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其餘法門,小法則大根(大根器之人)不須修,大法則小根不能修。唯茲淨土一門,三根 普被,利鈍全收。上之,則觀音、勢至、文殊、普賢,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則五逆、十 惡,阿鼻種性,亦可預入其中。使如來不開此法,則末世眾生,欲即生了生脫死,便絕無 企望矣。 然此法門如是廣大,而其修法又極簡易,由此之故,非宿有淨土善根者,便難諦信無疑。 不但凡夫不信,二乘猶多疑之。不但二乘不信,權位菩薩,猶或疑之。唯大乘深位菩薩, 方能徹底了當,諦信無疑。(良以此之法門,以果覺為因心,全體是佛境界。唯佛與佛, 乃能究盡,非彼諸人智所能知故也。見正編龍舒淨土文序。) 能於此法深生信心,雖是具縛凡夫(具足煩惱,煩惱一分未斷的凡夫),其種性(註1)已超 二乘之上。由以信願持佛名號,即能以凡夫心,投佛覺海,故得潛通佛智,暗合道妙也。 欲說淨土修法,若不略陳諸法仗自力了脫之難,此法仗佛力往生之易,則不是疑法,便是 疑自。若有絲毫疑心,則因疑成障,莫道不修,修亦不得究竟實益也。由是言之,「信」 之一法,可不急急講求,以期 深造其極(深入修行證達)乎哉! (正)與陳錫周書 == 註1: 淨空法師—淨土大經解演義(第三十七集): 種是種子,就是阿賴耶識裡面,我們現在講印象,它有能生的意思,就像植物的種子一樣 。種加上一個性,性是體性,性的意思是永恆不變。所以講的性體,就是什麼?就是《還 源觀》上講的「自性清淨圓明體」,在哲學裡面講萬有的本體,決定離不開它的。也就我 們做比喻裡面講,體就好像電視的屏幕,識能生能變,它有生滅,是屏幕上顯現出來的影 像。說種性這就是說能生、能現、能變全都包括了,都包括著,大乘教常講心現識變,這 種性的意思。 http://new.amtb-aus.org/Category_450/index.aspx?4724 《瓔珞經》裡面講有五種性、有六種性,五種性是從因上講的,六種性是連因帶果,在這 裡我們簡單介紹一下。第一個是「習種性」,我們中國諺語有所謂「少成若天性,習慣成 自然」,佛家常講的習氣,就是習種性。在大乘裡面這習種性,當然你在大乘裡面薰習很 久,學習大乘經教,所謂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薰修真有這個種性,真有這個種性它就起 作用。起什麼作用?《還源觀》裡面講的五止六觀,它就起這個作用,這個作用就能照見 五蘊皆空,能破見思煩惱。如果不能夠照見五蘊皆空,見思煩惱斷不掉的,斷不掉就出不 了三界,出不了六道輪迴,出不了十法界。在《瓔珞經》上所說的是大乘,大乘有別教、 有圓教,圓教、別教這個境界相差很大。《華嚴》都是講圓教,可是在一般所說的還是別 教教義多,像《瓔珞經》上所說的,那就是別教的教義,因為他在三賢位中。見思煩惱斷 了,斷證功夫等於阿羅漢,他到什麼境界?到四聖法界的聲聞法界。在《華嚴》裡面,他 是十信位裡面第七信,沒有到初住,初住是證果不是因。十法界裡面佛、菩薩、緣覺、聲 聞,在大乘教裡面都是因位,都是在修因。由此可知,空觀重要,「研習空觀」。也正因 為如此,所以《金剛經》在中國,算經典裡面它的知名度應該排在第一,很多人知道有《 金剛經》,其他的經他說不出來,沒有不知道《金剛經》的。《金剛經》是破空,「凡所 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叫我們修行從哪裡下手?從破四相, 「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個四相果然你看破,不再執著,無我相, 不再把這個身看作我,真的把這個身看成像衣服一樣,我所有的,這是事實真相。把身看 作我,錯了,出不了六道輪迴,修什麼樣的德行、什麼樣的好事,行善積德果報都在人天 ,出不了六道,什麼原因?