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agama.buddhason.org/book/as/asi.htm http://agama.buddhason.org/book/as/as037.htm 《阿含經故事選》 037.同理心──自通之法   有一次,佛陀到憍薩羅國遊化,來到一個叫竹門村的婆羅門聚落,住在村子北邊郊外 的身恕林中。   竹門村裡的婆羅門居士們,風聞來了一位叫瞿曇的釋迦族沙門,被尊稱為是應受供養 者、圓滿的覺悟者、真理與正行的實踐者、完善幸福的終結生死者、徹底了知世間者、受 調教人的無上領導者、天界人間的老師、覺他的自覺者、世間最尊貴者,而且,聽說他是 天上、人間一切眾生中,能不經由老師教導而自知自證,又能教導別人悟入者,他的教導 ,從開始到結尾都是完善的,所教導的意涵與用詞也都是完善的,又展露出他圓滿純淨的 聖潔生活,所以,大家紛紛地群集,來到佛陀的住處,有的上前禮敬佛陀,有的更加和善 地問候寒暄,有的進一步地自我介紹,有的只是默默地坐在一旁。   待大家都坐定後,其中一位婆羅門,代表大眾問佛陀說:   「瞿曇大師!我們都期望過著兒孫滿堂,臉上有上好的檀香擦,頭上有花綴戴,身上 有香料塗,有充裕金銀財寶收入的幸福在家生活,而且,期望死後能往生到更好的世界去 ,瞿曇大師!請教導我們達成這些願望的方法。」   「居士們!我就來教導大家一個推己及人的自通之法,請大家注意聽了!   什麼是推己及人的自通之法?學習聖道的弟子們,應當這樣的思惟: 我想要活著,我不想死,期待著幸福,而排斥著缺憾的痛苦,所以,我不喜歡被殺。 我自己不喜歡被殺,同理,其他眾生也不喜歡被殺,這樣,我怎能去殺害眾生呢? 作了這樣的思惟與抉擇後,便要求自己離於殺生,也能勸人離於殺生,讚歎離於殺生。 如此,其肢體行為就能在自己離殺、勸人離殺、讚歎離殺這三方面獲得了清淨。   同樣的道理,我不喜歡被偷、被搶, 不喜歡別人與自己的妻子通姦, 不喜歡被詐欺, 不喜歡親友被挑撥而與自己疏遠, 不喜歡別人以粗話罵我, 不喜歡別人對我說話輕薄, 所以,便要求自己,也勸別人不偷不搶, 不與人通姦, 不詐欺, 不挑撥離間, 不罵粗話, 言語不輕薄,也讚歎這些行為。 如此一來,肢體與語言行為,就能在這三方面獲得清淨。   這七種約束自己肢體與語言的行為,就是通往聖道的戒行。   能夠這樣,再加上成就對佛、法、僧堅定不壞的淨信,即是聖弟子的四不壞淨成就。 四不壞淨成就的人,自己就能有把握地說,我證得了須陀洹,不會再往生地獄、畜生、餓 鬼等一切惡處了,必定會趣向解脫,頂多在人間天界輪迴七次,便能走到苦的盡頭而證得 解脫。」   在座的婆羅門長者們聽了,都覺得十分歡喜。 按語:   一、本則故事取材自《雜阿含第一○四四經》、《相應部第五五相應第七經》。   二、「以己度他情」,這是戒律的基本原理。近代心理學家所提出的「同理心」,其 原理與此相當,只是在應用範圍上有廣、狹之異。   三、故事中,佛陀提出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兩舌、不麤語、不綺語等七項 ,這是有關約束自己肢體與語言行為方面的,若加上有關意念方面的不貪、不瞋、不癡( 無邪見),則合稱為十善。十善中,涵蓋了支配肢體與語言行為的意念,這是更為根本的 ,可以說,已經觸及了佛法修學的核心。故事中佛陀之所以沒提及這部分的理由,可能因 為聽眾是一般的外道婆羅門在家居士,他們還不具備深入核心的因緣吧,不過,重要的是 ,佛陀教導了他們通往聖道的戒行原理──推己及人的自通之法。   四、故事末後,說到了「四不壞淨」,而且說成就此「四不壞淨」者,可以成就初果 ,但《雜阿含第八四五經》經說:除了成就「四不壞淨」外,還要能「如實知見賢聖正道 」,也就是要有通達聖道的「」,才能得須陀洹(《相應部第五五相應第四三經》亦同 ),相較之下,在「戒、定、慧」的完整性上,這是比較合理的。「四不壞淨」與「親近 善男子、聽聞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同被成為「四預流支」,即:進入聖者之流─ ─須陀洹果的修學項目。前者是重於信與戒的,後者是重於智證的,分別契機於「信行人 」與「法行人」。(參考印順法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第三○八至三○九頁)   五、故事中「竹門村裡的婆羅門居士們,風聞……有的只是默默地坐在一旁。」