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最近重看印順導師的『人間佛教論集』 也找到了厚觀法師對此書中一些觀念的解說,此篇文章即是其中之一, 是故想跟大家分享。希望對大家有所受用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 印順導師讚嘆的菩薩精神 /釋厚觀 一、前言 印順導師提倡「人菩薩行」,主張以人身直行菩薩道,而如何修學菩薩行,於《妙雲集》 、《華雨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等諸多著作中都有論述,其中於《印度 之佛教》中,更可看出導師對「菩薩的偉大精神」讚嘆有加,如該書〈自序〉中云: 印度之佛教,自以釋尊之本教為淳樸、深簡、平實。然適應時代之聲聞行,無以應世求, 應學釋尊本行之菩薩道。中期佛教之緣起性空(即緣起無我之深化),雖已啟梵化之機, 而意象多允當。龍樹集其成,其說菩薩也: 1、三乘同入無餘涅槃而發菩提心,其精神為「忘己為人」。 2、抑他力為卑怯,「自力不由他」,其精神為「盡其在我」。 3、三阿僧祇劫有限有量,其精神為「任重致遠」。 菩薩之真精神可學,略可於此見之。1 導師認為:釋尊所處的時代,由於聲聞解脫道風氣盛行,大乘利他的偉大精神並沒有得到 應有地闡揚;我們學佛,不能只注意《阿含經》的解脫道,也應該留意釋尊於本生修行時 所展現的菩薩道精神。中期佛教時期,《般若經》等大乘經典提倡緣起性空,雖然已開啟 天化之機,2 但大體上還堪稱允當。 龍樹菩薩出世,貫通阿含的解脫道與《般若經》等大乘菩薩道,調和了「佛法」與「大乘 佛法」的對立,以「緣起性空的深觀」為基礎,大力闡揚「菩薩的廣大行」,智慧、慈悲 兼修,深觀、廣行並重,可說最值得推崇的了。龍樹菩薩所談菩薩的偉大精神,導師歸納 起來,有三點是特別值得我們效法學習的: 1、「忘己為人」:發菩提心,利益眾生。 2、「盡其在我」:強調自力,淡化他力。 3、「任重道遠」:發長遠心,不求急證涅槃。 這裡所說的雖然是龍樹的菩薩觀,但從印順導師對龍樹學的推崇,也可推知導師所讚嘆的 菩薩精神是什麼了! 雖然導師在《印度之佛教》〈自序〉中提到龍樹的菩薩觀值得我們學習,但以上所提三點 菩薩的偉大精神究竟出自龍樹論的什麼地方,導師在《印度之佛教》一書中並未有特別的 論述。不過,導師在其他著作中,點點滴滴的提到了龍樹論的菩薩觀。本文擬從龍樹論中 ,探討導師所謂「龍樹的菩薩觀」之出處,並比對導師的著作,俾使菩薩的偉大精神,能 更具體地呈現出來。 --------------------- 1 印順導師《印度之佛教》〈自序〉p.6-7。 2 印順導師《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什麼是「梵化之機應慎」?梵化,應改為天化, 也就是低級天的鬼神化。(收在《華雨集》(第四冊),p.41) ------------------------------------------------------------------------ 二、龍樹所處的時代及其論著 在談到龍樹的菩薩觀之前,先簡單提一下龍樹所處的時代及其主要著作。 龍樹菩薩是南印度人,在世的年代大約是西元150年至250年,於說一切有部出家,先讀聲 聞三藏,後在雪山的一處佛寺中讀到了大乘經,弘法的影響遍及全印度。 當時多方面傳出的大乘經,數量不少,內容又各有所重,在下化眾生,上求佛道,修菩薩 行的大原則下,「初期大乘」經的行解,不免有點龐雜。「初期大乘」流行以來,(西元 前五○年~西元二○○年)已經二百多年了。