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一貫道真相:07.修道思想探源   一貫道修道─宋儒倫常與道德的實踐   在前文已論及一貫道的本源係宋明理學結合末世救贖信仰的宗教化, 就一貫道實修的部份言,一貫道部份組線、道場流傳的修道思想,亦可見 係源自宋明理學─宋儒的人道倫常、道德建立與實踐之學說。一貫道認為 「(道)理」乃宇宙本體,於天曰「理」,於人曰「性」,人人皆本具與 「理」無別之本性,順應此與生俱來的本性而修道,即可窮究「天命」─ 「(道)理」(注意:此處說的「天命」指「天道」,即「(道)理」, 與前文係指法旨、任務或使命之「天命」不同),這樣的修道思想其實是 源自二程理學思想,如《性理題釋》〈道與教的差別〉一文云:   「…『道』是性理的本體,就是無極真理,賦與人為性,故謂之性理 ,亦即是良心,這個理性乃吾人之天根,性命的大源,生即由如是來,死 也應如是處去,正是生死必由的真經正路,乃萬古最神秘的『性理真傳』 口授心印的秘寶…」   大部份道親認為「求道」(一貫道的入教儀式)後,即「地府抽丁, 天堂掛號」,若認真「修道」,窮究與順應天道(理),將來死後吾人之 靈性可以由玄關竅離開,由「明明上帝」與「活佛師尊」救贖返回「理天 」,換言之,道親認知的「求道」與「修道」,是建立在承認造物主、主 宰者實有存在的基礎上。   一貫道認為人心順應「性」、「理」之心,即為「道心」,亦即為「 良心」,將「理」、「性」視為性命之源,這樣的思想,正是源自二程的 理學思想,如《河南程氏遺書》卷二十一云:   「…理也,性也,命也,三者未嘗有異。窮理則盡性,盡性則知天命 矣。天命猶天道也,以其用而言之則謂之命,命者造化之謂也。…」   又云: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心,道之所在;微,道之體也。心與道, 渾然一也。對放其良心者言之,則謂之道心;放其良心則危矣。惟精惟一 ,所以行道也。…」   一貫道認為順應性、理之心(即為「道心」或稱「良心」)乃「修道 」之本,而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與倫常、道德乃本體(理)之顯現,由修 習倫常、道德開始,便能窮究與順應天所賦予吾人本具的本性─「(道) 理」(順應此本性之心即為「道心」或「良心」),此為「修道」之始, 簡言之,「修道」乃由修習人道倫常、道德開始而順應天道(理),而常 聞一貫道所言之「修心」所指乃修習順應人道與天道之心─「道心」與「 良心」。人道倫常、道德係「理」的顯現,順應人道倫常、道德即為順應 天道(理),而順應人道倫常、道德之心即為順應天道的「道心」或「良 心」,修習此「道心」或「良心」即為「修道」,而此「修道」與「道心 」或「良心」皆係建立在重振與實踐人道倫常、道德的基礎與目標之上, 如《性理題釋》〈天道人道怎麼分,修時以何者為先〉一文所云:   「…重性命而修者,三期普渡,大道也,重倫常而行者,世間普通, 人道也,人道是天道之枝幹,故修天道者,得先從人道上立足,為起發點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三曹中最重之事,天地處處鑒察人心,時時監視 行為,若於生身父母,不知孝敬,手足兄弟,不知親愛,對於親友,敷衍 了事而不忠,心口不一而無信,無禮無義,寡廉鮮恥之輩,修行亦無益, 人道既失,遑論天道乎?所以修天道的,應以盡人道為先,孔子說過:『 下學 而上達』,能盡人道,則近乎天道矣。…」   又《性理題釋》〈求道後如何行功〉一文云:   「…以道存心,謂之德性,行於倫常,謂之綱常,有道無德,必定出 魔。