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原址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015.htm 北傳:雜阿含15經 南傳:相應部22相應36,63-65經 關涉主題:教理/有隨眠者執 取 (06/08/2011 11:44:37 更新) 雜阿含15經[正聞本21經/佛光本15經](陰相應/五陰誦/修多羅)(莊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有異比丘來詣佛所,稽首佛足,卻住一面,白佛言:   「善哉!世尊!今當為我略說法要,我聞法已,當獨一靜處,修不放逸; 修不放逸已,當復思惟:所以善男子出家,剃除鬚髮,身著法服,信家非家出家為 究竟無上梵行,現法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爾時,世尊告彼比丘:   「善哉!善哉!比丘!快說此言,云:『當為我略說法要,我聞法已,獨一靜處, 修不放逸,……乃至自知不受後有。』如是說耶?」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比丘!若隨使使者,即隨使死;若隨[使]死者,為取所縛。   比丘!若不隨使使,則不隨使死;不隨使死者,則於取解脫。」   比丘白佛:「知已,世尊!知已,善逝!」   佛告比丘:「汝云何於我略說法中廣解其義?」   比丘白佛言:   「世尊!色隨使使,色隨使死;隨使使、隨使死者,則為取所縛。   如是,受……想……行……識隨使使,隨使死;隨使使、隨使死者,為取所縛。   世尊!若色不隨使使,不隨使死;不隨使使、不隨使死者,則於取解脫。   如是,受……想……行……識不隨使使,不隨使死;不隨使使、不隨使死者 ,則於取解脫。   如是,世尊!略說法中,廣解其義。」   佛告比丘:   「善哉!善哉!比丘!於我略說法中,廣解其義,所以者何?   色隨使使,隨使死;隨使使、隨使死者,則為取所縛。   如是,受……想……行……識隨使使,隨使死;隨使使、隨使死者,則為取所縛。   比丘!色不隨使使,不隨使死;不隨使使、不隨使死者,則於取解脫。   如是,受……想……行……識不隨使使,不隨使死;不隨使使、不隨使死者, 則於取解脫。」   時,彼比丘聞佛所說,心大歡喜,禮佛而退,獨在靜處,精勤修習,住不放逸; 精勤修習,住不放逸已,思惟:所以善男子出家,剃除鬚髮,身著法服,信家非家出家… …乃至自知不受後有。   時,彼比丘即成羅漢,心得解脫。 相應部22相應36經/某位比丘經第二(蘊相應/蘊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起源於舍衛城。   那時,某位比丘去見世尊……(中略)在一旁坐好後,那位比丘對世尊這麼說:   「大德!請世尊簡要地教導我法,我聽聞世尊的法後,能住於獨處、隱退、 不放逸、熱心、自我努力,那就好了!」   「比丘!有煩惱潛在趨勢者,則可被推量;可被推量者,則以此為名。無煩惱 潛在趨勢者,則不可被推量;不可被推量者,則不以此為名。」   「已了知,世尊!已了知,善逝!」   「比丘!你如何依我簡要所說,了知詳細的義理呢?」   「大德!如果對色有煩惱潛在趨勢者,則可被推量;可被推量者,則以此為名。   如果對受有煩惱潛在趨勢者……如果對想有煩惱潛在趨勢者……如果對行有煩惱 潛在趨勢者……如果對識有煩惱潛在趨勢者,則可被推量;可被推量者,則以此為名。   大德!如果對色無煩惱潛在趨勢者,則不可被推量;不可被推量者,則不以此為名。   如果對受無煩惱潛在趨勢者……如果對想無煩惱潛在趨勢者……如果對行無煩惱 潛在趨勢者……如果對識無煩惱潛在趨勢者,則不可被推量;不可被推量者 ,則不以此為名。   大德!我這樣了知這世尊簡要所說的詳細義理。」   「比丘!好!好!比丘!你了知我簡要所說的詳細義理,好!   比丘!如果對色有煩惱潛在趨勢者,則可被推量;可被推量者,則以此為名。   如果對受有煩惱潛在趨勢者……如果對想有煩惱潛在趨勢者……如果對行有 煩惱潛在趨勢者……如果對識有煩惱潛在趨勢者,則可被推量;可被推量者,則 以此為名。   比丘!如果對色無煩惱潛在趨勢者,則不可被推量;不可被推量者,則不以此為名。   如果對受無煩惱潛在趨勢者……如果對想無煩惱潛在趨勢者……如果對行無 煩惱潛在趨勢者……如果對識無煩惱潛在趨勢者,則不可被推量;不可被推量者 ,則不以此為名。   比丘!應該這樣看見我這簡要所說的詳細義理。」   ……(中略)那位比丘成為眾阿羅漢之一。 相應部22相應63經/在執取中經(蘊相應/蘊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我聽到這樣: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那時,某位比丘去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問訊,接著在一旁坐下。在一旁 坐好後,那位比丘對世尊這麼說:   「大德!請世尊簡要地教導我法,我聽聞世尊的法後,能住於獨處、隱退、 不放逸、熱心、自我努力,那就好了!」   「比丘!在執取中者,被魔所束縛;不在執取中者,被波旬所釋放。」   「已了知,世尊!已了知,善逝!」   「比丘!你如何依我簡要所說,了知詳細的義理呢?」   「大德!執取著色者,被魔所束縛;不執取著色者,被波旬所釋放。   執取著受者,被魔所束縛;不執取著受者,被波旬所釋放。想……行……執取著識者 ,被魔所束縛;不執取著識者,被波旬所釋放。   大德!我這樣了知這世尊簡要所說的詳細義理。」   「比丘!好!