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cool810:學佛第一個要有出離心,但是觀察對於原發問者要頓斷一切攀04/18 17:36
cool810:緣並不容易,末學的建議是漸次斷除,先求不沉迷,而轉向對 04/18 17:37
cool810:正法有好樂希求時,自然能以法自娛。 04/18 17:37
Samus:推 沒錯 小弟也這麼覺得 享受時 起貪慾04/19 01:17
另外一提關於「欲貪」的部分,以四雙八輩(四向四果)之證果次第進程為例, 入預流之須陀洹聖者尚有欲貪,欲貪至何果時盡除呢?三果阿那含斷五下分結。 《雜阿含393》 世尊告諸比丘: 「……三結盡,得須陀洹……若三結盡,貪恚癡薄,得斯陀含……五下分結盡,生般涅槃 阿那含,不還此世……若一切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見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 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雜阿含797》 世尊告諸比丘:   「有沙門法及沙門果。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何等為沙門法?謂八聖道,正見乃至正定。   何等為沙門果?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何等為須陀洹果?謂三結斷。   何等為斯陀含果?謂三結斷,貪、恚、癡薄。   何等為阿那含果?謂五下分結盡。   何等為阿羅漢果?謂貪、恚、癡永盡,一切煩惱永盡。」 按大乘的修道觀點,詮釋聲聞地道的功德亦如此建立: 五道次第:資糧道 → 加行道 → 見道(預流果:須陀洹) → 修道(一來果:斯陀含、 不來果:阿那含) → 無學道(阿羅漢果) 見道位之初果聖者雖尚有欲貪,但已不迷失,爾後繼續修道,二果聖者薄欲貪,三果聖者 離斷欲貪;這也提醒尚在凡夫位的我們,修行應求身心之平衡,非一昧的縱樂、也非一昧 的苦行,修行解脫斷除貪、瞋、癡是大方向,但在身心尚未純熟、資糧條件尚不足夠時, 修行過於緊繃也非由此就能成就。追求享受非佛子的目標,而如佛陀休止苦行受用羊奶粥 ,恢復身心的平衡再求精進,也無妨。 末後節錄一段法語供參考:<一問一智慧> 佛使比丘 「涅槃流」(the stream of Nibbana)是指一種道跡──已達相當層次,確保只流 向或趨向涅槃,流向苦的止息,而不再倒流回痛苦及惡道,我們稱這道跡為「流」。 抵達「流」的人,稱為「須陀洹」(sotapanna預流),須陀洹還未抵達究竟涅槃, 他抵達與他本身相應的「現法涅槃」(ditthadhamma nibbana)(參閱第27則)或「現 世涅槃」(tadange-nibbana)。能抵達真正的涅槃流,就不會被世間的「味」、「患」 或其他任何事物所迷惑,「世間」再也不能欺騙他了。這意思不是指須陀洹要放棄與世間 相關的一切,或甚至放棄欲樂的享受,而是指他的心已看清這些事物,不會全心全意執著 ,雖然偶爾失去正念時仍會執著,但他有信心做到不執著。 http://www.gaya.org.tw/publisher/fain/bds/bds44.htm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編輯: cool810 來自: 125.232.41.48 (04/19 07:41)
Samus:推 佛使比丘 04/19 10:20
cool810:補正:將"貪欲"改為"欲貪"比較合於原po經文用詞。 04/19 19:39
cool810:三果聖者五下分結盡,斷除欲界貪;四果阿羅漢五上分結盡, 04/19 19:53
cool810:除了欲界貪,更斷除色界貪、無色界貪,至此方為一切漏盡。 04/19 19:53
※ 編輯: cool810 來自: 61.231.134.141 (04/19 1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