面對:1、印度的神教,2、「佛法」流傳出 的部派,3、大乘自身的異義,實有分別、抉擇、貫通,確立大乘正義的必要。龍樹就是 適應這一時代的要求,而成為印度佛教史上著名的第一位大乘論師。3 由於龍樹菩薩生於南印度,又到北方修學,所以龍樹論有綜貫南北的特色。而且,龍樹所 處的時代,不但要面對印度的神教,佛教內部也是部派異說紛紜,又有「般若」、「淨土 」、「文殊法門」、「華嚴」、「寶積」、「法華」等各類大乘經的傳出,真是百家爭鳴 。其中有重解脫道的,有重菩薩道的;也有重智慧的、重慈悲的、重信願等種種法門都有 。 龍樹菩薩處在這樣複雜的環境裡,卻很巧妙地加以抉擇、貫通,調和了「佛法」之解脫道 與「大乘佛法」菩薩道之對立。並立四悉檀(宗旨、理趣),以貫攝一切佛法:1、世界 悉檀:適應俗情,方便誘導向佛。2、各各為人悉檀:啟發人心向上、向善。3、對治悉檀 :針對偏蔽過失而說。4、第一義悉檀:顯示究竟真實。4 龍樹菩薩本身雖是「重分別抉 擇的論師」,但也有「經師隨機方便而貫通」的特長,他的一切論議都是與修持相關聯的 。5 龍樹菩薩之論著,主要可分為三類:6 (一)「抉擇甚深義」的有: 1、《中論》(《根本中論頌》),2、《六十頌如理論》,3、《七十空性論》,4、《迴 諍論》,5、《廣破經》,6、《十二門論》,7、《壹輸盧迦論》。 (二)「菩薩廣大行」的有: 1、《大智度論》,2、《十住毘婆沙論》,3、《菩提資糧論》。 (三)其他: 1、《寶行王正論》,2、《寄親友書》。 在諸多龍樹菩薩的論著中,導師提到其中的三部(《中論》、《大智度論》7 、《十住毘 婆沙論》)特別值得注意,如《印度佛教思想史》云: 龍樹學被稱為中觀派,可見《中(觀)論》所受到的重視。龍樹是大乘行者,本於深觀而 修廣大行的,所以更應從《大智度論》、《十住毘婆沙論》,去理解大乘的全貌。8 由此可知,如要理解龍樹深觀廣行的菩薩思想,除了注意《中論》的緣起性空及假名、中 道之外,更應該從闡揚菩薩廣大行的《大智度論》、《十住毘婆沙論》來理解大乘的全貌 !不過,從《中論》的內容來看,都是以《阿含經》的教義為主;所引證的經典,都出於 《阿含經》,並沒有提到發菩提心,修菩薩行。所以,本文主要以《大智度論》、《十住 毘婆沙論》等龍樹論為線索,分別探討導師所讚嘆的三種「菩薩偉大精神」。 -------------------- 3 印順導師《印度佛教思想史》,p.119-120。 4 參見《大智度論》卷1(大正25,59b17-61b18)。 5 印順導師《印度佛教思想史》,p.137。 6 參見印順導師《空之探究》,p.205-206;《印度佛教思想史》,p.125。 7 有些學者質疑《大智度論》之作者與《中論》之作者龍樹並非同一人。有關此問題,參 見印順導師《大智度論之作者及其翻譯》,東宗出版社,1992年8月初版,1993年5月增訂 本,p.21-33。 8 印順導師《印度佛教思想史》,p.126。 -- 人們總是錯誤地自我設限,認為問題要不出在『社會』,要不就是出在某些人。 但是社會生活並非如此運作,很少是非此既比的情況,很少只是社會問題,或 某些人的問題,因為社會與人總是牽連在一起。 ~Allan G. Johnson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2.125.62.204
EVA010200:印順講的佛學,常有矛盾 59.114.48.114 09/23 19:22
shihyanyu:也是有人說佛陀所說的法"有矛盾"呀114.137.169.236 09/24 18:13
shihyanyu:不通的是佛陀、法師 還是自己呢?114.137.169.236 09/24 18:13