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AHJKL (hi)》之銘言: ()為個人註解 字義不懂,可自行查。學貴自得,不以他求。 http://dict.revised.moe.edu.tw/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主站("字"意不懂查此) http://cbs.ntu.edu.tw/dict/ (一行佛學辭典搜尋)("佛學辭意"不懂查此) 雜阿含經: 1.首先搜尋"四如意足",因為較少故先搜尋,僅搜尋有"詳細"經文,非一語。(已搜完) 2.搜尋"安那般那念"、"止觀"。 -------------------------------- 止: [獅子吼站阿含經簡註] 心定於一處(或一境)而不動。音譯為「奢摩他」、「三昧」、「三摩地」。 ---------------------------------------------------------------------- [佛學大辭典 (丁福保)] (術語)定名七種之一。即禪定之異名也。 梵語曰:奢摩他 Samatha,又名:三摩地 Sam`adhi,靜息動心也。 又心定止於一處也。常對"觀"而言。依止拂妄,依觀證真理也。 佛地論一曰:「"止"謂:三摩地。」 起信論曰:「止者謂:止一切境界相隨順奢摩他觀義。」 同義記下末曰:「奢摩他,此翻云止,但今就方便存此方語,約正止存梵言故也。」 往生論註上曰:「譯"奢摩他"曰:止,止者止心一處不作惡也。」 --------------------------------------------------------------------- [佛光阿含藏] 止(samatha)(巴),止息妄念。觀(vipassan`a)(巴),觀照對象。 止、觀即定、慧二法。 參閱雜阿含卷二十一第五五九經(大正‧卷二一‧五六○經)作: 「比丘、比丘尼"止、觀和合俱行",作如是正向多住,則斷諸使。」 --------------------------------------------------------------------- [阿含辭典 (莊春江)] 音譯為「舍摩他」,心念沈靜、專注於一固定處(通常稱此為「所緣」),不散動。 --------------------------------------------------------------------- [佛光大辭典] 梵語 'samatha,巴利語 samatha,音譯作:奢摩他、舍摩他。又作止寂、等觀。 為禪定之另一稱謂。即止息一切想念與思慮,而心歸於專注一境之狀態。 天台宗以止配於空、假、中三觀,而分為三止: (一)體真止,體得一切皆空之止。為對應於空觀之止。 (二)方便隨緣止,又作繫緣守境止。即菩薩以方便隨應眾生諸場合,安住假諦之理而不動 之止。為對應於假觀之止。 (三)息二邊分別止,兼有第二與第一之義,但不偏於空有二邊(兩極端),係住於中道之 止。為對應於中觀之止。 摩訶止觀卷三上載,止有三義: (一)息之義,即令一切惡覺惡觀寂然不起之相;此係就「所破」之觀點而言。 (二)停之義,即令心緣於諦理之中,繫念現前而停住不動之狀態;此係就「能止」之觀點 而言。 (三)對不止止之義,即以非生非滅、非垢非淨之「法性」而稱為止;此係就「諦理」之觀 點而言。 此外,一般常將「止」與「定」(即三摩地)視為同一者,然若據瑜伽論略纂卷五所說, 則兩者仍有其相異之處,即三摩地通於定、散,復通於染、淨。 奢摩他僅於定位中有,而於散心中則無;僅於淨位中有,而於不淨中則無;僅於「有心位 」中有,而於「無心位」中則無。 又通常將止、觀二者並稱為止觀,謂攝持心念,歸止一處,以防止神識飛颺散動,並遮止 邪念妄想之生起,此稱為"止";若能進一步開啟正智以觀照諸法,則稱為"觀"。 故知雖將二者並舉為一詞,然相形之下,前者(止)之意義偏向消極性、防遮性, 後者(觀)則具積極性、建設性之意義。〔雜阿含經卷二十一、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三十一 、大方等大集經卷二十二、大乘起信論、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五、法界次第卷上〕(參閱「 止觀」1476) p1473 ----------------------------------------------------------------------- [陳義孝佛學常見詞彙] 定的意思,禪定的別名。 ========================================================================== 觀: [獅子吼站阿含經簡註] 洞察力。音譯為「毘婆舍那」。 ----------------------------------------------------------------------- [佛學大辭典 (丁福保)] (術語)觀察妄惑之謂,又達觀真理也。 即智之別名。梵之Vipa'syan`a(毘婆舍那),又Vidar'san`a也。 觀經淨影疏曰:「觀者,繫念思察,說以為觀。」 大乘義章二曰:「麤思名覺,細思名觀。」 淨名經三觀玄義上曰:「觀以觀穿為義,亦是觀達為能,觀穿者即是觀穿見思恒沙無明之 惑,故名觀穿也。觀達者達三諦之理。」 遊心法界記曰:「言觀者觀智,是法離諸情計故名為"觀"也。」 止觀五曰:「法界洞朗,咸皆大明,名之為觀。」 ---------------------------------------------------------------------- [阿含辭典 (莊春江)] 1.洞察力,另音譯為「毘婆舍那」,如「止觀」。 2.沈思,如「靜觀」。 3.觀察,如「七處三觀」、「正觀」。 4.禪修時心念持續不間斷地集中停留在所緣處(即心念之所依,如呼吸), 如「有覺有觀」,另譯為「伺」,如「有尋有伺」,參看「伺」。 5.審查,如「四如意足」(欲勤心觀)的「觀」(《雜阿含五六一經》另譯為「籌量」 、「思惟」)。 6.修習;能力的開發,如「不淨觀」。 7.考慮;為了,如「觀自義」。 8.看;看到了,如「觀色無常」、「如是觀者」。 9.景象,如「園觀」。 10. 讀作「慣」,指「樓台或修行人住的房舍」,或指「樓台」,如「從觀至觀」。 -------------------------------------------------------------------- [陳義孝佛學常見詞彙] 以"正慧"觀察事理的意思。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9.70.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