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肆、四種清淨明誨 現在我們看《楞嚴經》裏面重要的一段--〈清淨明誨章〉。 《楞嚴》全經的中心是二段經文,第一是《楞嚴經》第五卷最後一段,〈大勢至菩薩念佛 圓通章〉。另一段是我們今天所選的,第六卷最後的〈清淨明誨章〉。〈大勢至菩薩念佛 圓通章〉是這一生修學,圓滿成就《首楞嚴》的總綱領,總指導原則;而這一章是重要的 補充。 補充什麼呢? 〈念佛圓通章〉裏面修行的關鍵是「淨念相繼」。這個「淨」的標準如何?這一章就是講 一個淨字,為我們講「淨念」的標準。 古德勸我們念佛,常說「持戒念佛」。在三無漏學裏面,因戒生定,因定開慧;《首楞嚴 》是圓滿的大定,當然,它的根基是「淨戒」--戒律清淨到極處,才能夠證得圓滿的大定 。因此佛菩薩悲心特重,教導一切眾生。如果你真正覺悟了。 什麼叫真正覺悟呢? 我這一生當中,決定要超越六道輪回,決定要往生淨土。 你有這個見解,有這個願望,這叫做真正覺悟,這就是《無量壽經》上講的發菩提心。假 如我們對這個世界還有留戀--西方極樂世界雖然想去,有的時候還不願意去;這個沒覺悟 ,這就是剛才講的「緣未成熟」--半信半疑,又想去,又不想去。真正想去的人,真正想 離開六道生死輪回的人,佛就把這個淨戒的標準給我們說出來。如果不是這個標準,那麼 換句話說,你所修的依舊是六道輪回裏的福報,所謂是「世間有漏福報」,來生享福。 來生享什麼福呢? 像我們現在這個社會,做大官的、發大財的……享這些福。 我們要把眼睛睜亮一點,看看這些做大官、發大財的,是不是真正在享福?今天我們看一 看,我們也看明白了,他們實在沒有福報;因為財發得太大了,就有許多人找麻煩,又怕 強盜,又怕小偷,防不勝防;再看那個綁架,都是找有錢的人,像我這沒有錢的人,人家 不會綁架的。有錢,苦不堪言!這財不是好東西。那做官呢?在臺灣,你們在電視上看到 的,哪一個做官好受!日子都不好過。我看到這些現象,才不敢做官,也不敢發財。所以 這個世間有漏的福報,不是好東西,還是認清楚,選擇西方極樂世界,遵照佛陀的教訓, 認真的來修學。 所以《楞嚴》不僅是對禪有重大的幫助,它對大乘佛法,任何一個宗派、法門,都給予最 基礎、最紮實的修學開示,所以我們一定要重視它。修淨土的人特別要重視,《楞嚴經》 上這二段經文。 一、修行最重要的綱領--戒‧定‧慧三學 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 。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阿難」尊者,是我們大眾的代表,佛叫著阿難,就是叫著我們,真正發願修行的人,你 就要注意到了。「毗奈耶」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戒律。現在佛教經典我們編輯成為 三藏經典,三藏是經藏、律藏、論藏,「毗奈耶」就是律藏。世尊當年在世,對於戒律講 得很多,常常教訓弟子。 所謂「修行三決定義」,即修行三個最重要的原則、最重要的綱領,這是佛常說的。這三決定義」,就是戒、定、慧三學,此地佛說的言語非常簡單,但是含義是無量的深廣。 所謂「攝心為戒」的戒,真的不一樣。大乘,「戒」是淨的意思,沒有比此地要求得嚴格 ,要求得圓滿;如果不能攝心,就不叫做戒了。 一定要攝心;什麼心? 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 《無量壽經》在經題上,也是明白的給我們顯示出來「清淨、平等、覺」;「清淨」就是 戒學,「平等」是定學,「覺」是慧學。所以經題上,戒、定、慧三學具足;不但三學具 足,同時也三寶具足。三寶是我們真正歸依處;清淨是僧寶,平等是法寶,覺是佛寶。 學佛,學的是什麼? 就是學這三樁事情。 所以諸位要知道,三學就是三寶,三寶就是三學,這一定要認識清楚。 學佛入門,先傳授三歸依。 傳授什麼呢? 