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不同聲聞戒第八 下面繼續講第八條輕戒,題目是「不同聲聞戒」。這一條戒是專門對出家的菩薩講的 。題目「不同聲聞」意思是出家的菩薩雖然是大乘菩薩,也是要持自己所受過的聲聞戒; 除了六條少方便戒以外,都不可以不學,都不可以和聲聞不同,所以叫做「不同聲聞戒」 。因此這條戒主要有兩方面的意義:第一、對保護眾生方面的戒,菩薩一定要和聲聞一起 學,不同學就犯。第二、戒文中有舉出六條少方便戒,對於這六條戒,大乘菩薩為了救度 眾生的需要,就不可以用嫌恨心或懶惰懈怠的心堅持要和小乘聲聞一樣的做法,否則也是 犯這一條菩薩戒。 以比丘戒兩百五十條戒為例子,其中兩百四十四條是屬於第一保護眾生方面的戒,受 菩薩戒的比丘都必須要同學。假如不同學,還是跟比丘一樣結罪,而且也犯這一條「不同 聲聞戒」。而其中有六條是少方便戒,若為了救度眾生,就不應該同學。所以出家人不要 以為自己是大乘菩薩,就可以隨便不遵守小乘的戒。要了解,除了戒文當中舉出來的六條 之外,所有自己所受過的小乘戒都應該要遵守。 若菩薩,於如來波羅提木叉中,毘尼建立遮罪,護眾生故,令不信者信,信者增廣, 同聲聞學。何以故?聲聞者,乃至自度,乃至不離護他,令不信者信,信者增廣學戒,何 況菩薩第一義度?又復遮罪住少利少作少方便,世尊為聲聞建立者,菩薩不同學此戒。何 以故?聲聞自度捨他,應住少利少作少方便,非菩薩自度度他,應住少利少作少方便。 戒文告訴我們,如果是菩薩比丘為了保護眾生,使不信佛的人生信,已信的人增廣信 心,所以對佛所制的七眾戒法,包括比丘戒中屬於保護眾生的戒律,都應該和小乘聲聞一 起學習。換句話說,大乘比丘也必須和小乘比丘同樣學習持比丘戒;如果不同學就是犯這 條不同聲聞戒。當然,如果有犯比丘戒也是照樣結罪。同樣的道理,菩薩比丘尼也一樣要 同學比丘尼戒,菩薩式叉摩那必須要同學六法,菩薩沙彌則需同學沙彌十戒;假如不同學 ,就犯這條不同聲聞的菩薩戒。 戒文又告訴我們,為什麼非學不可呢?因為小乘聲聞即使只為了度自己出生死輪迴, 尚且都不可以離開保護眾生的戒,尚且要以令「不信者信,已信者增廣」的心來學習比丘 戒,何況菩薩是發心要自利利他的第一義度,怎麼能夠反而不學保護眾生的比丘戒呢? 但是另外一方面,比丘戒當中有六條是屬於少利、少作、少方便的戒,這是世尊特別 為小乘的人建立的。菩薩比丘雖然也是比丘,但是如果為了救度眾生的方便,對這六條戒 就不必一起學。為什麼不學呢?因為小乘比丘是專心度自己,先放下眾生,所以應該要安 住在少欲知足、少求利益、少造作,以便讓心安定下來,方便比較少也無所謂,因此必須 持這六條戒。然而菩薩是為了自度度他,就不能堅持這種少利、少作、少方便的原則。 戒文中舉出六條這一類的戒: 菩薩為眾生故,從非親里婆羅門、居士所,求百千衣, 第一、本來比丘戒是規定不可以從非親里的居士或婆羅門那裡求衣服(補充說明:親里是 七世的親族,非親里就是沒有親里關係),但是菩薩如果為了救度眾生的需要,也就可以 由非親里居士求百千件衣服。要特別注意,這是要給眾生穿,不是菩薩自己要用的及自恣與,當觀施主堪與不堪,隨施應受, 第二,本來比丘戒是規定,即使是居士自己發心送衣服,也不可以過量接受。但是菩薩為 了救度眾生,當居士自己發心送衣服的時候,菩薩先應該觀察居士是不是堪能布施?如果 經濟沒有困難,堪能布施的話,那麼應該隨緣都接受下來,幫助眾生用。 如衣,缽亦如是, 第三、就如同衣服的處理原則,缽也一樣。 如衣缽,如是自乞縷,令非親里織師織, 第四、本來比丘戒是規定不可以自己去求織布的線,來請非親里的織布師織布。然而如果 救度眾生需要布,菩薩就不能夠堅持這樣做。 為眾生故,應畜積憍奢耶臥具、坐具,乃至百千, 第五、本來比丘戒規定不可以儲蓄絲綿做的衣服、臥具和坐具。但是菩薩若為了救度眾生 就可以儲蓄,甚至百千數量也可以。但要特別注意,不可以自己用,是要做幫助眾生用乃至金銀百千,亦應受之。 第六、本來聲聞戒是規定不可以接受捉持金銀財寶的。但是菩薩為了救度眾生,乃至百千 金銀都可以接受下來,轉給眾生用。 如是等,住少利少作少方便聲聞遮罪,菩薩不共學。住菩薩律儀戒,為諸眾生。若嫌 恨心,住少利少作少方便者,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懶惰懈怠,住少利少作少 方便,犯非染污起。 以上就是六條大乘菩薩和小乘聲聞做法不同的戒,但要很謹慎注意。蕅益大師特別提 醒大家:以上六條戒雖然說「為眾生可以接受儲蓄資具」,但是必須都要「說淨」。如《 地持經》說:要先以清淨心,捨給十方諸佛菩薩;不能夠「不說淨」,或者當作自己的, 以私心留著自己用。否則,罪報很重。戒文又告訴我們,菩薩既然已經安住在菩薩律儀, 就應該處處為眾生。假如以嫌恨心不願意度眾生,故意堅持以上六條少方便戒,就犯了這 條菩薩戒,而且是犯染污起。另外一方面,如果是懶得救度眾生,以懶惰懈怠來堅持以上 六條戒,則是犯非染污起。 這第八條不同聲聞戒,戒文中並沒有開緣。 == 從這條戒中可以看出菩薩戒究竟精神是為度眾生。 不論是應該守的「護眾生戒」,或不應該守的「少方便戒」,原則都是為了度他。 而在面對自度和度他衝突時,菩薩應當選擇度他。 所以我們在家居士也不可以以是否守「不持金錢戒」等等細行去評論出家師父, 誰持戒精嚴,誰又如何如何。 在大乘菩薩這邊,一切都是以心是否清淨、行是否能廣度眾生為原則。 守戒是為了做榜樣「令不信者信,信者增廣」,廣開方便也是為了度眾生。 我們如果不明瞭菩薩種種度眾的慈悲和方便,隨意批評, 可能就會犯了毀謗僧寶而不自知。 但是,我們在家眾在自己學習方面,是要認真嚴格去遵守五戒十善的。 如果自己不好好學戒、持戒,就不可能「善護身業,不失律儀」。 -- 脾氣嘴巴不好,心地再好,也不能算是好人。 — 證嚴法師《靜思語》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03.73.85.118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445100954.A.A28.html ※ 編輯: summertrees (203.73.85.118), 10/18/2015 01:06:36
dakudai: 阿彌陀佛! 10/19 1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