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續:「花果樹木,皆作佛事,增長有情殊勝善根。令人得忍,證入無生。」)   希望我們真正能夠清淨心現前,清淨心現前是念佛第一層的功夫,決定往生,往生有 把握了,叫功夫成片。向上提升一層是事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執著沒有了,還有分別 。分別沒有了那就是菩薩,那到理一心不亂,往生極樂世界生實報莊嚴土,就是法身菩薩 ,這個地位高了。可是每個人無始劫以來習氣、善根不相同,所以在實報土裡頭有四十一 個階級。但是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把這些事情都拋棄,不要去想它,為什麼?階級是有, 待遇平等,這不可思議。每一個往生的人,即使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他在極樂世界的 待遇跟法身菩薩的待遇是平等的。這個的確,十方一切諸佛剎土裡頭沒有,只有極樂世界 ,阿彌陀佛這樣慈悲。所以到那個地方,消業障、成佛道都很快。 (b)功歸彌陀   後面這一段,「功歸彌陀」。我們對阿彌陀佛要感恩,用什麼方法來表示我們的感恩 ?就是念佛往生極樂世界。真到極樂世界了,滿足阿彌陀佛度眾生的願望,到極樂世界他 就不操心了。我們看底下經文:   【此皆無量壽佛。威神力故。】   他無量劫修行功德加持我們。   【本願力故。】   四十八願。   【滿足願故。】   他四十八願,願願都兌現了。   【明了。堅固。究竟願故。】   『究竟』是幫助我們成佛。救人要救到底,不到究竟不能算圓滿。這一段,念老的註 解很長,請看註解。「其因」,什麼原因?極樂世界,這是舉一個例子,樹作佛事;極樂 世界所有一切物質現象統統作佛事,沒有一個例外的。這個因,「端在彼佛果德威神之力 ,阿彌陀佛成佛了,法藏比丘成佛了,他把他從初發心修行證果這些功德,都用來加持 信願持名的眾生。只要你相信有極樂世界,相信有阿彌陀佛,你不懷疑,你真正求生極樂 世界,就能得到他果地上的威神功德之力,他就能加得上。「與本願」,四十八願,「滿 足」,一樣不缺,「明了」是智慧,「堅固」是定功、是三昧,「究竟」,本願究竟、滿 足究竟、明瞭究竟、堅固究竟。   「《淨影疏》曰」,隋朝小慧遠法師,他的《無量壽經》註解,這一段節錄在此地, 他說「皆無量壽威神力者,由彼如來現在威力,故獲三忍」,這個三忍是他修得的,由彼 如來現在威力獲得三忍。「本願力等,由其過去本願之力,故獲三忍」。一個是現前,一 個是無量劫來他所修行的功德,這個力量,現在跟過去合起來得到三忍。「本願是總。餘 四是別」,主要的是四十八願,下面這四種是別舉的,統統是從本願來的。「滿足願者, 願心圓備。明了願者,求心顯著」,明瞭是智慧。我們求生淨土有多少誠意,阿彌陀佛知 道,我們自己不知道,他知道,求往生的心顯著。「堅固願者,緣不能壞」。你在修學, 冤親債主擾亂你,特別是跟你有深仇大恨的,他不希望你往生,你往生他不能再報復,他 總是想盡方法來障礙你,讓你退墮,最後不能往生,然後就冤冤相報。所以我們要求佛力 加持,這些障礙不能改變我們的信願持名,怕自己會受感染,求佛加持,能夠堅固自己的 信願。「究竟願者,終成不退」,成就我們的不退轉。「以此願故,生彼國者,悉得三忍 。這是在平常修行,有這種願加持,往生到極樂世界就能得三種忍,前面所說的。得三 種忍是什麼境界?七地菩薩的境界,真的是太高。不學佛的人不知道,學佛的人他不相信 ,哪有這麼便宜,生到極樂世界就證無生法忍?無生法忍是七地以上,七地下品,八地中 品,九地上品。再往上去叫寂滅忍,那是佛所證的,十地菩薩,寂滅忍的下品;等覺菩薩 ,寂滅忍的中品;妙覺果位,寂滅忍的上品,常寂光的寂,寂滅,清淨寂滅,這最高的。 這個是僅次於最高的,無生法忍,《仁王經》上講得很清楚。