把佛法修學的綱領傳授給你。綱領有三條,我們叫三歸依。「歸」是回歸,「依」是依靠 。我們以往迷惑顛倒,現在佛教我們從迷惑顛倒回來,這叫歸,回歸。依真實的智慧、依 真正的正覺,這叫做「歸依佛」;佛是正覺、佛是覺悟、佛是智慧。換句話說,以前我對 人、對事、對物,感情用事,感情是迷,現在我要理智做主,不迷了,我用理性來判斷, 無論對人、對事、對物,都會做得恰到好處,圓圓滿滿,我有了依靠,依靠自性覺,依靠 智慧,這叫做歸依佛。 過去我們對於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錯誤了,這個錯誤的就是迷。我現在從這些錯誤回 過頭來(回歸),我要依正確的看法、正確的想法,正知正見,這叫做「歸依法」。所以 「法」是正知正見,正而不邪,從邪知見回過頭來,依正知見。 「歸依僧」,僧代表清淨,六根清淨、一塵不染,我們遠離一切汙染--精神的汙染、心理 的汙染、思想的汙染、見解的汙染,甚至於現在身體的汙染--回歸到清淨。我們要清淨心 ,我們要清淨身;身、心清淨,這叫做「歸依僧」。所以佛法修學一入門,就先把這個修 行的原則,修行的綱領傳授給你,這叫做傳授三歸。 「三歸」大家要記住:一、歸依佛,覺而不迷,二、歸依法,正而不邪,三、歸依僧,淨 而不染。只要是出家人,受過大戒的,都可以為大眾傳授三歸。這出家人給你傳授,你接 受之後,他給你做證明,你曾經受過三歸。 問題是:你是不是真的受了三歸呢? 關鍵在此,如果真的接受了,那從今而後,思想、言行、動作,一定是覺而不迷、正而不 邪、淨而不染,這是真正的三歸弟子,是佛的學生。若是受了三歸還是迷惑顛倒,還是邪 知邪見,還是樣樣汙染,那就錯了!那你到佛門來受三歸;受的什麼三歸?受到的是迷而 不覺、邪而不正、染而不淨;你怕你的迷、邪、染還不夠多,還要再受一次,那還得了! 那就大錯特錯了。這是諸位同修統統要搞清楚,搞明白的。 我聽說我們這一會,也有不少同修,想要求受三歸,我今天在此地,都傳授給你們了。這 個要知道,這叫真正的傳授,那個三歸證書不重要,是你心地裏頭真正回頭,這個重要, 這是諸佛菩薩承認的。千萬要記住,受三歸依是接受佛法修學最高的三條指導原則,不是 說歸依某個法師,那就糟啦!那你就迷惑顛倒。你明明是歸依三寶,不是歸依某法師。 「歸依某法師」是邪知邪見,迷而不覺;你迷上這個法師,喜歡這個法師;又分別那個法 師,我就不喜歡他,我不歸依他。你看你都迷了!你的思想不是正知正見,你是邪知邪見 ,你心裏頭有分別、有執著,你已經染汙了、不清淨了。所以說歸依某一個法師,又認為 這個法師是我的歸依師,給諸位說你歸依的決定是迷、邪、染,你對三歸完全不明了,完 全不懂。 法師是代表僧團,為你傳授三歸,你接受三歸之後,住持三寶也是我們的老師,我們要尊 重;我們的心要清淨,我們的心要平等,凡是出家人,都是我們的老師,這就對了。要確 實明了,這個傳授三歸的法師,他是僧團的一個代表人,他傳授,他做證明你是三寶弟子 ,千萬不要搞錯了。 如果說歸依一個人,這個人是我的歸依師,那個不是我的歸依師,將來你的果報是在阿鼻 地獄。我跟大家講的是真話,不是假話,不要以為我在這裏嚇唬你們。 為什麼有這麼重的罪業呢? 因為僧團是和合僧團。 你們看戒律,我們會講到不偷盜的戒,這個是盜僧團裏面的物品,結罪最重。為什麼最重 呢?因為僧團不單是一個國家、一個地球,僧團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裏面的 出家人,統統都有份;那你結罪,就太重啦!所以他墮落也重。 僧團是和睦的,是一體的,如果分別這個是我師父,那個不是我師父,你在那裏分化僧團 ,你在那裏破壞僧團,這個罪過就重了。像現在的黨派一樣,你在黨派裏頭制造分裂,在 國家裏頭制造分裂,這個罪過就很重了。在僧團裏面制造分裂,那個罪是沒辦法說的,諸 佛菩薩都說不盡。我們必須要曉得,僧團要和合(六和敬),盡虛空、遍法界,出家都是 一家人,決定不可以破壞。所以諸位受三歸要明了,千萬不要發生誤會。 