把身當作我。   一定要曉得,身確實不是我,它是我所有的一部分,它不是我,為什麼?身有生滅。 縱然像中國傳統醫學裡面所講的,《黃帝內經》「靈樞」、「素問」,像這些裡面所講的 ,人的壽命應該有兩百歲,兩百歲還是要死。有長壽的,中國古典記載的,中國最長壽的 人彭祖活了八百多歲,中國;在外國聽說也有一個長壽的,活了九百多歲。但是最後這身 體還是要滅掉,它不是永恆的。靈性是永恆的,靈性是什麼?就是我們在此地講的種性, 這佛教名詞,種性。唯識裡面叫神識,神識是講阿賴耶,真的,阿賴耶為什麼說是我?因 為阿賴耶有我的習氣。習種性雖然斷盡,它習氣在,還有習氣;習氣要沒有了就講種性, 習就沒有了,就不叫習種性,就叫種性。或者種都不能有,種有的時候種隱,隱現不二, 它不起現行,它不起作用。所以以前章嘉大師教給我的「看破放下」,這是屬於看破,學 習空觀要常常作如是想。   我們六根接觸到外面境界,這個境界是意念在起作用,意念極其微細,就是彌勒菩薩 所講的,「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是什麼?物質,變現出物質。「形皆 有識」,每個物質裡面都有受想行識。這個物質現在科學稱為粒子,或者稱它作光子,它 是無常的,剎那生滅。佛法裡面講的生滅同時,生滅不二,就是講這個東西,這個東西就 是種性。常作如是觀,所有物質現象都是它變現的,是它累積成這麼一個幻相。為什麼這 個現象千差萬別?我們今天講有動物、有植物、有礦物、有虛空,這是波動的頻率不相同 。頻率慢的就變成礦物、山河大地,頻率再快一點就變成植物樹木花草,再快一點就變成 動物,更快的它就變成光、變成電,振動頻率不相同,這個頻率千差萬別,是這麼個現象 。能不能得到?不可得。這《般若經》上講得很清楚,「一切法」,從我們身體算起,我 們這身體能不能得到?不能得,「不可得」。所有一切物質現象、精神現象都不可得,你 要認為你有可得,那是一個幻覺,那不是真的。你看講「得」,這個抽象的概念,在大乘 百法裡面它排列在不相應行法,二十四個不相應頭一個就是得,自己以為得到,其實是假 的。不相應行法是有這麼回事,它與心不相應,與色不相應。與心不相應就是與精神不相 應,與色不相應是它與物質不相應,與心所有法也不相應,但是你不能說它沒有,叫不相 應行法。用現在的話就是純屬抽象概念,沒有實體。我們往往執著這個東西,就變現出輪 迴的現象,你被它纏縛住,你就出不了這個範圍。哪一天一下覺悟,錯了,這是個幻覺, 你把它放下,六道就不見了。所以身相是假的,與身相對立的才出現人相,我、人,與人 對立的就眾生相,與眾生對立的產生一個時間的觀念,壽者相,壽者相是時間,這些全都 是屬於抽象概念,你得看破!看破之後,執著放下了,不再執著,這個時候你立刻就還源 ,你的境界出現,是清淨心現前,清淨心是正覺。我們學佛求的是什麼?三樣東西我們都 有,迷了,現在把它找回來,正覺找回來了,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先把正覺找回來 ,正覺找回來,你對於一切法的想法、看法是正確的,決定沒錯誤,跟佛、菩薩看法是一 致的。   再進一步能夠把分別也放下,分別是塵沙煩惱,分別放下就是「性種性」。性種性這 是「十行位,不住於空」,空放下,「而能教化眾生,分別一切法性」。這個能力不是外 面求得的,是你自性裡頭本來具足,這個能力現前,這個能力現前你就能教化眾生。凡事 一定有先後的順序,你沒有法子躐等,習種性是破見思煩惱的,就是破執著的,你不執著 你才有能力教化那些執著的眾生,你比他高一等,你才能教化他。你跟他是同等的,你沒 法子教他,你教他東西是自以為是,其實不然。由此可知,我們要教別人,先把自己教好 ,才有能力教別人。自己沒有把自己教好,哪有能力教別人?四弘誓願裡給我們排的順序 ,當然第一是要發心,要發大心,大心就是大菩提心,度眾生的心。要度眾生那一定要成 佛,不能成佛怎麼能度眾生?要想成佛首先得斷煩惱「煩惱無盡誓願斷」,成就自己的 德行,回歸到自性,這斷煩惱。