所以在這個地方,遠公大師 ,這是小慧遠,遠公大師,《無量壽經疏》裡面給我們說的,「悉得三忍」。   「又滿足願者」,義寂大師、憬興大師,他們都說「四十八願,無闕減故」,這句話 我們要留意。真正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經》的第六品重要,第六品是什麼?是 四十八願。我們也要發四十八願,跟阿彌陀佛一樣的願。做到做不到沒有關係,我有願, 我努力的做到;做不到是心有餘而力不足,這個不要緊,你真有這個心。如果沒有這四十 八願,這就是有四十八願,發這個四十八願,往生到極樂世界就能得無生法忍,好處在此 地,品位大幅度的提升。看我們怎麼選擇,這是真正值得我們思考的一樁大事,古來的祖 師大德慈悲,在這提醒我們。   下面,「明了願者,義寂、望西」,這都是唐朝時候的大德,他們說「明慧共相應故 。下面括弧是黃念祖老居士的話,「此勝淨影」,這個說法比《淨影疏》說得好,明慧 共相應。「憬興謂求之不虛故」,不虛就是兌現了,跟淨影大師說的意思相同。「堅固願 者,義寂云無退精進,所成就者」。這一句很重要,能不能成就,關係很大。退是退轉, 不退轉就是精進,退轉那就不是精進了。我們每天的功課有沒有缺失?如果缺失,就是退 轉的現象。我們的願力,求生淨土的願望,如果對這個世間還有留戀,那就是退轉的現象 。我們對於其他的法門如果還想修學,這叫夾雜,夾雜也是退失精進。一心一意,沒有退 轉,沒有改變。   海賢老和尚常說不拐彎,一直去,一句佛號一直念下去,不拐彎,拐彎就是把它丟掉 ,換別的法門。他的法門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一句接著一句,一天到晚未曾丟失。他 工作是在農田裡頭,種田、種糧食、種蔬菜、種樹,所以他工作不妨礙念佛,念佛不妨礙 工作,他不用思考。跟人談話,話說完了,他心裡的佛號又起來了,自然起來。為什麼? 時間久了,養成習慣了。二十歲開始念,一百一十二歲往生,他念了九十二年,所以他習 慣了。我們今天最重要的是把它養成習慣。為什麼不能養成習慣?生死心不切,認為我的 時間還很長,錯了。回過頭看看,我們的同學、同參、朋友,多少人都走了。他們也是給 我表法的,也是做給我看的,人命無常,說走就走了。要知道人命無常,我們這個勇猛精 進心自然就提起來。一口氣不來怎麼辦?這是大事,這不是小事。大事真正掌握住了,弘 法利生的事情要做,利益一切眾生,盡力盡分去做。佛教給我們,老師也教導我們,有緣 就要做,沒有緣不要去做。有緣就是有這些機會,你去做很順利,會做成功;沒有緣你做 不成功,勉強去做,浪費時間,未必能得到效果。所以佛家講緣生,不攀緣,隨緣不攀緣 ,這樣心安理得。機會來了,是一樁好事,一定要做,做怎麼樣?別放在心上,心上要放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但幫助我們往生,也幫助我們隨緣的事情順利成就,這個好。   底下,堅固願者,義寂云,無退精進,所成就者。下面,「究竟願者,義寂、望西俱 謂期盡有情法界際故」。這就是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期望著是盡法界虛 空界,有情法界無盡,我們度眾生的願也無盡,這個就對了。這些說法,念老告訴我們要 合參,都可以做為我們參考。   下面,「又本願力者」,這是主要的,「《往生論》曰: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 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論註》,註解是曇鸞法師作的,「《論註》曰:依本法藏 菩薩四十八願」,這是過去,「今日阿彌陀如來自在神力」。彌陀的神力從哪裡來的?這 現在彌陀神力,「願以成力,力以就願,願不徒然,力不虛設。力願相符,畢竟不差」。 