三歸是戒律的基石(基礎),受戒一定在三歸之後;先有三歸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上建立 戒學,然後以戒學為基礎,建立定學,在定學上才成就慧學。像蓋房子一樣,這個三歸是 地基,我們要蓋三層樓,先打地基,基礎非常的穩厚、堅固,之後蓋第一樓,再蓋第二樓 ,再蓋第三樓,是這麼一個道理。因此,我們講三無漏學之前,先把三歸的大意,給諸位 作一個簡單的說明。 「攝心為戒」,大勢至菩薩告訴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你看「都攝六根」,戒學 圓滿了;「淨念相繼」,「淨念」是定,「相繼」是慧,定、慧就成就了。可見大勢至菩 薩教我們修學的方法「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也是圓滿的三無漏學。 在這一章經文裏面,特別著重在「淨念」。這個「淨念」的標準,實在講是在攝心。 戒學廣義的講法是「守法」,所以它不限定在戒條,這個諸位一定要知道。戒條是有限的 ,何況律藏裏面許許多多的戒條,在現代已經不適用了。 為什麼不適用呢? 因為戒條是生活規範,是世尊在世為當時僧團所建立的,就像我們大家在一塊常住,我們 有常住公約。所以寺廟裏有常住訂的規矩。世尊那個時候的僧團跟現在僧團不一樣,意識 形態、生活方式、風俗習慣、文化背景都不相同;就好像法律一樣,我們今天把美國的法 律搬到臺灣來,適不適用呢?不適用。那現在我們把三千年前古印度的法律,搬到我們現 在臺灣來用,當然不適用,這是同修們要知道的。它的條文不適用,但是它的精神適用。 條文要修改,就像法律一樣,過一些年要修訂一次。 為什麼修訂呢? 不適於現代社會了。戒律條文要修訂,但它的精神不變。它的精神是什麼呢? 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是戒律永遠不能變更的精神。 戒律傳到中國之後,在中國做了一個大幅度的修改,以適合於我們中國人。這個主持修改 的人是百丈大師。「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清規就是戒律的中國化、本土化、現代 化。從這一次大幅度的修改之後,每一個朝代、每一個寺廟,都作小幅度的修改。因為中 國地方畢竟太大了,有很多個省分,而南方人跟北方人生活習慣也不相同,所以必須按照 此地現在的生活方式,來調整、修訂,我們一定要遵守。 因此「戒律」就是法規,像國家的憲法、法律還包括風俗習慣、道德觀念,這也都包括在 戒律裏面,所以它的範圍非常之廣泛。學佛的人,佛弟子一定是奉公守法,決定不做犯法 的事情,決定不做違規的事情;不犯法、不違規,心地很清淨,生活就很快樂,所以講心安理得」,這是真正的持戒。 在戒律裏面,所有條文都能夠修改,但是有五條基本戒律,千年萬世都適用,超越了時間 ,超越了空間;在三千年前適用,現代還適用;在古印度適用,在中國也適用,這就是五 個根本戒條--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不妄語、不飲酒。這是古今中外,大家都認為正 確的,所以這五條叫做根本戒;其他的那些戒條,都要隨時代、地區來修訂,才能夠適用 。「五戒」是根本戒律,是不受時、空限制的,這是我們必須要遵守的。 「三無漏學」,「三」是戒、定、慧三條,容易懂;「漏」,是比喻。譬如茶杯如果有破 損,水裝進去就漏掉了,我們就得不到需要了。佛用這個,譬喻我們每一個人,真心本性 本來具足無量智慧、無量的德能;現在這個智慧、德能,到哪裏去了呢?漏掉了。從什麼 地方漏掉呢?戒、定、慧這三樣東西沒有了,所以它漏掉了。如果具足戒、定、慧,就不 會漏掉。 因此,「漏」也就是煩惱的代名詞,是妄想、分別、執著的代名詞,這些東西把我們的智 慧、德能全部都漏失掉了。佛教我們戒、定、慧這三學(三種方法),可以防止我們功德 的漏失,所以叫它做「無漏」學,這三樣東西能夠恢復自性,保全功德。