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AHJKL (hi)》之銘言: : 。 :   佛陀告訴她說: :   「瞿曇女!這件衣服應該布施給僧眾。布施給僧眾,便是供養了我,也供養了僧眾。 : 」 :   但是,摩訶波闍波提再三地執意要佛陀收下,佛陀也再三地要她布施給僧眾。 :   這時,站在佛陀後面,執扇搧佛的尊者阿難說: :   「世尊!請您收下吧。世尊!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女照顧您很多,既是您的姨媽,又是 : 您的奶媽與養母,世尊在生母過世後,就是由她哺乳養育您長大的啊。」 :   「是啊,阿難!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女確實照顧我很多,在我母親過世後,養育我長大 : 。 :   阿難!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女也因為我的緣故,歸依了佛、法、僧眾,不疑三寶,不疑 : 苦、集、滅、道,離殺、盜、淫、妄、酒,成就了信、戒、施、聞、慧。如果一個人想要 : 以終身禮敬與供養生活所需用品的方式,來報答讓自己歸依佛、法、僧眾的恩人之恩澤, : 那是報答不了的。 :   再者,阿難!能布施十四種個別眾生,有大功德,大福報。 : 這十四種是:如來、辟支佛、阿羅漢、向阿羅漢、阿那含、向阿那含、斯陀含、向斯陀含 : 、須陀洹、向須陀洹、離欲外道、精進的修行人、一般人、畜生。 : 阿難!如果布施給畜生,可得到的福報大小為一百,那麼, : 布施一般人為一千, : 布施精進的修行人為十萬, : 布施離欲外道為十萬億, : 布施向須陀洹到阿羅漢的聖者,則為無量, : 布施辟支佛也是無量,更何況是布施如來了。 :   再者,阿難!對七類僧眾的布施,有大功德,大福報,即使僧眾中可能雜有不精進、 : : 有名無實的惡比丘,也一樣有大功德,大福報。這七類是: : 一、布施如來在世時的比丘、比丘尼僧眾。 : 二、布施如來入滅不久後的比丘、比丘尼僧眾。 : 三、只布施比丘眾。 : 四、只布施比丘尼眾。 : 五、指名特定的比丘眾、比丘尼眾。 : 六、指名特定的比丘眾。 : 七、指名特定的比丘尼眾。 注意,下面語句與原文有不小的出入 :   阿難!布施給任何特定的個人,所得的功德與果報,再怎樣也不會大於布施給僧眾的 : 。 MN 142: Dakkhinavibhanga Sutta(Classification of Offerings) I would not tell you, how an offering made to the Community is more fruitful than a personal offering. 中部 施分別經 阿難!然,雖以任何理由,我言由僧類施比對人施有大果。 以上兩段皆是南傳中部 142經 Dakkhinavibhavgasuttam(施分別經)翻譯 如來不說,施給僧眾比施給個人更有大果; 錯誤的翻譯會引來錯誤的結論,此句與按語六似乎得到錯誤的結論。 註:此段漢譯並無(我不言布施僧眾比對人施有大果) :   再者,阿難!有四種布施: : 一、由行善法的清淨施者,布施給行惡法的邪惡受者。此類布施,因施者而清淨。 : 二、由行惡法的邪惡施者,布施給行善法的清淨受者,此類布施,因受者而清淨。 : 三、由行惡法的邪惡施者,布施給行惡法的邪惡受者,此類布施,施者、受者都不清淨。 : 四、由行善法的清淨施者,布施給也行善法的清淨受者,此類布施,施者、受者都清淨。 : 」 這段漢譯中阿含瞿曇彌經 也不單是說四種布施,後說四種布施,種清淨施 節錄如下: 復次,阿難!有四種布施,三淨施。云何為四? 1.或有布施,因施主淨,非受者 2.或有布施,因受者淨,非施主 3.或有布施,非因施主淨,亦非受者 4.或有布施,因施主淨,受者亦然 南傳中部施分別經則謂四種清淨施(並無提及只有三種淨施),然後世尊又說 3.是人為惡戒,布施惡戒者,施之得非法,有不欣樂心,並提及此為不淨布施。 然漢譯分別布施經,所提及的四種清淨施為 1.能施清淨(施者清淨離施相) 2.所施清淨(受者清淨離施相) 3.能受清淨(受者清淨離受相,故無施者) 4.所受清淨(施者清淨無所施,故無所受) : 按語: : 六、佛陀不接受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女的個別布施,而要她布施給僧眾,其實是期望她能獲 : 得更大的福報,因為布施僧眾的福報,比布施佛陀個人更大。 按語六為經中並沒提及的錯誤翻譯 1.漢譯 分別布施經(阿含部) 施諸緣覺獲無量福,何況如來.應供.正等正覺; 如是名為較量十四種布施功德。 中阿含卷47 瞿曇彌經第九 緣一覺無量,況復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耶? 增壹阿含經卷12 第一承事佛,最尊無有上;次復承事法,無欲無所著; 敬奉賢聖眾,最是良福田;彼人第一智,受福最在前。