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bobju:天上打雷就有雷神? 河水汜濫就有河神? 有識就有輪迴不變的主 11/26 08:28
bobju:體? 你真的還體會不到[無我]? 11/26 08:28
bobju:全部都是因緣和合而生,根本不存在任何不變的實體. 11/26 08:29
bobju:所謂的[真我],就是一種[宇宙萬物皆有主宰]的心理投射.但這是 11/26 08:31
bobju:明顯跟[無我]有矛盾的. 11/26 08:31
bobju:只要是因緣和合而生的東西,必有生滅,因此苦是必然的.所以佛 11/26 08:33
bobju:陀才要找尋一個滅苦的法門,循著這個法門,趣向不生不滅之境. 11/26 08:33
就末學所學而言,所謂的「真如」和雷神、天神有很大的差距 雷神、天神都是具備五陰相,有喜怒哀樂能掌控凡人生死 為凡人五蘊「之外」的「大我」 末學所學的教義之中,真如佛性不具有六塵覺知 不分別好惡,也不會去「主宰」「控制」什麼 也不能說他在五蘊「之外」「之內」 主張有個常住的真如佛性並不是覺得需要有個主宰 而是對五蘊稍微觀察以後就必然會升起的疑問 如: 意識的活動每晚睡著都會消失(除非熬夜、鬼壓床或禪修者能保有細心) 若非如大乘佛法所說,有個真如 是什麼東西讓意識可以在隔天重新產生? 大腦生意識?那不就變成唯物論了? 又如「人死時是什麼東西可以去來世」的問題 人死時五蘊都是斷滅的 如果不是有真如:眾生真正的心 再過去的五蘊壞滅時,以父母受精卵、四大為緣造出來世的五蘊 那如何有「我(對過去世五蘊的方便假稱)的來世」可說? 如果不是有個固定的「我」(真如)貫穿三世 即使今世的五蘊可以創造全新的五蘊 定義上來說我也可以主張那並不是我(此世五蘊假稱)的來世 譬如結婚生小孩,也是五蘊創造新的五蘊 但父母和小孩不會被說成過去生和未來生的關係 如果要主張人死時,有個極細的五蘊沒有斷滅 五蘊有個細微的部份不是「無常」 那就會落入常見去了 最近看到一篇和末學看法相近的文章,提供參考 --引用開始-- 佛陀的教義,是在六道輪迴和因果報應的世界觀基礎上展開的。在當時的古印度,這是人 們普遍的世界觀,就連許多外道亦如是主張。經典記載,有天眼的人可以看到善人死後往 生善道、惡人死後往生惡道; 有宿命智的人,則可以知道自己過去世的經歷。 如果承認 輪迴和因果報應,接下來就會衍生出以下的問題:到底是誰在輪迴?輪迴當中賞善罰惡的 主宰,到底是什麼? 反對「界論」的丹‧拉斯豪斯(Dan Lusthaus),也注意到這個問題,他說:「由於佛本生 的故事預設了綿延多世的一連續不滅的本體(identity)存在,這一思想似乎支持的,是實 我論或存在一不變的自我(pudgala)觀念,並非無我論。」 因為如果承認輪迴,就表示 存在一個不會變異的主體,貫穿於生死轉換的過程之中,以保持不同生命階段的同一性; 而且前世所造的或善或惡的因,會經由這個不變異的主體,帶到下一世以成就或善或惡的 果報。如果有一個人說:「我前世曾經是一隻老虎。」當他這麼說時,他已經預設「我」 是這個輪迴中不變易的主體。因為老虎和人類是不同類的,所以同一性、主體性只能落在 「我」上面。即使是在同一世,也有同樣的問題,因為一個人一生當中的變化太大,不同 階段去比較,相異性遠大於相似性。一個八十公斤重的成年人說:「我剛出生的時候,只 有三公斤重。」這時候,他也是預設這個「我」是有同一性、主體性的。雖然,多數人對 於「我」到底是什麼,其界定並不清楚,但是這種語言的用法,卻是沒有爭議的。