用阿彌陀佛做例子,阿彌陀佛也在表法,教我們怎麼成就。願成就精進的力量;沒有願, 力就沒有了。力是從願來的,而力呢?力是跟著願的,力以就願。所以願不徒然,力不虛 設,力願相符,畢竟不差。這是值得我們學習,我們的願強烈,很強的這個願望,這個願 望就是求生淨土,這個願望就是度化眾生,這個願望就是護持佛法,願就產生力,力幫助 願,力跟願的結合就相符了,畢竟不差。   「依法藏菩薩之本願,乃有今日彌陀如來之神力。以彌陀因中發聞名得忍之願,以願 力故,成就極樂見樹得忍之殊勝功德成就。由願生力,因力願成」。阿彌陀佛因中發的「 聞名得忍」,發這個大願,這個願圓滿了。以願力故,成就極樂見樹得忍,兌現了。極樂 世界的菩提樹,不但是菩提樹,極樂世界所有一切樹木花草,都能幫助我們開悟,都能幫 助我們得定。幫助開悟,開悟就是明瞭,我們一般講看破,幫助我們放下。放下是功夫, 看破是智慧,功夫跟智慧密切融合,看破裡面有放下,放下裡面有看破,是一不是二。章 嘉大師給我說得很淺,我們容易明瞭,實在就是大乘教裡面所說的止觀,「止」就是放下 ,「觀」就是看破。老師告訴我,佛法修學,就是看破幫助你放下。你為什麼放不下?你 沒看破,看破你就放下了。放下之後又需要看破,再向上提升,看破、放下相輔相成。像 我們上樓梯,我們這個大樓樓梯一樣,放下底下一層,向上上升一層;到那一層,再放下 那一層,又往上一層。從初發心到如來地,就這一個方法。   所以《華嚴經》的修持,五止六觀,《妄盡還源觀》裡頭我們學過。天台宗裡頭摩訶 止觀,止就是放下,觀就是看破。對於事實真相要了解、要通達,明瞭之後,原來是假的 ,一場空,你才會捨得把它放下;你要以為它真有,你捨不得。這真正捨得,捨才得到, 不捨得不到。捨就是布施,得到什麼?得到後面的,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捨是布施 ,不能不捨。假的要捨,真的呢?真的也不能放在心上。為什麼?不可得,自性本空。自 性沒有物質現象,沒有精神現象(精神現象是念頭,沒有),也沒有所謂的自然現象,它 就是一片光明。在《華嚴》叫做大光明藏,淨土說常寂光,《華嚴》叫大光明藏,大光明 藏就是自己的法身,就是自己的本體,也就是禪宗講的自己的本來面目,不能不知道。   這後頭說出來了,「令見樹者,悉得無生法忍,頓證八地菩薩」,這說出來了。這個 地位可高了,不是漸證,是頓證,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八地菩薩,這太高了,真的不敢 相信,但是它是事實,他不是在此地誘惑我們,字字句句都是老實話。我們在這個地方, 深深體會到阿彌陀佛的偉大,阿彌陀佛願力、神通力不可思議。這一品我們就學到此地。 (3)堂舍樓觀   我們再看下面第十六品「堂舍樓觀」,這都是居住的地方。註解裡頭提示我們,「本 品有二:一者,佛及諸菩薩居處。二、菩薩隨意修習,從因得果,自由行道,皆大歡喜。 這是我們很想要知道的,我們先看阿彌陀佛的居處,教主就是阿彌陀佛。經文: a.教主居處   【又無量壽佛講堂精舍。樓觀欄楯。亦皆七寶自然化成。復有白珠摩尼以為交絡。明 妙無比。】   「講堂者,說法講經之堂舍。精舍,寺院之異名。《新譯華嚴經音義》曰:精舍者, 非以舍之精妙,名為精舍。由其精練行者之所居,謂之精舍也。」精舍兩個字的意思我們 明瞭了。講堂,阿彌陀佛的講堂是教學的場所,這個講堂我們要有深層次的體會。西方極 樂世界不是一個國家,我們叫佛國土,講成習慣了,大家容易體會,實際上,我們所體會 到的不一樣。極樂世界很大,大到什麼程度?沒有邊際。我們地球不大,飛機二十四小時 就轉一圈。極樂世界沒有邊際,找不到邊際,為什麼?它是法性現的,法性沒有邊際。真 的是中國古人所說的「大而無外,小而無內」。他能說這兩句話的,我們想到,這個不是 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人說不出來,他怎麼會知道?