪迴?末法時期最有把握、最靠得住的,就是念佛求生淨土。其他 的方法當然好,但是要根性猛利。我們這樣的根性,學了多少年自己要清楚,不是真正的 利根,沒有真實智慧,走這個路穩當。我年輕的時候,老師介紹淨宗法門,我對它尊重, 我不學它。到自己八十歲的時候想想不行,為什麼?想到自己的生死事大,脫離輪迴沒希 望、沒把握,這才回過頭來專修淨宗,回歸到念佛法門,不違背老師的教誨。   此地說到了鎧甲,「戒鎧於此有二義:一者,護持義。以戒德為鎧甲」,這是比喻, 「如消防隊員衣石棉衣。入三界火宅,冒三毒烈焰,拯濟群生,無所畏懼」。這是用比喻 ,這個比喻淺顯,我們都能懂。真正要入今天的社會,要度眾生不容易,太難了!古人沒 想到,念老也沒想到。我們將度眾生的這個方法,講經教學,放到攝影棚裡頭,跟聽眾不 接觸,我們才能保持這個鎧甲管用。如果我們是在個大會堂裡面講經,聽眾幾百人、幾千 人,就沒有這麼簡單,為什麼?外面誘惑的力量太大了。財色名食睡,你有把握能逃避嗎 ?一樁逃不過就墮地獄。所以我們現在用這個方法好,攝影棚裡面沒有人,常常是一個人 面對著螢幕,自己看自己,自己對著自己講。跟古人相比,他們有真功夫,我們用這個方 法來避免外緣,跟外緣盡量的少接觸,求什麼?清淨平等覺,求這一句佛號不丟失,不丟 失就是清淨平等覺。這樣拯濟群生,無所畏懼。   第二個意思,莊嚴的意思。「以持戒德,而自莊嚴。不失律儀,軌範人天,令眾欽仰 歸止,來受教化。慕我戒德,學我戒行。進修定慧,而度彼岸」。這是真正有大德行、有 大智慧,真正開悟了的佛菩薩。大徹大悟就是分證佛,次一等的這大悟。老師過去告訴我 ,徹悟是三藏十二分教完全通達,沒有障礙,那是大徹大悟;能夠通達一個宗派的,與這 個宗派有關聯的這些經論都能通達,這是大悟;小悟是通達一經一論。由此可知,在今天 的社會求小悟就很難,求一個能夠不受外面環境影響的不容易找到,社會變了。兩百年前 ,名利這兩個字讀書人說不出來,難為情,哪裡像今天,五欲六塵,財色名食睡擺在口頭 上,沒有感到羞恥,這個多可怕!老祖宗所傳的五倫五常、四維八德,佛所傳的三皈、五 戒、十善、六和、六度沒人學了;不但學的人沒有了,講的人都沒有了,你說這個問題多 嚴重!我們憂慮就這樁事情,沒有別的。   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有幸遇到了習主席,看到這個人,他的言行、他的作為,我們感到 有救了。沒有遇到這個人之前,說老實話,我們對中國前途是抱著悲觀,無可奈何,怎麼 辦?不是我一個人這樣想法,有這個看法的人太多太多了,日常生活當中,無論在國內、 在國外,所接觸的都有這種憂慮。他出來了,這兩年的表現我們歡喜,歡喜的人很多,我 接觸的外國朋友談到的時候,大家對他都有信心,這難能可貴。對他有信心的當然追隨, 贊成他的教誨,在這同一條路上邁進,希望他帶給全世界安定和平,讓全世界的人都能夠 過到幸福美滿。這個地方,莊嚴義這幾句經文,「以持戒德,而自莊嚴。不失律儀」,這 是自利;「軌範人天,令眾欽仰歸止,來受教化」,這是利他;「慕我戒德,學我戒行。 進修定慧,而度彼岸」,這是自行化他的圓滿。   我們看下面這段,「前引《圓覺》」,這段補得好,怕人起誤會,把這段講清楚、講 明白,「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與今不失律儀,互相照映,正顯中道,理事無礙 ,圓解圓修之妙行」。這是大菩薩,這不是凡人,一般人做不到。什麼人?明心見性的菩 薩。如果沒有明心見性,你把淫怒痴代替戒定慧,認為它是一不是二,你決定墮阿鼻地獄 。你不能怪佛經,佛經沒有過失,沒有錯,是你自己把意思解錯了。要什麼樣的人?我們 在《華嚴經》上看到典範,《華嚴經》上是誰?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有淫怒痴。善財是什 麼身分,這個要知道,圓教初住。圓教初住是什麼地位?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禪宗 所說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個人如果不往生極樂世界,他到哪去?他不在 六道,不但不在六道,他超越十法界了。他要是在娑婆世界,決定往生華藏世界,華藏世 界是釋迦牟尼佛的實報莊嚴土。這個要知道,不是在這個階層不可以說,你不要把梵行搞 錯了。   《華嚴》五十三參,伐蘇蜜多女代表淫欲,甘露火王代表憤怒、瞋恚,勝熱婆羅門代 表愚痴,這三個都是明心見性的大菩薩,所以他們真正「了知戒定慧與淫怒痴平等平等」 ,他們真知道,為什麼?不可得。講到究竟處,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萬法不可得,萬法是 假的,剎那生滅不可得;自性,自性也不可得。自性不生不滅,自性是常寂光,一片光明 ,在哪裡?無時不在、無處不在。所以兩面都不可得,這才平等平等。淫怒痴放下了,戒 定慧也要放下,戒定慧是專門,世尊教我們來對付淫怒痴的,戒斷淫,定斷瞋恚,慧斷愚 ,三毒煩惱,用這個,但是淫怒痴沒有了,戒定慧就沒用了。病好了藥就不要了,病好 了還要吃藥又壞了,又變成病了,要明白這個道理。我們現在還有淫怒痴的念頭,那就必 須要守戒定慧。見性的菩薩平等了,我們沒見性,沒見性不平等,自己要知道。   我們往下看,「雖嚴持律儀,軌範具足,但自心常寂,一切平等,悉無取捨,更無愛 憎。