所以, 在《阿含經》當中有許多處,便是隨順當時的普遍用語,而把這一主體稱之為「我」。只 不過,在當時的古印度,對於「我是什麼」這一問題,存在著不同的說法: 第一種說法認為:五陰的全體或某一部分(比如意識)不會消滅,並會執持善惡的業種, 投胎到下一世去。這屬於「五陰是我」的主張。 第二種說法認為:五陰之外有一個神(梵天或他化自在天等),此神是有五陰相的,由這 一個神創造萬物以及一切眾生,祂記錄眾生的善惡業,並依其自身的意志執行賞罰,善者 歸天享樂,惡者令其墮入惡道受苦,或令其永遠消滅。這屬於「五陰異我」的主張。 第三種說法認為:五陰之外別有一個沒有五陰相的東西(自然、虛空、冥諦等),能夠記 錄眾生的業行,並依法爾如是的規律,執行賞善罰惡的功能。也就是說,萬物源於同一本 體。這也屬於「五陰異我」的主張,因為這是多數的五陰共有一個本體,所以五陰與此一 本體並沒有一對一的對應關係。松本史朗所以為的「界論」便屬於這種觀點。 以上各種說法,都立有一個不變異的常住法——「我」,因為只有承認有這樣一個常住法 ,才能解釋輪迴和因果報應。佛教既然也承認輪迴、承認因果報應,必然也得承認有「我 」。只不過佛教所主張的「我」與以上三種說法都不一樣。佛教主張「五陰」與「我」的 關係是「非我、不異我、不相在」。意思是說:五陰不是這個真「我」,但也不能說五陰 異於此真「我」;而且五陰不包含此真「我」,真「我」也不包含五陰。 對以上觀點的表述,在《阿含經》中屢屢出現,而耆那教教主薩遮尼犍子(火種居士)與 佛陀(瞿曇)辯論的這段經文,可謂是其中頗具代表性的一處。《雜阿含經》記載: 薩遮尼犍子白佛言:「瞿曇!我今當說譬。……譬如世間一切所作皆依於地,如是,色是 我人,善惡從生;受、想、行、識是我人,善惡從生。又復譬如人界、神界、藥草、樹木 ,皆依於地而得生長;如是,色是我人;受、想、行、識是我人。」 …… 佛告火種居士:「我今問汝,隨意答我。譬如國王,於自國土有罪過者,若殺、若縛、若 擯、若鞭、斷絕手足;若有功者,賜其象、馬、車乘、城邑、財寶,悉能爾不?」 答言:「能爾。瞿曇!」 佛告火種居士:「凡是主者,悉得自在不?」 答言:「如是。瞿曇!」 佛告火種居士:「汝言色是我,受、想、行、識即是我;得隨意自在,令彼如是,不令如 是耶?」 …… 「不爾。瞿曇!」 佛告薩遮尼犍子:「徐徐思惟,然後解說。汝先於眾中說『色是我,受、想、行、識是我 』,而今言不,前後相違!汝先常說言:『色是我,受、想、行、識是我。』 「火種居士!我今問汝:色為常耶?為無常耶?」 答言:「無常。瞿曇!」 復問:「無常者,是苦耶?」 答言:「是苦。瞿曇!」 復問「無常、苦者,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寧於中見我、異我、相在不?」 答曰:「不也。瞿曇!」 受、想、行、識亦如是說。 首先,薩遮尼犍子立論:五陰是我。佛陀問他:只要是主,是不是都可以像國王一樣,自 在地賞罰?薩遮尼犍子答是。佛陀又問他:你說五陰是我,那麼五陰可以如同國王那樣, 隨意自在地賞罰嗎?薩遮尼犍子答否。佛陀便指責薩遮尼犍子前後矛盾,先說五陰是我, 後來又否定五陰能夠作主。由這幾句問答可以看出來,雙方都有一個預設的共識:「我」 即是「主」──生死輪迴當中不變易的主體,也同時是賞善罰惡的主宰。 在接下來的問答中,佛陀與薩遮尼犍子雙方又都同意:色是無常、苦、變易法,因此多聞 聖弟子不會認為色是「我」、異於「我」,色在「我」或「我」在色。受、想、行、識也 是如此。這裡可以看出,雙方都承認「我」應當是不變異的常住法。類似的經文,《雜阿 含經》有一百多處,大多是在探討五陰的無常、苦、空之後,加上「非我、不異我、不相 在」。