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AHJKL (hi)》之銘言: : 「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為自作、為他作、為自他作、 : 為非自他無因作?」 : 答言:「尊者舍利弗!"名色"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無因作, : 然彼"名色"緣"識"生。」 : 復問:「彼"識"為自作、為他作、為自他作、為非自非他無因作?」 : 答言:「尊者舍利弗!彼識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無因作, : 然彼"識"增"名色"生。」 : 尊者舍利弗復問:「尊者摩訶拘絺羅!先言名色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 : 無因作,然彼"名色"緣"識"生,而今復言:"名色"緣"識",此義云何?」 : 尊者摩訶拘絺羅答言:「今當說譬,如智者因譬得解。譬如三蘆立於空地,展轉相依,而 : 得豎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展轉相依,而得豎立, : "識"緣"名色",亦復如是。展轉相依,而得生長。」 這裡有一個關鍵處,「識緣名色」、「名色緣識」,如束蘆相依而立,說明【緣起法】。 佛學大辭典:【束蘆】 (譬喻)束蘆葦使立地上者,以喻物之互相依倚而立,不能獨立也。唯識論三曰:「 識緣名色,名色緣識。如是二法,展轉相依。譬如束蘆,俱時而轉。」 識是名色中的識,名色是識中的名色。主觀是構成客觀的條件,客觀也是構成主觀的條件 。離開主觀,客觀不能存在,離開客觀,主觀同樣也不能存在。所以《雜阿含經》說,識 與名色關係「譬如有兩根束蘆互相依倚,才能植立。朋友們,緣名色而有識,緣識而有名 色;此生則彼生,此滅則彼滅,正復如此。朋友們,兩根束蘆,拿去這根,那根便竪不起 來,拿去那根,這根也竪不起來,名色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正復如此。」 雜阿含經卷十二云: 『譬如二束蘆,互相倚立,如是緣名色而有識緣識而有名色 ,此生則彼生,此滅則彼滅,正復如是。二束蘆中,如取去 其一,他一必仆。如取去其他,他一束亦仆,名色滅則識滅 ,識滅則名色滅。正復如是。』 名色緣識,識緣名色,說明緣起法的相依相待性。 三藏法數數位辭典: 緣起 梵文Pratityasamutpady 、意思是‘由彼此關涉而生起’。這是佛教的基本理論, 是佛陀對於生命、存在的基本看法。佛陀認為,現象界中,沒有永恆存在的事物,也沒有 孤立存在的事物,一切都是關涉對待的生起、存在,故《雜阿含二九三經》解釋緣起謂: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也就是一切的生起、存在,都 是彼此關涉對待而有的。這種關涉對待的關係有兩種,一種是由空間所現的同時依存關繫 ,一種是由時間所現的異時因果關繫。異時的因果關係,即所謂是‘此生故彼生,此滅故 彼滅。’此為因而彼為果;同時的依存關係,即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為 主而彼為從。而此因果主從,並不是絕對的,換一個觀點來看,因果主從又可以倒置過來 。所以經文中說:‘佛說:譬如有兩根束蘆,互相依倚才能植立,朋友們,緣名色而有識 ,緣識而有名色,此生則彼生,此滅則彼滅,正復如是。’朋友們,兩根束蘆,拿去這根 ,那根便豎不起來;拿去那根,這根也豎不起來。名色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正復如 是。’有謂緣起(舊譯為因緣)、緣生可以互為通用,事實上仍有其區別之處,緣起是以 因邊立名,緣生是以果邊立名。《良賁疏》曰:‘言緣生者,緣為眾緣,生者起也,諸有 為法,皆從緣生。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編輯: cool810 來自: 58.99.10.5 (11/22 00:03)
AHJKL:我剛也有解釋,但後來想想解識的不周全,為免有誤,就把他 11/22 00:27
AHJKL:刪掉了沒po。 11/22 00:27
AHJKL:因為經文中似乎講的不夠清楚。 11/22 00:28
AHJKL:然彼"名色"緣"識"生、然彼"識"增"名色"生, 11/22 00:28
AHJKL:然彼"名色"緣"識"生,而今復言:"名色"緣"識" 11/22 00:28
AHJKL:是否就是"「識緣名色」、「名色緣識」"? 11/22 00:29
AHJKL:我原本的看法是因為識而有名色,在因為名色而增長識(六入處. 11/22 00:30
AHJKL:.....),彼此相依。 11/22 00:30
AHJKL:所以還是以經文為佳,從前後文和篇來瞭解。 11/22 00:31
cool810:以前聽過大願法師解釋,名色裡就包含識,而"識緣名色"同時 11/22 00:33
cool810:也是"名色緣識",識和明色是相依相待,如束蘆只有一則不成 11/22 00:34
cool810:(不過此處唯識學派另有解法) 11/22 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