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AHJKL (hi)》之銘言: : 《阿含經故事選》 : 029.就像接連中了兩支毒箭 :   有一次,佛陀在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北郊的迦蘭陀竹園,告訴比丘們說: :   「比丘們!一般人有樂的感受、苦的感受、不苦不樂的感受,有修有證的聖弟子,也 : 有樂的感受、苦的感受、不苦不樂的感受,他們之間,有什麼明顯的差別呢?」 :   「世尊!您的教說,是我們學習正法的根源,也是我們學習正法的嚮導與依靠,請世 : 尊為我們解說,讓我們遵循您的教導來實踐吧!」比丘們請求道。 :   「比丘們!一般人遇到生理上的各種苦痛,甚至於有致命之虞時,心裡禁不住地生起 : 悲傷憂愁、痛苦怨嘆,繼而憤怒迷亂而失去理智。這時,有兩種感受會交相增長蔓延,那 : 就是『身受』與『心受』。 (略) 補充之前在佛版的po文 #19vnFuMl (Buddhism) (節錄) 3.佛陀指出受蘊同時兼含身、心兩範疇。 佛陀指出受蘊同時兼含身、心兩範疇。因此受蘊提供一種管道去檢視身心整體。佛陀指出 ,在緣起流轉中,愛為苦本,受為愛本。學習客觀地去觀照受蘊,便能避免引生新的愛、 惡。並且能直接體驗自己內在無常的本質,這種體驗對培養放下執著的能力是「受念住」 --vedananupassana--觀照身體的感受。 http://hk.geocities.com/vp_live/bg1.html 感受的類型和超越感受的狀態(台灣內觀中心) http://0rz.tw/zA8Xb ------------------------------------------------------------------------------ 有時佛陀說的只有這二種感受,身體的感受(kayika vedana)和心的感受(cetasika vedana)。但是如果沒有正確地瞭解整個脈絡的話,可能會爭論著,沒有心的作用,如何 經驗身體的感受呢?身體生起的感受是由於心,不是由身體本身來感覺的,這是千真萬確 的。因而,為感覺某一感受,身(kaya)和心(mana)兩者都須兼具。佛陀當時為何會把 身體的(kayika)和心的(cetasika)感受分開來講呢?佛陀說,每當講到這兩種感受時 ,都是他在開示時針對某一特定要點而說的。雖然身心必須兼具才能感覺到感受;但是只 要當身(kaya)是彰顯的,且心不被干擾或激動時,就稱之為身體的(kayika)。這是一 位聖弟子(ariyasavaka)心的狀態。然而,當一位普通人身上遇到某一種感受時,他完 全被干擾,且他的心變得激動。考慮到這些因素時,佛陀才談到身體的(kayika)和心的 (cetasika)這兩種感受。一位訓練有素的聖弟子覺知感受的無常,並保持遠離它。但普 通人的心,因對感受真實本質的無明而成為干擾;他依戀感受。所以,佛陀把感受描述為 身體的和心的兩種。這是在普通人和聖弟子的內在素質之間所作的一個簡單區分。前者是 下等的,且以無明來描繪;但是後者是 sato sampajano─明智,警覺,專注;且對感受 升起又滅去的無常(實相)現象,詳盡的瞭解。 ------------------------------------------------------------------------------ 此中說明聖弟子如實知感受,善觀感受的來去、生滅,但不執取感受。 也說明了前文所提身苦而心不苦。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8.9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