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念佛法門要不要求捨識用根?當然也要求。你能捨識用根,你是實報莊嚴土上上品往 生。當然佛也要求。實在做不到怎麼辦?做不到,你就用分別執著去念,念到功夫成片也 能往生,凡聖同居土九品往生,我們就有救了。所有一切大乘佛法裡只有念佛法門,你用 心意識去念還能成功。在四土裡面用心意識去念,就是用分別執著去念,可以生到凡聖同 居土、方便有餘土;離心意識就是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   可是諸位一定要曉得,西方世界很特殊,與一切諸佛世界不一樣。它雖然有四土,四 土在一起,所以是一生一切生。我們念阿彌陀佛就著相的念、分別執著的念,念到功夫成 片,就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這個地位最低了。可是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 也生了、方便有餘土也生了、實報莊嚴土也生了。為什麼?四土在一起。不像其他諸佛世 界,四土不在一起。   我們這個世界是釋迦牟尼佛的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不在這個世界上。方便有餘土 的阿羅漢、辟支佛,我們見不到;實報莊嚴土的大菩薩,我們也見不到,不在一起。西方 世界一生一切生,所以生同居土等於生實報土。   淨土是無比殊勝,所以諸佛如來都讚歎阿彌陀佛,「十方一切佛,阿彌陀第一」,這 一句話是一切諸佛如來的讚歎。世尊在《無量壽經》上告訴我們,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 ,佛中之王」,這個讚歎也不限於釋迦牟尼佛,也是十方一切諸佛公認的,執持名號的功 德不可思議。但是經文是對於所有大乘人說的,這一點我們要知道,所以它有一個絕對的 標準。   「六根門頭,頓悟圓湛不生滅妙明真心」,這一句話就是講六根的根性。在眼是見性 ,在耳是聞性,六根根性就是自己。「圓」是圓滿,「湛」是湛然,像水潔淨的樣子,一 塵不染。不生不滅,妙明真心,就是自己的六根根性。在《楞嚴經》上是「如來藏性」, 「如來藏」與「如來藏性」不一樣。「如來藏」就是心意識,就是阿賴耶識,講「藏性」 就是真如本性。   『乃是難測難知最深最密之法。』所以稱為密因,道理就在此地。   『即妙奢摩他』,奢摩他、三摩地、禪那都是梵語,禪定的名詞、名稱,這是佛一般 講經時常講的。阿難尊者聽得很耳熟,所以在這一次法會裡,阿難尊者向釋迦牟尼佛提出 要求修定。阿難是多聞無定,所以才被境界所轉。他要求修定,他想大概佛所修的定與一 般人修的定不一樣。所以他把「奢摩他、三摩地、禪那」上面加個「妙」字。其實佛所修 的跟平常人所修的不一樣,佛所修的定是首楞嚴大定,這個名稱阿難以前沒有聽說過,嚴大定是總定。講「奢摩他、三摩地、禪那」是定的某一部分,奢摩他偏重在「止」,三 摩地偏重在「觀」,禪那是「止觀等運」,《楞嚴》統統都包含。   『頓悟了達則微密觀照。』你看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沒有一樣不清楚,當你 沒有起心動念時,這是「微密觀照」。我們凡夫有這個境界,但是時間很短,太短暫了不 能保持。如果能保持,你就成佛成菩薩了。諸佛菩薩永遠保持在這個境界,就是見色聞聲 都不分別、不執著,所以在他的境界裡,萬法平等,萬法如一,沒有好醜,沒有高下。所 有一切好醜高下都是分別執著裡生出來的,離開一切分別執著,哪有好醜高下?一切法是 平等的,這是微密觀照,照見諸法實相。諸法實相是平等相,是清淨相。   「密因」還有一個意思也很重要,『密—遣權小著相之過』,「權」是權教,是大乘 的初開端,是大乘的方便教;「小」是小乘,聲聞、緣覺都是小乘。權教、小乘的毛病是 著相,著相與大乘就無緣了。大乘佛法裡,只有念佛法門著相修還可以;除這一個法門之 外,著相修一切大乘法都不能成就。「密」有這個含義,勸勉權教小乘要離相,不要執著   『因—遣圓教狂慧廢置進修之過。』