…」   一貫道以「理」為宇宙本體,認為順應「理」之「道心」或「良心」 即為「修道」之本,而人道倫常、道德乃本體(理)的顯現,由修習倫常 、道德與聖人(孔孟)之教,以孝悌為本開始「修道」,實踐人道倫常、 道德,便能窮究與順應吾人之本性─「理」,換言之,順應倫常、道德( 人道)即為順應天道─也可以說,實踐人道倫常、道德即為順應與實踐天 道(理),而順應人道與天道之心,即為「道心」或「良心」,此為修道 之本。一貫道這樣以建立與實踐人道倫常、道德為本懷的「修道」思想, 正是源自二程理學的性理之學,正如程頤於《明道先生行狀》云:   「…明於庶物,察於人倫。至盡性至命,必本於孝悌;窮神知化,由 通於禮樂。…」   進步言,一貫道的「修道」其實就是依循儒家(特別是宋儒之理學) 思想而建立與實踐人道倫常、道德的思想─順應人道倫常、道德之心,即 為順應天道(理)的「道心」或「良心」,也唯有順應人道與天道的「道 心」或「良心」才能窮究與順應、回歸人人本具之本性與性命本源─「( 道)理」,也唯有如此,將來死後才能承蒙「天恩師澤」,由「明明上帝 」、「活佛師尊」等救贖返回「理天」(前提是必須先求得一貫道領有「 天命」的道脈金線─此處所言「天命」指上天授予的使命、任務或法旨) 。   由此明顯可見,一貫道的「修道」思想係宋儒(理學)人道倫常、道 德建立與實踐之說結合末世神權救贖思想的產物,而由「求道」至「修道 」乃至得到救贖,此一過程皆是建立在承認造物主、主宰者(明明上帝) 實有存在的基礎上。   有道親認為自己於一貫道所學比較接近儒家思想─或者說是儒家思想 於近代的弘揚,甚至說比較接近宋明理學而非佛教,這是正確的,事實上 ,一貫道根本就是宋明理學結合末世救贖信仰宗教化的產物。   一貫道修道並非佛教究竟解脫道   受宋明理學影響,一貫道的修道思想其實比較著重於人道倫常、道德 的建立與實踐(並認為此係順應天道之方法,期望最終因此得到救贖返回 「理天」),以因認為人道倫常、道德係天道(理)顯現故,故一貫道亦 認為順應人道倫常、道德,即為順應天道(理),順應人道與天道之心即 為「道心」或「良心」,而此心為修道之本,也唯有依聖人(孔孟)之教 ,建立與實踐人道倫常、道德,方是順應天道(理)與得到「明明上帝」 、「活佛師尊」等救贖返回「理天」的唯一之道。   一貫道著重人道倫常、道德實踐的修道思想,由「求道」至「修道」 皆是建立在承認宇宙本體或造物主、主宰者(明明上帝)實有存在的基礎 上,一貫道認為宇宙本體(理)或造物主、主宰者(明明上帝)係恆常且 實有存在的主體(或客體),這樣的認知正為佛教所呵斥的「我見」(認 為有實有主體或主體存在的錯誤見解)。若「(理)道」或「明明上帝」 並非實有存在的主體,僅是假名安立,那麼一貫道言「(理)道」或「明 明上帝」為創生宇宙與我人靈性之源,如同在說不存在的龜毛、兔角能創 生宇宙般的荒謬,此於前文已有論及,在此不再贅述。   就一貫道思想而言,「理」是一切創生的本源,它遍佈宇宙(或說宇 宙為「理」所含攝),它是宇宙實有存在的究竟、絕對本體與主體,一切 皆為「理」所創生,一切人、物之性皆是「理」,人人之本性即為「理」 (性即理),進步言,人人之個體與宇宙客體(理)亦同一不異,順應本 性(理)之心即為「道心」或「良心」,而此「道心」或「良心」為將吾 人身、心回歸宇宙本體(理)之關鍵所在。「理」是宇宙究竟的本體與主 體,只是從不同角度來說有不同名稱,就宇宙本體的角度曰「(道)理」 ,就造物主、主宰者的創生角度曰「明明上帝」。   事實上,一貫道這樣的思想,比較接近佛教呵斥的外道「梵我」思想 ,外道認為宇宙的根本、究竟的本體為「梵」(Brahman),其與人人個 體之「我」(Atman)實一不異(此處「我」指真實存在的主體),人因 為不知「梵我一如」之真理,於是造作諸業力而六道輪迴,唯有實證「梵 我一如」才能滅除業力,從六道輪迴中解脫。