如果根本就沒有「我」,就不必在那麼多地方探討五陰和「我」的關係了。 五陰與「我」的關係,是「非我、不異我、不相在」。 這在《雜阿含經》並未有清楚的 交待,但是用大乘法來理解,就能夠豁然貫通。「無始時來界」是說第八識是常住法;「 由此有諸趣」表明,第八識便是這個生死輪迴中的主體,以及輪迴當中賞善罰惡的主宰。 所以這個「我」就是第八識。第八識是常住法,而五陰是生滅法,二者體性截然不同,因 此說五陰非我。然而五陰是由第八識流注種子所生,五陰的特徵由第八識的種子所決定, 五陰的造作又熏成種子,種子與五陰互為因果,彼此有一對一的對應關係,因此說五陰與 第八識不相異。不相在,是因為第八識不在三界中,而五陰卻是在三界內,所以五陰不在 第八識中,第八識也不在五陰中。 日本學者末木文美士認為:「原始佛教的核心思想之一是『非我說』而不是『無我說』, 即佛教並不是否定作為『我』的阿特曼的存在,而是反對將不是『我』的要素誤認為『我 』而加以執著。」 松本其實也注意到原始佛教並沒有無我論,他說:「中村博士還詳細 論證到原始佛教中只說了非我說,而沒有提到無我說。在某種意義上,我對此持全面贊同 態度……據我之管見,整個巴利五部經典 中,大概不存在明確斷言『我(阿特曼)不存 在』的段落吧。」 而且,他也承認:「在原始佛典中承認『阿特曼』的表述隨處可見。 」 按,阿特曼即是「我」。原始佛典中承認有「我」的表述的確隨處可見。例如:《雜阿含 經》:「若有說言眼是我,是則不然。所以者何?眼生滅故,若眼是我者,我應受生死。 」 此中不只說眼非「我」,而且明確的承認有一個不受生死的「我」。類似這種經由特 徵比對,而確認五陰、十二處、十八界諸法非「我」的經文,出現的次數相當的多。《中 阿含經》更有「我」的明確定義,此部分請參閱下一節「六見處」。 松本認為,這是「由於與佛教(無我論)根本對立的耆那教等我論滲入了佛教教團內部, 所以原始佛典中才有這樣的反映」。 但這只是他個人的臆測之辭,與文獻證據不符。因 為如果是受到耆那教等外道論的滲入,應該會同時出現「我論」與「無我論」才對;如果 原始佛典完全沒有出現「無我論」,恰恰證明佛陀並不否定耆那教所主張的有「我」。而 且耆那教當時的教主薩遮尼犍子,他與佛陀的辯論記載於《雜阿含經》,也就是本節稍前 所引的經文。在那段經文中,佛陀很顯然是認同有「我」的。佛陀只是反對薩遮尼犍子五 陰是「我」的主張,因而將之修正為五陰「非我、不異我、不相在」。 松本又辯解道: 如果說佛教是非我說(我論),而不是無我說的話,那麼所謂的佛教無我說,就應該是被 稱作佛教本身的「緣起」經過理解加工而推導出的,或者說只能是被這樣推導出的,這是 我的基本理解。換言之,原始佛典實際上沒有明文指出無我說,佛教的無我說是從佛教的 緣起說中經邏輯推理而得出的。 「我論」二字為松本之原注。理由是顯然可見的,因為若根本沒有「我」,應該直接說「 無我」,而不是說「非我」;說「非我」時,其實已經預設「我」是存在的了。松本無法 找到教證支持「無我說」之餘,只好從佛教的緣起論,企圖經由邏輯推理建立「無我說」 。這麼做其實是違反證據法則的,因為原始佛典既然明白承認有「我」,就應該優先采證 ;即使從緣起論可以推導出「無我說」,仍然不能推翻經教的明文。 更何況,十二支緣起本身也是以輪迴和因果報應的世界觀為背景的,亦即所謂「三世二重 因果」。倘若在緣起論中不包含一個作為輪迴主體和賞罰主宰的常住法,它便會與輪迴和 因果報應的前提相矛盾。所以緣起論邏輯推理的結果仍然是「我論」,而不是「無我說」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13.233.129