圓教的學人也有毛病,他聰明、悟性很高,於大 乘佛法一聽,他就能悟入,所謂是大開圓解。雖然悟入,他不肯認真修行,稱為狂慧。阿 難就是這種人的代表。   佛在楞嚴會上,講完了「七處徵心,十番顯見」,阿難開悟了,阿難明白了。富樓那 證得小乘阿羅漢果,但是沒開悟,聽不懂佛講的是什麼?阿難只是初果須陀洹,他開悟了 。所以富樓那尊者就提出問題來,「為什麼阿難悟了,我沒有悟」?四果羅漢不開悟,初 果須陀洹開悟了。佛這才說出來,一個根性是多聞,他有聞慧容易開悟。開悟了,不肯認 真修行,所以他證不了阿羅漢。富樓那尊者雖然認真修行,但是他分別執著,所以他不開 悟。   阿難所知障輕他開悟了,雖然他煩惱障重,他也不肯認真修行。富樓那尊者與他正好 相反,煩惱障輕,他能修成定,但是所知障重,聽佛講大乘法聽不懂。所以兩種障礙有輕 重不同,原因在此處。密因有很深的意思,希望著相的小乘、狂慧的圓教都能回頭,有這 個含意在。   【四、修證了義—了因顯發。因信起觀曰修。即以觀行為修。非歷事造修也。以解悟 為證。非歷位取證也。修了義。解六結(動、靜、根、覺、空、滅)。越三空(人空、法 空、俱空)。證了義。獲二勝。上與諸佛同一慈力。下與眾生同一悲仰。發三用。三十二 應。十四無畏。四不思議。】   『修證了義—了因顯發』,這一句是三因佛性屬於了因佛性。了是明瞭,就是大乘佛 法裡常說的般若智慧。智慧與聰明不一樣,世間人聰明,在佛法裡稱作世智辯聰。聰明、 智慧從哪裡分?從真性流露出來的是智慧,從心意識發出來的是聰明。由此可知,權教、 小乘、六道凡夫都用心意識,所以沒有智慧。一定要到捨識用根,就是離心意識。離心意 識,我們真心本性起作用是真智慧。佛家講的般若智慧是真心本性起作用,凡是意識心起 的作用都是世智辯聰,差別在此處。   「了因」,「了」是真正的明瞭。對於宇宙人生任何一法,他真明瞭,絲毫錯誤都沒 有。沒有錯誤、沒有偏差,這是真實的智慧。『顯發』,「顯」是明顯,「發」是開發, 就是自性般若智慧明顯的起作用了。   『因信起觀曰修,即以觀行為修,非歷事造修也。』大乘佛法的修學與權小(權教、小 乘)修學真的不一樣。權小修行要在事上去修,事很繁很雜,修行的時間要長,所謂「三大 阿僧祇劫」,他不懂得修學的要領。如果真正懂得修學的要領,成佛一生可以辦得到。   「因信起觀」,「信」是指佛在楞嚴會上所講的這些道理,所說的事實真相,他真的 能相信。第一個相信的是我們六根的根性就是自己的真如本性,這很重要。你相信了,從 今之後你就用根性,不再用六識,這就是修。「觀」,六根的作用都是觀。眼見色是觀, 耳聽聲也是觀,用這一個字來作代表,這是真修。修是修正錯誤。以往我們見色用眼識, 聞聲用耳識,錯了!搞六道輪迴,這是生死根本。現在我們覺悟、明白了,我們把它修正 過來。我不用眼識見,我用見性見;我不用耳識聽,我用聞性聽,這就真正修正過來。這 個修行方法是從根本修。   「即以觀行為修」,「行」是行為,從前的行為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落在意識裡面 ;今後我所有一切行為,都用根性當家,真如本性當家,這就是修,所以不是「歷事造修 」。歷事造修是摘枝折葉,苦不堪言!這是從根本修。好像砍樹一樣,從樹根一下砍斷, 多省事。不會砍的,先把葉子一片一片摘下來,再把樹枝一條一條掐斷,慢慢的再砍樹, 這多費事!多麻煩!所以會修的人從根本修,不會修的人從枝葉修。從枝葉修是歷事造修 ,從根本修就是捨識用根。   『以解悟為證,非歷位取證也。』「歷位取證」,像五十二個位次,從初信位證二信 位,二信位再證三信位。好像念書一樣,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慢慢去念,一共五十二 個年級,有得念了。圓人證得的不一樣,他一下就開悟了,這是解悟。解是什麼?他的結 解開了,豁然大悟,一下就圓滿了。不要一位一位證,一證一切證,圓證。   楞嚴講的是這個道理,說的事實真相。而《楞嚴經》裡所講的理論與方法,我們這一 生真正能如佛所說的圓解圓證,就是依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這一段。圓通就是證悟,圓是 圓滿,通是通達,圓滿通達就是「解悟為證」,一生就圓滿成功。