好!比丘!你了知我簡要所說的詳細義理,好!   比丘!執取著色者,被魔所束縛;不執取著色者,被波旬所釋放。   受……想……行……執取著識者,被魔所束縛;不執取著識者,被波旬所釋放。   比丘!應該這樣看見我這簡要所說的詳細義理。」   那時,那位比丘歡喜、隨喜世尊所說後,起座向世尊問訊,然後作右繞,接著離開。   那時,當那位比丘住於獨處、隱退、不放逸、熱心、自我努力時,不久,以 證智自作證後,在當生中進入後住於那善男子之所以從在家而正確地出家,成為 非家生活的梵行無上目標,他證知:「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作的已作, 不再有這樣[輪迴]的狀態了。」   那位比丘成為眾阿羅漢之一。 相應部22相應64經/在思量中經(蘊相應/蘊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起源於舍衛城。   那時,某位比丘……(中略)在一旁坐好後,那位比丘對世尊這麼說:   「大德!請世尊簡要地教導我法,我聽聞世尊的法後,能住於獨處、隱退、 不放逸、熱心、自我努力,那就好了!」    「比丘!在思量中者,被魔所束縛;不在思量中者,被波旬所釋放。」   「已了知,世尊!已了知,善逝!」   「比丘!你如何依我簡要所說,了知詳細的義理呢?」   「大德!思量著色者,被魔所束縛;不思量著色者,被波旬所釋放。   受……想……行……思量著識者,被魔所束縛;不思量著識者,被波旬所釋放。   大德!我這樣了知這世尊簡要所說的詳細義理。」    「比丘!好!好!比丘!你了知我簡要所說的詳細義理,好!   比丘!思量著色者,被魔所束縛;不思量著色者,被波旬所釋放。   受……想……行……思量著識者,被魔所束縛;不思量著識者,被波旬所釋放。   比丘!應該這樣看見我這簡要所說的詳細義理。」   ……(中略)那位比丘成為眾阿羅漢之一。 相應部22相應65經/在歡喜中經(蘊相應/蘊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起源於舍衛城。   那時,某位比丘……(中略)在一旁坐好後,那位比丘對世尊這麼說:   「大德!請世尊簡要地教導我法,我聽聞世尊的法後,能住於獨處、隱退、 不放逸、熱心、自我努力,那就好了!」   「比丘!在歡喜中者,被魔所束縛;不在歡喜中者,被波旬所釋放。」   「已了知,世尊!已了知,善逝!」    「比丘!你如何依我簡要所說,了知詳細的義理呢?」   「大德!在歡喜色中者,被魔所束縛;不在歡喜色中者,被波旬所釋放。   受……想……行……在歡喜識中者,被魔所束縛;不在歡喜識中者,被波旬所釋放。   大德!我這樣了知這世尊簡要所說的詳細義理。」   「比丘!好!好!比丘!你了知我簡要所說的詳細義理,好!   比丘!在歡喜色中者,被魔所束縛;不在歡喜色中者,被波旬所釋放。   受……想……行……在歡喜識中者,被魔所束縛;不在歡喜識中者,被波旬所釋放。   比丘!應該這樣看見我這簡要所說的詳細義理。」   ……(中略)那位比丘成為眾阿羅漢之一。 經文比對:   6.北傳經文的「現法作證」的「現法」,南傳經文作「在當生中;當生」 直譯為「見法;現法」),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就在這一生」(in this very life)。 8.北傳經文的「隨使使」,南傳經文作「有煩惱潛在趨勢」(anuseti),菩提比 丘長老英譯為「對某事有在表面下的趨勢」(has an underlying tendency toward something)。按:「anuseti」另作「anusayati」,為動詞,應譯為「 潛伏;潛伏於其中;潛在裡面」,古譯為「隨眠」或「使」,推斷漢譯經文的「 隨使」即為「隨眠」的對譯,而下一個「使」應為表示動詞的意思,菩提比丘長 老英譯為「趨向;臥在潛伏的裡面;躺在……之下面」(to tend toward, to lie latent within, to underlie),此處依前後文意轉為名詞的「煩惱潛在趨 勢」(anusaya,另譯為「隨眠;煩惱;使」)。   9.北傳經文的「隨使死」,南傳經文作「可被推量」(anumīyati),菩提比 丘長老英譯為「依之而被測量」(is measured in accordance with it)。按: 南傳註釋書也有將「anumīyati」解讀為「隨死」(anumarati)者,但菩提比丘 長老認為這是「滑稽」(ludicrous)的解讀。 16.南傳經文的「以此為名」,參看《雜阿含16經》「增諸數」「經文比對」。 17.南傳經文的「在執取中」(upādiyamāna,為「現在分詞」語態),菩提比丘 長老英譯為「在執著中」(in clinging)。「在思量中」(maññamāna,為「現 在分詞」語態,原型為maññati,另譯為「想;認為;考慮;思考;思惟」), 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在構想中」(in conceiving)。「在歡喜中」(abhinandam āna,為「現在分詞」語態),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在尋歡中」(in seeking delight)。 感想: 此經名相有點多喔 不過比對後清楚多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3.230.197
wizer:感謝Samus大德的分享:) 06/12 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