煩惱斷了之後才能學法門「法門無量誓願學」,法門得 到,這叫開悟,悟了之後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全都現前。如果不見性,你學到哪一劫?學 不完,永遠學不完的;一見性全明白了,這個時候叫成佛道。成佛道,初住菩薩就成佛道 ,雖成佛道還有十法界裡無始無明習氣,習氣斷盡,連實報莊嚴土也沒有了,真的「凡所 有相皆是虛妄」,沒有說實報莊嚴土除外,沒講這個話,實報土也是虛妄的。最後唯一真 實出現了,常寂光,常寂光是自性的本體,這才到究竟圓滿。   所以十行位的菩薩就能教化眾生,別教,必須要遵守老師的教誨,老師是佛陀。要是 不依佛陀的教誨,依自己意思去講,那就會有偏差、有錯誤,那要負因果責任。像古人所 說的「錯下一個字轉語,要墮五百世野狐身」,百丈大師這個公案給我們很大的警惕。從 這個地方我們就深深能體會到,修行最重要的是要放下,一定要看破。放下五種見惑,你 才能證得十信位裡面初信位的菩薩,他斷證的功夫相當於小乘須陀洹。你就曉得,二信位 是二果向,三信位是小乘的二果斯陀含,四信位是三果向,五信位是三果阿那含,六信位 是四果向,七信位是阿羅漢四果,你就很清楚!八信位是辟支佛,九信位是菩薩,十信位 是佛,十法界裡的佛,從《華嚴經》看好清楚。無始無明破了,也就是不起心、不動念, 十信位再往上提升就初住,圓教初住等於別教初地,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是真的。十 信位沒見性,向上再提升他就見性;換句話說,他到見性的邊緣,就差一點點。功夫再一 提升他就見性,見性之後那才能普度眾生,在一般講阿羅漢就有資格在六道度眾生,他度 眾生的時候他就是性種性,他不住於空,所以他是大乘。小乘阿羅漢他不度眾生,不度眾 生他住在空裡頭,差別在此地。那個空是什麼?偏真涅槃,阿羅漢所證得的。他證得,不 住,不住生死、不住涅槃,這就是大乘,迴小向大。   第三叫「道種性」,道種性是「十迴向位,修中道妙觀」,就是二邊不住。二邊不住 還有個中道,又變成二邊,空有是一邊,中道是一邊,所以佛後頭又補充一句話,「二邊 不住,中道不存」,你才真的住中道。在中道裡面連中道這個念頭也沒有,二邊念頭都沒 有,這才叫中道。你還有空、又有有、又有中道,那就攪和了,你的心怎麼能清淨?實在 講性種性住清淨位,道種性住平等位。《無量壽經》經題上「平等」,到聖種性的時候就 覺悟,見性了。這是我們修行不僅是淨宗,無論修哪個法門,勘驗你的功夫就在此地。我 們學佛到底修得怎麼樣,看什麼?清淨心。我們的心是不是比以前真的清淨?清淨心是沒 染污。順境裡面不受境界染污,就是什麼?沒有貪戀,在順境裡頭,一絲毫貪戀的念頭都 沒有;在逆境裡面,一絲毫瞋恚的念頭都沒有。你的心像池塘的水一樣,永遠保持著風平 浪靜,沒有染污。要曉得外面境界,順境、逆境、惡緣、善緣統統是外面境界,順境、逆 境來測驗你的心清不清淨?善緣、惡緣看你的心平不平等?所以我們修行在哪裡修?不能 離開環境,離開環境你怎麼能修成功?人事環境裡面修平等,物質環境裡面修清淨,這叫 真功夫。天天讀誦經教、研習經教,那是什麼?提醒你,怕你境界現前又糊塗、又迷惑, 那就錯了。每天訂的課程,那是天天在測驗自己,有沒有被境界風動?物質環境裡面有沒 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那是染污,人事環境裡面起心動念,平等就失掉,像池塘水它起了 風浪,錯了。   經教是課堂上課,生活當中、工作當中、處事待人接物,那是修行,那是真幹,那是 練功,要在那裡練。光是課堂上課沒有練功不行,不能成就,練功沒有課堂標準也不行, 那沒標準,你練雜了,沒個標準。所以解行兩門不能夠缺少,課堂是解,順逆境界那是行 ,有解有行你才會有證。所以十迴向位,這是「修中道妙觀,因而通達一切佛法」,你看 通達,通是障礙沒有了,達是明瞭,真的明瞭,所謂一經通一切經通;一個法門證得,所 有法門全證得!