一貫道的修道思想其實跟外 道所說的「梵我一如」思想差別不大,惟名相與稱呼不同及加入末世救贖 思想而已。   佛教認為諸法性空、無我而緣起、緣滅,諸法之生、滅悉依緣起,而 非有一絕對實有存在的主體或本體在造作,並非實有存在名為「梵」或「 理」的東西作為宇宙主體或本體而造作一切、創生或毀滅一切,當然也非 實有存在造物主、主宰者在造作一切、創生或毀滅一切。錯認宇宙或我人 身心中實有存在主體的見解,佛教稱之為「我見」,此係不正確、錯誤的 「邪見」,執著於這樣的見解稱之為「我執」,依循這樣的見解(我執) 無法獲得真實解脫,以因執著實有存在「我」故(包含認為實有存在宇宙 本體之「我」或人人個體之「我」),亦無法證入無我而煩惱止息與從生 死輪迴中解脫。   佛教是否定造物主、主宰者實有存在的,亦否定宇宙本體或人人個體 之實有存在,宇宙與人人皆非真實存在永恆不變的主體,如此方能成立「 諸法無我」。一貫道的「求道」、「修道」思想是建立在承認宇宙本體( 「理」或「明明上帝」)實有存在的基礎上,認為唯有「求道」與「修道 」,吾人身心之靈性(或靈魂)才能從玄關竅中離開返回「理天」,一貫 道認為吾人身心實有存在個體之「我」(「靈性」或「靈魂」)的思想, 正是外道的「梵我」與「神我」思想。   一貫道(基於梵我思想)所言的「求道」、「修道」思想,與佛教( 基於無我見地)所言的喜貪盡…乃至不受後有及以破除我執為目標的解脫 道,彼此是截然兩個不同的目標,亦有著不同的理論基礎、方法與結果。 佛教的「修道」思想以緣起無我見為基礎,著重於心性解脫(破除我執與 煩惱止息),本質否定造物主、主宰者的實有存在,亦否定「梵我」、「 神我」的實有存在─包含否定一貫道所言之「理」或「明明上帝」的實有 存在(如此方能破除人、法我執,證悟究竟實相與得到究竟解脫)。   一貫道的修道思想其實著重於(順世間而言)人道倫常、道德標準的 建立與實踐,而由「求道」至「修道」…乃至「返本」過程皆是建立在承 認宇宙本體(理)或造物主、主宰者(明明上帝)實有存在的基礎上,此 係佛教所呵斥的外道「梵我」思想(認為實有存在一主體或本體),這樣 的思想係與否定宇宙本體(理)或造物主、主宰者(明明上帝)實有存在 的佛教相違且矛盾的。就佛教而言,生死輪迴係因無明(與我執)所致, 以因無明(與我執)故,而有生死輪迴,吾人之煩惱,係根源於對無明與 邪見的執著,破除種種執著,即能煩惱止息與從生死輪迴中解脫。一貫道 承宇宙本體(理)或造物主、主宰者(明明上帝)實有存在的思想係屬「 我見」,此乃佛教所呵斥的外道邪見,一貫道承認宇宙本體(理)或造物 主、主宰者(明明上帝)存在的我見思想會造成人、法我執破除的障礙, 反而導致我執更重,無法煩惱止息與從生死輪迴中解脫。   一貫道修道思想著重於順世間倫理學的建立與實踐   佛教的解脫道依於緣起無我見,而佛教的緣起無我見並無地域、種族 與文化的限制,若說緣起無我見有地域、種族與文化的侷限,那麼,這就 如同在說只有某一地域、種族與文化之人才能解脫,這樣的說法違反佛教 眾生平等的思想。   對於佛教而言,一貫道著重於人道倫常、道德建立與實踐的修道思想 屬於有漏世間法的範疇,並非究竟解脫道。就順世間言,其實佛教並不否 定人道倫常、道德的重要性,但是,人道倫常、道德的實踐並非究竟的解 脫道(無關以緣起無我見為基礎的解脫道,更何況一貫道的人道倫常、道 德的建立與實踐,係建立在與佛教無我見矛盾的有我見基礎上),順世間 所言之人道倫常、道德乃相對的概念─人道倫常、道德係是一種主觀的相 對標準,而非絕對真理,不同國家、地域、種族與文化…甚至不同人,皆 有不同的人道倫常、道德標準,並無絕對的人道倫常、道德標準存在。   