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至於念佛,心難歸一,當攝心切念,自能歸一。攝心之法,莫先于至誠懇切;心不至誠 ,欲攝莫由(沒有辦法)。既至誠已,猶未純一,當攝耳諦聽。無論出聲默念,皆須念從心 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默念雖不動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 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如是攝心,妄念自息矣。 如或猶湧妄波,即用十念記數,則全心力量,施於一聲佛號;雖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攝 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淨土者,尚未談及,以人根尚利,不須如此,便能歸一故耳。 光以心難制伏,方識此法之妙。蓋屢試屢驗,非率爾臆說,願與天下後世鈍根者共之,令 萬修萬人去耳。 所謂十念記數者,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 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 ,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 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當自得耳。 須知此之十念,與晨朝十念,攝妄則同,用功大異。晨朝十念,盡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 數多少;此以一句佛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則可,若二十、三十,則傷氣成病。此則念一 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萬,皆如是記。 不但去妄,最能養神。隨快隨慢,了無滯礙;從朝至暮,無不相宜。較彼掐珠記數者,利 益天殊。彼則身勞而神動,此則身逸而心安。 但作事時,或難記數,則懇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復攝心記數;則憧憧(音衝,往來不停) 往來者(心中往來不停之妄念),朋從(都能隨從)於專注一境之佛號中矣。大勢至謂「都攝 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利根則不須論,若吾輩之鈍根,捨此十念記數 之法,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大難大難。 又須知此攝心念佛之法,乃即淺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但當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見 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茲(因此)中喪,不能究竟親獲實益,為可哀也。 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時。若靜坐養神,由手動故,神不能安,久則受病。此十念記數, 行住坐臥,皆無不宜。 (正)復高邵麟書四 == 南無阿彌陀佛。 老法師是大勢至菩薩再來,明白末法眾生人心難伏,與像法眾生不能等比,故親自來示現 末法鈍根眾生當如何攝心、淨念相繼,才能達到一心不亂。真是無比慈悲! 老法師說自己是鈍根,誰還能認為自己是利根、上根? 還能不老實念佛求往生乎? -- 月映萬川,眾生之心如水,阿彌陀佛如月,只要我們的心至誠清淨,阿彌陀佛就會應現。 南無阿彌陀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73.85.117 ※ 編輯: summertrees 來自: 203.73.85.117 (01/22 12:34)
bbsamtb:阿彌陀佛 01/22 17:28
anatta: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 01/22 2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