《華嚴經》上講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會學的人就在一門上下功 夫,一定要學通,不通絕不放手。你還沒有通,「我換個法門吧!」這個麻煩,這是最大 的忌諱,天天換來換去,一輩子也不會通。如果一個法門你守定,你決定不變,我們在古 大德傳記裡面看過,在《五燈會元》裡面看過,一般的情形,三、五年他就得三昧。得三 昧是什麼?得清淨、平等,他心清淨、平等,我們一般講他得定。得定不是打坐,這個諸 位一定要知道,不是盤腿面壁,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他保持心平氣和 ,這是定。他能夠不受外面境界干擾,在境界裡面自己能做得了主,應該三、五年可以得 到的。得到定,在其他法門你出不了六道輪迴,如果是在念佛法門裡面,你決定往生淨土 。在凡聖同居土裡那一定是上輩就是上三品,很可能你晉升一級到方便有餘土去。定上一 段期間,咱們中國古人講「七年小成,九年大成」,再加幾年功夫他開悟了,開悟就是明 心見性,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上輩往生,那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唐朝善導大師以前這些古 大德們,他們說的話也有道理,不是沒有道理。這就是講道種性,總是要不斷向上提升。   第四「聖種性」聖種性是講十地,前面十住、十行、十迴向都叫賢位,叫三賢。三 賢,給諸位說,三十個位次。十迴向修滿證得初地,初地以上這叫聖。在大乘教裡面,我 們常念「菩薩摩訶薩」,菩薩是三賢菩薩,三賢位;摩訶薩是十地位,十地稱摩訶薩,是 大菩薩,聖人。聖賢,十地是聖,十住、十行、十迴向是賢,三賢十聖。菩薩摩訶薩,這 叫聖種性,這都是修來的。再往上提升等覺位,「等覺性」,這個地位的菩薩往後看,後 面是妙覺還差一等,往前面看那他超越了,超越三賢十聖,這個位次是後補佛,等覺位是 後補佛。第六,這是到極處,叫妙覺性。第六是「妙覺性,妙極覺滿。此中性雖通於六位 ,而種局在於因。故前之四位,正名為種。」等覺雖然還是在因位,但是它比前面殊勝太 多,它不稱因,它稱為覺,十地之前都是在因位,等覺不叫因,等覺叫覺,這是覺位。不謂為種也」,種是種子,種子只到十地位,等覺不稱種,這個意思是什麼?不生不滅。 用《華嚴》教義我們能夠體會到,十地菩薩無始無明習氣還有很微細的作用,到等覺,無 明習氣沒斷乾淨,它不起作用,真不起作用,所以它不叫種。起作用還是種,種子起作用 ;它不起作用,但是它還是有,所以它叫覺不叫種。到妙覺位,那個覺圓滿,稱為妙覺, 妙就是究竟圓滿的佛果。 == 阿彌陀佛。 -- 印光大師開示:無論在家出家,必須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 ,成人之美。靜坐常思己過,閑談不論人非。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 ,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或小聲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若或妄念一起,當下 就要教他消滅。常生慚愧之心及懺悔心,縱有修持,總覺我工夫很淺,不自矜夸。只管自 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果能 依我所說修行。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67.219.69
bbsamtb:阿彌陀佛 12/15 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