一段 ,《雜阿含第一○四四經》無。其中,佛陀被尊稱為是「應受供養者、圓滿的覺悟者、真 理與正行的實踐者、完善幸福的終結生死者、徹底了知世間者、受調教人的無上領導者、 天界人間的老師、覺他的自覺者、世間最尊貴者」,即是佛陀的九個稱號,也是佛陀的九 個特德,於此,漢譯《阿含經》則通例再加「如來」一號,而成為「十號」。關於這點的 差異,據菩提比丘告知:巴利語本《尼科耶》的通例是,當佛陀自己說出這些稱號時,則 包含了「如來」一項而成「十號」,當佛陀以外的其他人說出時,則不包含「如來」一項 而只有「九號」。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5.229.113.155
AHJKL:此經與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推己及人"竟然一樣。 10/24 23:14
AHJKL:"如來出世及不出世,法性常住" 10/24 23:15
AHJKL:能往自己內心耕耘的人,自然能發現法理。 10/24 23:16
AHJKL:------------------------------ 10/24 23:23
AHJKL:此篇在本板 #1CPjBzq- 雜阿含經(一0四四) 10/24 23:24
AHJKL:------------------------------- 10/24 23:24
unique11:一切戒法的基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利人方能利己。^^ 10/24 23:24
AHJKL:按語四,"四不壞淨"部分可參考精華區-阿含部類-雜阿含經- 10/24 23:25
AHJKL:"向須陀洹實修活動" 10/24 23:26
AHJKL:四不壞淨:佛不壞淨,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 10/24 23:27
AHJKL:須陀洹:身見、戒取、疑。疑就是疑法,疑"四聖諦"。 10/24 23:28
AHJKL:如實知見賢聖正道:就是指四聖諦。故於此不抵觸。 10/24 23:28
AHJKL:事實上只要成就四不壞淨之一,即能得須陀洹果。詳見雜阿含經 10/24 23:29
AHJKL:至於成就多深才能說"不壞淨"?我的看法是離"身見、戒取、疑" 10/24 23:30
bobju:坦白講,佛陀似乎有點答非所問. XD 婆羅門長者關心的是如何滿 10/25 01:11
bobju:足世間願,但佛陀沒有直接回答行不行,或該如何做?反而是藉機 10/25 01:12
bobju:導入佛法. 10/25 01:12
bobju:可能這些婆羅門長者比較老實吧? 若是現代人人心不古, 肯定補 10/25 01:15
bobju:上: "瞿曇大師, 您還沒有正面回答我們的問題哩.", 非得逼佛 10/25 01:15
bobju:陀 show hand 不可. :P 10/25 01:15
bobju:這些滿足世間願的願望本來就不合佛法的旨趣.偏偏求財求福求 10/25 01:21
bobju:富求貴的卻老愛跟佛求, 這[誤會]究竟是如何發生的呀? :o 10/25 01:21
mark183:阿彌陀佛,謝謝分享^^ 10/25 08:51
AHJKL:bobju大,其實在 《雜阿含第一○四四經》 是沒有前段的, 10/25 23:54
AHJKL:詳見 本板 #1CPjBzq- 雜阿含經(一0四四) 10/25 23:55
AHJKL:故不能說佛陀似乎有點答非所問.可能是作者有引用南傳其他??? 10/25 23:55
AHJKL:對於南傳經典軟體我實在是不會搜尋 10/25 23:59
AHJKL:《相應部第五五相應第七經》如何尋找? 10/26 00:00
AHJKL:另外其實佛陀確實也沒答非所問,何以故?"持戒也是修福" 10/26 00:08
AHJKL:"自通之法"即是"聖戒成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推己及人" 10/26 00:09
AHJKL:守持五戒(持戒)確實也是修福的一種。 10/26 00:09
bobju:是的, 持戒比起到處求來求去還要強得多. 感恩. ;) 10/26 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