漢人文化所言之人道倫常、道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與倫常…等係 漢人文化(基於儒家)的道德標準─這是漢人文化的主觀標準,有著地域 、種族與文化的侷限,並非絕對、究竟的標準。譬如,以藏人兄弟共妻文 化來說,在藏人看來,兄弟共妻符合(藏人主觀中的)人道倫常、道德規 範,但在漢人看來,藏人的兄弟共妻簡直是違反(漢人主觀中的)人道倫 常、道德規範的亂倫行為─藏人與漢人各自有著不同的人道倫常、道德標 準。   雖然人道倫常、道德並非絕對,有著地域、種族與文化的限制,但是 佛教並不否定與排斥人道倫常、道德的追求與實踐(就順世間而言),只 是認為那並非究竟的解脫道(就出世間而言)。   若人道倫常、道德為天道(理)的顯現,而順應人道倫常、道德即為 順應天道(理),可是,不同國家、地域、種族與文化皆有不同人道倫常 、道德的認知與標準,那麼,究竟要順應何者(哪一個國家、地域、種族 或文化)才算是順應天道(理)呢?如果漢人文化的人道倫常、道德標準 可以作為修道、順應天道(理)的準則,那麼,在漢人眼裡簡直是亂倫的 藏人之人道倫常、道德標準也應可以作為修道、順應天道(理)的準則。 人道倫常、道德係不同地域、種族與文化的主觀標準下的產物,不同地域 、種族與文化的人道倫常、道德皆不同,所謂人道的倫常、道德係一種相 對的主觀標準與概念,無關究竟的諸法實相,更不能作為絕對的真理與實 踐之道。   佛教出世間的解脫法─緣起無我見,超越順世間的人道倫常、道德( 有漏世間法)層次,進步言,一貫道著重人道倫常、道德建立與實踐以順 應天道(理)的修道思想,其僅是順世間而言的主觀道德標準建立與實踐 ─換言之,即順世間而言安身立命的人道倫常、道德標準的建立與實踐, 這樣的一個人道倫常、道德實踐思想僅止於有漏世間法罷了,佛教不否定 這樣一個人道倫常、道德標準的建立與實踐,但這樣的一個人道倫常、道 德的建立與實踐並非絕對真理的建立與實踐,彼僅係屬有漏世間法,更何 況一貫道的人道倫常、道德建立與實踐係建立在梵我思想的基礎上,並非 佛教所言證悟諸法實相與破除我執的究竟解脫道。   佛教與一貫道的修道思想基礎差異在於:一者是超越順世間、以無我 見為基礎的解脫道,即佛教;另一者是以有我見為基礎、著重於世間倫常 、道德標準的建立與實踐,後順應人道與天道而返本與得到救贖,即一貫 道結合宋儒與末世神權救贖信仰的修道思想,兩者在見地基礎、方法與目 標皆有差異。佛教的解脫道建立在緣起無我見的基礎上,本質否定宇宙本 體(或主體)與造物主、主宰者實有存在;一貫道「求道」、「修道」思 想係建立在承認宇宙本體(或主體)與造物主、主宰者實有存在的基礎上 ,換言之,佛教(無我見)與一貫道(有我見)的修道思想是根本上的相 違與矛盾。   就佛教解脫道言,一貫道承認宇宙本體(或主體)與造物主、主宰者 實有存在的思想,亦是佛教呵斥的外道我見(梵我思想)。依循一貫道的 (儒家)修道思想,建立與實踐人道倫常、道德,具有安定國家、社會之 利益與功效,但是一貫道這樣的實踐過程與結果,是建立在宇宙本體(或 主體)與造物主、主宰者實有存在的我見(梵我思想)基礎上,無法達到 佛教破除我執、煩惱止息與解脫生死輪迴的目標,反而加深對於我見的執 著(我執),無法煩惱止息乃至證達「無我」之涅槃境界。   一貫道認為其「道」可以超生了死、脫輪迴之苦與返本還原,而超生 了死與返本還原的方法,即是在「求道」─求得領有「天命」(此處指法 旨、任務或使命)的道脈金線與「地府抽丁,天堂掛號」後,藉由順應人 道倫常、道德標準的建立與實踐而順應天道(理)以「返本」,而吾人順 應人道與天道之心即為「道心」或「良心」,彼如同打開解脫生死大道的 鑰匙,藉此達到超生了死與返本還原的目標,而上述一切,都必須以「求 道」(一貫道的入教儀式)─求得領有「天命」的道脈金線為前提才有意 義,而「求道」與「修道」、「天命」都是建立在造物主、主宰者實有存 在的基礎上。