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AHJKL (hi)》之銘言: : ※ 引述《AHJKL (hi)》之銘言: : ()為個人註解 : 字義不懂,可自行查。學貴自得,不以他求。 : http://dict.revised.moe.edu.tw/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主站("字"意不懂查此) : http://cbs.ntu.edu.tw/dict/ (一行佛學辭典搜尋)("佛學辭意"不懂查此) : 雜阿含經: : 1.首先搜尋"四如意足",因為較少故先搜尋。(以下僅搜尋有"詳細"經文,非一語) : 2.搜尋"安那般那念"、"止觀"。 : 3."五根"因前已搜尋,接下來次第搜尋"五力"(五根以前道品皆已搜尋)。 : (五力是基於五根之上,需要先瞭解五根,然後對看) : 4."五力"上來便是"七覺分(七菩提分),為四念住更上一層樓"。(1.2.3.4.5已搜) : 5.八正道:正見、正志(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精進)、正念、正定 6.十二因緣法: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搜尋"因緣"關鍵字,提到十二因緣法,就難免連結"五蘊",提到五蘊就一定提到無常) "緣" 國語字意解釋: http://dict.revised.moe.edu.tw/ ------------------------------------- (二九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說內觸法,汝等為取不?」 時,有異比丘從座起,整衣服,稽首禮足,合掌白佛言: 「世尊!所說內觸法,我已取也。」 時,彼比丘於佛前如是如是自記說,如是如是世尊不悅。 爾時,尊者阿難在佛後執扇扇佛,佛告阿難:「如聖法、律內觸法,異於此比丘所說。」 阿難白佛:「今正是時,唯願世尊為諸比丘說賢聖法、律內觸法,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 。」 佛告阿難:「善哉!諦聽,當為汝說。此諸比丘取內觸法,應如是思惟: 『若眾生所有種種眾苦生,此"苦"何因、何集、何生、何觸?』 作如是取時,當知此"苦"億波提因、億波提集、億波提生、億波提轉。 (億波提: [佛光阿含藏] 「億波提」(upadhi)(巴),又作「優波提」,即「有依」、「所依」、「生之要素」。諸 法依之生起的條件,即名「依因」,故有「依仗」、「依託」之意。又,證阿羅漢自知不 受「後有」,即自證已無「億波提」。 [阿含辭典 (莊春江)] 為音譯,義譯為「依著」,此字為「隨」與「置」的複合字,意思是「有情生存的基礎」 ,一方面指「所擁有的」,另一方面也指「受渴愛支配的行為」(參考菩提比丘長老《相 應部》英譯本第三四八頁註解第二一),《雜阿含一00四經》、《雜阿含一0九九經》 、《雜阿含一二一三經》譯作「有餘」。(相關詞「億波提因」)) 復次,比丘內觸法,又億波提何因、何集、何生、何觸? 彼取時當復知億波提"愛"因、"愛"集、"愛"生、"愛"觸。 復次,比丘取內觸法,當復知"愛"何因、何集、何生、何觸? 如是取時,當知世間"所念諦正之色",於彼"愛"生而生、繫而繫、住而住。 若諸沙門、婆羅門於世間所念諦正之色,作常想、恒想、安隱想、無病想、我想、我所 想而見,則於此色愛增長;愛增長已,億波提增長,億波提增長已,苦增長; 苦增長已,則不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我說彼不解脫苦。 譬如路側清涼池水,香味具足,有人"以毒著中";陽春之月,諸行路者,風熱渴逼,競來 欲飲。 有人語言:『士夫!此是清涼,色香味具足,然中有毒,汝等勿飲。若當飲者,或令汝死 ,或近死苦。而彼渴者不信而飲,雖得美味,須臾或死,或近死苦。』 如是,沙門婆羅門見"世間可念端政之色",作常見、恒見、安隱見、無病見、我、我所見 ,乃至不得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若諸沙門、婆羅門於世間可念端政之色觀察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 非我,彼"愛"則離,愛離故億波提離,億波提離故則苦離,苦離故則生、老、病、死、憂 、悲、惱、苦離。 譬如路側清涼池水,香味具足,有人以毒著中;陽春之月,諸行路者,風熱渴逼,競來欲 飲,有人語言:『此水有毒!汝等勿飲,若當飲者,或令汝死,或近死苦。』 彼則念言:『此水有毒,若當飲者,或令我死,或近死苦,我且忍渴,食乾[麩-夫+少]飯 ,不取水飲。』 如是,沙門、婆羅門於"世間可念之色",觀察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 非我,乃至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是故, 阿難!於此法如是見、如是聞、如是覺、如是知,於過去、未來亦如此道。如是觀察。」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九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云何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 時,思量眾生所有眾苦,種種差別,此諸苦何因、何集、何生、何觸? 思量取因、取集、取生、取觸;若彼"取"滅無餘,"眾苦"則滅,彼所乘"苦滅道跡"如實知 ,修行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取滅"。 