由此可知,佛法 修學的重點,就是這三條。因此,世尊一生四十九年所說的許許多多的經論,把它總歸納 不出這三大類--戒學、定學、慧學。 但是諸位要曉得,佛當年講經,不是像在學校教學生,編訂一個課程,按部就班來教學。 佛當年教學是應機說法,什麼人向佛提出問題請教,佛就給他解答,以後紀錄下來成了經 典;因此,他並沒有專門講定、專門講戒,我們現在把它分為三藏,實在講分得很勉強。 為什麼呢?譬如這部《楞嚴經》,在三藏裏面是屬經藏,雖是經藏,這一段講的是戒律, 可見得每一部經裏面,戒、定、慧三學都有,統統都具足。那麼我們編三藏經典,怎麼編 法呢?按分量的多少。 以這部《楞嚴經》來說,裏面講定的經文很長;講戒律的呢?只有這一段,不長;所以我 們就把他歸到經藏。假如這部經戒講得多,定講得少,我們就把他歸到律藏。所以諸位同 修將來看經,你就看到了,經裏面有講戒律,律裏也有講定的,也有講慧的,看它分量的 偏重,我們來分類。如果要是嚴格的分,那沒有法子分,每一部經論都有三學,這是我們 必須要曉得的。 可見世尊的教學,確確實實就是教我們這三樁事情;為我們說明為什麼要守法?為什麼要 持戒?持戒的好處、功德、利益在哪些地方?我們明白了、了解了,自然就歡歡喜喜地去 遵守,不會去違背。世尊不勉強我們,他只是循循善誘,一定給我們講得很清楚、很明白 ,讓我們歡歡喜喜地去接受,這是教學法的高明。因為守法,我們身心安穩,這是修定的 基礎。人做了虧心的事情,做了犯法的事情,常常有恐懼,他修定不會成功;縱然修成定 也不是正定,一定是邪定在裏頭。 所以正定一定建立在身心安穩的基礎上。唯有心真正定下來,這個定心起作用就是智慧。 因此,智慧我們不要修、不要求。為什麼呢?決定求不到。諸位同修要記住,慧是清淨心 的作用。所以整個佛法修學的樞紐就在定;戒是修定的手段,是修定的基礎,是修定的預 備功夫;得到定之後,自然就開慧了;小定開小智慧,大定開大智慧,圓定就開究竟圓滿 的智慧,所以智慧不要求。 我們看古今這些念佛的人。我前面跟諸位說過,那個老實念佛的人,他什麼都不懂,什麼 都不知道,但他念佛念到功夫成熟了,他真的開智慧了,智慧一現前,他樣樣都通達,樣 樣都懂得。 那麼我們要問:「既然他慧開了,樣樣都通達明了了,他為什麼不弘法利生,他要急著去 往生?這是不是太自私了?是不是不慈悲呢?」 我們凡夫看好像是這樣,其實不然,度眾生要緣分。他雖然開悟了,但是沒有法緣,縱然 他跟人家講經說法,人家不相信啊!在這種情況之下,住在這個世間,對大眾沒有利益, 對自己也沒有利益,那就趕緊往生,絕對不是他的壽命剛剛好到了。不是的,沒那麼巧! 是他功夫成就,有能力往生,馬上就走了。有這種能力,還不往生,還要留在這個世間, 只有一個理由--說法度眾生。除這個理由之外,沒有第二個理由。還有一些有緣的眾生可 度,就是還有不少人能夠相信他,能夠聽他勸告的,他有責任要勸告這些大眾,幫助他們 成就淨業,他就不能走;所以說緣盡了就走,還有緣,就必須要留在這個世間。 我們明白這個事實真相,才知道真正修行要注重戒、定。 「四種清淨明誨」是四條重戒。是五戒裏面前四條,是超越時間,是超越空間,不但我們 這個世間,一切大眾要遵守,即使十方一切諸佛剎土,這五條戒也是共同的戒學,不會有 一絲毫改變,這都是共同的科目,基礎的基礎。 ==== 阿彌陀佛。 -- 總之,不管是什麼樣的人,得到自己快要死亡的消息時,應該坦然面對,應該歡喜—— 「聽說我活不了啦,啊,快樂快樂!阿彌陀佛,大家再會,拜拜了!」 ——索達吉堪布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編輯: summertrees 來自: 203.73.152.165 (07/18 23:39)
engram:隨喜讚嘆! 07/18 23:40
cinema:隨喜讚嘆 07/19 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