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眾生者,未悟之佛;佛者,已悟之眾生。其心性本體,平等一如,無二無別。其苦樂受 用,天地懸殊者,由稱性順修、背性逆修之所致也。其理甚深,不易宣說,欲不費詞,姑 以喻明 (姑且用個比喻來說明),諸佛致極修德,徹證性德(註1)。譬如大圓寶鏡,其體是 銅,知有光明,日事揩磨,施功不已,塵盡光發。高臺卓豎(立於高台上),有形斯(皆)映 。大而天地,小而塵毛,森羅萬象,炳然(清楚)齊現。正當萬象齊現之時,而復空洞虛豁 (空谷),了無一物(物來現相,物去無相)。 諸佛之心,亦復如是。斷盡煩惱惑業,圓彰智慧德相,盡(未)來際以安住寂光 (永住常寂 光土),常享法樂;(同時又能)度九界(眾生)以出離生死,同證涅槃。 眾生(則是)全迷性德,毫無修德。譬如寶鏡蒙塵,不但毫無光明,即銅體亦被鏽遮,而不 復現,眾生之心,亦復如是。若知(明白)即此銅體不現之廢鏡,具有照天照地之光明,從 茲(此)不肯廢棄,日事揩磨,初則略露銅質,次則漸發光明。倘能極力盡磨,一旦塵垢淨 盡,自然遇形斯映,照天照地矣。 然此光明,鏡本自具,非從外來,非從磨得。然不磨,則亦無由而得也。眾生背塵合覺, 返妄歸真,亦復如是。漸斷煩惑,漸增智慧。迨至功圓行滿,則斷無可斷,證無可證。圓 滿菩提,歸無所得。神通智慧,功德相好,與彼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了無異致。然雖如此 ,但復本有,別無新得。若唯任性德,不起修德,則盡未來際,常受生死輪迴之苦,永無 復本還元之日矣。 (正)潮陽佛教會演說四 註1: 《正編‧復永嘉某居士書六》: 有妄想執著,離妄想執著,則生佛迥異,即修德也。修德有順有逆。順性而修,愈修愈近 ,修極而徹證,證而了無所得。逆性而修,愈修愈遠,修極而永墮惡道,墮而了無所失。 == 南無阿彌陀佛。 -- 每一念都不是偶然的,每一句話、一件事情,也都不是偶然的。 都是我們自身習氣和修為的展現。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1.74.113.16
bbsamtb:阿彌陀佛 07/08 15:19
j45xu3:阿彌陀佛 07/16 2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