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不如法懺謝戒第十五 下面繼續講第十五條輕戒,題目是「不如法懺謝戒」。不如法就是沒有按照佛法;懺 謝的懺就是懺悔,謝就是謝罪,也就是向人道歉的意思。這一條戒是教菩薩如果得罪別人 或是讓別人不滿,都應該如法懺悔謝罪,不可以不如法懺悔謝罪。 若菩薩,侵犯他人,或雖不犯,令他疑者,即應懺謝;嫌恨輕慢,不如法懺謝,是名 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懶惰懈怠,犯非染污起。 戒文告訴我們,如果菩薩不小心去侵犯別人,或者雖然實際上並沒有侵犯,但是對方 有懷疑、有不滿,菩薩都應該立刻去向對方懺悔道歉,請他原諒。如果菩薩內心嫌對方不 好,對他有怨恨心;甚至看不起對方,有輕慢心;所以不肯去向對方懺悔道歉,這樣就是 犯菩薩戒。而且犯戒的起因是污染的念頭,所以是犯染污起。 另外一種情形,菩薩如果因為懶惰懈怠,懶得去向人懺悔道歉,這也是犯菩薩戒。普 賢十大願王告訴我們:普賢菩薩修懺悔業障,尚且「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 厭」,我們凡夫菩薩怎麼能懶得懺悔道歉呢?菩薩修懺悔也要精進不息。由於懶惰懈怠而 不如法懺謝是犯非染污起,因為內心比較沒有嫌恨輕慢的污染。 有些人抗議說,如果自己沒有錯,是對方懷疑,為什麼也要去懺謝呢?這樣是不是太 委屈了呢?我們要了解,即使我們沒有侵犯對方,但是對方有懷疑、有不滿,這就是我們 過去沒有和他結善緣,也就是我們的菩薩道修得還不圓滿,所以還是需要再懺悔提升改進 ,和他結善緣;再說,當對方有懷疑、有不滿的時候,他的內心一定是很黑暗、很苦的。 菩薩慈悲不忍眾生苦,所以不管對不對,都要懺謝,讓眾生離苦得樂,讓眾生心平;這是 布施光明、布施歡喜的大慈悲,也是超越人我是非的大慈悲計較我對你錯,就是人我是 非對立的觀念;不計較我對你錯而如法懺謝,這樣才是符合《金剛經》所講的「離一切相 ,修一切善」不犯者: 這第十五條不如法懺謝戒有四種開緣: 若以方便令彼調伏, 第一、是為了教育的特殊開緣。因為有些人很愛面子,做錯了事從來不懺悔,侵犯了人也 從來不道歉,這是很不好的。菩薩為了幫助這種個性的眾生,調伏他一向不喜歡懺悔道歉 的毛病,所以就以慈悲心採用善巧方便,利用稍微侵犯他的因緣,故意不向他道歉。目的 是要給他作借鏡,讓他體會其中的滋味;來引導他反省改過,這等於是以慈悲心演教育片 的特殊開緣若彼欲令作不淨業然後受者,不謝無罪; 第二、如果對方認為小小侵犯的事,不用懺悔謝罪啦!如果是犯了比較重大不清淨的罪過 侵犯到他,他才認為有必要接受懺悔。這種情形,是對方認為不必要,所以不去懺悔謝罪 ,也是開緣。 若知彼人性好鬥訟,若悔謝者,增其瞋怒; 第三、如果菩薩真正了解對方的個性是很愛和人鬥爭打官司的;愈去向他懺悔道歉,他愈 生氣,增加他的瞋恨,害他更造惡業。這種情形,只好以慈悲心為他好,自己在內心向他 求懺悔,沒有去當面向他懺悔道歉,也是開緣。 若知彼和忍,無嫌恨心,恐彼慚恥,不謝無罪。 第四、如果菩薩知道對方的個性很柔和,凡事都包容忍辱,完全沒有嫌恨心。如果去向他 懺悔,他反而會慚愧不安。為了不讓他不安難過,所以就在心中向他求懺悔,而沒有去當 面懺悔,這也是開緣。 == 所以這條戒是調伏我們自己的怨恨心和輕慢心。 印光法師也說:「常生慚愧心及懺悔心。」 而所有的開緣都是以讓對方得利益、心無罣礙為開緣。 沒有一條是為自己找理由的。 從這裡看,菩薩的心要非常細膩,善於觀察,善於體貼他人的心和需求。 -- 脾氣嘴巴不好,心地再好,也不能算是好人。 — 證嚴法師《靜思語》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03.73.85.190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446480131.A.7DB.html
dakudai: 阿彌陀佛! 11/03 17:17
erincy: 阿彌陀佛! 11/25 2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