唯有「求道」後「修道」,方能返本還原,方能由「明明上 帝」、「活佛師尊」等救贖返回「理天」而超生了死。   一貫道認為「道」與「教」是不同的,「教」的作用是依於「道」而 教化人心,「教」僅是「道」的作用,「教」的目的僅是「勸善」與「行 善」,功能在於匡正人心,莫使人作惡,但無法真正解脫(回歸本原), 唯有一貫道領有「天命」的「道」才能令人解脫與返本。   但是,說到底,一貫道的「修道」─著重於順世間人道倫常、道德標 準的建立與實踐,其實也僅止於自家所言「教」的範疇罷了。   藉由順應人道倫常、道德而窮究與順應天道,以順應人道與天道的「 道心」或「良心」返入人人本具的本性與本體─「(道)理」,此即一貫 道的「修道」方法,但是,一貫道認為欲得到救贖返回「理天」,只有「 修道」是不夠的,還須要「求道」。一貫道認為「求道」後,即「天堂掛 號,地府抽丁」,壽終之後能藉由領有「天命」的道脈金線,由「明明上 帝」、「活佛師尊」等救贖,吾人之靈性(或靈魂)由玄關竅離開返回「 理天」(按:認為吾人身心中有一個實有存在的主體在輪迴或解脫,此為 佛教所呵斥的外道「神我」思想)。如果不「求道」,即使「修道」修的 再好,以因天堂未掛號之故,亦無法返回「理天」,換言之,「求道」與 「修道」乃得到救贖返回「理天」的必要條件。   依一貫道的「修道」思想,其實「求道」反而根本沒有意義可言,係 多此一舉,因為既然人人本具與宇宙本體無別的本性與本體─「(道)理 」,即使不「求道」,只要順應人道倫常、道德,一樣可以窮究與順應天 道(理),而闡發順應天道與人道之「道心」、「良心」回歸本源─「( 道)理」,然而,這樣的一個建立與實踐順世間人道倫常、道德標準的結 果實乃宋儒思想的實踐,旨在依聖人(孔孟)之教建立順世間人道倫常、 道德標準(以弘儒家),並非佛教究竟解脫道。   說到底,有無「求道」與否,差別只在於壽終之後,是否可由「明明 上帝」、「活佛師尊」等救贖,吾人身心中的靈性(或靈魂)從玄關竅離 開返回「理天」,其實一貫道的思想不離佛教所呵斥的外道「梵我」與「 神我」思想。然而,所謂的「明明上帝」與「理天」真相係宋明理學宗教 化的產物,「明明上帝」是「理」的擬人化與神格化,而「理天」是「理 」的天堂化,所謂「明明上帝」與「理天」根本不存在,此於前文已有論 及,在此不再贅述。道親「求道」後,以為真能「天堂掛號,地府抽丁」 ,壽終之後能因為在天堂有掛號而返回「理天」,這樣的認知實乃一場美 麗的騙局─根本不存在一個「理天」可以讓道親返回─「求道」與否,根 本沒有意義。   佛教解脫道是建立在否定宇宙本體(或主體)與造物主、主宰者實有 存在的緣起無我見之基礎上,然而一貫道「求道」與「修道」卻係建立在 承認宇宙本體(或主體)與造物主、主宰者(明明上帝)實有存在的基礎 上,此係與佛教緣起無我見相違且矛盾的見解(我見),此於前文已多有 論述,在此不再贅述。依循一貫道的見解,承認宇宙本體與造物主、主宰 者實有存在,仍係執著於梵我思想的邪見,依循這樣的邪知邪見無法破除 我執、證達佛教的無我,反而加深對於我見等邪見執著。   雖然一貫道亦以超生了死為目標,但其實一貫道的「修道」方法著重 於就順世間言,人道倫常、道德標準的建立與實踐,這樣的一個儒家思想 實踐之道及承認宇宙本體與造物主、主宰者實有存在的修道思想並非佛教 的究竟解脫道,無法真的達到超生了死目標。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0.69.40.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