復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取何因、何集、何生、何觸? 思量彼取愛因、愛集、愛生、愛觸,彼"愛"永滅無餘,"取"亦隨滅,彼所乘"取滅道跡"如 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愛滅"。 復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則思量彼愛何因、何集、何生、何觸? 知彼愛受因、受集、受生、受觸,彼"受"永滅無餘,則"愛"滅,彼所乘"愛滅道跡"如實知 ,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受滅"。 復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觸? 知彼受觸因、觸集、觸生、觸緣,彼"觸"永滅無餘,則"受"滅,彼所乘"觸滅道跡"如實知 ,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 復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觸何因、何集、何生、何觸? 當知彼觸六入處因、六入處集、六入處生、六入處觸,彼"六入處"欲滅無餘,則"觸"滅, 彼所乘"六入處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 復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六入處何因、何集、何生、何觸? 知彼六入處名色因、名色集、名色生、名色觸,"名色"永滅無餘,則"六入處"滅, 彼所乘"名色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 所謂"名色滅"。 復次,比丘思量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名色何因、何集、何生、何觸? 知彼名色識因、識集、識生、識觸,彼"識"欲滅無餘,則"名色"滅,彼所乘"識滅道跡"如 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識滅。 復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識何因、何集、何生、何觸? 知彼識行因、行集、行生、行觸,作諸福行,善識生,作諸不福不善行,不善識生; 作無所有行,無所有識生,是為彼識行因、行集、行生、行觸, 彼"行"欲滅無餘,則"識"滅,彼所乘"行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 苦,究竟苦邊,所謂"行滅"。 (行:"身口意"三行) 復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行何因、何集、何生、何觸? 知彼行無明因、無明集、無明生、無明觸, 彼福行無明緣,非福行亦無明緣,非福不福行亦無明緣。 是故當知,彼行無明因、無明集、無明生、無明觸,彼"無明"永滅無餘,則"行"滅, 彼所乘"無明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 所謂無明滅。」 佛告比丘:「於意云何?若不樂無明而生明,復緣彼無明作福行、非福行、無所有行不? 」 比丘白佛:「不也,世尊!所以者何?多聞聖弟子不樂無明而生明, 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如是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 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 佛言:「善哉!善哉!比丘!我亦如是說,汝亦知此。 於彼彼法起彼彼法,生彼彼法,滅彼彼法,滅、止、清涼、息、沒。 若多聞聖弟子無明離欲而生明, "身分齊受所覺,身分齊受所覺時"如實知; 若"壽分齊受所覺,壽分齊受所覺時"如實知; "身壞時壽命欲盡,於此諸受一切所覺"滅盡無餘。 譬如力士取新熟瓦器,乘熱置地,須臾散壞,熱勢悉滅。 如是,比丘無明離欲而生明"身分齊受所覺"如實知,"壽分齊受所覺"如實知,身壞命終,"一切受所覺"悉滅無餘。」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身分齊受所覺: [佛光阿含藏] 巴利本作 k`ayapariyantikaj vedanaj vediyam`ano(正在感受身周邊之〔苦、樂〕受)。 分齊:周邊,範圍之意。 壽分齊受: [獅子吼站阿含經簡註] 相似譯詞為「身分齊受覺、壽分齊受所覺、受身邊、生後命覺」,「後身」指「壽命之最 後時刻;臨終前」(另譯作「後命、壽分齊、身邊」),即「臨終的感覺生起時」,《相 應部一二相應五一經》亦同。 [阿含辭典 (莊春江)] 命分齊受覺 另譯作「生後命覺、壽分齊受所覺、受命最後覺」,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感受生命終了的 感受」,參看「身分齊受覺」、「分齊」。這裡的「命」指「生命;壽命」,《顯揚心義 》解說,當身體持續時,(前)五根的感受持續,當生命持續時,(第六)意根的感受持 續。)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5.214.199
AHJKL:實修吧,遠離諍論,那些愛好諍論,或者是看到諍論就興致沖沖 11/23 23:07
AHJKL:或圍觀不捨者,是很難學習佛法的 11/23 2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