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不慰憂惱戒第三十五 接著講第三十五條輕戒,題目是「不慰憂惱戒」。不慰憂惱就是不去安慰眾生的憂愁 苦惱。這條戒是教我們當看到眾生有困難苦惱的時候,就要發慈悲心去幫助他解決困難, 消除憂惱。 若菩薩,見諸眾生有親屬難、財物難,以嫌恨心,不為開解,除其憂惱,是名為犯眾 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懶惰懈怠,犯非染污起。 戒文告訴我們,菩薩看到眾生遭遇親屬有苦難,或財務上有困難的時候,本來是應該 發慈悲心,隨分隨力去安慰幫助。但是反過來,菩薩如果因為嫌對方人不好,或曾經和他 有過節,心中還懷恨,就不肯去安慰他、為他解除困難,這樣就犯不慰憂惱戒。而且犯戒 的起因是嫌棄、怨恨的壞念頭,所以是犯染污起。另外,如果是因為懶惰懈怠而不肯去安 慰眾生,也是犯菩薩戒,犯非染污起。 不犯者:如前不同事中說。 這第三十五條不慰憂惱戒的開緣和前面三十一條不同事戒幾乎是一樣,但是第七種開 緣可以省略。 第一種開緣。如果菩薩有病,不方便去安慰憂惱。 第二、如果菩薩病剛剛好,沒有氣力去安慰別人,這都是開緣。 第三、如果對方自己可以解決憂惱,這樣也可以不去安慰。 第四、如果對方自己有很多同伴可以幫他解決困難,安慰他,這也是開緣。 第五、如果對方是因為做了不合理、不合法的事,才引起憂惱。菩薩安慰他之外,也可以 藉此因緣幫助他改過自新。 第六、如果菩薩知道對方個性特殊,不去安慰他反而可以使得他改惡向善,所以用慈悲心 採用不去安慰的方式,這也是開緣。不過,菩薩要有把握,知道不去安慰,對方反而可以 改惡向善,才能這樣做。 第七、前面講過,這第七種開緣可以省略,因為和「不同事戒」狀況不同。同事是要幫忙 做事,比較難以分身;所以去幫忙甲,可能就不能幫乙了。但是安慰憂惱可能只需要講幾 句話而已,即使答應了甲,也可以再去安慰乙,所以這第七開緣可以省略。 第八、如果對方很怨恨菩薩,不喜歡接受菩薩的安慰,只好不去,這也是開緣。不過,菩 薩要檢討改進,化解怨恨。 第九、如果菩薩正好在修某種善業,不想中途打斷,這也是開緣。 第十、如果菩薩根性比較鈍,沒有智慧,真的不知道怎麼安慰別人,這樣也是不得已的開 緣。其實,我們如果不會安慰,可以很誠懇念佛,為他求佛加被,老實向他說:「我念佛 ,求佛加被你離苦得樂,消災免難,增福增慧。」只要我們真誠關懷,就多少可以安慰對 方的心,並不一定要多麼有智慧、有能力,才能去安慰別人。我們學習菩薩道,最好不要 常常拿自己根機很鈍、沒有智慧這些話來作藉口,就理直氣壯地說自己不會安慰別人。好 像眾生碰到我們,都只好自認倒楣的樣子。其實越是不會的事,越是該用心學。先要交換 角色,將心比心,好好體會別人的處境和心情;設身處地想想:如果是自己遇到的時候, 別人怎麼對我們,我們會最舒服、最安慰。安慰眾生也是菩薩要盡心學習的功課。 第十一、如果是為了要保護大多數人的心念,不使造惡業。這前面講過很多次了,不再重 複。 第十二、如果為了護持僧團共同的制度,才沒有私下去安慰眾生,這也是開緣。 == 先要交換角色,將心比心,好好體會別人的處境和心情;設身處地想想 安慰眾生也是菩薩要盡心學習的功課 我記得有個佛經故事是說佛陀要度一個老婦,結果老婦不喜見佛, 佛陀於是叫舍利弗(?)去度她,結果弟子一去,老婦就歡喜地跟著他去見佛陀,禮拜佛陀 弟子就問佛陀何以故?佛陀說有一世婦人喪子,在路邊哭, 佛的前世經過,就說了一堆人生無常痛苦的道理給她聽後就走了。 結果婦人完全沒有被安慰到,反而對佛的前世很不滿(大概這個意思) 後來弟子的前世經過,溫言安慰婦人,等她停止哭泣後,再以道理勸說, 婦人於是從喪子的悲痛中走出。因此婦人今生見佛不喜, 但卻歡喜隨佛弟子的引導去見佛、拜佛。 這告訴我們,安慰眾生是一門功課,要用心設身處地去體會別人的處境和心情, 才能真正幫助到對方,才能和對方結好緣。 如果只是一味以自己的想法去做去說,那不僅無法安慰眾生, 而且甚至可能和眾生結不好的緣,眾生生生世世看到你都會心生不喜。 一個不管、不隨順、不體會眾生心情和需求的人,不能算是修學大乘的菩薩吧? 看到這一條戒為止,深深覺得菩薩的心要非常柔軟、非常細膩, 真的是連一根小草都不忍心去踩他那麼樣的慈悲。 -- 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 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 ──《楞嚴經》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03.67.219.56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449075217.A.30D.html
erincy: 南無阿彌陀佛! 12/03 09:51
onesadman: 南無阿彌陀佛 12/03 17:37
dakudai: 阿彌陀佛! 12/03 1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