不見己是,不道人非。如是持戒,是真持戒」。我們看到一個人,海賢老和尚真持戒 。現在出家人過失很多,老人家對大家都非常恭敬,滿面笑容,沒有一句批評的話。除非 他來求教,勸他幾句;不是他來求教,一句話不說,口裡只念阿彌陀佛,做榜樣給大家看 。這裡頭一句話說,「不見己是,不道人非」,這兩句話太重要了!自己有沒有是處?沒 是處。什麼時候自己有是處了?佛號不丟失算是有是處。佛號常常丟失就不能夠道人是非 ,沒有資格,你憑什麼說?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s:翻譯饅頭:你連一句佛號都念不好,有什麼資格說人家?XD)   如是持戒,是真持戒。「如是修行,是普賢行」。普賢行還得了?普賢行是菩薩究竟 圓滿的大行。第一個,「禮敬諸佛」。普賢跟其他菩薩為什麼不一樣?哪裡不一樣?用心 不一樣。普賢菩薩的用心是包羅遍法界虛空界,所以他禮敬諸佛,這個諸佛就是遍法界虛 空界。為什麼?一切萬法本來是佛。佛是什麼?佛是佛性,自性。有情眾生有佛性,無情 眾生有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性就是真佛,所以他沒有一樣不禮敬。我們做不到, 我們看到佛像禮敬,不是佛像,禮敬的念頭就生不起來,不知道這些萬法跟諸佛是一體, 沒有絲毫差別,都是自性圓滿顯現的。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都是自 性所生,都是自性所現;換句話說,統統是諸佛。普賢菩薩的禮敬跟我們不一樣。   「稱讚如來」。稱讚會影響別人,所以不能像前面這句,前面用諸佛,諸佛是平等, 如來就有差別。如來從性上說的,諸佛從相上說的,相上平等,那性上?性上就有善惡, 我們只能讚善,不能讚惡。非常明顯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對於淫怒痴這三個人,這三 位善知識,有禮敬沒有讚歎,表演得非常明顯。五十位,每一位善知識都有禮敬、有讚歎 ,為什麼他沒有?怕的是菩薩一讚歎,大家認為是好事,那這些六道眾生就受害了,個個 都走向三途去了,人天福報都得不到。所以如是修行,是普賢行。   「如是知見」,知見重要,「方契中道」。他見到中道就是見到了真相,真相是什麼 ?真相是畢竟空、不可得。法相不可得,你看它存在的時間是二千二百四十兆分之一秒。 一秒鐘它已經產生多少變化?二千二百四十兆次的變化,哪一個是它?沒有,這是相。性 是如如不動,也不可得。性相都不可得,所以他心定了;性相二邊都不緣,這契入中道。 中道就是自性,契入是圓滿的見性,沒有絲毫欠缺,這就是證得妙覺佛果。「若人稍聞平 等之意,便謬斥持戒為著相,誹謗戒律。或稍能持戒,便增我慢,自讚毀他,侈談他人過 失。是皆以病為藥者也」。   「上三段為法藏大士嚴淨自心之德行。下為成就眾生之德行。」這底下這一科,上面 所說的是成就自己,下面我們下次就學到了,「成就眾生」、「現生成就」、「無住生心 」、「一切無著」,看看他怎麼樣把他的成就落實在生活,特別是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 《般若經》上所說的「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這兩句也說盡了。今天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 == 我們要相信經上所說的,這是出家人對於地方安定和諧、化解災難做出最大的貢獻, 不要花一分錢,也沒有多做一樁事情,只是自己認真修行,將功德迴向就好! 斷惡修善,積功累德,隨時隨地都可以在修。 唐朝的龐蘊居士說過:「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無事。」 即使不是出家眾,但是在家眾能斷惡修善,積功累德,認真修行,將功德迴向, 一樣可以造福一方眾生。 更何況一個人如果真能斷惡修善,認真修行,他就是善護身口意三業, 就能做出身教、自利利他,像海賢老和尚一樣,就能幫助身邊有緣眾生。 這就是最大的利益。 《無量壽經》也說: 佛所行處,國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 ,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凌弱,各得其所。 這地區只要有一尊佛,所有百姓眾生都蒙福。 我們要期許自己是那尊佛,願我斷惡修善、積功累德、認真修行, 我所在處都能天下和順,日月清明。 南無阿彌陀佛。 -- 一個人眼裡看到什麼,完全是他心裡煩惱的投射。 南無阿彌陀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03.67.219.56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445067977.A.6ED.html
opm: 佛當年示現住世時,釋迦族還是滅了? 10/17 16:06
yuch: 南無阿彌陀佛 10/17 22:48
dakudai: 阿彌陀佛! 10/19 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