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經》云:「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註1) 若非宿有因緣,佛經名字,尚不能聞,況 得受持讀誦、修因證果者乎?然如來所說,實依眾生即心本具之理,於心性外,了無一法 可得。但以眾生在迷,不能了知,于真如實相之中,幻生妄想執著,由茲起貪瞋癡,造殺 盜淫。迷智慧以成煩惱,即常住(註2)而為生滅,經塵點劫(註3),莫之能反。幸遇如來所 說大乘顯密諸經,方知衣珠(註4)固在,佛性仍存。即彼客作賤人,原是長者真子。(註5) 人天六道,不是自己住處,實報寂光(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乃為本有家鄉。回思從無 始來,未聞佛說,雖則具此心性,無端枉受輪迴。真堪痛哭流涕、聲震大千,心片片裂、 腸寸寸斷矣!此恩此德,過彼天地父母,奚啻(何止)百千萬倍?縱粉身碎骨,曷能報答? (正)竭誠方獲實益論 == 註1: 《五苦章句經》: 「人身難得,六情難具,口辯難中,才聰難致,壽命難獲,明人難遭,直信難有,大心難 發,經法難聞,如來難值。」 《大莊嚴論經》卷第三: 「諸人當知!人身難得,佛法難值,諸根難具,信心難生,此一一事皆難值遇,譬如盲龜 值浮木孔。」 註2: 常住:沒有生滅變遷的意思。《楞伽經》說常住之法有七種,即菩提、涅槃、真如、佛性 、菴摩羅識、空如來識、大圓境智。 http://greatbook.josephchen.org/GREATBOOK/DIC/03746.htm 註3: 1.指三千塵點劫,即磨一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之物而為墨,每經一三千大千世界便下一點 ,墨完了,而所經過的世界又全部碎為微塵,再以每一微塵當作一劫來計算,這是表顯大 通智勝佛出世迄今非常久遠的比喻。   2.指五百塵點劫,即抹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之三千大千世界為微塵,每經過一五百 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之國便下一微塵,微塵盡了,而所經過的世界又全碎為微塵,再以每 一微塵當作一劫來計算,這是表顯釋迦如來成佛迄今非常久遠的比喻。 http://greatbook.josephchen.org/GREATBOOK/DIC/04898.htm 註4: (譬喻)《法華》七喻之一。佛性譬之衣中之寶珠也。 《法華經‧五百授記品》曰:「譬如有人至親友家,醉酒而臥。是時親友,官事當行。以 無價寶珠,繫其衣裏,與之而去。其人醉臥,都不覺知。起已遊行,到於他國。為衣食故 ,勤力求索,甚大艱難。若少有所得,便以為足。於後親友,會遇見之而作是言:咄哉丈 夫,何為衣食,乃至如是!我昔欲令汝得安樂五欲自恣,於某年日月,以無價寶珠,繫汝 衣裏。今故現在,而汝不知。勤苦憂惱,以求自活,甚為痴也!汝今可以此寶貿易所須, 常可如意無所乏短。」 《楞嚴經四》曰:「譬如有人於自衣中,繫如意珠。不自覺知,窮露他方,乞食馳走。」 文句記(《法華文句記》)三下曰:「眾生身中,有昔種緣,名為衣珠。」 http://cbs.ntu.edu.tw/dict/dfb/data/%25E8%25A1%25A3%25E7%258F%25A0.html 註5: 《法華經》中佛陀講了7個譬喻。第二個是〈信解品〉的「窮子喻」。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http://ppt.cc/5~p7 == 南無阿彌陀佛。 -- 把物質留給別人,把福氣留給自己。 感恩帶來溫馨,用心就有力量。 ~證嚴法師《靜思語》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編輯: summertrees 來自: 203.67.221.23 (05/21 18:24)
bbsamtb:阿彌陀佛 05/21 20:22
j45xu3:阿彌陀佛 05/25 1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