真的是大而無外,小而無內,這什麼 ?大小沒有了。極樂世界沒有對立的,找不到對立的,都是圓融的,都是統一的,一即一 切,一切即一,一法裡面見一切法,不可思議的境界。   阿彌陀佛的講堂,佛在那裡講經,有沒有上下課?我們這有上課、下課,當中還有休 息,阿彌陀佛講堂沒有上下課,一直在講。他在這個講堂已經講了十劫,極樂世界成立他 就在講,到現在沒中斷,沒下過課,妙!進入講堂聽課的人,我們如果是往生到極樂世界 ,蓮花化生,阿彌陀佛來接引我們。接引是分身、化身,本身呢?本身在講堂裡沒動,在 講堂說法,沒動,化身。他化無量無邊身,幹什麼?到十方世界去接引求往生條件成熟的 人,他要去接引。他不去接引,你不知道極樂世界在哪裡,所以他要去接引。接引還帶著 菩薩,還帶著天人大眾,大概這些都是跟這個往生人有關係的,都來了。我們知道全都是 化身,來的菩薩是化身,來的人也是化身,真身在講堂沒動,佛在講經,大眾在聽經。   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佛把蓮花放在七寶池裡頭,等待一段時間花開見佛。花開見佛 ,那個身的相跟佛一樣,跟大眾一樣,你就看到講堂,講堂有你的座位,上面有名字,不 會錯的,你就到你座位上去坐著聽經。什麼時候下課?成佛就下課了,沒有成佛不下課。 為什麼?那個身體不需要飲食,不需要吃飯,不需要喝水,沒有大小便溺,精神飽滿,不 需要休息,不需要睡眠。一直聽下去,愈聽愈歡喜,為什麼?你的境界不斷向上提升,愈 聽愈歡喜。聽到圓滿了,畢業成佛了你就離開,沒有聽到成佛捨不得離開。所以那個講堂 ,進去是學生,出來就是佛,這個講堂才圓滿,真正不可思議。   我們在講堂裡面聽經,能不能辦事?能,我們跟阿彌陀佛一樣,我們也會現無量無邊 身,變化無量無邊的分身,去幹什麼?去到十方世界諸佛如來的道場去參訪、去拜佛、去 供養,這是修福,修無量無邊的福報。而且又聽諸佛如來說法,講堂裡面聽到的是我們自 己主修的這些法門,一直到成佛,十方如來說法,一切法你同時都具足了,這些經上都講 出來了。所以到極樂世界,那個修學環境、居住環境、生活環境,都是我們無法想像的, 它太圓滿了,阿彌陀佛想得太周到了,我們自己想不到的他統統都想到,真正慈悲到極處 ,我們怎麼能不感恩?   「精舍」,念老的註解,「寺院之異名」。有很多寺院它名字用精舍,大概規模大小 也不定,有很大的,一般比較小,寺院比較大,但是也有大的寺院叫精舍。精舍不是它建 築精妙,不是這個意思,是什麼意思?「精練行者之所居」,精進在鍛鍊,就是修行人所 居住的地方,修行的地方,叫做精舍,精是精練、精修,是取這個意思,我們不能把它搞 錯了。「樓觀即樓臺。觀者,樓也,臺榭也。欄楯,即欄檻」,我們一般講欄檻,「俗稱 柵欄。縱者曰欄。橫者曰楯。極樂殿閣皆從彌陀淨心流現」,這個淨心是真心,是清淨心 、是平等心、是大徹大悟的心,是從這流出來的,變現的。一切都是自然成就,而且成就 之後,你到那邊居住在這個地方,隨心所欲,你想大它就變大,你想小一點它就變小,你 想在空中它就升在空中,你想在平地它就落在平地,質料、顏色、光彩無不隨心如意。在 極樂世界居住,穿著的衣服,你想什麼樣式,它已經在身上了。那個世界沒有染污,所以 他們也不需要洗衣服,衣服換下來自然就沒有了,就不見了。真的是思衣得衣、思食得食 ,沒有一樣不稱心如意,完全讓我們體會到境隨心轉、相由心生,這叫極樂世界。   極樂世界,我們細心觀察,它是屬於一個道場。為什麼?它跟天堂不一樣,天堂上有 天主、有天王、有天帝(玉皇大帝),還有文武百官,有行政組織,皇宮外面,都市有士 農工商,極樂世界沒有,極樂世界沒有天主、沒有天王、沒有上帝,也沒有什麼文武百官 ,也沒有士農工商。那個世界,世尊為我們介紹的經典很多,沒有發現那個裡頭有商業買 賣,沒有,有街道?沒有;只有兩種人,一個老師,阿彌陀佛,一個菩薩,阿彌陀佛的學 生,就這兩種人。