這是先把「修證了義」 的原則給我們說出來。   『修了義:解六結,越三空。』再講到「修了義」,經上講「解六結,越三空」,這 是修了義。「六結」是什麼?『動、靜、根、覺、空、滅』。如果要講這六個字,兩個小 時也講不完。這就是我們常講的六個結,不會解的一個一個解,很麻煩!實在講一百年也 解不開,很難很難。你要是很用功的人,大概第一個結你可以解開,你會得到靜,真正得 到定。得到定,一個人入定,能十天半個月都不出定。多大的功夫?才解一個結,在第二 個結上,往後還很多,你才曉得真難。而且定功有淺深不同,淺的定無濟於事,欲界都出 不了。真正到初禪,修到四禪八定,才能超過欲界到色界、無色界,出不了三界。出三界 ,要把「根、覺」這兩個結解開,才能出三界,才能了生死。你才曉得解六結好難。   念佛法門殊勝微妙之處就在一句佛號,老老實實念。不要去想六結,也不要去想三空 ,到時候水到渠成,六結自然就念沒有了,妙不可言。因為其他大乘法門,「解六結,越 三空」全靠你自己的力量。念佛法門不但有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十方一切諸佛菩薩, 沒有一個不加持的。所以念這一句佛號,念到六結自然就沒有了,三空也沒有了。三空是 人空、法空、具空,自自然然就把問題解決了,這個法門妙。真正認識這個法門,真正知 道這個法門之妙、之好的人不多,這是說實在話。所以我們真清楚明白,法喜充滿,喜歡 得不得了。同修們有緣,我們把這個法門貢獻給諸位。   『證了義—獲二勝(上與諸佛同一慈力。下與眾生同一悲仰)』,證得了義,你就得 到兩種殊勝。第一種,「上與諸佛同一慈力」。我們在講席中常常勸勉同修,修行要從心 地上下功夫,我們的心要同佛、願要同佛、解要同佛、行要同佛,那你就「上與諸佛同一 慈力」。如何才能做到?這是一個大問題。同修們一定要清楚,時代在變,所以法令規章 常常修改。國家的憲法過幾年還要修憲一次,為什麼?要適應這個時代。同樣佛門也不例 外,佛度眾生是應機說法,古時候眾生的根器與我們現代眾生的根器不一樣,就應當用不 一樣的方法,才能叫我們得真實的利益。過去佛門的課誦本,諸位念得很熟,都照著課誦 本做早晚課。做了這麼多年,你得到了什麼?每天念好多經、念好多咒,你得到什麼?三 昧有沒有得到?開悟有沒有得到?煩惱有沒有少一點?如果念了這麼多年都沒效,就好像 人生病吃藥,藥吃下去,病一天比一天重,怎麼辦?你會趕緊把藥丟掉,另外再找醫生。   同樣的佛門課誦本在今天已經失效。從前有效果,但現代人的根性與從前人不一樣, 那一付藥給現代人來吃沒效。所以我們淨宗學會,現在在印編一個新的課誦本。這個課誦 本早課採取《無量壽經》的四十八願,我們讀經讀這一部分,再念佛、迴向。晚課我們採 取《無量壽經》第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前面四十八願就是「上與諸佛同一慈力」,三十 二品到三十七品就是「下與眾生同一悲仰」,能治我們現在人的病。念了真有好處、真有 受用,我們在各地都這樣提倡。   『發三用:三十二應、十四無畏、四不思議。』菩薩自行化他,與諸佛如來的示現很 相似。諸佛如來有三十二應,我們現在不能變三十二應,其實我們有相似的變化。譬如我 們講經說法,對中國人是一種講法,對老修行人又是一種講法,對初學的人又是一個講法 。對外國人和對中國人講法絕對不一樣,隨著眾生的根性程度我們說法就有變化,方式也 不一樣,這就等於三十二應。應以什麼方法來說,就用什麼方法,無有定法可說,這就類 似。能證這個,修了義就能得了義的利益,得了義的作用。換句話說,你有一分的修持, 就有一分的感應,就有一分的受用;有十分的修持,你就有十分的受用。 == 南無阿彌陀佛。 -- 總之,不管是什麼樣的人,得到自己快要死亡的消息時,應該坦然面對,應該歡喜—— 「聽說我活不了啦,啊,快樂快樂!阿彌陀佛,大家再會,拜拜了!」 ——索達吉堪布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73.152.183 ※ 編輯: summertrees 來自: 203.73.152.183 (09/02 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