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一 如來普為一切眾生最上福田 2.漢譯中阿含 瞿曇彌經第九 阿難!云何七施眾,得大福,得大果,得大功德,得大廣報? 信族姓男、族姓女,佛在世時,佛為首,施佛及比丘眾,是謂第一施眾,得大福, 得大果,得大功德,得大廣報。(下略) 3.維摩詰所說經(當行法施之會,法施之會謂起4無量心、6度波羅蜜等無量善法) 佛告長者子善德:「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善德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自於父舍設大施會, 供養一切沙門、婆羅門,及諸外道、貧窮、下賤、孤獨、乞人。期滿七 日,時維摩詰來入會中,謂我言:『長者子!夫大施會不當如汝所設, 當為法施之會,何用是財施會為?』我言:『居士!何謂法施之會?』 答曰:『法施會者,無前無後,一時供養一切眾生,是名法施之會。』 曰:『何謂也?』 『謂以菩提,起於慈心; 以救眾生,起大悲心; 以持正法,起於喜心; 以攝智慧,行於捨心; 以攝慳貪,起檀波羅蜜; 以化犯戒,起尸羅波羅蜜; 以無我法,起羼提波羅蜜; 以離身心相,起毘梨耶波羅蜜; 以菩提相,起禪波羅蜜; 以一切智,起般若波羅蜜。 教化眾生,而起於空;不捨有為法,而起無相; 示現受生,而起無作;護持正法,起方便力; 以度眾生,起四攝法;以敬事一切,起除慢法; 於身命財,起三堅法;於六念中,起思念法; 於六和敬,起質直心;正行善法,起於淨命; 心淨歡喜,起近賢聖;不憎惡人,起調伏心;以出家法,起於深心; 以如說行,起於多聞;以無諍法,起空閑處;趣向佛慧,起於宴坐; 解眾生縛,起修行地;以具相好,及淨佛土,起福德業; 知一切眾生心念,如應說法,起於智業; 知一切法,不取不捨,入一相門,起於慧業; 斷一切煩惱、一切障礙、一切不善法,起一切善業; 以得一切智慧、一切善法,起於一切助佛道法。 如是,善男子!是為法施之會。 若菩薩住是法施會者,為大施主,亦為一切世間福田。』  世尊!維摩詰說是法時,婆羅門眾中二百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我時心得清淨,歎未曾有!稽首禮維摩詰足,即解瓔珞價直百千以上之,不肯取。 我言:『居士!願必納受,隨意所與。』維摩詰乃受瓔珞,分作二分,持一分施此會中 一最下乞人,持一分奉彼難勝如來。一切眾會皆見光明國土難勝如來,又見珠瓔在彼佛 上變成四柱寶臺,四面嚴飾,不相障蔽。 時維摩詰現神變已,作是言:『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猶如如來福田之相,無所分 別,等于大悲,不求果報,是則名曰具足法施。』 城中一最下乞人,見是神力,聞其所說,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詣彼問 疾。 : 七、在尊者阿難的多次請求下,後來佛陀允許尊者摩訶波闍波提等女眾出家,這是比丘尼 : 僧團成立之始(參考《中阿含第一一六瞿曇彌經》)。而本則故事發生時,尊者摩訶波闍 : 波提還沒出家,比丘尼僧團也還沒成立,所以,經文後段所說,包括布施比丘尼僧眾的「 : 對七類僧眾布施」,很有可能是後來增入的(參考菩提比丘英譯本註解一二九一),這應 : 為經典增編失誤的痕跡。 佛說分別布施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釋種住處迦毗羅城尼拘陀樹園,與苾芻眾俱。 爾時有一苾芻尼名摩訶波闍波提,持新[疊*毛]衣來詣佛所。 : 八、為何布施僧眾的功德,大於如來?或許是因為僧團負有「正法久住」的使命,佛法在 : 世間的延續,是靠僧眾實際承擔的吧。 錯誤翻譯引出錯誤結論 -- 爾時勝鬘白佛言更有餘大利益,我當承佛威神復說斯義。 勝鬘白佛言三種善男子善女人於甚深義,離自毀傷,生大功德,入大乘道。何等為三?謂 若善男子善女人自成就甚深法智;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隨順法智; 若善男子善女人於諸深法不自了知,仰惟世尊,非我境界,唯佛所知。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編輯: TBOC 來自: 114.46.207.93 (09/25 21:49)
AHJKL:的確"分別布施經"、"中阿含心品瞿曇彌經第九",並未提及 09/25 23:31
AHJKL:布施給僧團大於佛陀,"分別布施經"表明:"汝可持此[疊*毛]衣 09/25 23:32
AHJKL:施諸大眾,所獲勝利同供養我,'等無有異'。」 09/25 23:32
AHJKL:表示"等於",並未提及"大於 " 09/25 23:33
TBOC:那段應該是南傳中部施分別經的錯譯 漢譯並沒有那段 09/25 23:40
log56:好厲害,能在茫茫經藏中找到錯誤,讚嘆讚嘆 09/26 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