往生到極樂世界,即使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稱菩薩,阿惟越致菩薩 ,還不是普通菩薩。「阿惟越致」是對法身菩薩的稱呼,這是梵語,古印度話,阿惟越致 的意思是不退轉,他們修道只有進步,不會退步,所以他成功快。我們這個地方進得少、 退得多,很難成就,他們永遠不退轉,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這叫阿惟越致。阿惟越 致就是法身菩薩,是實報莊嚴土裡面法身大士。所以極樂世界待遇,統統都是法身菩薩待 遇,有同居土、有方便土,但是待遇都是法身菩薩待遇,平等待遇,連身相都一樣,容貌 都一樣,每個人都具足神通,不會認錯人。一切隨心所欲,想什麼現什麼,不想它就沒有 了,這麼一個世界。在那裡居住,我相信時間不用多長,證得究竟圓滿無上菩提。所以這 一段,在居住環境也都隨心所欲,完全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提供的,想什麼現什麼,不可 思議的境界。今天時間到了,下一堂課我們還從這個地方學習起。 == 他們修道只有進步,不會退步,所以他成功快。我們這個地方進得少、退得多, 很難成就,他們永遠不退轉,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 古大德云:「不忘初心,成佛有餘」 可惜我們就是常常忘,現世忘,輪迴忘得更大。 一忘我們就退,所以才至今尚未成佛。 佛家諺語說: 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二年,佛在天邊;學佛三年,佛化雲煙。 所以我們要常常檢點自己,是不是被說中了? 現在的我,還記得當初學佛的心嗎? 我們也要發四十八願,跟阿彌陀佛一樣的願。做到做不到沒有關係,我有願, 我努力的做到;做不到是心有餘而力不足,這個不要緊,你真有這個心 我們每天念佛、念經,就是在維繫這個初心啊。 佛就是我們的初心,最真誠的那顆心, 就算功夫沒有、就算仍然很多煩惱, 但是那顆初心不變、有願、有心,能夠緊緊抓住一句佛號、一個方向、一個願望, 我們每天的功課有沒有缺失?如果缺失,就是退轉的現象。 我們的願力,求生淨土的願望,如果對這個世間還有留戀,那就是退轉的現象。 我們對於其他的法門如果還想修學,這叫夾雜,夾雜也是退失精進。 一心一意,沒有退轉,沒有改變。 老法師這裡提出三個檢驗退轉的點:缺失定課、留戀五欲六塵、雜修 黃念老也曾說,定課不妨少,但不能缺;另一位法師(我忘了是哪位), 也說定課要雷打不動。 我自己做定課也常常會缺失,有時就是真的很累,有時就是在趕工作, (但其實就是一直拖一直玩,最後才會搞到要趕工作。我懺悔。) 但是我看談黃念祖老居士的文章時,都提到黃老居士無論多晚, 寧可少睡,功課一點都不打折,有時功課甚至都做到半夜一兩點。 他大概是這麼說:一想到眾生可憐,就一定要做完。 (他說修一座法,大概是藏傳的功課) 還有他每天也都固定要念好幾萬佛號。 這個「一想到眾生可憐」就是初心、就是願心, 就是我們要跟阿彌陀佛一樣發四十八願的心。他就產生力量。 只有這個初心,才能支持我們成就佛道。 南無阿彌陀佛。 -- 脾氣嘴巴不好,心地再好,也不能算是好人。 — 證嚴法師《靜思語》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03.67.219.40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452064035.A.A86.html
erincy: 南無阿彌陀佛! 01/06 17:07
Rockcheng: 阿彌陀佛 01/06 17:28
dakudai: 阿彌陀佛! 01/06 1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