meblessme:個人支持無我跟緣起、所以反對傳統輪迴論述 11/26 16:49
bitlife:T02n0125_p0715c13(04) 苦者即是無我. 不知為何說經文找不 11/26 16:55
bitlife:到教證支持無我說? 11/26 16:55
meblessme:而且觀察後也得到跟十二因緣不同的結果 11/26 16:57
meblessme:把我改稱無我就是無我了是嗎? 11/26 17:02
meblessme:對不起,bit大,上推誤會你了。 11/26 17:20
meblessme:不過那句話的話意是,有苦會苦的都不是我 11/26 17:33
meblessme: 所謂的阿賴耶識一樣是苦,自然也不是我 11/26 17:34
meblessme:輪迴的是苦,一樣不是我 11/26 17:36
TBOC:譬如須彌量 我見未為惡 憍慢而著空 此惡過於彼 11/26 18:42
TBOC:空性隨應說 不應演「非處」 若演於非處 甘露即為毒 11/26 18:42
TBOC:一切諸眾生 生於種種見 欲令斷諸見 為說於空理 11/26 18:43
TBOC:聞空執為實 不能斷諸見 此見不可除 如病醫所捨 11/26 18:43
TBOC:譬如火燒木 木盡火不留 見木若已燒 「空火亦應滅」 11/26 18:44
TBOC:生於智慧火 諸見得滅時 普燒諸煩惱 一切皆清淨 11/26 18:44
TBOC:牟尼以此智 密嚴而解脫 大乘密嚴經卷下 目識境界品第七 11/26 18:46
d8888:苦者即是無我,五蘊是苦故五蘊無我 11/26 18:47
d8888:但五蘊無我等於完全無我? 11/26 18:47
d8888:就我學的理論而言,生命活動並非單靠五蘊即可維持 11/26 18:48
d8888:是真假混雜,真如和五蘊混同運作 11/26 18:48
d8888:阿含也有識不入胎名色不能生長的說法 11/26 18:48
d8888:五蘊無我 = 全部無我的前提是 五蘊 = 全部 11/26 18:49
d8888:就末學所聽聞的法來說,起碼生命最初最終時五蘊是不完全的 11/26 18:49
※ 編輯: d8888 來自: 59.113.230.63 (11/26 18:51)
d8888:生命的最初及最終瞬間,五蘊是斷滅不起的 11/26 18:52
d8888:若五蘊就是生命活動的唯一,則生命最初及最終應無法發展生命 11/26 18:52
bobju:d大能夠旁徵博引殊屬難得,但我實在無法認同你的解說.你真的 11/27 00:04
bobju:把[無我]當成[真我]在解,非常的奇怪. XD 11/27 00:04
bobju:同樣的文字構句,我的解讀真的跟您的解讀大異其趣,難以有交集 11/27 00:06
bobju:,旁徵博引以及經文考證上我是遠不及你,但你的解法真的很奇怪 11/27 00:07
bobju:,恕難認同. XD 11/27 00:07
log56:d8888 不是把「無我」當成「真我」,還請明辨。 11/27 00:40
d8888:只是闡述個人看法而已,我的看法近似於本篇的「非我說」 11/27 10:34
d8888:五蘊無我,五蘊「外」也無我,但並非代表「我」不存在 11/27 10:35
d8888:就末學自己而言,沒有常住本識,生命會有很多現象難以解釋 11/27 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